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基本收入,可能會為現代人帶來工作解放感 | 專訪

2021-01-11 新京報

在數字資本主義時代,我們要如何想像更好的工作狀態?執教於天津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的青年學者王行坤關注「後工作」未來、懶漢權以及全民基本收入等議題的最新研究,他也對中國網友進行了「狗屁工作」的調查,在他看來,要直面工作意義的危機,就要認清「非工作不可」已成一種神經症症狀,而全民基本收入的實施可能為現代人帶來工作上的解放感。

王行坤,青年學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批判理論、文化研究及當代中國政治思想。

工作是生命意義的來源,中國人更熱愛工作

新京報:大衛·格雷伯的「狗屁工作」研究在學界和媒體火了之後,你也搞了一個中國人的「工作意義」問卷調查和微信訪談。能介紹一下你的調查結果嗎?這些結果是否體現出「中國特色」的工作態度?與格雷伯的觀察是否有所出入?

王行坤:我最終收回了232份問卷。結果顯示,有9.9%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完全沒有意義;有7.3%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對社會毫無裨益,甚至有人反映說,在填完問卷後就萌生了辭職的想法。這個調查結果與格雷伯所利用的問卷結果出入甚大。例如在格雷伯的書中,金融業從業者基本都是意義感甚弱、對社會愧疚感甚強的人

(因為他們自認賺了很多錢,但對社會無所貢獻)

,這種職業在格雷伯看來是典型的狗屁工作。但是在我的調查中,16位金融業從業者中有12位非常明確地認為自己的工作既有意義又對社會有益。另外,教師在格雷伯看來絕對不屬於狗屁工作,但是在我的調查中,很多有博士學位的大學老師和研究員普遍認為自己的工作有一定意義,但是對社會卻沒有益處;相較而言,具有學士和碩士學位的中小學老師則普遍認為自己的工作既有意義,對社會又有益處。

我的樣本當然是很小的,但是2018年另外一個綜合各權威資料庫、以47個國家的十萬人為樣本的調查結果表明,平均只有8%的勞動者認為自己的工作對社會全無益處,且結果隨著國家、職業和年齡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中國為7.5%)

,這和我的調查結果是基本接近的。格雷伯的論述依賴的是英國調查結果——37%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以及自己「推特」粉絲的回饋,感覺他有點被誤導了。

所以就工作的無意義感和無社會價值感來說,全世界勞動者的感受基本差不多,就算很多人很討厭自己的工作,他們也很難

(不願)

承認自己的工作毫無意義或毫無價值。畢竟,工作是我們生命意義的重要來源,如果否定其意義,我們很難有勇氣再生活下去。當然,9.9%或者7.5%也是不小的比例。

當然,如果說有什麼是「中國特色」,那就是在我的調查結果中,在工作場所時,有54%的人處於積極狀態,有34%的人感覺開心,這與2018年蓋洛普的調查結果——全球有85%的人在工作時處於懈怠狀態——有很大出入,這也許是因為中國人真的很勤勞,或者中國的老闆更會熬雞湯吧。

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左)

新京報:你認為「熱愛工作」在什麼層面上是一種意識形態?在什麼層面上不是?

王行坤:值得熱愛的工作也許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作為人類第一需要的勞動。畢竟,人並非像一般預設所說的,總是好逸惡勞,人類學的研究恰好相反。從黑格爾和馬克思的哲學來看,人總要進行對象化,去有意識地改造外部世界,因此勞動是人類自我表現的需求。

源自於近代新教倫理的工作倫理,其實最開始源自於當時的中產階級和企業主,他們的確可能是勞動致富,並獲得成就感和救贖感。但是隨著19世紀機器大工業的發展,這種工作倫理被灌輸給工廠內每天進行12甚至16小時高強度勞動的工人,讓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另外,包括教材在內的各種出版物都在強化這種工作倫理,「教育」勞動者低頭拉車。在這個意義上,工作倫理成為壓迫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最著名的代言人就是蘇格蘭的託馬斯·卡萊爾

(蘇格蘭諷刺作家、歷史學家)

,在他看來工作就是祈禱就是拯救,他給工人傳播的是「工作的福音」——工作的意識形態。

託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1795-1881),蘇格蘭哲學家,評論家、諷刺作家、歷史學家以及老師。他被看作是

維多利亞時代

最重要的社會評論員,一生發表了很多重要的演講,廣受讚譽,其作品在當時甚具影響力。

全民基本收入

是解決工作意義淪陷的方案嗎?

新京報:很多西方學者傾向將「全民基本收入」作為今天工作意義淪陷的解決方案。你如何看待全民基本收入這幾年又再度引起熱議的原因?實施「全民基本收入」的土壤又是什麼?

王行坤:全民基本收入是一種定期

(比如一個月)

、無條件、以個體為單位發給一國合法居民的現金給付(對於新出生的嬰兒和未成年人則有其他安排)

。當下討論全面基本收入的話題除了面對工作意義的淪陷之外(格雷伯就是基於這種立場支持全面基本收入)

,更多還是針對人工智慧對工作的挑戰、中產階級工作消失以及工作兩極化所導致的貧富分化加劇的現狀。

例如美國的華裔總統候選人安德魯·楊

(Andrew Yang)

一直就在警告美國人,自動駕駛技術對美國卡車司機以及相關服務業會造成致命的破壞,這會消滅很多中產階級工作,因此他提倡的是每月1000美元的基本收入。法國之前的社會黨總統候選人阿蒙也明確提出全民基本收入,義大利哲學家安東尼奧·奈格裡對此表示過明確支持。今年3月至4月義大利政府在副總理暨五星運動黨黨首迪馬約的推動下將施行每個月最低780歐元的基本收入。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在一定規模上進行了基本收入試驗,結果都頗為令人滿意。

當然,今天我們依然處於新自由主義時代,緊縮依然是絕大多數政府的政策。因此有些基本收入的提倡者認為應該取消其他所有福利和保障,精簡政府,每個月只發放一定數目的現金,但這對於低收入者肯定是不夠的。因此我們要去爭取並保衛福利社會,去爭取更多的福利,與此同時還要避免福利社會所帶來的科層制

(關於科層制對領取福利者的羞辱,可見2016年英國電影《我是布萊克》,科爾賓不久前還用這部電影來攻擊保守黨政府的失敗)

。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必不可少,但企業和企業的代理人總想壓縮成本,獲得更多利潤,而勞動者總會需要更多的保障,兩種不同意志之間的衝突最後只能通過力量來解決。畢竟,任何權利都不是被賜予的,而是爭取來的。

《我是布萊克》劇照

新京報:馬克思所暢想的「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後從事批判,但並不因此就使我成為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是一種非常豐富的勞作狀態。今天,我們怎樣從個體層面直面工作的無意義感,在現實處境下找回工作的想像力?

王行坤:如果細讀這句話,馬克思似乎嚮往的是前現代的有閒階級的生活,因為他並沒有提及任何工業化時代的工作。有人可能會認為在分工日趨精細的當下,人的工作範圍會變得越來越狹窄——我們所能懂得並掌握的只能是很小一塊領域,能成為一小塊領域的專家就很不錯了,因此很難像馬克思所說的那樣超越勞動分工。但是與其說馬克思說的是消滅勞動分工,不如說他要消滅的是將勞動者一輩子固定在一個工作崗位的制度。我們的確需要長時間的刻意的訓練才能成為某方面的專家,如「一萬小時定律」所說的那樣,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可以根據興趣去從事其他活動並取得一定成就感。在我看來,「一萬小時定律」最關鍵的是行動者要主動找到自己的興趣點,然後去主動鑽研並且能夠獲得專業的指導和反饋,而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因為他們迫於生計不得不去從事自己並不喜歡的工作,很多工作本身就沒有鑽研的空間

(如絕大多數低端服務業)

,即便有,很多人也沒有去進行更深入鑽研的時間和精力,更不要說找到合適的指導老師。全民基本收入恰恰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定保障,讓他們可以在沒有就業壓力的狀況下去更為自由地探索適合自己的領域,並做到一專多能或多專多能。

在當下中國,非農勞動時間越來越長,尤其是城市白領,很多人的生活時間被工作時間所徹底吞沒——2017年中國平均周工作時間為48.9小時,比西方發達國家要高出不少。除了面對工作的無意義,我們更要面對工作的時間和收入問題,因為長時間、高強度和低收入的工作已經影響到了中國人口的再生產,這樣的生產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很多年輕人迫於經濟和工作狀況,已經放棄了婚姻和生育的想法。

在現實處境下找回工作的想像力,首先是要像馬爾庫塞所說的那樣,認識到「非工作不可」是一種神經症症狀,學會拒絕被迫的工作,而爭取全民基本收入就是值得嘗試的戰略。

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德裔美籍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法蘭克褔學派成員。

採寫:木梓

編輯:董牧孜、榕小崧、風小楊

校對:翟永軍

相關焦點

  • 什麼是UBI全民基本收入?沒有工作的未來,人們怎麼生活?
    全民的基本收入?你可能會說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有有他的目標需要完成,智者卻說你錯了,其實社會作為一個整體沒有什麼所謂的目標,只有社會中的個體才有自己的目標不知道這點你們同意不同意?錢從哪裡來?對於全民基本收入UBI最大的質疑聲有兩個第一種是錢從哪裡來?那你們說任何一筆錢從哪裡來的,不是央行裡面出來的嗎?
  • 邵陽縣五環全民健身中心開業籌備工作系列報導:專訪五環時代常務副總經理劉小雍
    專題報導組:邵陽縣五環全民健身中心是五環集團投資建設的第一個縣域中小型全民健身中心,項目確定11月20左右開業,時間非常緊迫,請問五環時代公司做好了哪些前期準備工作呢? 劉小雍:邵陽縣五環全民健身中心不僅五環集團投資建設的第一個縣域全民健身中心項目,同時也是五環時代公司負責運營管理的第一個項目。
  • Andrew Yang在美國政壇越來越火:疫情讓他的「全民收入保障」主張...
    他由於支持率低退出競選之後,不但沒有沉寂,反而在新冠疫情之下,強有力地繼續推動他「全民收入保障」 (Universal Basic Income)的主張,得到了包括Elon Musk和小札等矽谷企業家的廣泛支持。他在政治舞臺上影響力的不斷增長,更是鼓舞了很多亞裔年輕人積極參與美國政治, 發出聲音,採取行動,對政策制定產生影響。
  • 每經專訪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十四五」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十四五」規劃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擘畫哪些關鍵詞?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又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帶著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近日對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進行了專訪。
  • 陳奕迅為新歌宣傳受訪,自曝很久沒有收入,腳上的鞋子都穿爛了
    陳奕迅談到自己的生活,表示因為疫情閒在家裡,今年基本沒有什麼收入,但生活不受影響,還自稱自己是一個花錢不多的人。 10月20日臺媒報導了陳奕迅發表新歌的專訪,大方與媒體細聊工作與生活,並透露去年底原本計劃今年在香港紅館舉辦25場演唱會,因為疫情取消,讓演唱會重啟時間遙遙無期,期間也沒有其他的工作安排
  • 昔日對手成支持者,佩洛西稱全民發錢計劃值得關注
    據外媒4月28日報導,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經濟損失及失業人群,美國眾議院院長佩洛西認為現在是時候考慮一下楊安澤競選總統時提出的「全民基本收入計劃」了。佩洛西27日指出,已經有人建議推行最低收入或是給予人民一個有保障的收入,這「值得關注」。國會已經通過了一個法案應對新冠肺炎帶來的經濟衰退,包括給予美國人現金。▲佩洛西而楊安澤提出的「全民基本收入計劃」則是每個月給每個美國人發放1000美元,並稱其為「自由紅利」。
  • 為啥古人以胖為美,現代人卻以瘦為美呢
    不過,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的審美觀和現代人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古代大多數朝代中,人們的審美觀都是以胖為美,哪裡聽說過有人會想著減肥。而我們現代人則不同,我們的審美是以瘦為美,稍微胖一些都會感覺很難看,甚至很多人都不惜花重金選擇藥物減肥。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古今的這種審美差異呢?
  • 專訪:中國經濟亮眼成績為非洲經濟復甦帶來希望——訪辛巴威中非...
    新華社哈拉雷12月19日電專訪:中國經濟亮眼成績為非洲經濟復甦帶來希望——訪辛巴威中非經濟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唐納德·魯沙布瓦新華社記者張玉亮辛巴威中非經濟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員唐納德·魯沙布瓦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中國經濟表現出色,對非洲各國具有借鑑意義,有助於非洲更好抗擊新冠疫情,儘早實現經濟復甦。
  • 第一份工作為什麼重要?你一生的收入,或由工作前6年決定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你先找份工作幹著,然後再思考自己到底要選擇什麼當事業。乍一聽,很實在,沒什麼問題——畢竟人要吃飯,不能總想著個人好惡。然而,這種論調忽略了一個錯誤選擇所帶來的沉沒成本,而這部分,有時候是遠超出想像的。變量:速度為什麼某些學校會鼓勵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呢?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系列解讀④|專訪馬曉河: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這其中,基本經濟制度主要內容有哪些?讓「無形的手」起作用,主要需放開哪些限制?如何「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同時又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就相關熱點問題,《中國發展觀察》專訪了經濟學家、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
  • 知了圈-專業為企業家打造的企業專訪、人物專訪
    為此,我們專訪了「知了圈」創始人之一,劉奕彤女士,一位專業的網際網路廣告投放的專家,先後運營中小企業上萬家,在BT的大廠工作經驗讓劉奕彤女士對廣告運營投放有一套自己的見解。「很多客戶投放廣告,只是為了獲取客戶的數量和轉化,但是真正缺乏的是如何做好一系列的運營」劉奕彤女士說,「要想廣告投放了之後有效果,首先必須去分析自己目前的營銷有沒有按照AISAS模式在走」。
  • 專訪希臘外交部常務副部長古爾古拉斯:2014年希臘將為世界帶來增長...
    然而希臘政府在享受到歐元制度紅利的同時,卻早早放棄了自身產業結構、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勞動制度和福利體系的改革努力,為債務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如今,這場歷時三年多的債務危機仍在持續,最壞的時候是否已經過去?
  • 專訪:中國減貧成就為貧窮國家帶來希望——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
    新華社華盛頓12月7日電專訪:中國減貧成就為貧窮國家帶來希望——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傑弗裡·薩克斯新華社記者熊茂伶 檀易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聯合國高級顧問傑弗裡·薩克斯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視頻採訪時表示
  • 「讀家訪」鄔書林:推廣全民閱讀需要播撒「讀書種子」
    【編者按】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副局長、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先生在南京舉辦的「鳳凰引讀者」學生閱讀項目啟動儀式上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對中央宣傳部印發的《關於促進全民閱讀工作的意見》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他希望有更多「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為千年壁畫尋數字講解好聲音,全民K歌與敦煌打造「有聲有色」新文創
    為進一步助力敦煌文化的賦活創新,全民K歌聯合敦煌研究院、騰訊集團於4月13日發起為期一個多月的「雲遊敦煌-敦煌畫語傳頌人徵集大賽」。通過聲畫結合、生動有趣的現代化互動方式,用戶可以在全民K歌APP中,選取以莫高窟經典壁畫為原型的「敦煌動畫劇」中不同的故事角色進行創意配音,敦煌研究院接待部副主任宋淑霞、國家一級演員狄菲菲、資深配音演員姜廣濤作為專家評委,將與大眾共同評選出一位最佳傳頌人,成為敦煌壁畫官方「數字講解員」,TA的配音作品將被收錄在「雲遊敦煌」小程序中,用自己的聲音,生動地為所有進入線上敦煌博物館的訪問者,講述敦煌壁畫千古流傳的故事
  • 人物專訪寫作指南
    在曾經的工作中遇到多數這樣的場景對話,老闆說:「小王,給我寫一個深度的人物專訪稿吧,為了品牌的傳播策略,我們可能要做一些相關的媒體曝光」。 公眾號「人物」上面的每篇專訪基本都是以人物切入,然後寫時代變遷的過程中,專訪人表現出來的人情百態。 比如2018年07月份人物記者的一篇關於雷軍的報導:《雷軍豹變》用的便是這種結構,「資訊體+熱點+人物描述」。
  • 吉安市城投夯基賦能 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全民健身關係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2016年12月30日,為進一步發展全民健身事業,建設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全民健身體系,吉安市發布了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四年過去了,吉安城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斷完善健身場地設施,有效解決市民健身場館建設短板,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高人民群眾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吉安市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格局更加明晰,全民健身組織網絡不斷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覆蓋範圍和質量大幅提高,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 遴選公務員預測題解析:推進全民健康倡議書怎麼寫?
    隨著現代社會發展節奏加快,很多人無法自我調節生活、學習、工作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處於「亞健康」狀態。一些腦力勞動者收入及生活水平較高,營養過剩,導致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壓。有的白領工作壓力過大,久坐辦公室,缺乏體育鍛鍊;學生學習壓力大,焦慮、抑鬱的學生越來越多,健康狀況處於健康與疾病的邊緣。
  • 全民娛樂終將抵不過全民強國,子安徒步之旅,在告訴我們什麼?
    在2020年11月開始徵途東北挑戰嚴寒,途中發現膝關節等身體部位出現異樣,於2020年12月11日宣布放棄堅持了1300天的徒步環球之旅,調整為騎行或背包客繼續旅行。子安徒步中的另一重要角色就是徒步中收養的兩隻狗狗「紅豆」和「白虎」,它們已在青藏之旅結束後被子安安排給他人收養,生活安好。
  • 漯河市在河南省率先圓滿完成全民參保目標數17316人 參保完成率為...
    今年以來,為健全全民共享、公平可及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做好保民生工作,漯河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為重點,實施精準參保目標、強化參保宣傳、優化經辦服務等三舉措,於11月15日在河南省率先完成全民參保擴面任務。   明確重點,打好參保擴面「精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