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樂府詩歌以「冬雷」來襯託分離,古人對冬雷的理解對嗎?

2020-12-05 歷史小沙漏

在古代,冬天打雷這種現象很少見,出現的概率也相當低。人們對冬雷也有所畏懼,常常將其視作是一種很少發生,但是如果出現了可能就預示著什麼大事。因為冬雷發生概率相當低,所以在漢代的樂府《上邪》中,就將其作為情人之間愛情真摯不能分開的一種比喻襯託,有詩如下: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從這首樂府詩也可以看出,冬雷在古代甚至都和六月下雪一樣,十分罕見,所以,情人之間以此來表真心。但是,罕見並不是沒有,因為,在歷史上也有許多關於冬雷的民間諺語。

古人的第一種理解,冬雷有關農業和養殖業的收成

流傳比較廣的一句就是「雷打冬,十個牛欄九個空」。其意思就是冬天打雷,十個柵欄的牛九個都會空掉。為什麼呢?因為根據古人的經驗,一般出現冬雷,氣候異常寒冷,所以就會出現牛羊被凍死的情況。在古代,人們主要依靠農業和畜牧業生活,牛凍死了,自然人是要挨餓的。

古人的第二種理解,冬雷象徵著百姓多有疾病或不安,因此多對冬雷有恐懼擔憂心理

從前面的樂府詩可以看出,冬雷確實是罕見的氣候現象。古人因為對氣象學並沒有系統的認識,所以對於很少發生的事情就往往賦予其一定的神奇色彩。尤其是在結合古人認為多次出現某件事的概率,再下定一個結論,那麼這種事情再發生就成了以前某件事出現的預兆。

古人的這種思想不能一概而論地說是對是錯。畢竟,這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些經驗。而經驗這個東西,本來就是中性的,如果前面的累積知識體系和認知有誤,那麼,後來的經驗結論也就錯了。如果前面的是對的,後來的人在借鑑的基礎上可以提高效率,促進社會更好地發展。

古人在這方面流傳下來的諺語主要有,「春正月雷,民不炊,為喪為疫」。這句諺語的意思是,立春正月裡面打雷,百姓不生灶火,為喪事或瘟疫盛行。古人這麼說,肯定是出現過冬天打雷,正好發生了瘟疫和其他不好的事情。

那麼,古人這麼理解有沒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從現代科學和氣象變化特點的角度為大家解讀一下。

首先,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明白為何會出現冬雷。冬雷其實是一種罕見但卻正常的氣候現象,雷電的形成需要空氣中有足夠的水汽,同時氣流能夠相互作用運動。當氣溫忽然出現大幅度變化時,就容易造成寒暖氣流的對衝,從而造成兩股氣流的相互擠壓,當著兩股氣流衝撞激烈時,就會產生雷電現象。

冬天之所以雷電現象比較少見,主要是氣候比較冷,氣流運動速度比較緩慢,並且空氣相對乾燥,不容易形成雷電條件。但是,也並不是不可能形成。比如,對於在冬天連續氣溫比較高的情況下,忽然出現大幅度降溫十幾度(這種現象近幾年並不少見),就可能出現積聚的暖氣流和寒冷氣流的激烈對衝,加上足夠的水汽,從而產生雷電。

接著,我們既然明白了冬雷的原理,就來分析一下古人的諺語,分析一下古人為何會對冬雷有種恐懼擔憂的心理,這種擔憂有沒有道理。

其實,不能說是完全沒有道理。因為從前面的冬雷產生原理我們知道,只有冬天出現氣溫的急劇變化時,才有可能促成冬雷形成的條件。但是,氣溫急劇變化,尤其是不正常的變化,確實會給農業和人們帶來不利的影響。

如果冬天連著一段時間氣候很溫暖或者很寒冷,然後忽然反方向變化了十幾度,對農作物肯定會有很大的傷害,而牛欄中的動物可能沒有做好保暖工作而被凍死。這時,正好一陣冬雷,人們就記住了它,並稱,一有冬雷就可能凍死家裡的牛。其實,是自己的應對工作沒有做好,或者說,在古代,沒有天氣預報,難以應對忽然變化。

再說冬雷和瘟疫之間的關係,在古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記載道,瘟疫是傷寒一種,是人體在外界環境變化下沒能做好平衡調節,造成陰陽失調。那麼,這個問題也就有答案了,一般冬雷是在氣溫出現急劇異常變化時才產生,而這時,人體系統如果沒能夠跟上調節,就容易感染相關的疾病,也難怪古人會將冬雷和瘟疫聯繫在一起了。

可以說,古人對冬雷的理解完全是依據現象經驗推導,並沒有本質的認識,但是從本質上來解釋後,也能找到兩者之間的部分關聯性。看問題,一定要從本質出發,切不可盲目相信,只有看透了本質,才能找到應對之法。

相關焦點

  • 夜半冬雷滾滾來,來看專家說為啥
    夜半冬雷滾滾來,來看專家說為啥 2020-01-09 12: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荊州昨晚冬雷滾滾,快來聽聽氣象專家怎麼說……
    昨晚10時許,荊州迎來了一場冬雷。很多市民可能在奇怪,冬天為什麼會打雷。就此問題記者詢問了氣象專家。「雷打冬」 並不罕見氣象專家介紹,其實「雷打冬」的現象並不罕見,荊州歷史上曾出現多次。
  • 嶽陽縣:開展為期一個月執行「冬雷行動」
    湖南法院網訊 為充分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彰顯司法權威,湖南省嶽陽縣人民法院執行局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執行「冬雷行動」,對被執行人長期逃避執行的一批涉民生案件集中攻堅。
  • 宜昌前日夜晚冬雷滾滾 冬天打雷,天氣陰冷,冰雪多
    本報訊(記者曉雨)漢樂府民歌《上邪》中說:「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陣陣,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首詩描述了幾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其中包括冬天打雷。6日晚,宜昌天空響起冬雷。
  • 古人交流是否用文言文?漢朝人說漢語嗎,「雅言」是普通話嗎?
    這就會讓很多人產生一個疑問,難道古代人平時說話也知乎者也嗎?他們平時交流的時候也說文言文嗎?雖然沒有人聽過古代人講話,也不知道他們講話時的語音和語調。但在一些現代人拍攝的古裝劇中,臺詞都是大家可以聽懂的普通話。
  • 冬天打雷預示著來年自然災害會是真的嗎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天氣現象,以利來年能正確指導農事生產,但總有以偏概全、以點帶面的情況,其實我國地域遼闊,有旱有澇,一旦巧合,也是正常的自然現象。臘月打雷刀兵動,十個牛圈九個空。古時戰事平凡,瘟疫時有發生,就是臘月不打雷,仍然避免不了天災人禍,既然臘月出現了異常的天氣現象,在人們不能理解的情況下,怨天怨地,也是情有可原。回憶當年非典,也有許多人指東道西!
  • 古詩賞析第十六首:漢樂府《長歌行》
    長歌行漢樂府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作品賞析這是一首勸人珍惜時間的漢樂府民歌。詩中首先使用了起興的手法。春天到了,萬物復甦,青青的葵芽也從土裡露出了頭。清晨,青翠的葵葉上還掛著晶瑩的露珠。
  •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對後世詩歌產生深廣影響的現實主義風格
    所以,生活於遠古大地上的祖先們用詩歌來表達、歌唱他們愛慕、思念、渴望的情感。《詩經》《詩經》也稱為「詩」或「詩三百」。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古人用簡短的文字,即可表述情感。《詩經》從內容上,它聚集了古人對社會政治獨到見解,豐富的感情生活,從整體上反映出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風貌;從形式上,古人為了增加詩歌的生動性,在句法和章法上運用了不同的手法。古人在創作時,通過自己對描述對象的理解,選擇合適的內容和形式,使兩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表達出作者的感情。
  • 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還是七絕?
    有朋友問: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什麼是樂府詩?樂府是古代音樂機關,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為什麼朝廷會專門設置一個音樂機關來管理詩歌和音樂?是不是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廣電總局?
  • 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這首《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
    前天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王昌齡的《出塞》是七絕還是樂府詩。能不能解釋詳細點?前言關于格律詩與樂府詩的問題,以前寫過類似的文章 。二、王昌齡的《出塞》是樂府詩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與音樂相關的官署,漢樂府指漢時樂府機關所採制的詩歌。這些在民間流傳的時候,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歌詩」,魏晉時「樂府」或「漢樂府」。後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也叫做稱「樂府詩」。
  • 代替《詠鵝》成為一年級第一首古詩,《漢樂府·江南》好在哪兒?
    所以,討論官方為什麼這麼做是沒有意義的,也許真的就是因為這麼多年了,上來一位新教研組長,他更喜歡漢樂府而已。而且《詠鵝》經過這麼多年的啟蒙教育,加上現在小孩子學齡前教育的推廣,基本上沒有進入小學的小孩也會背誦了吧?那麼換一首有什麼問題?我們到不如來欣賞下這首樂府詩,看看它好在哪裡?
  •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古詩詞,你的理解真的是對的嗎?
    對於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古詩詞,你的理解真的是對的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容易被人誤解的幾首古詩。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的這首《靜夜思》,是我們小時候最早學習的詩歌之一,也是最容易被人們「誤讀」的詩歌。
  • 音樂,詩歌的翅膀
    音樂與詩歌從產生伊始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最早的詩歌都是可供吟唱的。我國古代音樂曲籍《樂》中寫道:「故歌之為言也,長言長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積壓故不知手之舞足之啃。」
  • 北島:詩歌是我的信仰。餘秀華:詩歌是我的拐杖
    關於詩歌,各有說法。剛看了一個餘秀華訪談視頻,臺下觀眾問:「劉年說『詩歌是人間的藥』,北島說『詩歌是他的信仰』,你認為詩歌是什麼?」餘秀華後面的回答證明了別人對她聰明的評價,因為她沒有按套路出牌,而是製造了一個焦點,她說她無法理解「詩歌是信仰」,更進一步說北島名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是廢話。臺下鬨笑。然而,我卻覺得這話說得好極了,真的。從北島揭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到今天大眾無條件認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這短短幾十年,我們終於完成了從抗拒卑鄙到投向卑鄙的人獸進程。
  • 樂府詩是什麼,與詞之間有什麼關係,將詞稱為「近體樂府」合適嗎
    樂府是什麼在先秦時期,詩都是配合樂曲吟唱的歌辭,所以說詩就是歌,也就是詩和歌是互通的,比如我國最早的詩總集《詩經》,就可以叫作詩歌總集。「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用來訓練樂工,制定樂譜和採集歌詞,其中採集了大量民歌,後來,「樂府」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這一時期湧現出了很多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樂府詩,如《陌上桑》《東門行》等。唐代的樂府詩是什麼到了唐代,古代的詩人們雖然仍舊樂府舊題目作歌詞,事實上,唐代的是已經不能吟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