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在第一次被趕下臺之後,他仍然沒有放棄,自己抓住機會回到了法國,重新掌握了國家的政權。事實證明拿破崙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法國還是會支持拿破崙的統治,可他的這次復闢,卻沒能維持更長的時間,拿破崙一復出就遭到了反法同盟的攻擊,為了穩定自己的統治,拿破崙就必須要打敗這些強敵才行,他過往曾經多次大敗反法同盟,可惜他這一次非常不走運,剛剛復出的第一次大戰就失敗,他也就此失去了一切。作為曾經的戰神,拿破崙在滑鐵盧的失敗,也直接改變了他和整個歐洲的命運。
說起這場著名的大戰,很多人都會想到拿破崙的用人失誤,他在戰爭最關鍵的時候,由於錯信了格魯希這樣的人,使得自己的戰爭徹底失敗。顯然,用人失誤無疑是拿破崙失敗的一個主要因素,格魯希這樣的將領,在拿破崙的帝國裡面確實排不上號,卻偏偏被委以重任。拿破崙這麼做也是有些無奈,因為實際上他重新奪權之後,法國的形勢已經和他之前不太一樣了。拿破崙下臺之後,他昔日手下有很多的重要人員都選擇了投靠波旁王朝,在他歸來之後,這些人也不願意繼續為他效力了,還有很多人都已經老去死亡,拿破崙身邊可用的人確實不多。
可即便如此,他沒有選擇帶自己最強的幫手達武去比利時,無疑是一個失策。達武無疑是拿破崙手下中最為出色的一位元帥,他一生戰功累累,軍事能力非常出色,同時他對拿破崙也是極為忠誠,可惜他被拿破崙留在了巴黎,沒能趕往比利時參戰。若是格魯希那個位置上是達武負責,拿破崙可能真不會有這麼慘痛的失利,其實拿破崙對於達武也是非常信任的,不僅在他34歲的時候就把他提拔為帝國的元帥,還多次把他安排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為何拿破崙這次就沒有帶達武一起去比利時呢?
顯然,拿破崙並不是不想帶達武去,而是他真沒辦法帶達武去比利時。當時的拿破崙其實面臨著非常嚴苛的環境,他曾經依靠的強大軍隊,已經在俄國等地的戰場上損失得差不多了,因此在他復出之後,國內可以用的軍隊數量確實很有限。反法同盟有著絕對的兵力優勢,拿破崙又不得不儘早備戰,這個時候他軍隊裡面還有很多人是需要考察的。像有不少人原本已經投靠了波旁王朝,看到拿破崙復出之後又趕過來投奔他。內部的情況十分複雜,拿破崙也不知道該信任誰,在他趕赴比利時作戰的時候,法國內部是絕對不會出現問題的,他必須要留一個可靠的人來鎮守,同時為他訓練新一批的軍隊。達武無疑是非常合適的人選,他肯定不需要考察,忠誠度過關,能力也是絕對符合,用達武留守巴黎,起碼他的後方不會失火了。
其次,拿破崙原本就沒有打算要孤注一擲,他試圖要先求速戰,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達武穩住後方,內伊負責帶領大軍這樣的布置也沒有太大的問題,內伊雖然存在著各種小毛病,但他在和普英聯軍交戰的時候表現也是相當出色的。法軍的戰敗有著很多的因素,但說到底,還是拿破崙的軍隊已經真不行了,拿破崙自己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在當時他所徵集出來的法軍,大部分都已經是新入伍的士兵,原本拿破崙帝國時期的老兵已經沒剩多少了。他帶著這麼一隻大部分由新兵組成的軍隊,想要打敗普英聯軍是有些困難的,在戰場上統帥確實能改變戰局,但士兵的戰鬥力才是最重要的。好的軍隊需要靠著訓練和戰火的歷練,當時反法同盟沒有給拿破崙足夠的時間訓練。
拿破崙就只有讓達武這樣善於練兵的人替他在國內訓練軍隊,他在外面爭取儘快打退比利時方向的軍隊。拿破崙的想法還是沒有問題的,他們也確實做得不錯,可惜法軍此時的戰鬥力和意志已經無法和之前相比了。法軍變得更加容易崩潰,拿破崙也意識到了屬於自己的時代已經過去,在那之後,他也沒有再考慮過復闢的事情。在戰鬥力已經被反法同盟拉開差距的情況下,拿破崙的敗局已經不是一個達武就能挽救得了。
在當時拿破崙的軍隊裡面,還是有一些能打的將領,只是在軍隊戰力下滑嚴重的情況下,這些將領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比較有限。更重要的是,拿破崙自己也在不斷下滑,他的判斷力和執行力已經完全不能和巔峰時期相比了,有關他晚年下滑的主要原因,很多人認為是他金屬中毒,影響了自己的神經。不管怎麼說,拿破崙的失敗註定是無法挽回的,無論是他個人的下滑,還是整個法國的下滑都不能避免,因此達武這樣的優秀元帥頂多只能救他一時,卻也改變不了最終的戰局。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