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所謂的原生家庭,到底為罪犯背了多少鍋

2020-12-22 蘇若伊Yoly

去年那部《我們與惡的距離》刷爆朋友圈,最火的時候我沒有看這部劇,但前幾天突然翻出來看,哪知道就一發不可收拾,連續追了四五集。

這部劇給我最大的感觸,倒不是所謂的「普通人與惡只有一線之差」,而是「是不是所有人都以為,那些罪犯的行為,都與原生家庭有關。」

近年來,有關原生家庭的話題被媒體拿出來說了千百遍,在很多人的意識中,仿佛人只要犯罪,那就與他的父母,家庭脫不了干係。

當然,這種說法也並不是沒有道理,例如歷史上一些著名的罪犯。

美國被稱為「夜行者」的著名連環殺人犯理察拉米雷斯,以及英國年僅十歲就殺害兩名男童的瑪麗,都有一個相對悲慘的童年。

但這世上,不僅只有這兩名罪犯,事實上,很多罪犯他們的行為,還真與原生家庭沒有多大關係。

《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殘忍殺害九人的李曉明,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父母原先以開餐館為生,他和妹妹都考上了不錯的大學,家庭環境不算富裕,但也吃穿不愁。在家人眼中的他,聽話乖巧,看到奶奶殺雞都會害怕的痛哭。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終拿起槍,剝奪了其他人的生命。李曉明的行為,給被害人的家庭造成了一輩子難以癒合的傷口,同時,也擊垮了家裡人。

所有的指責,社會輿論,對準了他的父母。

「你們是怎麼教育兒子的。」

「親子關係不好嗎?」

「下跪換不回九條人命」

大家都覺得,會培養出殺人犯的家庭,都是畸形的,不可饒恕的。李曉明的父母當著大庭廣眾下跪道歉,母親在律師面前哭訴,「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他們遭受社會各界的抨擊,餐館被強制性關閉,每天都會有數不清的漫罵聲和騷擾電話。無奈之下,妹妹從大學休學,父親愈發酗酒,母親以賣粽子為生,常年四季帶著口罩,不敢以真面目示人。

沒有任何一家媒體,會去關注殺人犯家屬的心聲,所有人只會覺得,「因為你們的兒子,哥哥是殺人犯,所以你們也是有罪的,活該遭受懲罰。」

我國法律早就廢除了「連坐」制度,但這種「一人犯錯,全家有罪」的思想,卻深藏在很多人的心理。

但原生家庭,真的就是促使一個人走上絕路的唯一原因嗎,作為成年人,起碼百分之八十以上,讀過書,也曾踏入過社會。一個完完整整的人,分別也經歷過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

哪怕童年生活在悲慘,他能活到成年,就該有一份自己獨立的,成熟的三觀。他的所作所為,皆是他自身的選擇,怪不得任何人。如果這個時候,旁觀者還一味地把他的行為,怪罪於家庭,而不去找其真正的原因,那最終的結果,就是會有更多的「變態殺人狂」出現。

這部電視劇播到第五集,李曉明被判死刑,槍決而亡。這個結果,也算是大快人心,但是……他之所以要殺人的原因,動機也隨著他的死亡,而化為一寸塵土,再也無人得知。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絕對不是要為殺人犯說話,就像劇中王赦律師說的,「他殺了九個人,他該死。」但他死的同時,為什麼媒體甚至大眾要帶著他的家庭一起接受「死亡」的判決。

他的父母和妹妹,是無罪的啊!他們並沒有想為兒子脫罪,甚至也不曾向法官求情,他們知道「殺人必須得償命」,他們只是普通的老百姓,不曾殺害任何一個人,傷害任何一個家庭。

有人說,原生家庭的傷要用一生去彌補,但既然說「彌補」,就代表並不是無法挽回。名人中,也有不少人,出生在一個破碎的家庭,擁有難以言說的童年生活。

向華強的太太陳嵐,母親沉迷賭博酗酒,父親懦弱,她十八考上大學時,母親把她賣入舞廳,讓她當舞女。

偉大的作家高爾基從小父親早亡,母親遠走他鄉,他住在外祖父家,經常遭受毒打。

美國第一脫口秀女王奧普拉,從小父母離異,她十四歲時懷孕,遭受過性侵與暴力。

可這些人呢,他們最終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活得獨立而自信。他們腳下的路,每一步靠自己走了出來,並且擁有了全新的人生。

原生家庭的傷,不足以讓一個人成為殺人狂魔。

殺人狂魔,不一定擁有一個畸形黑暗的原生家庭。

我們強調原生家庭,是希望父母可以重視孩子,給他們一個美好的童年,而不是給那些不可饒恕的罪犯找到脫罪的理由。「我原生家庭這麼糟糕,所以我才犯罪啊。」

不,犯罪是你自己的選擇,與任何人無關。

相關焦點

  • 賈靜雯:《我們與惡的距離》告訴我們人在感性與理性之間需要克制
    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做到了,它引起了我的思考,相信,也有你們的。 看了4集,我覺得全劇的線索就是開篇王赦律師說的「李曉明殺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然後,隨著劇情的發展,這些殺人犯殺人的原因落腳到了原生家庭: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沒有人是局外人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早前因為豆瓣高分有注意到,但是開看一集氛圍太壓抑沒堅持住,畢竟我一般都選治癒一類的,人生都那麼辛苦,看個劇就不要太難為自己。這次終於看完了,還好沒有一喪到底,也有慢慢被時間刷掉悲傷和壓抑。
  • 「不要挑戰人性」|《我們與惡的距離》
    「不要挑戰人性」估計這就是整部劇核心其實真正的劇名是《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個受害人家庭一個有類似犯罪傾向家庭罪犯家庭可以看得出來海報上每個人的色調都是 不一樣的他們一家今後都在為這件事懺悔受害者家庭無奈有攝像機不是穿幫了是劇中受害者家長就是電視臺工作的
  • 姜文不被認可,高曉松遭到質疑:原生家庭的鍋,讓誰背?
    她的無助跟大多數人是一樣的,但又無可奈何,因為我們改變不了父母。電影《墊底辣妹》裡有一句臺詞:「世界上最大的謊言是,你不行!」多少人曾被這句話打擊過。面對原生家庭,高曉松也有過同樣的經歷。高曉松在參加《奇葩大會》時,訴說了自己對原生家庭的不滿。在他高三那年,他跟母親說自己想要成為一名作家。母親輕蔑地對高曉松說:「就你,還想當作家?」
  • 《我們與惡的距離》| 眾生皆苦,才是這個世界本來的面目
    直到最近這部《我們與惡的距離》上映,才讓人吃驚的發現,憋了這麼久,臺劇居然放了個大招。▲ 林宥嘉《別讓我走遠》(《我們與惡的距離》主題曲)《我們與惡的距離(The World Between US)》是臺灣公立電視臺與HBO Asia聯合製作的10集電視連續劇。
  • 豆瓣評分9.4分,《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如何做到驚豔了眾人
    到底什麼是善惡,好跟壞不就只是一線之差嗎?我們跟惡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這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話題在一部電視劇中給了我們啟發。本來以為是善,卻已經是惡。其實好人或是壞人並沒有標準的答案。《我們與惡的距離》在臺灣開播,一共有10集。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宋喬安放下怨恨,壞人終於被繩之以法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已經播出,這是一部不一樣的罪案劇,編劇並沒有採取平常的,而是採取了帶著觀眾重新走一遍劇情的方式,去看加害者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所以,《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異常的受關注。劇中主要通過講述受害與被害方的矛盾,以及辯護律師等多種人物聯繫在一起的故事,同時也把新聞職業道德、原生家庭等多重社會熱議的問題拋到檯面上,企圖探討人性「善與惡」間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大結局中,受害者宋喬安不再選擇糾纏到底,而是終於放下了心中那份的怨恨,與丈夫解除曾經的誤會,女兒也慢慢接受了她這個母親。
  • 《我們與惡的距離》評分高達9.5,劇本深入人心,多角度解析人性
    我們與善良、與邪惡,其實並沒有多大的距離,他們始終相知相伴,但雖然如此,人的初心還是善良的。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向大家展現的,除了被害者的痛苦之外,還有殺人犯家庭的悲哀,這部劇真正的向眾人展現了人性的善良與邪惡、人性的美麗與醜陋。
  • 《我們與惡的距離》比你想像中要近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圍繞一次無差別殺人案來展開。殺人者李曉明,在一個電影院中對著觀眾瘋狂開槍,造成大量死傷。宋喬安和劉昭國夫婦是這樁無差別殺人案的受害者家屬。他們兩人都從事新聞媒體工作,喬安在電視臺、昭國在報社。
  • 都挺好:為母親的趙美蘭,為女兒的蘇明玉,都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隨著這部電視劇的熱播,關於原生家庭的問題,也再一次成為了大家重點探討的話題之一。在蘇家的幾個孩子中,受傷最重的蘇明玉,是大家最談論最多的例子。蘇母趙美蘭重男輕女,再加上家庭條件的限制,蘇明玉從小就過得很苦。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刺入善惡混沌的灰色地帶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由真實案例改編的、發人深省的臺劇。雖然只有10集,卻囊括了許多深刻的社會問題。這樣優秀的電視劇,在華語電視劇史上也十分罕見。它引發了人們關於善惡標準的思考與討論,也讓我們看見了人性的複雜與掙扎。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罪是什麼?惡是什麼?是在廣告電視裡播放的幾則殺人新聞?是偷,是搶,是騙!僅僅只有這些嗎?不,不止於此,更多的是隨手在鍵盤上敲下的幾句否定別人人生的話,是啊,你又沒犯下罪,一句話毀掉了多少心靈,本來他們都有新生的機會。
  •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
    我們與惡的距離到底有多遠?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耳朵想先和大家,聊聊最近發生的5個悲劇。10月6日上午,距離拉姆離世剛剛過去一周。「東莞玉蘭大劇院」為宣傳新劇,推出了一篇題為《拉姆為前夫所燒,而我只為你燃燒》的文章。原來,所謂「吃人不吐骨頭」只會有源源不斷的追隨者。
  • 2019華語年度最佳《我們與惡的距離》:好人與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去年一部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後面簡稱《與惡》)開播至今一年在豆瓣上仍保持著9.5的高分,僅十集的短劇被評為2019華語年度最佳劇。與我們熟悉的臺灣偶像劇不同,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社會紀實片。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去年,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還意猶未盡,即便高開低走,軟硬傷皆有,但在華人圈中能有這麼一部所謂披著科幻外衣卻鞭辟入裡探討華人家庭教育的作品出現,聊勝於無。今年,早早地又橫空出世這樣一部現在可能還鮮為人知但目測厚積薄發的類型作品,實屬難得。
  • 【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9.4!
    我們與惡的距離 我們與惡的距離 (2019)導演: 林君陽編劇: 呂蒔媛
  • 《我們與惡的距離》:世界雖然太雜亂,但希望就藏著雲的後面
    相對於國內動輒四五十集的注水篇幅,《我們與惡的距離》只有十集的體量,可謂是足夠緊湊精緻,又非常良心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一起隨機殺人案件展開,從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人、被害人家屬、媒體、律師的角度講述了有關精神患者引發的具有爭端性社會話題的電視劇。
  • 我們與惡的距離
    歸根到底可以總結為一個因為不滿政府拆遷且生活不如意的司機的蓄意報復社會事件。然而當網絡上的人們都去責罵司機的同時,我們更需關注的,應當是事件本身存在的問題。難道司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是錯的嗎?他必然知道,但是他管不了那麼多了。那個時候,坐在公交車上的十二位高考生又在想什麼呢?
  •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以青春愛情之名,掩蓋原生家庭的傷害
    就像本文開頭綠子的袒露心聲,還是因為綠子開朗的性格我們才知曉她的家庭是那麼一團糟的,而孤獨的渡邊,自殺的木月、抑鬱的直子、濫情的永澤,還有那個和玲子搞同性戀的十三歲扯謊鬼女孩……這些青春的孩子們,表面上的疾病背後都是藏著原生家庭的傷害呀!每個人無不顯得很幸福。至於他們是真的幸福還是僅僅表面看上去如此,就無從得知了。
  • 《我們與惡的距離》憑藉著什麼拿到了豆瓣9.5高分?
    《我們與惡的距離》感人至深的真實呈現《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殺人犯、被害者家屬、加害者家屬、媒體和律師等多角度闡釋了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背後的糾葛。劇中題材尖銳地揭露了犯罪者的心理、律師的使命、媒體的義務、法律的存在性與落實性等現實性問題,反映了沉重又真實的社會現狀、壓抑而麻木的人性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