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我們常說,相國位高權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個人一生中,能成為一個國家的相國,都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而戰國時期有一位牛人,竟身授六國相印,權傾天下,一時無兩。而在他死後,竟然還能用計策為自己復仇。這個人是誰,他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 早年生活
我們上面說到的人,名字叫蘇秦,戰國時期人,史載出生地在今河南洛陽市附近。在歷史上以「縱橫家」之稱聞名,《戰國策》作者劉向評論道:「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可見地位之重要。
蘇秦的出身,並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用他自己後來的話說,大意為:假如當初在洛陽有二傾田地,怎麼還能有爭取到佩六國相印的動力?他年輕的時候,師從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這裡做一點背景的介紹,什麼是縱橫之術呢?
扯遠一點,如果大家看過《封神榜》,就知道武王伐紂成功之後,把有功的將士都封了神。《封神榜》當然是神話小說,不過武王的確把有功的將士都分封了土地和爵位,稱為「諸侯」。這些諸侯國名義上都是要尊奉周天子的,但是時間長了,周王室漸漸衰微,對諸侯國就失去了實際控制力。這些諸侯國之間互相打來打去,攻佔城池,兼併土地,到戰國時期,剩下主要七個諸侯國,齊楚燕趙韓魏秦,稱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之中,秦國通過任用人才,變法改革等方式,漸漸強大起來,對其他六國就構成巨大威脅,所以一部分人就希望六國聯合起來,對抗強秦,稱為「合縱」,而反向的,秦國希望六國不能聯合,它便可以對其各個擊破,最終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稱為「連橫」,而「縱橫之術」,就是指通過演說、辯論等技巧,說服天下各君主進行合縱或者連橫的技能。
蘇秦學了這樣的技能,出山之後,開始尋找遊說的目標,想要實現自己的才華抱負,但卻出師不利。所謂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差一點都不行。
他先是找到了東周的周顯王來進行遊說。但東周此時氣數將盡,苟延殘喘。周王君臣顯然也不是什麼積極進取之人,加上「距離產生美」,因為蘇秦就是洛陽人,周王身邊許多大臣聽過蘇秦的事跡,在周王那裡給蘇秦打了很多差評,導致周顯王對蘇秦沒有什麼興趣。這一站,蘇秦可以說輸在「地利」。
蘇秦接下來去了秦國,秦國的君主雖然相對進取一些,但他此來時機太差,秦惠文王剛誅殺商鞅,正在處理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震蕩,而且由於商鞅之事,也讓秦王對這種外來的說客抱有反感、敵意的心理。所以蘇秦在秦國也沒有得到期望的待遇。這一站,蘇秦輸在「天時」。
當蘇秦離開秦國之後,又前往了趙國。此時趙肅侯的弟弟奉陽君趙成正執掌朝政。他這個人素來憎惡巧言令色的說客辯士,所以連機會都沒有給蘇秦,直接下了逐客令。這一站,蘇秦失於「人和」。
就這樣,蘇秦遊歷數年,窮困潦倒。家裡都是務農的老實人,看不慣他整日空口白牙,不事生產,到了他回到家中,父母都不搭理他,嫂子也不給他做飯的地步。
蘇秦於是深受刺激,發奮苦讀,閉門不出,博覽群書,尤其鑽研《周書陰符》。據記載,為了避免睏倦耽誤了讀書,他甚至用錐子刺傷自己的大腿,用疼痛來保持自己的清醒,這也是成語「懸梁刺股」的來源之一。
二. 時來運轉
成功者比起失敗者,往往就是多嘗試了一次。
在多個強大的國家碰壁後,蘇秦反思調整,前往了燕國。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是比較弱小的,邊境戰爭中常常失敗,因此國君憂患意識很強。果然,這次蘇秦一番分析,當即擊中了燕文侯的痛點,蘇秦說:燕趙地理位置相依,而趙國強大,如果能設立共同目標,合縱抗秦,形成聯盟,趙國就不會再攻擊燕國,從而給燕國帶來安定。燕文侯當即表示非常支持,資助蘇秦金帛車馬,讓其出使趙國,尋求聯盟。用現代的話說,這可謂是蘇秦的「第一桶金」。
蘇秦再次前往趙國,如今時來運轉,先前厭惡辯士的趙成正好去世了,繼任的趙肅侯接見了蘇秦並十分賞識。繼而蘇秦又代表趙國,前往其他各國,一個個遊說,達成合縱聯盟。
我們可以看看蘇秦後來成功的這些遊說,史記記載了從三皇五帝到漢朝時期數千年的歷史,卻依然給了蘇秦的演說詞數百乃至千字的篇幅。
比如他前去遊說韓國國君韓宣王的一段,即使放在現代,也可被談判家奉為圭臬。
蘇秦見到韓宣王之後,是這樣開場的:
韓國北面西面有鞏、成皋、宜陽、商阪這些關隘和城塞,東面有宛、穰、洧水,南面有陘山,方圓九百餘裡,士卒數十萬人,天下的強弓勁弩都是韓國所鑄造的,韓國軍隊的兵器劍戟都出自於冥山,聞名天下的名劍有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等等,都在陸地上可以斬絕牛馬,水路中截斷鴻雁,面對敵軍則能斬劈開鎧甲鐵幕……以韓國士兵的勇猛,加上韓國弓弩,利劍的加持,以一敵百,不在話下。
它的切入點是先對韓國一通讚揚,說到韓國有地利優勢,關隘險固,兵卒英勇,且韓國鑄造的兵器精良,這樣,一來人都愛聽好話,拉近了與被遊說人韓宣王的關係;二來增強了韓宣王對抗秦國的信心,為以下的遊說做鋪墊。
然後蘇秦話鋒一轉,說:大王您要向秦國稱臣,秦國必然會要求宜陽、成皋之地,今天給了他,明年又來要其他地方。您到時要給已經沒有可給,不給的話前功盡棄,秦國一樣會翻臉,大王您的土地有盡,而秦國的貪慾無窮,用有限的土地滿足無限的貪慾,怎麼不是給自己帶來禍患呢?還沒有打仗,已經削弱了自己了。
首先,這段話說的非常犀利,富有先見之明,後來的史實證明,以地事秦,確實就如飲鴆止渴。而更重要的是,它非常設身處地,完全站在了被遊說人的角度。句句都是從韓國的利害出發,而完全不提及對演說者的利益,這樣,就完全刺中了韓宣王心中的痛點。
最後蘇秦又在情感上狠狠刺激了韓宣王一下:臣下我私下聽過俚俗的諺語,「寧當雞腦袋,不當牛屁股」,今天大王面向西方去侍奉秦國,難道不是去做牛屁股嗎?今天以大王您的賢能,韓國兵士的英勇,去唯唯諾諾當一個秦國的跟班,我都為您感到羞恥啊。
世界上很多道理,大家未必不懂,但是缺少強烈的情感刺激,人就會比較得過且過,不能果斷採取行動。果然,被蘇秦這樣一說,韓宣王的反應是:臉色大變,手按寶劍,仰天嘆息道:我死也不會去侍奉秦國!並立刻同意了蘇秦的合縱主張。
再來看遊說趙國的一段:
蘇秦說:如果我們進行合縱,那麼假如秦國攻打楚國,齊國魏國就派兵援助,韓國斷絕秦國的糧道,趙國從河漳出發,燕國守衛常山之北。倘若秦國攻打韓國魏國,則楚國出兵攻其背後,齊國出精銳來援助,趙國從河漳出發,燕國守衛雲中……假使秦國攻打趙國,則韓軍出於宜陽,楚國攻打武關,魏國守備攻打河外,齊國渡過清河,燕國出精銳來援助。諸侯如有不按時赴約的,以其他五國的兵力來討伐它。六國合縱親盟來壓制秦國,則秦兵無法出函谷關來侵犯,這樣,王霸天下的事業便可成功了。
這一段的論述可謂既有戰略,又有戰術,並不僅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而是具體說到,如果秦攻其中一國,其他國家如何協助防衛,分工、獎懲都說的非常明確。於是把「合縱」從一個大概念具體成了可操作的方案。即使放在現代,對於把一個大目標細化成可執行的方案,都有很好的參考意義。
三. 衣錦還鄉
這樣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遊說過來,蘇秦幾乎以一己之力,穿針引線,終於讓六國結為聯盟,自己被任命為從約長(合縱聯盟的聯盟長),同時佩戴六國相印。 蘇秦合縱六國後,返回趙國,被趙肅侯封為武安君。蘇秦把合縱盟約送交秦國,從此秦軍不出函谷關,長達十五年之久。
對蘇秦本人來說,自然也得到無盡風光,他返程時途經自己的家鄉洛陽。車馬輜重,隨從人員都很繁盛,排場簡直趕上帝王出巡。他的家人聽說,也都出來迎接,匍匐在地,連仰面看他的臉都不敢。蘇秦開玩笑地問了一句他的嫂子:「為什麼先前傲慢,而現在恭敬?」——這也是成語「前倨後恭」的來源。他的嫂子也很有意思,說了連掩飾都不掩飾的大實話:「因為您地位高,錢又多。」蘇秦於是發出感慨,說:唉同樣的一個人,貧賤之時,連父母不當他是兒子,富貴之時,親戚都恭敬畏懼,人生在世,權勢富貴,怎麼可以輕忽呢?
四.繁華落幕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六國之間,終歸難免各懷私心,利益衝突,加上秦國懼怕六國合縱,不停使用離間計,六國聯盟最終還是瓦解了。蘇秦先是返回燕國,後來又為燕國出使齊國。在齊國終老。
才高遭人妒,齊國的大夫們嫉妒蘇秦在齊王處得寵,找人刺殺了蘇秦。一代梟雄,就此落幕。
然而蘇秦在重傷彌留之際,使出了人生最後一個巧計。
兩千多年前,技術可不像現在,有監控等各種設備,那時候一個人犯了罪,如果往無人處一躲藏,想找到人幾乎是大海撈針。
蘇秦知道這一點,但又不甘心自己死的不明不白,連殺自己的是誰都不知道,於是在彌留之際,向齊王進言,說:如果滿城搜捕刺客,必然難以抓獲。那麼請大王在我死後找個理由車裂我,並發出消息,讓刺殺我的人前來領賞,這樣刺客便會自投羅網。
齊王採納了他的計策,果然,不久就有人自稱是刺客,前來向齊王領賞。齊王將他們一網打盡,斬首示眾。於是,蘇秦在自己死後,完成了為自己的復仇。
結語
蘇秦為人,毀譽參半,充滿爭議。厭惡他的人說他巧言令色,不忠不信,乃至後世都常常把其作為陰謀詭詐的代表人物。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比起庸庸碌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小人物,蘇秦的一生波瀾壯闊,捲動風雲,以一己之舌辯,聯合諸侯,壓制強秦長達十五年,堪稱梟雄。漢朝名臣桑弘羊有云:「蘇秦、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 可以說是非常高的評價了。
各位看官,對這位創下「懸梁刺股」典故,死後還能復仇成功,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的狠人,又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