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今年,一部黑馬電影《誤殺》衝出重圍,刷屏各大社交網絡,而當觀眾走進電影院後發現,這不僅是一部燒腦的懸疑片,還是一部關於家庭教育的優質電影。電影的劇情很簡單,圍繞著一個家庭展開,李維傑和妻子在泰國打拼17年,帶著兩個女兒過著平凡的生活,但是這平靜的生活卻被一位不速之客打破。
大女平平在一次郊遊活動中被警方督察長的兒子素察迷奸,後者還拍下平平的不雅視頻以此來威脅她。雙面面對面爭執,在反抗之中,平平誤殺了素察。這一家人為了維護女兒,掩蓋了一切證據,與警方開始較量。
無論是性教育、道德問題,還是李維傑和督察長家庭的博弈和對峙,都非常的精彩。電影用有深意的對話和場面來拷問人性,給觀眾直擊人心的警示:不正確引導孩子,不止會毀掉自己的家庭,同樣會帶給他人傷害。正如電影海報上的文字: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是禽獸。
從心理學的角度,電影《誤殺》用兩個家庭的矛盾和悲哀來解釋了"漏鬥法則"的一個道理:孩子小時候不管教,長大就毀了。無條件地縱容和滿足對孩子而言不是愛,而是傷害。
一、 《誤殺》中的漏鬥法則:孩子的扭曲思想是從家庭教育而來的
1、《誤殺》:不恰當的愛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電影中,素察一出身就含著"官二代"的金鑰匙,家庭顯赫,原本應該是一個令人羨慕、能接受最好教育的孩子。但是,素察最後的人生軌跡卻走向了歧途,這與他的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
素察的媽媽是警察局的督察長,爸爸是政府的重要一員,雙親身居要職,素察更是生活的無憂無慮。可是,素察的家庭空有財富和權利,父母一心忙於自身的事業,卻從來沒有好好管教素察,沒有教他正直做人。
一次,素察在與同學打鬥的時候差點戳瞎了別人的眼睛,這本是素察自身的過錯。但是素察的媽媽為了護短,花了十萬元加上擺弄自己的權利,私了了整件事。這樣的做法沒能讓素察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反而從媽媽身上學會了用權力和金錢擺平一切,成為了"物質和權力至上"的惡人。
無論做了什麼錯事,素察回到家會得到的只是媽媽爸爸的一味的原諒,就算自己變本加厲最後也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所以,素察漸漸地扭曲了自己的性格,以至於走到要迷奸女同學而仍不能認識錯誤的地步。而他自己也因此丟了性命。
父母愛子女是人之常情,但是不恰當的愛其實是害了孩子,孩子扭曲的行為和思想都是從不恰當的家庭教育中來的。
2、家庭中的"漏鬥法則":孩子小時候不管教,長大就毀了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漏鬥法則"。這個漏鬥好比是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漏鬥有兩個口子,一大一小,通常都是大口入小口處。這個心理學概念放在家庭教育中,指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應該由緊到松,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逐步放鬆放手,給孩子更多的自由。
過分緊抓孩子,孩子會失去獨立思考和自由探索的機會,所以他的身心發育不完善,沒有獨立應對各種事情的能力,不會自己做出合適的選擇。相反,給孩子過多的自由這就是放縱孩子,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沒有原則,缺乏規則意識。長大之後,因為已經習慣了無拘無束包容放,所以走向社會的時候處處碰壁,以為自己在社會上也能橫行霸道。
素茶的媽媽習慣隻手遮天,用外物幫孩子擺平一切,而爸爸對於素茶的冷漠和殘酷是,使孩子必須訴諸外物來找到自我存在感。
爸爸是一位正在競選市長給的議員,他的工作非常忙碌,總是因為開不完的會議和活動,所以不能常常陪在速查身邊。在被告知兒子已經幾天找不到人的時候,爸爸只會冷冰冰地回應一句:如果星期一還沒有去學校上課,就把他的信用卡停掉。"
比起媽媽,爸爸對素察更加冷酷,他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就只剩下信用卡和金錢。爸爸從來沒有關心素察,陪伴在他身邊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
很多孩子都像素察一樣,所在的家庭中父親缺席,母親焦慮,要麼忙於應對工作,要麼疲於應付孩子。在產生矛盾的時候,親子之間總是針鋒相對,粗暴地摔東西,狠力地罵對方。而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作基礎,一切管教都是徒勞。如果在孩子最關鍵的成長期裡,父母不在身邊,也沒有通過其他方式對孩子進行情感連接,那麼又怎麼能夠期待孩子能長成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呢?
著名的教育專家李玫瑾說過:"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成的,孩子的每種行為或者心理問題,一定是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孩子長大之後就懂事兒了"、"現在孩子還小,不用管太多"、"這只是小錯不用太著急"等等這些都是家庭教育中的錯誤觀念。孩子在年幼的時候沒有形成對自我和外界成熟和完整的認知,缺少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這時候父母必須出手,通過限制孩子的行為,來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習慣。
二、現實中的 "漏鬥法則":建立情感連接,制定規則約束孩子的行為
要讓孩子端正行為,首先必須要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在孩子犯錯、不理解的時候,利用規則來約束他的行為。
書籍《偷影子的人》中寫道:規則是立足世界的經驗"孩子之所以在小時候常常做錯事,甚至誤入歧途,這根本上是一種缺乏規則意識的體現。如果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幫助他建立規則意識、約束孩子的行為,那麼孩子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
當孩子在觸犯規則的時候,父母應該要立刻制止並且糾正,如果時間一長孩子就會養成壞習慣,明辨是非的能力就無從培養。而且,父母的不管教、不理睬是對孩子錯誤行為的縱容,父母自身必須要做好榜樣,用規則來約束孩子。
其次,父母還需要建立適當的情感連接,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之所以會接二連三地犯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沒能在父母身上得到充足的情感安慰和反應。無論是過於疏遠還是過於溺愛,孩子都會造成"情感匱乏"的心理,而情感缺陷的問題更加普遍。
在日常生活中,儘管工作忙碌,父母也需要每天花一些時間來維繫感情,建立親子之間的"情感連接"。過程不需要很複雜,回家時的一個擁抱、睡覺前的一句晚安,還有對孩子的鼓勵,說"我愛你"等等,都可以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我是肉鬆醬呀,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