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賞讀】《念奴嬌·崑崙》

2020-12-22 西部網

念奴嬌·崑崙

橫空出世,

莽崑崙,

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

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

江河橫溢,

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

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

不要這高,

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

把汝裁為三截?

一截遺歐,

一截贈美,

一截還東國。

太平世界,

環球同此涼熱。

作者原註:

前人(編者按:指宋代張元,見《詩人玉屑·知音·姚嗣宗》)所謂 「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說的是飛雪。這裡借用一句,說的是雪山。夏日登岷山遠望,群山飛舞,一片皆白。老百姓說,當年孫行者過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滅了火,所以變白了。

【賞讀】

《念奴嬌·崑崙》是一首十分複雜的詞,其主題的豐富性可能會使細心的讀者應接不暇,而又撲朔迷離。毛澤東的胸懷在這首詞中不僅僅是容納了祖國河山,而且容納了整個人類世界,其氣魄之大堪稱窮盡八荒,涵蓋寰宇。那麼,它的主題到底是什麼?作者在1958年12月21日為這首詞的批註中曾向我們揭開了謎底:「崑崙:主題思想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接著作者繼續批註道, 「改一句, 『一截留中國』,改為 『一截還東國』。忘記了日本人民是不對的,這樣英、美、日都涉及了。」

當讀者在讀到 「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時,也許一定會問,毛主席為什麼要把崑崙一分為三贈予英、美、日呢?根據作者的解釋是反對帝國主義,我們循著這一思路向前,就會豁然開朗了。

縱觀毛澤東的一生,從來都是 「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不屑於一寸一地之得失,他輸得起也贏得起。他胸懷世界的抱負,是從青年時代就開始的,且隨著歲月的流逝沒有絲毫減退,反而越來越高漲,一浪高過一浪。終於在1935年10月,借崑崙山為著眼點或壯志之出發點,一舉表達了他對於全世界的義務、責任及抱負,這一切都是很具體的,說到底就是要把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進行到底,而且要鋪開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形成燎原之勢,從東到西、從南到北。毛澤東對於世界革命的整套思想體系露出了最初的光芒,從這一天開始,直到後來他提出了第一、第二、第三世界學說,在最大範圍內團結了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志,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為此,「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即是把中國革命的經驗以及毛澤東思想傳送給他們,而不是真的把崑崙砍成三段送給他們———以上也可說是此詩的思想境界之美。

再談此詞的藝術之美。對於如此複雜的主題本身,要表達清楚已不容易,而且要同藝術相結合就更非易事了,但天公 (即崑崙)出來幫忙了,作者 「橫空出世」般的勝任了。

詞之上闋寫崑崙山之壯麗,從冬天一直寫到夏日,冬天的酷寒、夏天的水禍,功過是非,誰曾評說。作者在此以崑崙象徵祖國,高屋建瓴地評說祖國幾千年歷史的功過是非。氣勢流暢,有一瀉千裡之感,從大象入手,又有細節描繪,「飛起玉龍三百萬」化用前人 「戰罷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兩句,正如作者所說藉此一句來形容雪山。此句用得靈妙自然、恰切精當。再有 「人或為魚鱉」一句,意象突兀,如超現實主義詩歌中的奇異比喻,指夏日從此崑崙橫流下來的江河湖水已泛濫成災,加害於人,同時又暗指中國舊社會的黑暗之雲。

關於 「飛起玉龍三百萬」,作者有兩次自注。第一次在1957年年初,注中云:「老百姓說,當年孫行者過此,都是火焰山,就是他借了芭蕉扇扇滅了火,所以變白了。」這則注特地點出孫行者徵服火焰山的民間傳說,是有深意的。它表明作者非常敬佩孫行者,而且其與 《崑崙》詞所蘊含的要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作者寫崑崙山的 「過」時,則化用 「微禹,吾其魚乎」的典故,直接地道出崑崙山的積雪使 「江河橫溢」,為虐成災,殃及蒼生,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感。崑崙山的形象,經過 「橫空」「出世」「莽」 「閱盡」 「飛起」 「攪得」 「橫溢」,層層鋪敘之後,使讀者的心靈為之震撼。至此,詩人奇拔的意象卻突然一頓,然後破空鬥膽一句提問:「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幾千年來,崑崙山作為古老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對於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有功也有過。可是,有誰從國計民生的高度對崑崙山做過公正的評價呢?只有放眼乾坤、縱觀古今的歷史巨人,才會發出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的慨嘆。這樣,就把崑崙山的自然運動與人類的興盛衰敗聯繫了起來。

下闋,作者挺身而出,直面崑崙,用力於 「而今」,直抒己意。「而今我謂崑崙」,作者直接向崑崙山發難了。「我」是指包括作者在內的革命力量。上闋寫崑崙,它的形象夠高大了,它的力量夠雄偉了;而在下闋中, 「我」卻要抽出耿介的倚天之劍,把這麼 「高」、這麼「多雪」的宇宙奇觀裁為三截,分贈三家!經過如此奇特的暢想,經過高大雄偉的崑崙山的反襯,使讀者不由得不深信, 「我」實是古今無雙、寰宇無匹的偉人!李白 「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是抒發自己的抱負,與作者引用倚天劍典以抒發裁崑崙山為三截的抱負無法相比,此詞中「我」之所以偉大,根本原因在於「我」胸懷改造全世界、造福全人類的偉大理想:「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這樣,就把崑崙山這個客體與 「我」這個主體連接起來。

1935年夏,日本帝國主義者製造 「華北事變」,迫使國民黨政府籤訂喪權辱國的 《何梅協定》,此協定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中共中央醞釀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毛澤東於當年10月填這首詞,也許是受時局的激發。作者認為,只有打倒帝國主義,才能實現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 「太平世界」,崑崙山之類 「有罪」的大山也就可以化虐為利了,環球就可以 「同此涼熱」了。作者的這種共產主義理想和國際主義精神,全寄寓於對崑崙山的新穎立意和瑰麗設想之中。

最後兩句帶有預言性質,在未來的和平世界裡,全人類將共享一個冷暖適宜的氣候,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潛在之意是,作者堅信他所捍衛及奉行的理想屬大道中正,必將普行於全人類。這理想是世界革命進行到最後勝利,徹底埋葬帝國主義。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汪建新:毛澤東詩詞中的詠雪情懷
    1935年9月間,毛澤東率領北上抗日的紅軍越過崑崙山支脈岷山時,曾登高遠眺崑崙山,他革命豪情洶湧澎湃,以大氣魄、大手筆寫成了浪漫主義詩篇《念奴嬌·崑崙》: 念奴嬌·崑崙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 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風雲雨雪 「八月秋高風怒號」「白雲千載空悠悠」「清明時節雨紛紛」「有梅無雪不精神」。古典詩詞對氣象景觀的描繪異彩紛呈,反映出人們對自然的觀察認知、生活體驗和情感態度。毛澤東詩詞涉及風、雲、雨、雪等意象的句子也不勝枚舉,這些意象既是自然物象的表現,又是時代風雲的象徵,體現了毛澤東對人生的細緻體悟,對時勢的敏銳洞察,對社會的深刻把握,對事業的執著追求。這些詩句或直抒胸臆,或深沉含蓄,或讚賞有加,或極力貶抑,生動形象地抒發了毛澤東的政治理念、奮鬥精神和英雄情懷。
  • 【毛澤東詩詞賞讀】《五律·看山》
    【賞讀】從1954年年底開始,詩人到浙江莫幹山和杭州等處度假。他遊興很高,接連攀登了南高峰、北高峰、五星頂、莫幹山等處。《看山》與《莫幹山》《五雲山》等詩作,均出自此時。登高覽勝的五律詩,極有層次地表達了作者登高賞景的愉悅心情。
  • 毛澤東詩詞中的本真情趣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本真情趣   毛澤東詩詞的藝術成就舉世公認,讚譽之聲不絕於耳。其中,郭沫若的贊語「經綸外,詩詞餘事,泰山北鬥」最為精當。但人們側重解讀其「經綸」,即宏大抱負、深邃思想和崇高品質,卻忽視了寫詩填詞畢竟只是經邦濟世之外的「餘事」。
  • 汪建新:從詩詞感悟毛澤東的鬥爭精神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傑出代表,是為中華民族獨立、富強而不懈鬥爭的民族英雄,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人民留下了寶貴的鬥爭精神財富。 毛澤東詩詞描繪了波瀾壯闊的抗爭與搏擊,抒發了洶湧澎湃的激情與心潮,頌揚了縱橫捭闔的氣魄和力量,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宏偉史詩,是毛澤東輝煌人生和心路歷程的真實寫照。毛澤東詩詞是毛澤東鬥爭思想的詩意表達,是解讀共產黨人鬥爭精神的獨特文本。
  • 毛澤東詩詞與湖湘文化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與湖湘文化 毛澤東是土生土長的湖南人,湖湘文化在塑造毛澤東思想與人格的同時,也造就了精美絕倫、獨領風騷的毛澤東詩詞。毛澤東繼承了湖湘文化的優秀傳統,毛澤東詩詞中所表現的心憂天下的愛國主義情操、激情澎湃的浪漫主義格調以及經世致用的現實主義情懷,都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湖湘文化的精神風貌與價值追求。
  • 毛澤東詩詞中的夏
    毛澤東詩詞中有一首便是借夏天雨後彩虹的悅目景象,以《菩薩蠻》為曲牌,寫下大氣磅礴而又瑰麗多姿的《大柏地》詞。詞云: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這首詞背後有段小故事。
  • 毛澤東《鳥兒問答》中的小寓言,卻有大文章?為何用語如此通俗?
    除了寓言故事,我個人認為《念奴嬌·鳥兒問答》最獨特的地方當屬毛澤東在詞裡採用了大量口語化的詞句,如「怎麼得了」、「哎呀我要飛躍」、「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傳統詩詞在形式上,大多數都講究言辭文雅優美,意境悠遠。但毛澤東在這首詞中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不須放屁」一句,更是顯得「粗鄙」。
  • 汪建新:《品讀詩人毛澤東》導讀
    2005年8月,我第一次講授毛澤東詩詞鑑賞課程,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用心品讀毛澤東詩詞的感情意味、思想蘊含、語言特色和時代價值,可謂其樂無窮,深感常讀常新,常悟常新。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只有讀懂了毛澤東,才能讀懂他的詩詞;而只有讀懂了他的詩詞,才能真正讀懂毛澤東。
  • 「原創詩詞」季國強|瀕海聽濤歌一曲 任風吹散暮紅塵
    漫步街頭觀畫藝,駐留館殿賞真人。雲別雪嶺千山寒,夕照邊城萬木春。瀕海聽濤歌一曲,任風吹散暮紅塵。崖無際,崑崙贈美崩絕壁。註:1、金鹿峰——在加拿大溫哥華島中央,有東西向橫貫的山脈,最高點金鹿峰海拔2100多米,因為緯度靠北,山頂得以有冰川點綴。2、崑崙贈美——出自毛澤東《念奴嬌·崑崙》一詞中「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
  • 楚天舒:毛澤東與屈原,穿越時空的思想共鳴
    跨越千年來尋你——毛澤東與屈原,穿越時空的思想共鳴熟悉毛主席詩詞的讀者都知道,毛主席詩詞裡專門寫歷史人物的就幾首,有寫魯迅的兩首七絕,有寫賈誼的一首七律、一首七絕,有寫劉蕡的一首七絕,還有一首《浪淘沙·北戴河》是寫給曹操的,然後就是這首寫給屈原的七絕。
  • 從毛澤東詩詞感悟偉人家風
    汪建新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教授、副院長,長期從事黨的幹部教育事業,尤其專注於毛澤東詩詞的教學與研究。 今天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6周年,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領悟毛澤東的家風家教思想在我們黨內具有的重要典型示範意義,從毛澤東和家風有關的詩詞作品中,感悟和解讀他的偉人家風。 嚴父慈母恩難忘 毛澤東深受母親文七妹的影響。他曾說:母親對我的影響很大,她待人忠厚、和善、賢良、勤勞節儉。
  • 毛澤東詩詞中的鳥獸魚蟲
    原標題:毛澤東詩詞中的鳥獸魚蟲   毛澤東詩詞頻繁運用動物形象,有飛禽、走獸、魚鱉、昆蟲,還有神話動物,藉以彰顯鬥志,舒展胸襟,宣洩義憤,抒發意氣。認真解析這些動物意象,有助於品味毛澤東詩詞的意境,領略毛澤東思維的廣博,把握毛澤東心志的高遠。
  • 書寫他的這些詩詞就會感覺到有八點美(書法:張德進)
    第三,人格美他的詩句總是境象闊大、氣勢恢宏,如「看萬山紅遍」;「萬類霜天競自由」;「萬木霜天紅爛漫」;「萬水千山只等閒」;「寥廓江天萬裡霜」;「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萬裡長江橫渡」,充分展示出毛澤東視野開闊、胸襟豁達、心繫天下的人格魅力。
  • 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臺——毛詞經典|源泉讀點
    「偏於豪放,不廢婉約」,是毛澤東自己的讀詞興趣選擇,也一語道出毛詞的總體風格。毛詞繼蘇辛詞後,復興、更新詞林「豪放」之風,於傳承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自是千秋萬世的文學功德。文化原典,源泉讀點,從毛詞出發。
  • 推薦欣賞6件毛澤東詩詞書法作品
    毛澤東的詩詞縱橫捭闔、豪情萬丈,影響激勵了無數人。小編將最近抄錄的6件毛主席詩詞書法作品登載出來供朋友們欣賞,同時也以表達對毛澤東的深刻懷念。毛澤東是獨樹一幟的大詩人。他的詩作具有一種前無古人、獨步峰巔的大美意象。
  • 毛澤東詩詞中的神仙鬼怪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了浩如煙海的神話傳說,為歷代文學創作提供了不竭素材。毛澤東詩詞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蘊涵著豐富多彩的中國文化元素,其中也包含對古老神話資源的挖掘與運用。毛澤東賦予神話人物以善惡、正邪、美醜等多種特徵,表達了鮮明的愛憎情感和深邃的價值觀念。毛澤東詩詞中的神話內容,與詩意水乳交融,顯示著他對神話原型的透徹理解和把握,反映出他對現實生活的深刻認識和感悟,也彰顯了他對神話人物形象獨具匠心的改造與超越,從而達到了「器大聲宏,志向高遠」的詩美境界。
  • 毛主席一生所寫詩詞中最豪邁的4首,經典至極值得品讀
    由於當時的社會背景,通過與同學暢談人生國事,毛澤東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 1917年,毛澤東組織新民學會,抱著救國救民的理念。開展了早期的社會活動,通過在社會中的磨練,他接受了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1920年,毛澤東再度返回長沙,那時他已經成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 我人生路上那三首「毛澤東詩詞」
    毛澤東的憑藉天生的性格氣質、海量的書籍閱讀、超強的學習能力、長期的革命實踐,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同時,也樹立了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影響和感染了整個時代。   當然我今天並不是來給大家上黨課的,說點輕鬆的,來回憶幾首陪伴我成長的「毛澤東詩詞」。
  • 20歲的毛澤東讀《詩經》:從而走上革命道路,立志救民於水火
    要說寫的最大氣磅礴的詩詞,那非毛主席的莫屬。《沁園春雪》《七律長徵》等我們都耳熟能詳。毛主席博覽古籍,精通經、史、子、集,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那麼,從小熟讀《詩經》的毛澤東,他的思想的形成與《詩經》有什麼關係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毛澤東和《詩經》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