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稻為何能增產?中稻、晚稻生產態勢又如何?
汛情發生正值早稻灌漿收穫、中稻田間管理和晚稻育秧移栽的關鍵時期,給水稻生產帶來不利影響。在此背景下,早稻為何能增產?中稻、晚稻生產態勢又如何?早稻面積大幅增加受南方部分地區嚴重洪澇災害的不利影響,今年早稻單產有所下降,但得益於播種面積的大幅增加,全國早稻實現增產。
-
廣東早稻總產量比去年增30.3萬噸,晚稻播種面積超去年水平
南都訊 記者 莫郅驊 通訊員 粵農軒 根據國家統計局8月19日公布的數據,廣東超額完成了國家要求新增早稻種植面積50萬畝的任務,實現早稻生產面積、單產和總產量「三增」的好形勢。南都記者從廣東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今年早稻呈現4個特點:一是早稻面積增加,各地通過對休耕耕地復墾複種、種植結構調整和新增墾造水田種植早稻,全省早稻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51.7萬畝,超額完成國家下達廣東擴種早稻生產任務。
-
廣東早稻豐收 總產量增幅6.2% 晚稻栽插超去年播種面積
南方日報訊 (記者/黃進 通訊員/粵農軒)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廣東超額完成了國家要求新增早稻種植面積50萬畝的任務,實現了早稻生產面積、單產和總產量「三增」的好形勢。全省早稻播種面積1303.7萬畝,比去年增加了51.7萬畝,增幅4.1%,是我省近7年以來早稻面積的最高水平;早稻單產397.73公斤,比去年增加7.73公斤,增幅1.98%;早稻總產量518.5萬噸,比去年增加30.3萬噸,增幅6.2%。今年以來,全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澇、乾旱等多種不利因素衝擊,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
-
種稻有「道」 嶽陽平江縣早稻種植面積同比增一倍
紅網時刻記者 吳公然 通訊員 黃飛武 張敏 平江報導早稻插秧臨近尾聲,綠色秧苗鋪滿三湘田野,孕育著豐收的希望。今年抓好早稻生產對築穩糧食安全壓艙石,穩住農業基本盤,意義重大。機械化育插秧不但節省人力、化肥、農藥等成本,最終稻穀的產量和品質要比直播種植等方式高得多。在安定鎮,像袁高明一樣的種田大戶還有很多。在大戶帶動下,該鎮使用無盤育秧、密室催芽、有序拋秧、機插秧等先進種田手段蔚然成風,農戶早稻種植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全鎮種植面積超過4萬畝。平江縣向家鎮金龍村採用適用機具耕田。
-
廣東早稻喜獲豐收 晚稻生產穩步推進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許悅、通訊員粵農軒報導:根據國家統計局8月19日公布的數據,廣東超額完成了國家要求新增早稻種植面積50萬畝的任務,實現了早稻生產面積、單產和總產量「三增」的好形勢。
-
江門早稻總產量同比增長7.47% 晚稻種植同比增加1.2萬畝逾8萬噸...
原標題:江門早稻總產量同比增長7.47%,晚稻種植同比增加1.2萬畝逾8萬噸盈餘早稻供應灣區 作為
-
汕優63高產高抗稻瘟病,全國種植面積達9億多畝的雜交水稻品種
汕優63是八九十年代的當家品種,目前種植面積最大的雜交水稻品種,全國種植面積達9億多畝,有人說80%的人吃的都是汕優63,這麼形容無大異議,其選育者謝華安也被稱為「雜交水稻之母」。汕優63是根據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論,用恢復系「明恢63」與不育系「珍汕97A」雜交培育的品種,具有高產、抗瘟性強、米質優、適應性廣等優勢。
-
【中國夢·踐行者】從「自己種」到帶動全村種早稻 村裡種糧面積翻...
,全村早稻種植面積1350畝,比去年多200多畝,是2014年早稻種植面積的兩倍。所有農活裡,周濟燕最有成就感的是收割早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打亂了早稻種植計劃,卻堅定了她種糧的決心,「越是疫情,糧食安全越是重要。」在這位黨員種糧大戶的帶動下,全村早稻種植面積1350畝,比去年多200多畝,是2014年早稻種植面積的兩倍。迎難而上確保早稻不落下8月初的一天,天剛微微亮,周濟燕便和家人匆匆來到田間,忙碌起來。
-
廣東早稻獲總產量增幅6.2% 晚稻已插到田1438.2萬畝
南方網訊 根據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廣東超額完成了國家要求新增早稻種植面積50萬畝的任務,實現了早稻生產面積、單產和總產量「三增」的好形勢。全省早稻播種面積1303.7萬畝,比去年增加了51.7萬畝,增幅4.1%,是我省近7年以來早稻面積的最高水平;早稻單產397.73公斤,比去年增加7.73公斤,增幅1.98%;早稻總產量518.5萬噸,比去年增加30.3萬噸,增幅6.2%。今年以來,全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澇、乾旱等多種不利因素衝擊,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
-
湖南:推廣優質稻種植 擴大專用型早稻面積
省糧食行業協會和環洞庭湖地區稻米產業聯盟倡議 推廣優質稻種植 擴大專用型早稻面積 華聲在線3月1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勇)近日,省糧食行業協會和環洞庭湖地區稻米產業聯盟發出倡議書,提請各會員企業、各成員單位,
-
央視新聞:袁隆平雜交水稻再破紀錄——晚稻畝產911.7公斤!
今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實現畝產1500公斤的目標! 此前,袁隆平院士及其團隊研究的雜交水稻屢破水稻單產紀錄。
-
農村種植的晚稻,為什麼要比早稻的口感要好?答案其實很簡單
一般來說要是做米飯的話,晚稻米比早稻米好吃,晚品種比早品種的好吃,比較軟糯,生長周期長。一般早稻的生長期為90~120天,中稻為120~150天,晚稻為150~170天。
-
分享經驗,分析連作晚稻的主要栽培技術,促進晚稻的生長
連作晚稻生育前期氣溫高,要求品種抗高溫能力較強,生育後期氣溫較低,要求品種抗寒力較強。一般說來,粳稻抗低溫能力較強,而抗高溫的能力則較弱,秈稻則與此相反。又原有晚稻品種較之早、中稻品種後期抗寒力較強。5、抗病能力較強。連作晚稻的病害,如稻瘟病、黃萎病、普通矮縮病、小球菌核病等,一般均較早稻嚴重。但不同品種的抗病能力不同,連作晚稻必須選用抗病力強的品種。
-
教你如何區分小麥、水稻、夏糧、秋糧、早中晚稻
今天,由10多位院士專家組成的驗收團隊,將在田間地頭,對種植的第三代雜交稻進行實地測產。可能很多人對農業上的專業名詞不熟知,或許還分不清小麥、水稻長什麼樣,夏糧、秋糧都是啥糧?早中晚稲怎麼區分?秈稻、粳稻又是啥意思?
-
臨武縣:「五到位」吹響早稻種植號角
為全面推動農業生產有序復工復產,努力將疫情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降到最低,臨武縣多措並舉抓春耕,強化農資調度,加強技術指導,落細落實落地早稻種植工作,保產保供保增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農業生產平穩有序運行。3月18日,臨武縣召開了鄉鎮分管領導會議,對推進早稻生產各項落實措施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將2020年早稻生產任務分解到鄉鎮和村組,細化到農戶和田塊。每個鄉鎮主要領導發揮輻射帶動示範作用,辦好1—2個水稻種植示範片,切實推進早稻生產進度,早稻面積確保早稻面積全面落實。
-
恢復雙季稻,將帶來哪些影響?咱們一起算筆帳
農戶種植雙季稻是否划算?我們來逐一揭曉。雙季稻的「淡出」與「復出」所謂雙季稻,就是一塊地上,先種早稻後種晚稻。歷史上,南方大多數地方是種雙季稻的,個別地方甚至三季。90年代後,雙季稻開始逐步減少,只種一季稻。
-
秋收近尾聲 晚稻獲豐收
水質好,無汙染的天然條件,讓陶堰成為全區的「農業大戶」,水稻種植面積達到9400多畝。 為了減少晚稻病蟲害給農戶帶來的經濟損失,鑑湖街道農辦工作人員根據田間蟲量、蟲態和抗性情況,指導種糧大戶選準藥劑和畝用藥量和用水量,合理輪換使用藥劑和做好了高溫季節的施藥安全等各項工作。
-
南方早稻育秧陸續展開
我國糧食生產按季節依次為夏糧、早稻和秋糧。目前,夏糧進入田間管理關鍵時期,秋糧正在備耕,華南地區早稻已大面積育秧。廣西貴港今年重點推廣工廠化育秧,目前,67家育秧工廠已接到5萬多畝稻田育秧訂單,暗室催芽等一批新技術正在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