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風繼續吹下去——《起風了》
心情不好,本覺得宮崎駿的作品
會緩解一下情緒,結果看完之後無比壓抑。
《起風了》再次刷新了我對宮崎駿先生的認知。第一次看宮的片子是《天空之城》,當時還小,覺得挺有意思,就連著看完了《風之谷》《千與千尋》《哈爾》《魔女》還有後來的《金魚姬》,當時覺得宮崎駿挺孩子的,天真浪漫。這一切的認知止步於《龍貓》,看完《龍貓》心裡說不出的難受,壓抑甚至窒息,想不明白為什麼這麼悲劇的故事為什麼要拍得那麼歡樂,這也是給小孩子看的嗎?連久石讓配的《風之湧道》聽起來也像是一曲輓歌,那時候對宮崎駿開始有了新的認識,反過來重看他的片子,才發現宮崎駿並沒有什麼天真爛漫,那只是一層糖衣,下面包裹的東西,才是他的內心。
《起風了》的壓抑滲透進每一幀畫面,地震、空襲、墜機、轟炸、戰爭、死亡,再加上附庵野秀明風格的意識流,這完全不像是宮崎駿先生的筆觸,反而更像是庵野秀明的一貫作風(詳見《EVA》),現實夢境夢境現實,天堂與地獄的景色交疊在一起,甚至連神聖的愛情也淪為悲劇,為什麼?宮崎駿到底在想什麼?
其實宮崎駿的內心再簡單不過——嚮往和平。這是每個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的,但就因為熟悉才會有人質疑為什麼《風起了》是關於零式戰鬥力設計者的故事,其實答案就在崛越的一句玩笑裡「它還可以飛得更快,如果把機槍拆掉的話。」這句話也許是崛越和宮崎駿真正想表達的東西,沒有戰爭,才能設計出更出色的飛機。或許還能聯想到另一個人物,愛因斯坦,誰都不想讓自己的天賦與努力用於戰爭,和平的世界才有夢想。
天空應該屬於熱愛和平的人,願風繼續吹下去,繼續守護這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