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片介紹
《起風了》是宮崎駿耗時5年的封筆作!該片從立項到上映一直備受爭議,一是因為主角是二戰時零式戰機的設計者,很多觀眾質疑影片是否在美化戰爭或者為戰爭工具設計者開脫。二是主角的人物設定不討喜,有些觀眾甚至給二郎貼上了冷血、渣男的標籤。在一片質疑和聲討聲中,本片評分成了宮崎駿11部長篇中最低的一部,對此我覺得很是遺憾。在我心中這部片子比之《千與千尋》、《天空之城》等名作完全有過之而無不及,下面我來闡述一下自己的觀點。
二、起風了,我們還要努力活下去
大家從起風了當中看到了什麼?也希望你能在評論區一起探討,要理解這部影片,我們先要從主題入手,主題其實很好提煉,起風了,我們還要努力活下去。
作為影片的核心意象,風的元素,貫穿二郎的人生。理想與現實的背離「風」,追夢過程中的挫折「風」,被特務調查的危機「風」,愛人離世的傷痛「風」,飛機一去不回的夢碎「風」等等,把二郎作為千萬普通人的代表,以此來表現個人在動蕩年代裡或者在身不由己的大環境下,即使面對狂風暴雨也必須努力活下去的意思。這是最直觀的,看山是山的理解,但是你是否會有疑問,二郎有體面的工作不愁吃穿,他並不需要為了生存而活下去,怎麼能作為普通民眾的代表?
二郎的夢想是設計優美的飛機,但在那個年代飛機的作用就是戰爭,它也必然要背負設計戰機的命運,它會忍不住嘀咕,如果這架飛機沒有機槍就好了,他的純粹想法註定會淹沒在一片笑聲中,他對軍國政府的作為不滿卻什麼也做不了,只能輕嘆一句,日本會毀滅。
卡普羅尼在夢中問二郎,有金字塔的世界和沒有金字塔的世界,你選擇哪個?二郎的回答是:我只想造出優美的飛機。二郎的話聽起來像是在逃避,但其實是因為他根本沒有選擇權。是否設計戰機不是他能左右,有很多人對此詬病,他們認為二郎應該堅決抵制,哪怕不惜犧牲自己,或者像容克斯博士那樣反戰、反政府,這才是正確的價值觀,才符合銀幕上的英雄形象。
我們的確期待英雄崇拜英雄,但不能要求誰必須成為英雄,必須慷慨赴義。在時代洪流中,苟活的小人物才是眾生的常態。假使我們把目光推遠一點,不去關注二郎,而是那個年代的其他人,比如你是一名醫生,面對戰爭中的傷員,你救是不救?你是服裝廠的工人,你們的產品被用做軍裝,這活接是不接?你是一個農民,你的糧食很可能被用做軍糧,這地你種是不種?即使你從事的行業和戰爭無關,但只要你為國家創造稅收,錢就會被拿去打仗,你的工作做還是不做,二郎也是一個普通的小人物,他能做的就是盡最大努力去堅守被時代壓彎的夢想。
對於視夢想為生命的人來說,堅守夢想就等同於生存下去。而對於更多的小人物來說,生存下去就是他們的夢想,從這一點來說,二郎當然可以作為普通人的代表。
德國在二戰後的戰爭反省中,漢娜阿倫特提出了平庸的惡的觀點,他說很多人在戰時本分工作、兢兢業業、不問政治、不參與戰爭,但是他們盡職盡責的工作其實也是龐大戰爭機器中的一環,他覺得這樣的民眾也該承擔戰爭責任,他們的行為是一種平庸無為的縱容和支持,我認為這種觀點是絕對的理想主義化,他把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統一了所有人的思想,觀點本身可能並沒有錯,但是在實際當中你有這樣的思想高度,你不能要求所有人上升到你那樣的高度。
普通民眾第一訴求永遠是生存,而不是人類的大同或者世界和平的崇高理想。地震來了,他們只能默默重建家園。經濟蕭條,他們只能辛苦工作到深夜,留下幼子幼女苦苦等候。戰爭來了也只能咬著牙把日子過下去。對於我們這些普通小人物來說,戰爭所處的年代我們是不能夠自己選擇的。無論在怎樣的年代,小人物只能努力的生存下去,這是宮崎駿不變的信念。當我們從看山不是山,再回到看山還是山,才能更加理解那句起風了,我們還要努力活下去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