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讀書是一件好事,但是在讀書中能夠深入思考的人不多,很多家長讓孩子從小閱讀名著,卻總覺得孩子讀書走馬觀花,讀了個"寂寞",這是因為孩子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前段時間愛你一個年僅11歲的小女孩馬思齊,她酷愛讀書,尤其是古代名著,她小小年紀就將《西遊記》讀了15遍之多。
馬思齊讀書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思考,她偶然間想到了一個問題,並且將這個問題寫成了一篇短文公開出來,就連專家也說:無法反駁。
原來,馬思齊指出《西遊記》的漏洞,就是唐僧師徒四人取經這一路上,在大大小小不同國家和地區遊歷,然而他們吃的飯菜卻沒有發生什麼變化,甚至很多菜餚是作者吳承恩的家鄉菜。
這個漏洞很顯然,是因為吳承恩並沒有去過西域,也不了解西域的飲食文化,算是一個"穿幫"內容,但是這個問題在400年來無人發現。
這件事讓馬思齊瞬間出名,而她並沒有自滿,在後來上學的過程中,仍然保持著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她後來還參加了一次作文比賽,輕輕鬆鬆斬獲大獎,拿到了高額的獎金。
馬思齊這樣的孩子,就是家長們眼中的"別人家孩子",但是很多家長往往只會羨慕這些孩子優秀,卻不懂得如何教育自家孩子。
想讓孩子變得優秀,就要給孩子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父母應該做到這幾點。
1. 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獨立思考
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家長已經提前知道了結果,這是因為家長閱歷豐富,但是不能以此來扼殺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這樣的"走捷徑"對孩子不好。
不論孩子提出多麼簡單的問題,家長都應該給予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最好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進行思考,讓孩子保持經常提出問題的好習慣,而不是坐等答案送上門來。
2. 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只有保持住好奇心,才會對萬事萬物產生疑惑,進而提出問題、進行思考、再提出新問題,這樣反覆進行探究,自然會讓孩子的思考能力變得更強大。
當一個人失去好奇心的時候,他的思考能力基本是停滯的,很多家長為了學習的效率讓孩子對知識死記硬背,但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變得愚鈍。
3. 父母起到榜樣作用
父母自身在平時的生活中,也要保持日常的思考和提出問題,尤其是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多問問"為什麼",也能讓孩子踴躍思考。
另外父母要注意自己的做事方式,遇到困難的時候多進行自主探究,也是給孩子起到了榜樣的作用,不要一有困難就想著求助,自己動手進行嘗試更有意義。
4. 給孩子自主嘗試的機會
在幼兒園、小學的課程中,老師會多次組織手工活動,這些都是孩子自己動手做嘗試的好機會,但是家長往往把這些活動當成任務,一味地想要趕緊完成任務,不讓孩子自己探究。
在生活中,這類家長也喜歡包攬一切瑣事,讓孩子專心學習,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越學越麻木,腦子越來越僵,更不可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像馬思齊這樣"一炮而紅"的情況雖然是個例,但是歷史上很多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從小就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正因如此,他們才能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每個人都非常重要,家長注重給孩子培養,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