趙小勇:模仿梵谷20年,出國看到真跡,去梵谷墳前跟他告別

2020-12-05 寧文山

人人都看不起造假,人人都覺得應該打假,但是在中國就有這麼一個村子以複製油畫而聞名,上萬名畫工在這裡集聚,畫出的畫作都是十分有質感的,獲得好評眾多。

而在這些畫工中並不是每個都有著深厚文化背景和專業的繪畫知識,有很多就是普通的村民,趙小勇就是這其中的一個人,在十分簡陋的環境中他卻能栩栩如生地再現梵谷的著名畫作,被稱作是「中國梵谷」,而在模仿梵谷20年後趙小勇有了自己新的突破。

小村子中的絕妙畫匠

在很多年之前大芬村還只是個普通的小農村,農民都靠著種田為生,每年的人均收入都不到2千元,可以說是個十分貧困的小村子,大芬村能發展到今天還是源於來自深圳的一位畫匠。

他來到這個小山村後發現這裡的村民個個都友好善良,而且這樣純真樸實的感情正是他所需要的,於是他決定留在這裡發展自己的商業畫加工產業。

當時在國內來說商業畫加工產業還是比較稀缺的行業,於是這位深圳商人又召集了十幾位畫匠一同在這個村子中租用民房進行創作。

漸漸地這個村子中的畫家由剛開始十幾個發展到上千人,整體規模也從1989年不斷地擴大,僅僅畫廊就開到了上千家,整個村子的經濟被帶動起來的同時,知名度也不斷地擴大。

大芬村油畫生產的規模逐漸地形成一條黃金鍊條,從生產到收購再到銷售,整體環節越來越順暢,更多的畫家選擇在這裡定居,便有了現如今「大芬油畫村」的形成。

產品也由最開始的油畫向國畫、雕刻藝術等等方面延伸,越來越多國外的藝術愛好者也被吸引而來。

隨後更是有80%的油畫的作品被銷往外國,這不僅加強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而且也顯示了中國的創造力和說服力,幾年間大芬村便成為了深圳的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人們都會說那肯定是不少好的畫家都在這裡吧,自然說好作品都是出自好作家之手,但是這些畫家可不是大家所熟知的著名畫家。

他們有的是下崗工人,有的是待業青年,甚至是地道樸實的村民和身體患有殘疾的特殊人士,油畫為他們創造了無限的可能而且帶來生活的收入,也讓人們看到只要肯學習就能創造奇蹟。

所以大芬村油畫產業不只是帶動了經濟,也讓更多的人前來學習繪畫,而在這些人中有一位特別的人,他就是趙小勇。

模仿梵谷20年趙小勇被稱作「中國梵谷」

趙小勇1972年出生在湖南邵陽的一個小農村,從小趙小勇就非常喜歡畫畫,但是家中的條件有限,很難去支撐一個孩子專門去學藝術,但是趙小勇的二哥非常喜歡畫國畫,趙小勇便經常跟在二哥身邊看二哥畫畫。

後來15歲的趙小勇也和其他的村民一樣選擇了外出打工,來到深圳人生地不熟的趙小勇去過工廠給樹脂人物上色,也去過陶瓷廠打工,直到1996年趙小勇來到大芬村,這也成為他傳奇之路的開始。

在這裡趙小勇遇到了同鄉的張正京,張正京幫了趙小勇很多,既給趙小勇找到住處,還教他畫畫的技巧,就這樣跟著老師學了半年後趙小勇可以獨立完成自己的作品。

但是因為所畫作品的內容和主流還是有一定差別,一直都沒有得到很多的訂單,張正京看到後就開始跟趙小勇說國外的人對於梵谷的畫作是讚譽極高的,建議他畫梵谷。

於是趙小勇開始模仿梵谷的畫作,這一模仿下來沒過多久趙小勇就接到了大筆的訂單,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徒弟。

趙小勇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團隊,妻子、弟弟和幾個學徒一起擠在十幾平方的屋子中趕製畫稿,小小的屋子掛滿了梵谷的各種模仿畫作。

趙小勇畫的梵谷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他開始被人們稱作是「中國梵谷」,國外來的人們看到他畫的梵谷連連拍手稱奇,也開始有大量的媒體聞名而來採訪這位出生在小農村的大畫家。

人們在趙小勇的嘴中卻沒有聽到他對自己的作品有多麼驕傲,更多地聽到的是對於生活的感慨和無奈,這就讓人們不經意間想起了梵谷,梵谷生前留下來的不過1千張作品。

但是當時他的作品並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和讚賞,梵谷也覺得自己的畫作不過是為了討生活,沒有人能夠真正地了解他,所以他的內心有著無邊的痛苦與折磨。

對於趙小勇來說他模仿梵谷的畫作也不過是為了生活和一家人的生計罷了,後來趙小勇對自己和作品也開始漸漸有了新的想法,這就要說起他去了荷蘭看到了梵谷畫作的那一刻起。

雖然說幾年間自己模仿梵谷作品時為了能夠更加貼合,自己也去看過一些關於梵谷的書籍和梵谷的紀錄片,儘可能地讓自己更加能了解到梵谷創作的精妙之處。

但是在他的心中一直有個夢想,覺得自己應該去到荷蘭的梵谷博物館親自看看這些被自己模仿了無數遍的畫作真容,這不僅是對作家的一種尊重,也是自己應該去體會的人生經驗,但是昂貴的機票讓趙小勇一次次陷入了猶豫中。

看到真跡後的趙小勇決定做回自己

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內心掙扎後趙小勇再一次安靜地躺在妻子身邊和妻子商量自己小小的願望,他明白妻子維持家庭生活的不易,而妻子也終於體會到丈夫內心對於自己夢想的追求。

於是兩個人達成了一致,趙小勇也終於坐上了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飛機,一路上趙小勇是緊張的、忐忑的、更加是喜悅的。

到了荷蘭的街頭他驚喜地看到了自己的作品,但是這些作品都只是放在商店中進行銷售,自己一張畫1000元的賣價在這裡被翻了7倍的價格售賣,但沒有一張有資格被放進畫廊中當做藝術品被人欣賞。

趙小勇不禁有些失落,自己的畫作沒有被當做作品,而是被當成商品售賣或者是被當成紀念品帶走而已。

趙小勇來到梵谷的博物館中,第一次近距離地看見了自己曾經模仿過數百萬次的作品,但是現在他竟然如同不相識一般,他也明白了自己的作品為什麼沒有靈魂,假的就是假的,他的畫作中沒有精神。

從博物館出來的趙小勇內心沉重,他開始思考人生,自己這20年竟然沒有一天真正做了自己。於是他做了個很堅定的決定。

他來到梵谷的墓前,和梵谷告了別,從今天起他也不再是「中國梵谷」,他要做趙小勇。

回到家中後趙小勇開始認真創作,創作出了自己的第一幅自畫像,也開始將自己工作的場景和家人們畫在自己的作品中。

雖然他也明白這些作品是賣不了好價格的,但是在生活與生計之外人還是要為自己做些什麼,這次趙小勇才是真正地開心了,他滿足於自己的創作中,在創作中找尋著自己。

趙小勇曾經是人們議論中的「梵谷複製者」,但是現在更多的人記住了他的名字, 是一個真正的畫家。

每個人都有著追求夢想的權利,這個權利不因為你是什麼人、生活在什麼環境、擁有什麼條件就會失去,而是在於你真正的內心,你想成為什麼人,為了這個夢想你願意去付出什麼,沒有什麼東西是不努力就能得到的,但是你只要努力了就會有一定的收穫。

在社會上能做自己真的很難,但是人應該有著這麼一個期望,自己可以為了自己的熱愛去生活,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奮鬥,不要害怕別人的眼光和看法,不為自己去拼一把,那麼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趙小勇:模仿梵谷畫作20年,去梵谷故鄉看到真跡,去墳前跟他告別
    趙小勇出生於1972年,從小喜歡畫畫,但是因為家庭條件不好,根本無法支撐他的愛好。1987年,年僅15歲的趙小勇就開始外出來到深圳打工了。他先是去工廠做一些上色的工作,後來又去了陶瓷廠打工。直到1996年的時候,那時候,大芬村已經在國內有些名氣了。
  • 梵谷自畫像確實出自梵谷本人之手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這幅作品1910年被挪威國家博物館作為梵谷的真跡買下。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這幅畫的真實性就不斷遭到質疑。如今,阿姆斯特丹梵谷博物館經過調查終於得出結論,梵谷是在法國的一家精神病院康復時,給自己畫了這幅肖像。報導稱,這幅肖像中被調色刀刮平面部的筆觸以及一些不太正常的色彩使用,使人們懷疑梵谷是否真的是這幅畫的作者。
  • 梵谷病中惟一自畫像確係真跡:憔悴無比,與鏡子中的自己和解
    經過數十年的猜測,近日,一幅陰鬱的肖像畫被證實為梵谷的自畫像真跡,這也是他在發病時畫下的唯一一幅已知的作品。1889年5月,梵谷自願進入法國聖雷米(Saint-Rémy)的一家小療養院,7月,他遭受了一次嚴重的精神病發作,病狀持續了一個半月。這幅繪畫可以與梵谷在同年九月寫給弟弟提奧的一封信聯繫起來,他在信中提及一幅自畫像的創作「萌生於我生病之時」。
  • 紀念梵谷去世130周年:梵谷的眼淚(五)
    散步在奧維爾公墓,我想起梵谷和提奧談他的《麥田裡的收割者》那段名言:「我從這個收割者看到——一個模糊的身影, 拼命地在烈日下趕活——我從中看到了死亡的形象, 在某種意義上, 把麥子想像成人類在被收割。」
  • 梵谷英年早逝,他父母的死跟他是有關係的,父親是直接被氣死
    梵谷的作品梵谷1853年出生,在荷蘭的牧師家庭長大,他全名叫文森特·威廉·梵谷,在當畫家前,梵谷做過很多種職業,後面因畫畫而出名,成為家喻戶曉的人,還被稱之為「荷蘭印象派畫家」,他用他的繪畫天分,持續不斷的在創新,後面更是成為了19世紀最傑出的藝術家。
  • 油畫電影《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是向所有梵谷迷的最高致敬
    直到梵谷離開人世20多年後,當野獸派、表現主義、立體主義等現代油畫流派,被馬蒂斯、蒙克、畢卡索等大師搞得風生水起,西方美術徹底完成了由古典油畫形態向現代油畫形態的轉變,美術評論界沿著這些大師的創作手法和藝術思維,進行追根溯源時,才驀然發現,西方現代油畫的源頭跟梵谷息息相關。
  • 紅遍全球的才女,被藝術圈認為是現代版梵谷,看看她畫的《星空》
    我們的女畫家則是用自己的人物和梵谷的背景相結合,非常生動有趣。其實我們在網絡上經常看到她的作品,但不知道是出自誰手。這些作品的作者是同一個人——阿迦特裡爾.仔細觀察她的繪畫會發現,她並不是完全抄襲梵谷的作品,儘管在筆觸上比較相像,但在色彩表現中,阿迦特裡爾更加大膽,因此畫面的裝飾感比較強。不過小編在這裡要說一下,其實梵谷對於繪畫的色彩肯定也是非常專業的。梵谷的畫並不是簡單的筆觸特殊,他對於色彩的要求相當嚴格。了解過梵谷的人都知道,即使在窮困潦倒的時候,他用的顏料價格在當時也是比較昂貴的。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承載梵谷瞬間的激情和永恆的感動
    電影由真人拍攝後,再由125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耗時6年多,模仿梵谷的筆觸手工繪製約65000幅畫,每秒過12個畫面製作而來。電影除了在製作手法上令人驚嘆,更讓人感到親切動人的是,畫面中很多場景和鏡頭基於梵谷的100多幅畫作。整部影片對梵谷的敬意與懷念透過一幀幀畫作瀰漫在每一位觀眾眼前。
  • 一部外行人覺得超棒的電影——《至愛梵谷》
    《摯愛梵谷》是一部油畫動畫電影,先是真人演了,然後畫成油畫,再製作成動畫,鑲入了梵谷去過、畫過的地方,見過、畫過的人,故事架構是梵谷的郵差朋友的兒子在梵谷自殺後送信給梵谷的弟弟,途中尋找了梵谷自殺的真相。
  • 為什麼梵谷死之後才被關注?
    臨摹畫家米勒的作品,學習透視學和解剖學,跟表姐夫學習畫油,畫水彩和「織工」習作,在安特衛普美術學院學畫,同畢沙羅、德加、修拉、塞尚相識並交往。梵谷這輩子一直在接觸底層,他經了世道的不平和生活的艱辛。他深深地同情被壓迫的勞動人民,強烈地希望自己能夠有力量去解救他們。
  • 8000個農民工「造假畫」28年,卻沒有一個真正的畫家,令人心酸
    村中的趙小勇說:「我敲著門,梵谷真的出來了,他和我畫的一樣的。當時梵谷問我:小勇,你現在畫我的作品怎麼樣?我說,我已經進入你的狀態了」。其實,這8000多名「農民工」實際上在做著製作高仿油畫的工作。大芬村裡會畫畫的農民工。
  • 自殺還是他殺?梵谷之死有了新線索
    一百三十年前的一天,潦倒的荷蘭畫家文森特·梵谷(VincentVanGogh)在法國瓦茲河畔的旅館中醒來,像往常一樣走出大門,在畫布上進行創作。然而就在那天晚上,不同尋常的事情卻發生了——他帶著槍傷回到了旅館。兩天後,即1890年7月29日,他永遠地告別了這個世界。
  • 六萬多張畫,組成被嫌棄的梵谷的一生《至愛梵谷·星空之謎》
    眾所周知,梵谷除了大量的精美畫作,還留給世人800餘封書信,也正是這些珍貴的書信,讓世人了解了梵谷,電影中的梵谷的朋友老郵差,之所以讓兒子去送信,也是因為梵谷曾在死前六個星期給自己寫過信,並在信中描述了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對未來生活的樂觀態度,所以老郵差並不相信梵谷是「自殺」。
  • FGO梵谷羈絆禮裝內容 梵谷羈絆禮裝有什麼
    FGO中有許多的限定羈絆禮裝,有了這些禮裝就可以獲得許多的獎勵和屬性加成,其中梵谷羈絆禮裝便是最獨特的一個,不過還有許多玩家不知道這個羈絆禮裝的位置在哪裡。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FGO中梵谷羈絆禮裝都有什麼內容,又是怎樣獲得的。
  • 梵谷畫作失竊:偷畫的人,不該被「歌頌」!
    戲劇性的是,《春日田野》並不是辛格拉倫博物館自家收藏的作品,而是他們從格羅寧博物館租來的,對這兩家博物館來說,這是唯一的梵谷真跡。不過幸運的是,除了這幅畫之外,並沒有其他畫作被盜。而湊巧的是,3月30日,恰好是梵谷167年誕辰。
  • 是瘋狂的藝術家,還是真實的梵谷,是誰創造了梵谷?
    梵谷全名是文森特·威廉·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19世紀歐洲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如今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無價之寶,可是這樣一位傑出的藝術家卻死於自殺。
  • 竊賊發布梵谷被盜作品現狀圖像,專家看到尋回的希望
    他說,自己之所以分享這些信息是為了試圖發現任何新的線索。「它們很重要,這是作品還『活著』的證明,」布蘭德說,「在很多類似藝術品盜竊的案件中,你會看到犯罪分子變得緊張,他們覺得警方在背後監視他們,於是索性銷毀藝術品。至少,現在我們知道《春天花園》還沒有被毀。」但在公開的照片中可以看到畫面底部有了新劃痕,布蘭德認為是在盜竊中滑落留下的。
  • 評展|上野之森美術館「梵谷展」:梵谷何以成為梵谷
    11月的東京,對藝術愛好者而言無異於一場饕餮盛宴,當中日遊客排成蜿蜒的長龍集體朝聖「正倉院」展之際,位於上野公園東南角的上野之森美術館,明黃色巨幅海報前也悄悄排起了長隊,沒有聲勢浩大的媒體宣傳,票價不菲的「梵谷展」的人氣絲毫不亞於「正倉院」展。美術館牆上的展覽海報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梵谷,作品以豐富表現力和鮮明色彩著稱。
  • 梵谷逝世125周年由125位畫家打造而成,以梵谷的方式致敬梵谷
    1890年7月27日,梵谷像往常一樣,帶著自己的繪畫工具出門。卻帶著槍傷而歸,在返回旅館房間的兩日後離世。37歲的荷蘭天才畫家文森特梵谷,結束了自己孤寂而又渺渺的一生。與電影中不同的是,最後在他的身邊陪伴他的,始終只有那個一直不離不棄的弟弟提奧。
  • 她一生從未見過梵谷,卻是他的頭號粉絲,散盡家財為他建起一座博物館
    ,是19至20世紀整個藝壇都在覺醒的時代象徵。文森特·梵谷《夜間的露天咖啡座》,1888年梵谷在1888年9月畫下了這幅傳世之作,然而他並不會知道在他逝世多年以後,會有一個叫Helene Kröller-Mü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