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群眾得實惠是我最大的心願丨沿河自治縣思渠鎮瑞...

2021-01-14 天眼新聞

「雜草叢生的荒田野地、破舊無序的羊圈牛舍、低矮潮溼的茅屋土房……」這是沿河縣思渠鎮瑞石坪村過去的樣子,而如今的瑞石坪村就像開啟了「美顏濾鏡」,「碩果纍纍的豐收田、乾淨整潔的養殖棚、寬敞漂亮的新農村……」,實現了從「髒亂差」到「白淨美」的華麗轉身,這些喜人的變化靠的是黨的好政策、靠的是國家的好幹部。

「當初多虧了你和謝隊長,入組開展工作時發現我頭痛得很,在家裡連站都站不穩了,就馬上送我去醫院,還跑上跑下幫我交費、拿藥、買飯。要不是你們兩個,我恐怕要丟命喔。」麻池組群眾胡享霞爽朗的笑著說。瑞石坪村面積12.87平方公裡,是思渠鎮面積最大的村;距思渠鎮政府駐地55公裡,大約2個多小時車程,是全鎮兩個2020年出列村之一。動態管理調整後,全村人口423戶174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0戶595人。

我根據工作安排,顧不上醫生叮囑自己臥床休養的忠告(雙膝中度滑膜炎)、顧不上體弱多病的耄耋雙親、顧不上嗷嗷待哺未滿周歲的女兒,於今年元宵節後第一天,義無反顧的踏上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新徵程——開啟沿河縣思渠鎮瑞石坪村駐村督戰工作。

理清發展思路,當好查缺補漏「督戰員」

「既督又戰、以督促戰。」我始終牢記督戰隊員使命、立足工作實際,堅持當好參謀、做好表率,全力理清發展思路、查擺核心指標問題、制定科學幫扶方案、開展基礎數據核對、整治人居環境衛生、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系列工作。

在督戰工作中,我發現麻池組王朝英戶和羅會皇戶存在人畜混用問題,立刻帶著自費購買的釘子、鋸子等物資,與村監督委員張國輝,上門修繕牛欄和豬圈。正當和群眾溝通修繕方案時,接到家人電話:我69歲的父親因冠心病嚴重收到《病危通知書》,要求從銅仁市人民醫院轉院至貴州省人民醫院並立即安排手術。73歲的獨居老人王朝英聽到後,熱淚盈眶緊握住我的手說:「李同志,你父親的病嚴重了嗎?你趕緊回去照顧爸爸喔,我這裡不用你操心,謝謝你了,快點回去。」我在電話中交代家人後,繼續投入工作,直至手術前一天晚上,才連夜趕到醫院看望父親。

在督戰工作中,我發現麻池組羅來衛戶,家中5個孩子同時在讀書,立即帶著自費購買的書包、筆記本、牛奶等物資,與村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謝倫,一起上門看望。羅來衛夫婦及子女們紛紛說:「感謝你們經常來關心我們家,你們今年實在是太辛苦了,只能是好好讀書來報答你們。」

我與隊員們通過理清瑞石坪村脫貧攻堅工作思路後,完成督導督查問題整改銷號179個,完成舊房拆除及復墾復綠46戶,完成應急事情處置23個。

強化教育引導,當好扶智扶志「宣傳員」

脫貧攻堅工作,扶智扶志很關鍵。我與隊員們通過「甩開手膀子、走斷腳杆子、磨破嘴皮子」,反覆深入群眾家中以交朋友、拉家常、講道理等方式,耐心開展黨的政策宣講、農業產業發展、勞動力就業推薦等工作。

麻池組群眾羅會昌說:「李同志大熱天拿起話筒在麻池上組和麻池下組,挨家挨戶喊大家一起種樹和編柵欄,還自己掏錢購買雞網發給群眾,現在樹苗也長起來了,柵欄也編好了,雞也圈養起了,現在環境衛生好的很,以前麻池的衛生太差了。李同志辛苦得很,好得很喔。」

瑞石上組群眾胡榮光說:「感謝你送我浪多衣服,穿在身上好暖和,比我以前的舊衣服舒服多了,共產黨的政策太好了,共產黨的幹部太好了,你宣傳的政策我都聽。」

我與隊員們通過組織召開群眾院壩會,還結合微信、電話等宣傳方式,反覆跟群眾搞好關係、講好政策、算好帳目。駐村督戰以來,共入戶宣傳69次563人次。

堅持雪中送炭,當好解決困難的「勤務員」

瑞石坪村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腹地,山高坡陡谷深,屬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村域範圍內高低落差最多可達800餘米,通訊信號非常弱,長期處於手機通信信號弱和無信號狀態,嚴重影響全村工作開展和日常生活,駐村隊員們進組入戶開展工作常常處於失聯狀態。為了徹底改變這種狀況,我積極向上匯報,同時主動和市大數據局、市鐵塔公司、市電信公司對接,順利完成該村通訊網絡全覆蓋,解決了長期通訊信號弱的問題。

瑞石坪村進出道路彎曲、濃霧瀰漫、滑坡頻繁,給過往的行人和車輛造成極大安全隱患。我與隊員們協助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累計完成公路硬化7.8公裡,完成連戶路硬化12.9公裡,並完成吉早池組通組路基礎路段拉通5.6公裡,極大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出行環境。吉早池組群眾胡享廷說:「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感謝村委會,這條路挖通之後,我們出門方便多了。」

瑞石坪村產業發展比較落後,經與村指揮部副指揮長張乾以及其他隊員反覆商量,根據村裡面實際情況,我多次協調德江縣紅薯產業基地和思渠鎮農業服務中心,在瑞石坪村完成了紅薯苗種植171.25畝,預計產值31.5萬元。胡家蓋組群眾胡付華說道:「李同志腳也痛還到處跑,幫我們村爭取到了50多萬株紅薯苗,我們老百姓得到了實惠,我們非常高興,非常感謝。而且以前我們村手機信號弱、電壓低、交通差,你們來了之後一樣一樣都幫我們解決好了。」

因為路途遙遠,村委會後勤物資比較匱乏。我的一個重慶籍好朋友,得知村指揮部生活緊張,從重慶購買了大量的大米、食用油、方便麵等物資,滿滿一車拉到瑞石坪村,免費贈送給村指揮部用於生活。同時,我還積極爭取到旗杆、電腦、印表機、窗簾、辦公座椅、冰箱、消毒櫃、液化灶、電飯鍋、洗衣機、床等後勤物資,夯實了基層組織和村級脫貧攻堅陣地。

一年來,隨著工作環境和身份的不斷改變,讓我感到壓力和責任的重大,但越是有壓力越是得努力,看到全村的變化和群眾們臉上的笑容,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截至目前,我通過向上申請和朋友資助該村物資達4.5萬元。總之,群眾得實惠才是我最大的心願。

李年鑫

編輯尹潔

編審朱邪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把村裡的每一點小事都當大事辦丨沿河自治縣思渠...
    我叫田維進,41歲,是沿河自治縣風景名勝管理局派駐思渠鎮華元村第一書記。2016年至今,我一直在思渠鎮華元村駐村。田維進(左)與貧困戶交心談心2016年,華元村有一棟閒置的教學樓,我便對接鎮政府和縣教育局,向單位爭取維修改造資金,把這棟教學樓改成華元村臨時辦公場所,後經思渠鎮黨委政府協調,將其產權轉為村固定資產,作為村級永久性的辦公場所。
  • 「我的扶貧故事」娘子軍朵朵金花綻放在扶貧一線丨沿河自治縣黑水...
    2020年,有8名女幹部組成的我扶貧娘子軍,8朵金花主動請纓,出徵在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黑水鎮麻竹溪村。我扶貧娘子軍由崔燕紅任指揮長、杜典仙任副指揮長,其他金花為戰士。我娘子軍個個雄姿英發,英姿灑爽,不分白天黑夜抓黨建,扶智志,充分發揮黨員與先進分子帶動、引領作用,進組入戶發動群眾。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夫妻檔丨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大茶坪村脫貧...
    我叫田誼,是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夾石鎮大茶坪村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我的妻子叫王敏,原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金山村駐村。今年上半年,為了能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我向組織提交了申請,把她也調到了大茶坪村。該村雖然於2018年已脫貧出列,但在基礎設施建設、住房保障、隊伍建設、軟體資料、人居環境和群眾滿意度方面仍存在一些較為突出問題,是一根難啃的硬骨頭。 作為指揮長,對於我來說,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宣傳好政策,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為村裡的發展積極出謀劃策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內容。
  • 「我的扶貧故事」我愛清河村的「親人」們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清河...
    我叫文智宏,今年31歲,是沿河自治縣中寨鎮清河村的一名駐村幹部。清河村從駐村的第一天開始,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來不得絲毫馬虎。這是我駐村工作中第一次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得到群眾認可,我心裡非常高興。 此前,我在沿河自治縣第四完小工作,對教育行業一些基本業務比較熟悉。田仁安的兒子田海峰今年在安順職業技術學院讀大二, 但沒有得到教育資助,我及時和教育局資助中心負責人聯繫,了解教育資助項目情況,經過多方努力,幫他申請了當年的教育資助。
  • 「我的扶貧故事」再出徵,歸來仍是從前那個「少年」|沿河自治縣...
    我叫周勇,今年51歲,是沿河自治縣委宣傳部派駐黃土鎮勇敢村的指揮長。這是我人生的第二次出徵扶貧戰場,16年前,2004年我作為全縣黨建扶貧工作隊員,奔赴思渠鎮開展黨建扶貧一年,那時候正值青春年少,激情澎湃、鬥志昂揚、意氣風發,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場景至今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 「我的扶貧故事」在山旮旯裡拼出致富路丨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
    我叫羅文武,今年45歲,現任沿河自治縣中界鎮高峰村村支書。我初中畢業後就外出打工,從一開始進廠打工,到後來承包工地,我憑著自己的努力逐漸過上了更好的生活,可當時我的家鄉卻還是很貧窮。2018年3月,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機遇下,張家港市楊舍鎮善港村與高峰村建立整村幫扶機制,還派出工作隊。同時,市、縣、鄉派出精兵強將,增加駐村工作隊力量,讓高峰村以前的劣勢變成了優勢。
  • 「我的扶貧故事」軍魂不改 初心不變丨沿河自治縣石柱村攻堅隊隊長...
    我叫杜政雄,2017年從部隊轉業到銅仁市沿河自治縣國土資源局中界鎮國土資源所,當年被派駐到石柱村成為一名包村幹部。2019年起,我開始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攻堅隊隊長。2020年3月,我開始擔任村脫貧攻堅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
  • 「我的扶貧故事」「現在的你眼裡只有貧困戶喲!」丨沿河自治縣客田...
    我叫龍樹剛,今年34歲,是銅仁市人社局派駐沿河自治縣客田鎮客田社區的駐村幹部。  2020年2月9日,我從銅仁到客田社區報到整整花了8小時,全程是彎道陡峭、溝溝峁峁的景象,這是我30多年來第一次到這麼偏遠的山區。
  • 「決勝2020」我是村裡幸福的庫管員丨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
    每天清晨,當妻兒還在熟睡中時,我便離開舒適乾淨的搬遷房,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放著音樂,騎著我心愛的摩託車奔向菌包廠的庫房。我叫向東,初中學歷,今年33歲,是沿河自治縣官舟鎮馬腦村村民,同時還是馬腦村智能農場的一名庫管員。
  • 「我的扶貧故事」從「門外漢」變成「百事通」|沿河自治縣沙子街道...
    我叫陳前廣,是南方電網貴州銅仁供電局計劃建設部副總經理。今年1月底,我在印江自治縣新寨鎮參與疫情防控工作時接到組織通知,需前往沿河自治縣沙子街道十二盤社區駐村,來不及和家人告別,我便前去開展工作。在我的動員和幫助下,他不僅住進了新家,還找到了合適的工作。我送給他的喬遷禮物摩託車,也解決了他的出行難題。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早在2016年,十二盤社區便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但受地理因素影響,自來水管極易破裂,有些群眾飲水問題依舊得不到保障。
  • 「我的扶貧故事」「敖」戰鋸齒山 熱血灑紅色丨沿河自治縣中寨鎮...
    到村時,村裡辦公陣地狹小,第一次會議是在村幹部家召開的,幹部群眾隨意講話,隨手抽菸,可謂是「東倒西歪話不聽,拿出菸斗抽草煙。」遍訪時,房屋較為破舊,環境衛生極差,家禽糞便一地,柴草雜物亂堆,組不通路,產業單一,群眾依舊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我的扶貧故事」「黑牛」的確「牛」|沿河自治縣曉景鄉高寨村駐村...
    我叫任柏風,是貴州省銅仁市沿河自治縣曉景鄉曉景完小的教師。2020年2月,我被選派到曉景鄉高寨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有幸成為了村脫貧攻堅指揮部的一員。駐村工作讓我記憶最深的是,在脫貧攻堅「大提升大成效」階段,我與其他攻堅隊員一起,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硬化入戶路、幫農戶打掃衛生、拆除破舊房、復墾復綠、編竹籬笆、舊房刷漆等,我們用汗水畫出了一幅幅「幹群連心」圖。中寨組黃文娥戶是易地扶貧搬遷戶,兒媳常年在外打工,加之她年老多病,身體欠佳,導致無勞動力拆除舊房。
  • 「我的扶貧故事」「撿」回來的生命|沿河自治縣駐村幹部楊箭
    我叫楊箭,是沿河自治縣人大辦公室派駐中界鎮聯山村的駐村幹部。這是我第二次到聯山村開展駐村工作了,第一次是2016年到2018年,第二次是2019年8月至今。但一想到群眾的環境未改變,我還是鼓起勇氣,啟動了發動機,往中界鎮大龍採石場方向開去。  當第一車砂石拉到丁雲進家門口後,我心裡的壓力也沒有了。就這樣,每天起早貪黑地在路上來回拉運,一天要拉6車砂送到群眾的家門口。每送到一家,村民都為我豎起大拇指。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責任與擔當丨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鎮...
    我是松桃苗族自治縣牛郎鎮扶貧工作站站長。為了將扶貧工作做到更好、更完善,更符合鎮情實際,我利用整整兩個月時間,走遍全鎮15個村(社區),獨自將脫貧戶逐一走訪完畢,逐戶了解其家庭基本情況,形成一本全面的民情日誌臺帳,了解我們脫貧成效及鞏固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你這個小兄弟才懂得起哦!」丨沿河自治縣後坪鄉...
    第二天,我掏出800元為他們買了一張新床,並安裝在一樓。他家小孩睡上了新床,在床上蹦蹦跳跳的,高興壞了。此時,我心裡也跟著暖洋洋的。宋泰安為田維強戶安裝新床我一直很「享受」做下壩村人民群眾的「服務員」。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是我最大的心願丨獨山縣基長鎮秀峰...
    一年多來,我積極協調交通、水務部門和縣內多家企業,累計獲得捐助物資折款9萬餘元,完成秀峰村最後兩個自然寨播球、銅鼓通組路硬化,解決了上令當、納陽、拉架、麻令、翁標等組人畜飲水問題。先後完成了甲曬、納岸、銅鼓、甲水、老街、麻銀等6個組5000餘平方米活動廣場建設,解決了翁標、納岸、弄濟、納陽、納旁、銅鼓五個自然寨4400餘平方米寨內道路硬化問題,群眾生產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群眾能過上好日子,貧困戶真正實現脫貧,是我開展駐村工作以來最大的心願。
  • 「我的扶貧故事」新婚次日,我就去扶貧|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擺鳥...
    我叫周朝龍,是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擺鳥村駐村工作隊員。  我與擺鳥村的「感情」溯源到2016年的10月。當時剛剛完成新婚,本打算休婚假,突然接到通知,領到了扶貧網格包保任務,只能按下婚假「暫停鍵」,踏上了擺鳥村脫貧攻堅走訪道路。
  • ...我的扶貧「秘訣」|沿河自治縣教育局派駐黃土鎮簡家村駐村幹部...
    我叫楊海燕,是沿河自治縣教育局派駐黃土鎮簡家村駐村幹部。2016年7月以來,我先後在黃土鎮平原村、雪花村和簡家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四年多的扶貧之路,我歷經了許多酸甜苦辣,也總結出了扶貧工作的「秘訣」,那就是用心用情用力幫扶。
  • 「我的扶貧故事」戰鼓催徵馬蹄疾|沿河自治縣客田鎮客田社區脫貧...
    我叫田鴻,39歲,今年1月,被派往沿河自治縣客田鎮客田社區任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才能發揮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最大效應。在攻堅隊員任務分配上,我把這支隊伍比作一個拳頭,只有聯合舒展,才能根根有力、處處發力,方能打出最強力道。「20名駐村幹部每人結對幫扶8至9戶貧困戶,其中15名駐村幹部肩負包組任務;5名居委會幹部分別聯繫3名包組幹部,1名居委會幹部和2名駐村幹部負責辣椒產業發展,2名駐村幹部為資料員!」
  • 「我的扶貧故事」產業發展好 技術是支柱丨鎮寧自治縣簡嘎鄉岜懷村...
    我是2019年8月安順市林業局派駐鎮寧自治縣簡嘎鄉岜懷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陳恩長,分管領導告訴我說去岜懷駐村,沒有多想我就毅然決定投身脫貧攻堅工作。    回想起岜懷村,已經是30年前的事了,1990年我去過一次,往返需要花一個星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當地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