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六國拜相,死後為自己復仇,戰國這一牛人是怎麼做到的

2020-12-18 柳三的歷史臺

導語

我們常說,相國位高權重,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個人一生中,能成為一個國家的相國,都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而戰國時期有一位牛人,竟身授六國相印,權傾天下,一時無兩。而在他死後,竟然還能用計策為自己復仇。這個人是誰,他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 早年生活

蘇秦

我們上面說到的人,名字叫蘇秦,戰國時期人,史載出生地在今河南洛陽市附近。在歷史上以「縱橫家」之稱聞名,《戰國策》作者劉向評論道:「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可見地位之重要。

蘇秦的出身,並不是什麼大富大貴的家庭,用他自己後來的話說,大意為:假如當初在洛陽有二傾田地,怎麼還能有爭取到佩六國相印的動力?他年輕的時候,師從鬼谷子,學習縱橫之術。這裡做一點背景的介紹,什麼是縱橫之術呢?

鬼谷子

扯遠一點,如果大家看過《封神榜》,就知道武王伐紂成功之後,把有功的將士都封了神。《封神榜》當然是神話小說,不過武王的確把有功的將士都分封了土地和爵位,稱為「諸侯」。這些諸侯國名義上都是要尊奉周天子的,但是時間長了,周王室漸漸衰微,對諸侯國就失去了實際控制力。這些諸侯國之間互相打來打去,攻佔城池,兼併土地,到戰國時期,剩下主要七個諸侯國,齊楚燕趙韓魏秦,稱為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之中,秦國通過任用人才,變法改革等方式,漸漸強大起來,對其他六國就構成巨大威脅,所以一部分人就希望六國聯合起來,對抗強秦,稱為「合縱」,而反向的,秦國希望六國不能聯合,它便可以對其各個擊破,最終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稱為「連橫」,而「縱橫之術」,就是指通過演說、辯論等技巧,說服天下各君主進行合縱或者連橫的技能。

蘇秦學了這樣的技能,出山之後,開始尋找遊說的目標,想要實現自己的才華抱負,但卻出師不利。所謂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差一點都不行。

他先是找到了東周的周顯王來進行遊說。但東周此時氣數將盡,苟延殘喘。周王君臣顯然也不是什麼積極進取之人,加上「距離產生美」,因為蘇秦就是洛陽人,周王身邊許多大臣聽過蘇秦的事跡,在周王那裡給蘇秦打了很多差評,導致周顯王對蘇秦沒有什麼興趣。這一站,蘇秦可以說輸在「地利」

蘇秦接下來去了秦國,秦國的君主雖然相對進取一些,但他此來時機太差,秦惠文王剛誅殺商鞅,正在處理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震蕩,而且由於商鞅之事,也讓秦王對這種外來的說客抱有反感、敵意的心理。所以蘇秦在秦國也沒有得到期望的待遇。這一站,蘇秦輸在「天時」

當蘇秦離開秦國之後,又前往了趙國。此時趙肅侯的弟弟奉陽君趙成正執掌朝政。他這個人素來憎惡巧言令色的說客辯士,所以連機會都沒有給蘇秦,直接下了逐客令。這一站,蘇秦失於「人和」

就這樣,蘇秦遊歷數年,窮困潦倒。家裡都是務農的老實人,看不慣他整日空口白牙,不事生產,到了他回到家中,父母都不搭理他,嫂子也不給他做飯的地步。

蘇秦於是深受刺激,發奮苦讀,閉門不出,博覽群書,尤其鑽研《周書陰符》。據記載,為了避免睏倦耽誤了讀書,他甚至用錐子刺傷自己的大腿,用疼痛來保持自己的清醒,這也是成語「懸梁刺股」的來源之一。

二. 時來運轉

成功者比起失敗者,往往就是多嘗試了一次。

在多個強大的國家碰壁後,蘇秦反思調整,前往了燕國。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是比較弱小的,邊境戰爭中常常失敗,因此國君憂患意識很強。果然,這次蘇秦一番分析,當即擊中了燕文侯的痛點,蘇秦說:燕趙地理位置相依,而趙國強大,如果能設立共同目標,合縱抗秦,形成聯盟,趙國就不會再攻擊燕國,從而給燕國帶來安定。燕文侯當即表示非常支持,資助蘇秦金帛車馬,讓其出使趙國,尋求聯盟。用現代的話說,這可謂是蘇秦的「第一桶金」

蘇秦再次前往趙國,如今時來運轉,先前厭惡辯士的趙成正好去世了,繼任的趙肅侯接見了蘇秦並十分賞識。繼而蘇秦又代表趙國,前往其他各國,一個個遊說,達成合縱聯盟。

我們可以看看蘇秦後來成功的這些遊說,史記記載了從三皇五帝到漢朝時期數千年的歷史,卻依然給了蘇秦的演說詞數百乃至千字的篇幅。

比如他前去遊說韓國國君韓宣王的一段,即使放在現代,也可被談判家奉為圭臬。

蘇秦見到韓宣王之後,是這樣開場的:

韓國北面西面有鞏、成皋、宜陽、商阪這些關隘和城塞,東面有宛、穰、洧水,南面有陘山,方圓九百餘裡,士卒數十萬人,天下的強弓勁弩都是韓國所鑄造的,韓國軍隊的兵器劍戟都出自於冥山,聞名天下的名劍有棠谿、墨陽、合賻、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等等,都在陸地上可以斬絕牛馬,水路中截斷鴻雁,面對敵軍則能斬劈開鎧甲鐵幕……以韓國士兵的勇猛,加上韓國弓弩,利劍的加持,以一敵百,不在話下。

它的切入點是先對韓國一通讚揚,說到韓國有地利優勢,關隘險固,兵卒英勇,且韓國鑄造的兵器精良,這樣,一來人都愛聽好話,拉近了與被遊說人韓宣王的關係;二來增強了韓宣王對抗秦國的信心,為以下的遊說做鋪墊。

然後蘇秦話鋒一轉,說:大王您要向秦國稱臣,秦國必然會要求宜陽、成皋之地,今天給了他,明年又來要其他地方。您到時要給已經沒有可給,不給的話前功盡棄,秦國一樣會翻臉,大王您的土地有盡,而秦國的貪慾無窮,用有限的土地滿足無限的貪慾,怎麼不是給自己帶來禍患呢?還沒有打仗,已經削弱了自己了。

首先,這段話說的非常犀利,富有先見之明,後來的史實證明,以地事秦,確實就如飲鴆止渴。而更重要的是,它非常設身處地,完全站在了被遊說人的角度。句句都是從韓國的利害出發,而完全不提及對演說者的利益,這樣,就完全刺中了韓宣王心中的痛點。

最後蘇秦又在情感上狠狠刺激了韓宣王一下:臣下我私下聽過俚俗的諺語,「寧當雞腦袋,不當牛屁股」,今天大王面向西方去侍奉秦國,難道不是去做牛屁股嗎?今天以大王您的賢能,韓國兵士的英勇,去唯唯諾諾當一個秦國的跟班,我都為您感到羞恥啊。

世界上很多道理,大家未必不懂,但是缺少強烈的情感刺激,人就會比較得過且過,不能果斷採取行動。果然,被蘇秦這樣一說,韓宣王的反應是:臉色大變,手按寶劍,仰天嘆息道:我死也不會去侍奉秦國!並立刻同意了蘇秦的合縱主張。

再來看遊說趙國的一段:

蘇秦說:如果我們進行合縱,那麼假如秦國攻打楚國,齊國魏國就派兵援助,韓國斷絕秦國的糧道,趙國從河漳出發,燕國守衛常山之北。倘若秦國攻打韓國魏國,則楚國出兵攻其背後,齊國出精銳來援助,趙國從河漳出發,燕國守衛雲中……假使秦國攻打趙國,則韓軍出於宜陽,楚國攻打武關,魏國守備攻打河外,齊國渡過清河,燕國出精銳來援助。諸侯如有不按時赴約的,以其他五國的兵力來討伐它。六國合縱親盟來壓制秦國,則秦兵無法出函谷關來侵犯,這樣,王霸天下的事業便可成功了。

這一段的論述可謂既有戰略,又有戰術,並不僅是高高在上的大道理,而是具體說到,如果秦攻其中一國,其他國家如何協助防衛,分工、獎懲都說的非常明確。於是把「合縱」從一個大概念具體成了可操作的方案。即使放在現代,對於把一個大目標細化成可執行的方案,都有很好的參考意義。

三. 衣錦還鄉

這樣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遊說過來,蘇秦幾乎以一己之力,穿針引線,終於讓六國結為聯盟,自己被任命為從約長(合縱聯盟的聯盟長),同時佩戴六國相印。 蘇秦合縱六國後,返回趙國,被趙肅侯封為武安君。蘇秦把合縱盟約送交秦國,從此秦軍不出函谷關,長達十五年之久。

對蘇秦本人來說,自然也得到無盡風光,他返程時途經自己的家鄉洛陽。車馬輜重,隨從人員都很繁盛,排場簡直趕上帝王出巡。他的家人聽說,也都出來迎接,匍匐在地,連仰面看他的臉都不敢。蘇秦開玩笑地問了一句他的嫂子:「為什麼先前傲慢,而現在恭敬?」——這也是成語「前倨後恭」的來源。他的嫂子也很有意思,說了連掩飾都不掩飾的大實話:「因為您地位高,錢又多。」蘇秦於是發出感慨,說:唉同樣的一個人,貧賤之時,連父母不當他是兒子,富貴之時,親戚都恭敬畏懼,人生在世,權勢富貴,怎麼可以輕忽呢?

四.繁華落幕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六國之間,終歸難免各懷私心,利益衝突,加上秦國懼怕六國合縱,不停使用離間計,六國聯盟最終還是瓦解了。蘇秦先是返回燕國,後來又為燕國出使齊國。在齊國終老。

才高遭人妒,齊國的大夫們嫉妒蘇秦在齊王處得寵,找人刺殺了蘇秦。一代梟雄,就此落幕。

然而蘇秦在重傷彌留之際,使出了人生最後一個巧計。

兩千多年前,技術可不像現在,有監控等各種設備,那時候一個人犯了罪,如果往無人處一躲藏,想找到人幾乎是大海撈針。

蘇秦知道這一點,但又不甘心自己死的不明不白,連殺自己的是誰都不知道,於是在彌留之際,向齊王進言,說:如果滿城搜捕刺客,必然難以抓獲。那麼請大王在我死後找個理由車裂我,並發出消息,讓刺殺我的人前來領賞,這樣刺客便會自投羅網。

齊王採納了他的計策,果然,不久就有人自稱是刺客,前來向齊王領賞。齊王將他們一網打盡,斬首示眾。於是,蘇秦在自己死後,完成了為自己的復仇。

結語

蘇秦為人,毀譽參半,充滿爭議。厭惡他的人說他巧言令色,不忠不信,乃至後世都常常把其作為陰謀詭詐的代表人物。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比起庸庸碌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小人物,蘇秦的一生波瀾壯闊,捲動風雲,以一己之舌辯,聯合諸侯,壓制強秦長達十五年,堪稱梟雄。漢朝名臣桑弘羊有云:「蘇秦、張儀……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 可以說是非常高的評價了。

各位看官,對這位創下「懸梁刺股」典故,死後還能復仇成功,對別人狠,對自己也狠的狠人,又有什麼看法呢?

相關焦點

  • 秦始皇一統六國,為何生前卻不立太子?內幕塵封千年!
    秦始皇一統六國,為何生前卻不立太子?內幕塵封千年! 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和商鞅變法也是有著一定的聯繫的,而且同時也是因為在當時的百姓們都渴望一個安定的生活,而在春秋戰國這幾百年期間的戰亂,連百姓們都希望能夠統一,少點戰亂。秦始皇一生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成為了中國的首位皇帝。
  • 六國被滅後,後人都向秦復仇,秦滅亡後秦人怎麼不向漢復仇?
    戰國末年,秦始皇氣吞八荒,橫掃六合,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俗話說:「治亂世,用重典」,六國剛剛統一,很多地方的百姓對秦還沒有歸屬感,所以秦始皇制定了嚴苛的刑法。也因此,六國王室貴族都妄圖復闢故國,其中以楚國舊貴族實力最為強大。
  • 看《劍王朝》,了解戰國那些刺殺君王的刺客?為主復仇,刺殺權臣
    當惠國、列國、千國被蘅國滅亡後,其遺留勢力大部分淪為刺客,想通過刺殺蘅王的方式,為國復仇,為主復仇,或者尋找復國的一線生機。戰國時期的刺客,根據行刺目的可以分為知恩圖報、為主復仇;刺殺權臣,爭權奪利;諸侯爭雄,刺殺敵國君臣等三類。知恩圖報,為主復仇豫讓刺殺趙襄子,晉國人豫讓,曾經從範氏、中行氏,不受重用後,他又臣事智伯,受到智伯的優待,當智伯討伐趙襄子未成,反被韓、魏兩家聯合剿滅;豫讓逃到山中,為感謝智伯知遇之恩,決定為智伯報仇。
  • 為什麼戰國時代的山東六國在統一戰爭中敗給了狂暴的秦國?
    其實怎麼看,秦滅六國就是人道主義災難和歷史的悲劇。而除了秦國,歷史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呢?山東六國在戰國開局時,除了地緣位置特別差的韓國,和整體實力不值得一提的燕國外,其他幾個大國都有過崛起的輝煌時刻,但是拋開所有的混戰,山東六國在地緣上的致命缺陷在於:除了戰國初期的魏國和戰國中期崛起的趙國曾經有意識地向中國第二級地理階梯擴張之外,沒有一國能夠佔據對秦人的形成俯衝態勢的地理優勢,而且魏趙二國先後敗落。
  • 戰國第一猛將,秦統一六國有五國為他與他的兒子所滅
    王翦就用這支士氣很高的精銳部隊攻下了閼與,同時一併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 橫掃三晉 剷除呂不韋和嫪毐後,秦王嬴政正式親政,秦國統一天下的戰爭開始了。這場統一戰爭以前236年秦軍伐趙拉開序幕,前後持續15年。期間,除了最先的滅亡韓國王翦沒有參與外,其他五國,要麼為王翦帶兵所滅,要麼為其子王賁攻克而亡。
  • 春秋戰國先後延續了近550年,為何最後統一六國的是秦國?
    春秋戰國先後延續了近550年,不斷地上演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悲劇,我們知道,大秦帝國在採用商鞅的變法策略後,迅速強大了起來,最後在秦始皇時期統一了六國,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結束了各國之間常年的頻繁的戰爭。無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都有秦人的影子,所以說秦國在小範圍之內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是很多人不解的是為什麼最後統一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其他諸侯國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就是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一代人如果出現銜接不上的話都難以在這個時代存在下去,並且隨時都有被其他國家吞併的危機。
  • 戰國時期:最該死的國家——燕國,秦國統一六國的大功臣
    殺國王、毀宗廟,搶財寶,齊國對燕國百姓造成了難以恢復的創傷,後來繼位的燕昭王以復仇為己任,禮賢下士,招攬人才。招攬來的人才中,以樂毅,蘇秦最為出名(見於《戰國縱橫家書》)。從燕國來到齊國的奸細蘇秦鼓動野心勃勃的齊湣王滅亡宋國,給齊國周圍的三晉韓、趙、魏帶來難以言語的威脅。
  •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打一個秦國怎麼就輸了呢?
    李牧死後,王翦大軍直逼趙都邯鄲,趙王遷被王翦生擒,成為了趙國的葬送者。至於趙王遷最信任的郭開,秦王政將其封為上卿。秦王政這是幾乎將全國的兵馬都交到了王翦手上,這對一個君王來說絕對是一個考驗。因為,如果王翦舉兵反叛,秦王基本就沒有翻盤的可能。當然,王翦也是一個聰明人,為了消除秦王政的疑慮,出徵前後,連續向秦王討要莊園及錢財,表現出自己只是一個貪圖蠅頭小利的軍人。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眾所周知,秦王嬴政最終消滅六國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秦朝,積累了璀璨的歷史功績。秦始皇是怎麼一步步滅掉六國的呢,而這六國的王又是什麼下場呢?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終於剷除了尾大不掉的丞相呂不韋,開始真正掌握國家的大權。他在李斯、蒙恬等人的協助下,推行「遠交近攻」之策,分化瓦解其餘六國的攻守同盟。
  • 羋月剋星範雎:曾被人「打死」丟到廁所,功成後上演「花式」復仇
    他的名字可能沒有合縱的蘇秦、連橫的張儀響亮,也沒有變法的商鞅、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李斯那麼耀眼,但他的歷史價值也是不容小覷的,著名的長平之戰中大家都知道白起大破趙軍,但在其中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關鍵點,那就是秦國用反間計致使趙國換下了主將廉頗,這才使得白起有了用武之地,而那位使用反間計的牛人正是範雎。
  • 戰國最奉行王道的弱國,何以成為六國滅亡的罪魁禍首?
    一提到戰國時的燕國,人們映入腦海的不是荊軻刺秦王,就是《六國論》中蘇洵對燕國抵抗秦國的肯定。順便提一下,這篇文章,我原本想擬的題目就叫做《新六國論》。然而,懂戰國歷史的人一定知道,在整個戰國時代,楚國只是個二流國家,從來沒有強大過,魏國馬馬虎虎算個二流國家,畢竟人家在戰國初年是最強大的。
  • 此人七十二歲拜相,春秋五霸開國君主,後被神化無所不能
    紂王帝辛劇照自此姜子牙便開始了自己週遊天下的生活。辭官之後,姜子牙又遊說天下諸侯,但一無所獲,便隱居在渭水河畔,以釣魚為樂。《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記載:「呂尚蓋常窮困,年老矣,以魚釣虷,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時年七十二歲高齡的姜子牙,終於遇到周文王,之後便拜相。不過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同樣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有記載「以漁釣奸周西伯」,以「奸「字形容姜太公釣魚,這裡極有可能並不是」願者上鉤「,這個還是需要自己體會。
  • 死後封神統領十殿閻羅,生前為官做到異姓王爺,黃飛虎咋那麼牛?
    黃飛虎是《封神演義》中極重要的一個人物,最後受封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十殿閻羅都是他的下屬,所有死後轉生的,不管生前是仙神人怪,都要受他的管轄。其實,黃飛虎不僅僅是死後受封的神位高,生前的爵位也已經做到了異姓王這般最高境界,要知道立下潑天之功的姜子牙,最後在周國也僅僅是受封為侯爵,和黃飛虎差了足足兩級。而且黃飛虎這武成王的名頭還並非是虛銜,乃是有實權的,書中第一回合就有提到,紂王手下文有太師聞仲足以安邦,武有鎮國武成王黃飛虎足以定國。
  • 歷史上這三位牛人突然消失,至今不知去向,有人說三人穿越時空了
    歷史上這三位牛人突然消失,至今不知去向,有人說三人穿越時空了文/觀心通史在中國歷史上,有三位牛人對後世影響非常大,他們的人生經歷充滿了傳奇是色彩。三人在自己所處的時代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但是,三位都在最高光的時刻突然銷聲匿跡了,史書上再也找不到有關他們的任何記載。後來,考古學家根據他們消失前的史料,找遍了整個中國大地,也沒有找到他們的墓,這真是「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曾有人提出,三人肯定是穿越時空了!那麼,這三個牛人到底是誰呢?
  • 秦滅六國的先後順序
    我們知道,前770年到前221年的五百多年,是春秋戰國大分裂時期。上面雖然有個東周王朝,但活躍在歷史舞臺的是那些連年徵戰的諸侯。先有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再有戰國七雄:齊、燕、韓、趙、魏、秦、楚。兩個時段,「秦」皆列席其中,但它一開始並不是最強的。
  • 不以成敗論英雄,戰國十大名將終極排名
    作為中國歷史上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的戰國時期同樣也是將星璀璨。其實要從中挑選出10人除了廣為人知的戰國四大名將之外,其餘六人還真不好選擇,所以先剔除幾個人選:第一,司馬錯。秦國攻滅巴蜀不光是司馬錯的功勞,其實秦惠文王功勞也很大,如果沒有他以五座大石牛為誘餌,蜀王也不會吃飽了撐了幫秦國開拓金牛道,秦國大軍也就無法入蜀。第二,趙奢。除了閼與之戰,趙奢就沒有其他戰績了。
  • 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帝師——王翦
    人物簡介王翦(出生年月不詳),字維張,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縣)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封爵武成侯,官職大將軍;太師。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急流勇退成善終王翦少年時就喜歡軍事,為人處世有謀略,後輔佐他的老闆秦始皇,跟著一起滅六國,拓疆土,是秦朝開國最大的功臣。他這個人雖說是個武將,但並非只是個只會打仗的莽夫。他做事沉穩,有謀略,很能揣測人心。
  • 秦滅六國之戰:終結戰國的最後一戰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大敗趙國,自此六國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奠定秦朝統一天下的基礎。前256年秦滅東周,成為實際上的天下共主。前230年到前221年秦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那麼秦國是如何消滅六國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 歷史上真實的戰國七雄實力排名,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在中國的歷史上,一直都是戰爭與和平交替出現,每一次戰爭都意味著改朝換代,從秦始皇一統中國開始,中國就成了一個大一統國家,不過在秦始皇之前,中國是四分五裂的,尤其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地諸侯佔據一方,自己封王封侯,直至戰國時期,出現七雄爭霸的現象。
  • 秦國進攻東方六國的過程中,為何第一個消滅的就是韓國?
    而且參考一下秦國的整個戰國時代的戰史,雖然和「戰國七雄」裡的其他幾家也不少打,可「揍韓國」的次數,統計下來就是最多。哪怕韓國多次臣服,幾乎一挨揍就割地,可秦國就是認準了他,逮住機會就是一頓揍。戰國「對手」這麼多,秦國怎麼偏偏這麼喜歡「踩韓國」?首先一個天然原因,就是韓國特殊的戰略地位。「戰國七雄」裡,韓國屬於「四戰之地」,幾乎東南西北都有強敵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