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一統六國,為何生前卻不立太子?內幕塵封千年!
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和商鞅變法也是有著一定的聯繫的,而且同時也是因為在當時的百姓們都渴望一個安定的生活,而在春秋戰國這幾百年期間的戰亂,連百姓們都希望能夠統一,少點戰亂。秦始皇一生橫掃六國,一統天下,成為了中國的首位皇帝。可以說,秦始皇的功績是永遠無法磨滅的,堪稱「千古一帝」。
但是,秦始皇得以如此的成功不僅僅靠的是秦始皇一個人的謀略,而是因為他手下有這樣一員猛將。他就是蒙恬,徵戰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在秦始皇時期,蒙恬是秦始皇手下的一員大將,甚至論武略比秦始皇還要更勝一籌。所以在當時,蒙恬深受秦始皇信賴。
據歷史記載,蒙恬祖籍是山東省蒙陰縣,先世為齊國人,戰國時,祖父蒙驁於齊投靠秦昭王,領軍攻打韓、趙,累官至「上卿」。秦始皇最後在死前將公子扶蘇,交給了蒙恬,但是因為扶蘇的軟弱,致使胡亥繼位。秦始皇想的在自己死後的仁政沒有到來,反而是比自己更加的殘暴,最終導致了秦的滅亡。
那麼秦始皇一統六國,為何生前卻不立太子?內幕塵封千年!有人說是他怕死。立太子意味著承認自己必死,這對於千方百計企圖長生不老的秦始皇來說,是一個痛苦的現實。他不敢面對這個現實,也不敢承認這個現實。他一方面拼命追求長生,一方面不立太子,以免直接面對這個敏感話題。
秦始皇不敢面對人終有一死的鐵律,從而以汲汲於求仙的幻想轉移這種痛苦,以不立太子的方式逃避這種痛苦。對於他來說,一生戎馬倥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自視過高。所以認為自己不會死,不會死還要立什麼太子啊,所以這事一直擱置,導致日後他在巡遊的時候暴斃,皇位的承接立馬出現問題。
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當時他年紀確實還不算太大,他死的時候才四十多點,第二他在死前沒有立皇后,就是為了後宮平等,能夠相互牽制不會出亂子,第三,當時扶蘇跟自己的政見不合,如果立他為太子,自己的行為就會受到掣肘,他又是一個極度自傲的人,肯定不願因在做出決定的時候,有人提出向左的意見。
第四他把扶蘇給了蒙恬, 也是培養扶蘇的力量,讓他親近秦朝的第一戰將,即使有什麼問題,蒙恬30萬大軍也可以穩定局勢。但是他忽略了扶蘇的仁慈,忽略了連李斯都會被判他,忽略了趙高的奸猾,最終秦朝在民怨沸騰中滅亡。這個內幕塵封千年!他用自己的國家給後來的朝代提供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