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唐代才子也是層出不窮,除了光芒萬丈的李杜,還有很多被其光輝掩蓋下的優秀作者。每當聆聽他們的感人事跡,吟誦其不朽詩篇,心中總會莫名地湧起一陣陣感動。
比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就抒寫了一種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再如羅隱的名句,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抒寫了不平之鳴,更表達了無數落魄書生的內心悲愁。另一位晚唐才子也有類似的經歷和情感,下面介紹韋莊的不凡之作,厚重深摯,只是淡淡寫來,卻打動了很多讀者。
含山店夢覺作
唐代:韋莊
曾為流離慣別家,等閒揮袂客天涯。
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
韋莊,字端己,晚唐著名的文學家,也曾是五代時前蜀宰相。韋莊早年屢試不第,直到58歲時才進士及第。他一生飽歷艱辛,青少年時代曾數米而炊,加之早嘗寇亂,其漂泊之苦、懷鄉之痛,都在其詩作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詩人渴望建功立業,但又因為仕途始終受困,於是又經常懷念故園。在這樣矛盾的心理下,他經常坐立不安、輾轉難眠,這首詩是作者流寓外地客棧,夢醒後所作,表達了內心的羈旅鄉思。
古代士大夫寒窗苦讀,總希望一朝金榜題名,可以光宗耀祖、衣錦還鄉,即使不能留名青史,也不枉年少時的不懈努力。所以晚唐的羅隱即使十試不中,也依然不斷地來回奔走於長安與故鄉的小路上。
韋莊也是如此,「曾為流離慣別家」,首句就令人心悲,長期在外流浪,早已習慣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即使偶爾回家也是短暫停留。在外打拼實屬不易,家中帶來的盤纏很快就用完了,只好另外想辦法謀生。有時實在囊中羞澀,只好忍飢挨餓,或者厚著臉皮賒帳、借債。
詩人經常在心中思考一個問題,落魄如此,到底是應該繼續漂泊,還是應該早點回家?如果一直這樣漫無目的地飄蕩,何時是盡頭?但如果毅然決然地結束這樣的流離生活,是否今後會後悔不已?
還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問題,都關係到個人的命運,其實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卻讓詩人進退兩難。「等閒揮袂客天涯」,這一句看似豁達,似乎代表了唐人的不凡氣度,其實只是惆悵內心的委婉表達。就像徐志摩所說,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其實他恨不得趕緊與美人一起攜手奔赴前程。
詩人時而回想少年讀書時的場景,時而又追憶科舉失敗的傷心經歷,如此思前想後,直到夜半三更也無法入眠。「燈前一覺江南夢,惆悵起來山月斜」,孤燈之下,一覺醒來,仿佛剛才睡夢中回到了江南;韋莊心情惆悵,起身出屋,卻看見一輪明月,已經斜掛山頂。
作者用孤燈、山月,表達了一種極度孤寂的心情,雖然相比後主李煜的「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韋莊要顯得溫和一些;但與孟浩然的「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比較,卻顯得非常悲怨。
全詩厚重深摯,詩人既沒有過度地抱怨,也不見激情昂揚地宣誓,而是顯得極其淡定,並以常情打動讀者。詩人漂泊途中獨宿客棧,孤燈清影、斜月朗照,縱然滿腹心事,身邊卻無人可訴。這樣的經歷其實很多人都具有,所以作者看似淡淡地抒寫惆悵之情,卻立刻引起很多人的共鳴。
宋代還有一位才子也有一首表現「燈前」的佳作,這裡也順便介紹一下。這是唐朝宰相郭震的《宿漁家》:幾代生涯傍海涯,兩三間屋蓋蘆花。燈前笑說歸來夜,明月隨船送到家。
但這首詩中的意境完全不同,郭詩描寫了漁人待客的熱情,主客之間無拘無束、愉快交談的生活情象。可見,即使都是留宿,一樣的燈前,詩人的心情卻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