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一世:童貞與血腥並存,卻是整個英國最該感謝的人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丹尼奧 LicorneUnique

Hello,我是丹尼奧。

從女孩到女王,

她見過多少腥風血雨?

1533年9月7號,一個女嬰出生在泰晤士河畔的格林威治宮。她是英國亨利八世和王后安妮·博林的女兒,取名伊莉莎白。這個女嬰將經歷輝煌卻又跌宕的一生,今日,人們仍尊稱她為 「榮光女王」。

今天,我們來講講她的故事。

母親的女兒

伊莉莎白的生母安妮·博林不僅聰慧高雅,更深諳時尚之道。亨利八世賜給這位王后無數珠寶,給了她最大的著裝自由,也熾熱地愛著她。

王后安妮·博林肖像 / 1534年 / Hever Castle

有這樣一位母親,伊莉莎白一出生就備受寵愛:亨利八世為她在哈特菲爾德堡皇家莊園建立了一個單獨的府邸,甚至將她的繼承權排在年長16歲的姐姐瑪麗·都鐸之前。

然而,這份寵愛並不持久。

安妮王后被寄予誕下男性繼承人的厚望。伊莉莎白出生一年後,母親懷上了一胎男孩,可接下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流產。亨利八世氣憤不已,對安妮也失去了興趣,很快有了新歡。在當時的宮廷,一個女人失去寵愛,等於失去了一切。

安妮遭人誣陷,亨利八世也沒多問,派人將她送進倫敦塔,並賜予死刑。伊莉莎白也在幾個月內被遣出了自己的宅邸,剝奪一切繼承權,從公主淪為「私生女」。

安妮生前最愛的字母B項鍊在她去世後銷聲匿跡。傳言,這條項鍊可能傳給了伊莉莎白,為女兒私藏。伊莉莎白還珍藏著母親的另一個秘密,多年後才被發現。

那時的她,只有兩歲。

那個少女,小心翼翼

照理,母親因父親而死,孩子的內心不可能沒有任何波動。然而,女孩伊莉莎白卻顯得異常早熟、冷靜,就好像根本不記得安妮·博林。

童年時期的伊莉莎白(最右)、弟弟愛德華和姐姐瑪麗© The Duke of Buccleuch, Boughton House.

多年裡,她沒有表現出絲毫對父親的憎恨,也從未開口提過關於生母的任何事。不僅如此,她主動在亨利八世面前表現自己對於後母的喜愛,以及對弟弟的疼惜。

為了生存下去,伊莉莎白還比一般孩子更勤奮好學。她不僅熟練掌握了法語、西班牙語、拉丁語等六種語言,也精通古典學、歷史、數學和詩歌。

11歲的伊莉莎白親自在新一任繼母的祈禱書封面上繡上了繼母的名字縮寫

在少女時代,伊莉莎白開始了她的翻譯生涯。一直到繼位後,她都堅持著翻譯外文著作的愛好。可惜,在那個時代,女子的學識不會得到公開認可,伊莉莎白的許多譯作都是匿名。

古羅馬史學家塔西陀原作的翻譯手稿,譯者疑為伊莉莎白。近年,一位教授發現這些譯稿用紙非常獨特,這種紙張在16世紀只有女王會在通信時使用。

亨利八世第三任妻子過世後,迎娶了安妮·博林的表妹凱薩琳·霍華德。凱薩琳不僅讓伊莉莎白和弟弟愛德華一起上課,而且說服亨利八世恢復伊莉莎白的繼承權。但短短18個月後,亨利八世就用對待伊莉莎白生母安妮的同樣套路,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凱薩琳。同一家族的兩個女人,在同一地方,身首異處。

19世紀英國畫家Daniel Maclise, R.A.繪畫的亨利八世與安妮·博林,曾在蘇富比以約37.2萬人民幣成交。

至此,伊莉莎白的兩位親人都死在了父親的手中。伊莉莎白對凱薩琳同樣緘口不提,卻更小心謹慎地迎合國王。

伊莉莎白童年時居住的Hatfield House

她甚至第一次開口要求為自己畫像,作為送給亨利八世的禮物。

少女時期的伊莉莎白/約1546-1547年. Attr. to William Scrots. Windsor Castle.© The Royal Collection

畫像中,少女伊莉莎白不施粉黛,嘴角帶著小心翼翼的微笑。她身後擺著一本翻開的書,這是聖經舊約;與之呼應的是她手中的小書,那是聖經新約。她的衣著雖用料考究,但樣式簡單。

這時的她,希望在父親心中樹立自己好學、守規矩、與世無爭的形象。

「姐姐」,令人戰慄的字眼

伊莉莎白的謹小慎微,除了是對於父親的討好,也帶有對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都鐸的恐懼。瑪麗性情暴戾,她憎恨父親,憎恨伊莉莎白,也不滿於現有禮法條約。而對於伊莉莎白,瑪麗的存在也是籠罩在頭頂的一團烏雲。

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肖像 / Antonis Mor / 1554年

1547年,亨利八世病逝,弟弟愛德華在位6年後也因病而亡。姐姐瑪麗繼位,成為了英格蘭史上第一位女王。隨著權力暴增,瑪麗的暴戾也越發展露了出來。

瑪麗以極其強硬的手段在國內推行天主教,大肆剷除新教教徒。對於新教徒妹妹伊莉莎白,瑪麗強行逼迫她改信天主教。

瑪麗殘殺百姓,落得「血腥瑪麗」的稱號,英格蘭在她的統治下一天不如一天,百姓怨聲載道。有人試圖以擁立伊莉莎白為名,發動政變。這下,瑪麗怒火爆發,她不管不顧地將伊莉莎白送進了倫敦塔,並判以死刑。

19世紀版畫中,被關在伍斯託克宮的伊莉莎白仍在寫詩©Royal Collection Trust

幸好,在大臣們的勸阻下,伊莉莎白被關押兩個月後被釋放。然而,自由不屬於伊莉莎白。一出獄,她就被姐姐軟禁在遠離倫敦的莊園中。

然而,哪怕是差一點腦袋落地,伊莉莎白仍然表現得非常平靜,她仍堅持學習、觀察、鑽研歷史。

1558年,瑪麗病逝,膝下無子。終於,25歲的伊麗白作為順位繼承人被召回倫敦,從此開啟了人生的下一個篇章。

女王的誕生

1559年1月15日,伊莉莎白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被正式加冕為女王,是為伊莉莎白一世。大主教將王冕帶在她頭上的瞬間,那個謹小慎微的「私生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躊躇滿志的年輕君主。

伊莉莎白一世的加冕畫像。她頸上佩戴的項鍊由紅寶石,綠寶石以及珍珠組成。

從此除了神明,不再有人能凌駕於她。

但伊莉莎白即位之時,英格蘭內部正處於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國家財政缺口巨大,國債達25萬英鎊。這些棘手問題還沒解決,她本身也遭到了質疑。

16世紀的英國對女性有強烈的偏見,認為理想女性應該是善良的妻子,時刻保持溫順、緘默。傳教士更是堅持,女人對男人施以權威是違反自然規律的。英國人曾目睹瑪麗·都鐸時期的動蕩和混亂,這似乎為女人無法治國提供了證據。

面對難題和質疑,伊莉莎白一改往日的低調內斂,用強有力的政策迅速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在宗教上,她頒布了天主教與新教兼容的政策,解決了姐姐在位時造成的動蕩。她大力發展航海業,著重訓練海軍…通過各方面整改,英格蘭晉身歐洲最強大、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時達到了頂峰,湧現出威廉·莎士比亞等名垂千古的文人。

19世紀繪畫中的莎士比亞與伊莉莎白一世

伊莉莎白統治時期被後人稱為 「黃金時代」。隨著國力迅猛增長,國內對伊莉莎白的質疑聲也消失了。

1572年,為慶祝女王從天花中康復而打造的橢圓金章。自康復以後,伊莉莎白將面部塗白,掩蓋天花舊痕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Science Museum

然而,問題又來了。按照傳統,只有君主結婚並生下繼承人,國家才算是真正得到保護。

但是,女王在婚姻上的選擇非常受限:她只能選擇一個屬下或者外國君主。假如是前者,那麼婚姻不僅不會提升她的地位,反而會對她造成潛在的侮辱。假如是後者,雖可增加她的頭銜和統治範圍,但這也是以損失更大的主權為代價的。

伊莉莎白深知,這是女性君主的死結。於是在加冕禮上,她把一枚紅寶石戒指戴在手指上,並告知天下自己已經嫁給了英國,以後不會再有其他丈夫。

但嫁給了英國的伊莉莎白並非沒有愛情。一個叫羅伯特·杜德利的男人,贏得她的心。

羅伯特跟伊莉莎白也算是青梅竹馬。在愛德華六世執政期間,他曾擔任護國師。

兩人真正開始熟悉,是在瑪麗·都鐸執政期間。伊莉莎白正受到姐姐的打壓,而被瑪麗剝奪了官職的羅伯特,也處於在宮裡無所事事的狀態。兩個不受重視的人聊到了一起。後來,羅伯特經常陪著伊莉莎白跳舞、打獵、看書...年輕的伊莉莎白就這樣陷入了愛情。

羅伯特·杜德利微縮畫像 / Nicholas Hilliard / 1576年。其直徑不超過5釐米,是可以讓女王握在掌心的一幅小畫。

伊莉莎白登基的當天就將他召回宮廷,並賦予他職位,讓他能隨時陪在女王身邊。

可惜,羅伯特·杜德利已經結婚,後來即使妻子過世,也無法與伊莉莎白光明正大地在一起

然而對於這兩個人,婚姻註定無望。伊莉莎白作為一國之君,不能冒風險。她宣稱,羅伯特只是自己「一條受寵愛的小狗」。

黃金時代

收藏在荷蘭國立博物館(Rijksmuseum)的英格蘭伊莉莎白一世肖像

穩定了政局,又有愛人在側,這時的伊莉莎白也可謂事業、愛情雙豐收。她把從母親身上繼承下來的時尚基因發揚光大。光是衣服,她就擁有超過2000件。

儘管現在的英國王室收藏中基本沒有伊莉莎白一世的珠寶,但她對珠寶的熱情留存在眾多記錄中。繪製於1479-1505年間的這枚胸針,據說,胸針上的珍珠每一顆重0.5盎司。

1585年的伊莉莎白畫像上就出現了這枚珠寶

對於珠寶,她更是無限熱愛。發間、頸上到衣裙之間,女王渾身上下都散發著奪目的光芒。

伊莉莎白奢華的穿搭被詳細地封存在她的眾多畫像中。金線刺繡,珍稀寶石,精巧花邊,還有數不勝數的珍珠,其堆砌之華麗令人屏息。

伊莉莎白一世時期是珍珠珠寶的鼎盛時期,在她上任之後,英國王室甚至立法規定:除王室之外,一般貴族不得穿戴鑲有珍珠的服飾。而伊莉莎白本人,購買珍珠時都是以「簍」為單位,這足以體現她對珍珠的執著了。

據說羅伯特為她製作了一條長達2米的珍珠項鍊,請女王纏繞其身,以表達自己對她一生一世守護之意。

在她數不勝數的畫像中,最著名的有兩幅,分別稱作「鳳凰肖像」和「鵜鶘肖像」。

「鳳凰肖像」和「鵜鶘肖像」,胸針掩藏在眾多寶石之間

在「鳳凰肖像」中,伊莉莎白的胸口佩戴著一隻紅色鳳凰胸針;而在「鵜鶘」肖像中,她的胸針換成了一隻白色的鵜鶘。

鳳凰胸針,在一顆巨大的寶石下方。c. 1575. Attr. to Nicholas Hilliard.©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在16世紀,「鳳凰」代表著「重生」,暗示女王給英國帶來了中興盛世;而「鵜鶘」則是「母愛」的標誌,象徵女王對英國臣民如母親般寬厚。

鵜鶘肖像細節, c. 1575. Attr. to Nicholas Hilliard.© Walker Art Gallery, Liverpool Museums

在這些由珠寶和金絲堆砌成的畫作中,伊莉莎白嘴角永遠帶著一縷驕傲的微笑。畫中總有豐富的小細節,向世人毫不避諱地展示自己的壯志和成就。

伊莉莎白精緻的妝發和裙上的蝴蝶結展現女性魅力;

她身旁擺放著的王冕暗示著她作為一國之君的威嚴;

背後的船隊暗示著她發展航海業的豐功偉績;

她一手按住的地球儀,則體現徵服世界的野心。

華服加身,外加渾身上下佩戴的珠寶,伊莉莎白本人就是「黃金時代」的代名詞。

對於伊莉莎白來說,女王的形像不僅是國力強盛最好的體現,也是鞏固王權的手段之一。她的形象也經常出現在瑪瑙雕刻或金章珠寶中,這類珠寶通常只會獎賞給功臣。

姐妹女王

在伊莉莎白忙著處理姐姐留下的爛攤子時,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加特憑藉其血統,試圖從伊莉莎白手中奪過英格蘭的統治權。

傳記電影《瑪麗女王》。出生10天就繼承王位的瑪麗比起伊莉莎白要單純很多;而從小見識過人心複雜的伊莉莎白十分謹慎,她對瑪麗的態度始終透著生疏。

君王之事,從不單純。瑪麗曾表示希望成為伊莉莎白的繼任者,伊莉莎白不可能同意。儘管如此,她卻仍然定期與瑪麗通信,交流感情,討論見面的可能性。

19世紀版畫作品中被囚禁的瑪麗

不久,衝動單純的瑪麗在蘇格蘭受到了性命威脅。她在無奈之下逃到了英格蘭,祈求伊莉莎白的庇護。對於從小失去親人的伊莉莎白來說,瑪麗是她在這個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血親,然而瑪麗對王位的威脅始終存在。最後,伊莉莎白決定將瑪麗軟禁,並制定法案剝奪瑪麗繼承英格蘭王位的權利。

瑪麗女王后來魯莽地結婚,讓英格蘭與蘇格蘭局面更為緊張

這一軟禁就是18年,期間,伊莉莎白從未親自探訪這位表親。但是,女王其實一直在給瑪麗的監禁人薩德勒爵士寫信,其中無不表達了對瑪麗狀況的關心。從瑪麗申請使用銀餐具,到出門能不能坐馬車,伊莉莎白都一一回復。

伊莉莎白一世寫給薩德勒爵士的其中一封信。這種找中間人傳話的行為,像極了兩姐妹互相慪氣的場面,面冷心熱。

女王的終末

即使是女王,也無法能一直輝煌。

她的生活總是出其不意地走向陰暗。

經歷了極致輝煌之後,伊莉莎白也迎來蕭瑟的晚景。

先是蘇格蘭瑪麗女王這邊。伊莉莎白多次接到秘信,提醒她瑪麗想要造反,再次試奪英格蘭王位。不管伊莉莎白信不信,朝中的大臣們卻不安了起來,反覆進言,要求女王處死瑪麗,徹底除掉危險。最後,為保全大局,伊莉莎白無奈地同意了對瑪麗的處決。

瑪麗女王的死亡同意書,由伊莉莎白一世親自籤署

1583年2月,被軟禁18年的瑪麗女王在倫敦塔被砍頭。王權雖得到保障,但對於伊莉莎白來說,她在世間僅存的幾位至親,又有一人喪命在了那個她痛失生母的地方,並且這一次,是她親自將刀遞給了劊子手。

瑪麗女王走向刑臺

更令伊莉莎白難受的事情還在後面。1578年,陪伴她多年的羅伯特私下與伊莉莎白的表親結了婚。知道此事的伊莉莎白勃然大怒,從此與兩人斷絕往來。

伊莉莎白女王在萬斯特德大廳。身後花園中的人物中可能出現了羅伯特。

本想慪氣,等羅伯特來求和,但伊莉莎白再也沒等來愛人。1588年,羅伯特死於一場不明原因的腹痛。得知他的死訊,伊莉莎白徹底崩潰了,她把自己鎖在房間,整日痛哭。到1603年女王去世,羅伯特生前寫給她的最後一封信隨她一起入土。

杜德利寫給伊莉莎白一世的最後一封信,末尾署名是他的暱稱「眼睛」。

女王的秘密

後來,人們在整理伊莉莎白一世的遺物時找到了她在加冕時期為向世人宣布自己終身不嫁的決心而戴上的那枚紅寶石戒指。

契克斯戒指(Chequers ring)

這枚戒指的戒圈由珍珠、母貝和黃金、紅寶石等組成,戒面六顆鑽石組成字母「E」,鑲嵌在藍色琺瑯「R」上。執政45年間,伊莉莎白始終珍藏這枚戒指。

伊莉莎白一世畫像中的一枚紅色寶石戒指

女王駕崩後,人們從她手上摘下這枚戒指,發現戒面竟可打開,其暗格中隱藏的畫面,雕刻著她的生母:安妮·博林。

原來,在伊莉莎白一生中,在恐懼、痛苦與絢爛的日子裡,母親的溫暖始終相伴。我們不知道,在被姐姐打壓、被臣民質疑、與愛人分離的夜裡,她是否曾對著戒指哭泣;可以肯定的是,在她看似冷峻的外表下,始終包裹著對母親的眷戀。

只是,她把這份留戀藏了一輩子,直到去世也未曾開口。

伊莉莎白創造了為歷史銘記的豐功偉績:開創「黃金時代」、創造最強艦隊、取得宗教兼容…這些軍功章堆砌成了堅固的鎧甲,這位女王仿佛無堅不摧。

但真實的伊莉莎白是有血肉的,成為女王之前,她是女兒,是姐妹,是愛人。只有看到她蛻變的過程,看到她如何在人生的泥濘中奮力前行,我們才能體會,這個女子的功績背後,那份毅力與勇氣。

Reference:

Queen Elizabeth I of England, Luminarium: Anthrop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

The Dramatic Love Story of Queen Elizabeth I and Her Favorite Robert Dudley,The Vintage News.

楊玉林著,《伊莉莎白一世及其貴族》

楊玉林、趙萬江著,《少年時期的伊莉莎白》

https://www.npg.org.uk/collections/search/portrait/mw02075/Queen-Elizabeth-I

小編 | 丹尼奧

收集資料整理報導

原標題:《童貞與血腥並存的女王,卻是整個英國最該感謝的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以婚姻為外交籌碼,打造英國黃金時代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女王之一,她的統治時期長達45年,在此期間,英格蘭擺脫了在政治、經濟、外交、宗教等領域的困境,開啟了全新的「黃金時代」。在政治成就之外,這位傑出女性的私生活同樣為世人所關注,她一生未婚,被賦予了「童貞女王」的稱號。
  • 伊莉莎白一世真的是「童貞女王」嗎?
    作為一個以所謂的貞潔聞名的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愛情生活一直是人們猜測的焦點。多年來,無數的書籍、小說、戲劇和電影描繪了伊莉莎白一世與羅伯特.達德利、萊斯特伯爵等人物的關係。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問題是「他們到底有沒有?」
  • ...步都如履薄冰,選擇嫁給英格蘭的童貞女王,都鐸王朝之伊莉莎白一世
    如果說瑪麗可能因為青少年期遭受虐待,再加上頭疼的毛病導致性情暴躁狠厲的話,那伊莉莎白應該是一個不動聲色的執棋之人。 刀尖上的完美女王陛下 可能因為基本上沒過過什麼好日子,伊莉莎白的心態就相對平和很多。她面對瑪麗的懷疑一直都是不卑不亢,任由暴躁的瑪麗監視她,囚禁她。
  • 伊莉莎白一世傳奇的個人生活,盤點童貞女王的秘密
    英國伊莉莎白一世被稱為「童貞女王」。作為亨利八世的次女——一個有時被認為是私生子的女兒——伊莉莎白從未被認為是女王。儘管如此,她從1558年開始統治英格蘭直到1603年去世。她的統治因無數的原因而聞名於世,但伊莉莎白一世的愛情生活,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 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終生未嫁,晚年被大臣看見其恐怖真容,她只能...
    ——卡爾·貝克 她,是英格蘭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其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黃金時代。統治英格蘭半個世紀,是其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她在政治上的成績在當時的世界可以是首屈一指。她就是被稱為童貞女王、光女王、英明女王——伊莉莎白一世。
  • 英國伊莉莎白一世的美學標準至今還在流行!
    然而,你知道早在 16 世紀,英國已經有第一位時尚女王嗎?她就是被歷史稱為「童貞女王」的伊莉莎白一世!她所訂下的美學標準,到今天還是非常流行呢!愛美的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於 1558 年接替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一世成為英國女王,因為擁有不少正面的政績,讓英國於該年代成為了歐洲最強大富裕的國家之一,因此深受民眾所崇拜,也讓伊莉莎白一世成為英國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君主之一。
  • 「童貞女王」伊莉莎白為何終身不嫁
    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女王之一,她在位時期勵精圖治,大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使得英國走向強盛,為以後英國稱霸世界打下了堅實基礎,被尊稱為「賢明女王」。但是她終身未嫁,被稱為「童貞女王」。那麼伊莉莎白為何終身未嫁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終身未婚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有著「童貞女王」綽號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為什麼選擇不結婚呢?伊莉莎白的生活一點也不傳統。她於1533年出生在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的家裡。1536年,她的母親因為墮落並被處決後,伊莉莎白被宣布為私生女,而她的地位變得岌岌可危。很明顯,她根本就不適合當女王。
  • 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王:死於被斬首的瑪麗一世
    >狀況下,還是個嬰兒的瑪麗·斯圖亞特順理成章地繼承了王位,成為了蘇格蘭的瑪麗一世,也是整個英國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王。」這樣的事跡讓後世對她最大的印象便是「血腥瑪麗」的代號。由於稱號相同,後世經常將英格蘭的這位「血腥瑪麗」同本文的主角瑪麗·斯圖爾特混淆起來。執政不久,短命的英格蘭瑪麗一世便病逝,其一同在王室長大的妹妹伊莉莎白·都鐸坐上了英格蘭國王的位置,稱號為「伊莉莎白一世」。
  • 伊莉莎白一世年輕貌美,又貴為英國女王,為什麼選擇終身未婚
    在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的統治時期,英國迎來了經濟和文化共同繁榮的黃金時代。然而,身為女王的她卻終身未婚,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伊莉莎白一世劇照)伊莉莎白一世原名伊莉莎白·都鐸,她的父親是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母親是亨利八世第二任王后安妮·博林。伊莉莎白不論是從相貌,還是才幹都最像亨利八世。
  • 瑪麗一世和伊莉莎白一世的不同之處
    這位女王也在英倫三島上,那陣子這塊地區陰氣重,一茬茬的都是女當家,這位跟伊莉莎白一世較了一輩子勁的是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地主們不要暈啊,這位瑪麗是蘇格蘭的瑪麗,學歐洲歷史的時候,很多人容易把她與「血腥瑪麗」混淆。這兩位瑪麗一世除了帝號相同,最大的共同點是,都算不上幸福的女人,做女王做得很狼狽。
  • 伊莉莎白一世如何利用英國海盜爭奪海上霸權
    導語作為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君主之一,伊莉莎白一世整頓國內經濟、採取宗教寬容政策、利用聯姻手段進行外交政治,為英國向近代社會轉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女王一生未婚,被稱為「童貞女王」,除此之外,因伊莉莎白時代英國海盜展開的大規模掠奪活動,伊莉莎白一世又被稱為「海盜女王」。初即位的伊莉莎白面對亟待解決的困境:沉重的債務負擔、國內複雜的宗教衝突、列強環伺的戰爭威脅,凡此種種,英國急需要一位有著長遠眼光的開明君主。
  • ...430年來首次公開展示 3幅最著名的「伊莉莎白一世」亮相英國
    伊莉莎白一世右手按著的地球儀及局部伊莉莎白一世寬大的華服16世紀的英國正處在文藝復興運動時期,複雜的政治世界由男性主導。一位女性,尤其是像伊莉莎白這樣瘦弱的女性,卻能站在權力的最頂端發號施令,付出的代價可想而知。這也可從側面反映伊莉莎白非凡的政治才能與天賦。
  • 伊莉莎白一世傳記
    伊莉莎白一世是英國長期統治的女王,執政44年來相對穩定和繁榮。伊莉莎白一世是誰?伊莉莎白一世在位期間,在英國建立了新教,在1588年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在她以前分裂的國家內維持了和平,並創造了一個藝術繁榮的環境。伊莉莎白時期的英格蘭
  • 伊莉莎白一世是性冷淡還是同性戀,為何女王到死仍是處女?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英國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她25歲繼位,70歲離世,總共執政45年。伊莉莎白繼位之初,英格蘭還是個混亂動蕩、積貧積弱的國家。後經她在執政期間銳意改革,對內穩定根基,對外開疆拓土,擊敗了海上霸主西班牙,最終將英格蘭建設成為歐洲最富強的國家之一。
  •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多次死裡逃生,如有天助,網友:天選之女
    回顧伊莉莎白一世的一生,可以說她是一直活在風雨飄搖之中的,比如幼年喪母,青春期被性Q,長大後被女王姐姐忌憚,成了女王又接二連三的出現重大危機。雖然開局很慘,成王過程坎坷,成王后挑戰不斷,但是她最後成了英國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在她的統治下英國跨入了歐洲強國的行列,因此她統治的時期被稱為黃金時代,因她本人一生未嫁,被稱為「童貞女王」。作為女性也真的相當厲害了。
  • 英國都鐸王朝:其實有兩個伊莉莎白公主,傻傻分不清?
    前段時間看了部英國歷史題材的電視劇,名字叫做《白公主》。一開始以為是講都鐸王朝的那位「童貞女王」,也就是瑪麗一世的妹妹,那位伊莉莎白女王的。結果看了劇才發現,這位伊莉莎白並非彼伊莉莎白,而是約克家族的伊莉莎白,她是亨利七世的妻子,也是都鐸王朝的第一位王后——伊莉莎白王后。
  • 都譯王朝的最後一名統治者,童貞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為何一生未嫁?
    1558年11月,伊莉莎白一世同父異母的姐姐瑪麗一世女王去世。1559年1月,伊莉莎白一世受封為英格蘭女王。她是偉大的都鐸王朝的最後一任君主,她駕馭了英國45個動蕩的春秋,其輝煌成就延續了四個世紀。BBC在2002年時,統計民眾選舉英國最偉大的人,其中伊莉莎白一世是第七位。
  • 伊莉莎白一世為什麼終身未嫁?
    伊莉莎白一世(1558—1603年在位),為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在鑄就個人輝煌的同時,她也成就了一個輝煌的時代——伊莉莎白時代。在其約半個世紀的英國女王生涯中,使英格蘭從邊陲小國逐漸發展為海上強國,為日後「日不落帝國」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她被稱為榮耀之神、古典神話中的聖貞女、「世界鳳凰」。
  • 伊莉莎白一世才貌雙全,追求者無數,但她為什麼終身沒嫁出去
    因此,伊莉莎白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黃金時代」,她也被譽為一代英主。但是,就是這樣一位締造了英國史無前例輝煌歷史的女王,卻終生未嫁,被稱為「童貞女王」。她甚至公開說過,「在我臨終之時,在一塊大理石上刻下這樣的字句就足夠了,一位女王,終生以處女的身份統治過這一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