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封筆之作《起風了》,表達的主題有哪些?

2020-12-02 陳清輕

於2013年上映的《起風了》,是宮崎駿的封筆之作。它講述了一個喜歡設計飛機的日本少年追夢的故事,中間穿插著二郎與菜穗子的愛情故事。它是宮崎駿作品中唯一一部寫實的作品,因其發生在二戰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因此引起了大範圍的討論,一部分觀眾認為這是反戰片,另一部分認為這是在美化戰爭。

那麼,這部影片到底講了什麼主題呢?以下我將從三點進行論述。

一、被時代裹挾的個人夢想

《起風了》主角掘越二郎是有原型的。他在二戰期間設計了零式戰鬥機,這曾經是日本海軍的主力戰鬥機。宮崎駿將這樣一位設計了戰鬥機的二戰民族英雄作為主角,是引發觀眾質疑的最大原因。

NHK拍攝的《宮崎駿特輯<起風了>1000天的記錄》介紹了他寫在筆記本上的這樣一段話:

「創作一部以製造武器的人為主人公的電影,對此的疑問,在我自己和創作人員中都有過。正義無法得到保證,夢想在時代的扭曲下變形,苦惱無法解決卻只能生存下去。這樣的命運,難道不是生存於現代世界的我們的命運嗎?」

在宮崎駿看來,《起風了》雖然是一部現實主義的作品,但他意並不在此,他並不想真實還原、再現崛越二郎的人生,而是為了通過他個人的人生經歷,尤其是夢想被時代裹挾這一要素,去映照當下每個人夢想所遭遇的困境。

影片中二郎做了很多的夢,宮崎駿通過夢境的形式,將二郎的命運、人生選擇展示出來。弗洛伊德認為,夢境是潛意識的偽裝,是願望的達成。其實這也是一種隱晦表達真實想法、作出預言的表達形式。

影片一開始,年少的二郎做夢,夢見他乘著自己製造的飛機飛翔於天空,眼見藍天白雲、綠水沃田,突然從厚厚的灰色雲層中出現了怪異巨大的飛艇,投下數顆炸彈,二郎墜落,驚醒。這個夢意味著二郎設計飛機的夢想將會被戰爭破壞,他作為個人的命運也會被時代裹挾。

在第二次夢境中,二郎夢見了卡普羅尼伯爵——一位義大利的飛機設計師,他跟二郎說道:

「飛機並不是什麼戰爭工具,也不是什麼商品,飛機是個美夢,而設計師就是致力於是這個美夢成型的工程師!」

在這個夢境中,二郎最終確立了自己設計飛機的夢想。

卡普羅尼伯爵在一戰中設計過一款飛機,「利用了當局的好大喜功,但這樣的飛機在戰爭中根本派不上用場。」宮崎駿對卡普羅尼設計的飛機一直情有獨鍾,秦剛教授在書中對宮崎駿的態度做了這樣的闡述:

「在創作《起風了》之初,他通過分析卡普羅尼的設計,認為卡普羅尼並沒有在『一戰』期間真心協助軍方,反而不顧軍方對性能的要求,執著於追求視覺之美,從結果上反而幹擾了軍方的意圖。」

卡普羅尼伯爵在二郎的夢境中相當於領路人的角色,卡普羅尼伯爵與二郎一樣,都有著設計飛機的夢想,但卻生逢戰時,不得不服務於軍方。但是,他們對於飛機的理念卻是「飛機只是一個美麗的夢」,在不得不為軍方進行飛機設計時,也採取陽奉陰違的態度。

卡普羅尼與二郎在夢境中討論自己設計的戰機時,都分別做過「能飛回來的,一半也沒有」、「最後沒有一架飛機能平安返航」的表述,個人的夢想在時代的洪流中是無法獨立存在的,它被時代所沾染、利用、破壞,成為「被詛咒的美夢,最後被天空吞噬得無影無蹤」,這正是宮崎駿想表達的:當美夢被時代裹挾,是無力亦悲哀的。

二、「清醒的虛無主義」

宮崎駿曾在訪談中提出要以「清醒的虛無主義」看待世界,清醒的虛無主義,不是要求大家去擊破什麼,畢竟在歷史和時代洪流面前,個體的力量太微弱,但當身不由己時,不隨波逐流,能時刻保持一份清醒的認知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二郎對自己所處的境地是有清晰的認知的。比如二郎與本庄就轟炸機進行交談時,二郎問道日本跟誰打仗,本庄答道:「中國,蘇聯,英國,荷蘭,美國」,二郎聽後說道:「日本會滅亡。」二郎認識到了「日本會滅亡」的結局,沒有被狂妄自大的軍國主義衝昏頭腦,抱著「日本必勝」的態度去製造飛機。

飛機試飛成功的那天,二郎又做夢了。夢見家鄉濃煙滾滾,到處都是飛機的殘骸,預示著日本的戰敗。在這個夢境中,二郎與卡普羅尼又一次相遇了。卡普羅尼問他的夢想有沒有實現,二郎答道:「有,雖然結局支離破碎。」卡普羅尼稱讚了他的零式戰機,二郎說「它們一架都沒有回來」。

從一開始接下設計戰鬥機的任務,二郎就知道日本一定會失敗,戰鬥機試飛成功,他也沒有跟著人群歡呼,而是在夢裡預示日本即將到來的戰敗。從始到終,二郎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他知道自己設計的這款飛機會灰飛煙滅。他是這個混亂的時代清醒的見證者。

二郎與菜穗子的愛情也體現出這一點。當菜穗子從高山療養院出來,找到二郎的時候,二郎當機立斷要菜穗子留下來,與她立刻完婚。他知道菜穗子時日無多,更加珍惜與她在一起的日日夜夜。妹妹加代子來看望他們的時候,質問二郎為什麼不把菜穗子送去高山療養院,二郎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我和菜穗子現在都十分珍惜待在一起的每天每夜。」

他對菜穗子的病情有清醒的認識,對自己的工作性質也有著深刻的無奈,在這兩種原因的夾擊下,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生死有命,能做的只有珍惜兩人還在一起的時光。

沒有人能夠拒絕所處的時代洪流以及生死宿命的安排,清醒的認識之後,在有限的選擇範圍裡做出選擇。這即是宮崎駿所說的「清醒的虛空主義」。

三、「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

縱觀影片,戶外的場景,幾乎每時每刻都是有風的,不管是二郎與菜穗子相遇的火車上,菜穗子繪畫的山坡上,還是二郎獨自行走的街道上,宮崎駿都運用了風的元素,使得整部影片呈現出「流動的」特質,這並不是宮崎駿的無心之筆,而是暗示這是個「起風了」的時代。

在二郎工作的公司和黑川家的牆上都可以看到「天上大風」的牌匾,「天上大風」出自江戶時期的良寬禪師,他在孩子放的風箏上寫下「天上大風」四個大字。日本作家崛田善衛形容20世紀末為「天上大風,天下騷然」的時代,這也正是宮崎駿對於這個時代的感悟。

宮崎駿曾在《起風了》即將正式進入製作階段時,召集吉卜力創作人員,對於這部影片這樣闡述道:

「我們在物質和時間上,都不得不生存於緊迫之中。在這樣的時候,我們應該拿出什麼樣的作品?我認為,我們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創作童話,講述少女如何生存了。《起風了》要講的,是狂暴的時代之風已經吹起,狂風大作,而我們只能生存在這種狀態中。這部影片,必須成為我們自己對於時代變化的回答。」

「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這句點睛之語在影片中不止一次地出現過,在影片開場,宮崎駿就將這句話放在了熒幕上。這句話出自崛辰雄,也就是二郎的第二個人物原型。他是日本小說家,有同名小說《起風了》,二郎和菜穗子愛情故事就來源於他與妻子節子的真實經歷。

「努力生存」一直是宮崎駿在影片中傳達的關鍵詞。在宮崎駿宣布引退的記者會上,他再一次提到了這個令他永志難忘的詞語:

「我所尊敬的作家崛田善衛最晚年的隨筆集《正因為虛空的虛空》裡,引用了《舊約聖經》的傳道書中的這句話:『凡你手所當做之事要盡力去做。』這句話非常精煉又易懂,因為是崛田善衛寫下的,我感覺他好像是在說『你腦子不好,所以我再給你寫一遍』,所以我一直把這本書放在手邊。」

在影片中,宮崎駿用了很多細節來表現二郎的「努力」:與同學吃飯的時候,吃到魚骨,他會想到魚骨的流線型可以運用到飛機上;二郎去看病重的菜穗子的火車上,一邊哭一邊計算公式;好不容易去東京看望病重的菜穗子,只見了十幾分鐘,他又趕末班車返回工作單位,不耽誤第二天的會議……對於夢想,對於「手所當做之事」,他全力以赴。

在影片最後,二郎的夢境中,卡普羅尼伯爵又出現了,他問二郎「你這十年過得怎麼樣?有沒有竭盡所能,全力以赴?」二郎鄭重其事點了一下頭。

這個時代「起風了」,我們唯有努力生存。宮崎駿選擇在他的封筆之作中傳達這樣一種價值觀,不得不說是一種溫情的教諭。

《起風了》與宮崎駿以往創作的作品不同,他通過現實主義的手法映照當今這個時代,揭示了個人夢想與時代之間的關係;也提醒我們,即使身處時代洪流,也應該保持一份清醒的認識;並且進一步指出,這是個「起風了」的時代,而我們唯有努力生存。宮崎駿一如既往地在影片中傾注了溫情、成長、反戰等元素,讓觀眾獲得了審美體驗與關於生命價值的深刻思考。

相關焦點

  • 宮崎駿封筆作《起風了》:時代,個人,家庭的寫實,是他的自訴
    ,我們還要努力地活下去」《起風了》是宮崎駿歷時5年完成的封筆之作。《起風了》本文將從影片的藝術手法、蘊含的情感主旨、與宮崎駿本人之間的聯繫三方面探討《起風了》背後的深意這也點明了「起風了,我們還要努力地活下去」的主題思想。不完美的主人公,是宮崎駿的人生自訴宮崎駿為什麼會選擇堀越二郎為原型作為封筆作的主人公?為什麼要塑造一個褒貶不一的不完美人設?
  • 宮崎駿封筆之作《起風了》關於夢想與現實的抉擇,你看懂了幾分?
    《起風了》是宮崎駿耗時5年的封筆作,該片從立項到上映一直備受爭議,一是因為主角是二戰時零式戰機的設計者,很多觀眾質疑影片是否在美化戰爭或者為戰爭工具設計者開脫。二是主角的人物設定不討喜,某些觀眾甚至給二郎貼上了冷血、渣男的標籤,在一片質疑和聲討聲中,本片評分成了宮崎駿十一部成片中最低的一部。對此我覺得很是遺憾,因為在我心中這部片子比之《千與千尋》《天空之城》等名作,完全有過之而無不及。
  • 宮崎駿封筆作《起風了》:堅守夢想生存下去,無懼夢想被「詛咒」
    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風起雲湧時、奮力求生存。——宮崎駿《起風了》《起風了》是宮崎駿耗時五年的封筆作。在一片質疑聲和聲討聲中,本片評分成了宮崎駿11部長篇中最低的一部,目前在豆瓣評分只有8.0分。但也有人說,評分雖不高,但這部片子的深意比《千與千尋》、《天空之城》等名作完全有過之而無不及。
  • 宮崎駿《起風了》—選擇這樣一個故事作為收山之作的勇氣無比佩服
    一、影片介紹《起風了》是宮崎駿耗時5年的封筆作!該片從立項到上映一直備受爭議,一是因為主角是二戰時零式戰機的設計者,很多觀眾質疑影片是否在美化戰爭或者為戰爭工具設計者開脫。二是主角的人物設定不討喜,有些觀眾甚至給二郎貼上了冷血、渣男的標籤。
  • 《起風了》,宮崎駿的隱退之作,隱喻著對戰爭、愛情的深度思考
    2013年,宮崎駿大師推出了他的收官之作《起風了》,這是一部現實主義力作,一改之前10部虛幻主義動畫的題材風格,以真實的歷史人物為載體,通過塑造勇敢追求理想和愛情的掘越二郎,勾勒出20世紀上半葉日本社會的眾生相,為觀眾揭開了零式戰機的設計之路。但由於作品中缺乏了之前作品中對於戰爭殘酷的揭露,所以在業界有批評的聲音,指責其掩蓋了二戰中日本的罪行。
  • 八卦| 誰說宮崎駿封筆了?No,他只是換「筆」了
    宮崎駿曾在2013年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起風了]的首映禮上正式宣布引退。
  • 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
    本以為《借物少女阿麗埃蒂》就是宮崎駿老前輩的封筆之作,沒想到他又再次監督了一部作品《>起風了》。與之前的作品相比,這一部似乎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身兼導演與腳本以同名漫畫改編描述了日本零式戰機的開發者掘越二郎年輕時候的故事。和他以前的風格一樣,他還是很喜歡在天空中翱翔的飛機,這次他似乎徹底過了一把飛機的癮。
  • 宮崎駿作品中與以往作品不同風格的動漫《起風了》
    ###宮崎駿先生的歷時五年的封筆之作,卻是宮崎駿長期電影的最低分的作品,原因是選題太敏感了,現在就來說說這個品質與爭議並存的動漫電影,《起風了》小時候卡普羅尼告訴二郎,優秀的飛機駕駛員有很多,雖然自己是飛機設計師,但是他根本不會駕駛飛機。這樣的夢一直陪伴了二郎好多年。幾年後,長大幾歲的二郎,踏上了去東京求學的火車,他在車廂的連結處,看著書,突然之間起風了,帽子被吹飛,但是一個女孩不顧著自己掉下車的危險,抓住了二郎的帽子。
  • 《起風了》:戰亂時代下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的精神表達
    2013年7月,宮崎駿指導的動畫電影《起風了》在日本上映。同年9月,導演宮崎駿便以「年齡不饒人」為由,宣布隱退,《起風了》成為宮崎駿長篇動畫生涯的收官之作。影片改編自日本著名小說家堀辰雄根據親身經歷所寫的同名中篇小說。電影以講述二戰背景下的技師生活以及與結核病少女兩者之間的動人愛情故事為主線。
  • 宮崎駿,願風繼續吹下去——《起風了》
    願風繼續吹下去——《起風了》心情不好,本覺得宮崎駿的作品會緩解一下情緒,結果看完之後無比壓抑。《起風了》再次刷新了我對宮崎駿先生的認知。第一次看宮的片子是《天空之城》,當時還小,覺得挺有意思,就連著看完了《風之谷》《千與千尋》《哈爾》《魔女》還有後來的《金魚姬》,當時覺得宮崎駿挺孩子的,天真浪漫。這一切的認知止步於《龍貓》,看完《龍貓》心裡說不出的難受,壓抑甚至窒息,想不明白為什麼這麼悲劇的故事為什麼要拍得那麼歡樂,這也是給小孩子看的嗎?
  • 一首《起風了》重回宮崎駿的夏天
    閒暇時的二郎非常喜歡看國外的飛行雜誌,和導演宮崎駿一樣,他從小就有一顆飛天夢,對於飛機濃厚的興趣使得他對今後的發展有了明確的目標宮崎駿是個反戰人士而且對歷史相當正視,這一段肯定是老爺子自己的獨白。由於掘越二郎設計的飛機追求重量和速度的極限,所以是不能加裝機槍的,同事兼好友本庄則正在為戰鬥和轟炸作研究,這應該就是黑川分配給他的任務。在家中菜穗子感到自己身體已經到了極限於是決定回到山上的療養院。
  • 起風了——讓宮崎駿動容的作品
    我在高中的時候讀了電影的原著《起風了》。這部是掘振雄難得的中篇作品,也是掘振雄的一篇代表作。《起風了》沒有多少跌宕起伏的情節,相比於電影,原著相當的平淡,是典型的崛氏文學作品。作品很多的描述平靜生活的場景與人物的內心感受。讀這個作品我想到了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諾獎得主石黑一郎的《浮世畫家》。都給人一種平淡卻深刻的感覺,文盡卻讓人深思。
  • 《起風了》觀後感
    動畫電影《起風了》,是宮崎駿的收官之作。宮崎老人的動畫從不僅僅只是為了給孩子們呈現一個想像力豐富的世界,更是要給觀影的成年人帶來其對所在世界的思考。《起風了》如同以往的作品一樣,在追逐夢想和美好愛情的背後,蘊含著對於戰爭、人生、意義的反思。
  • 可歌可泣的戀情,深惡痛絕的戰爭——宮崎駿《起風了》
    宮崎駿第二彈,淺析動漫電影《起風了》。《起風了》上映於2013年,故事以飛機為主線,講述了三個詞語,愛情,夢想與戰爭。曾有人這樣問我,宮崎駿所有電影都有一個特點,或者,所有電影都有的一個東西,當時不知道怎麼做答,可能趨於不了解,後來想是每一部影片的繪畫都具有油畫色彩,或是各種各樣的魔幻色彩,現在看來應該是愛情了。
  • 宮崎駿,願風繼續吹下去——《起風了》
    《起風了》再次刷新了我對宮崎駿先生的認知。第一次看到的片子是《天空之城》,當時還小,覺得挺有意思,就連著看完了《風之谷》《千與千尋》《哈爾》《魔女》還有後來的《金魚姬》,當時覺得宮崎駿挺孩子的,天真浪漫。
  • 引發諸多爭議的宮崎駿動畫:《起風了》
    不過,當2013年他的收山之作——基於現實題材的《起風了》上映時,很多人對此片並不看好。加之該片的主角為二戰日本海航主力零式的設計師——堀越二郎,更使其增添了諸多爭議。 從《起風了》的故事情節看,儘管是現實題材,但依然延續了宮崎駿動畫一貫的唯美和天馬行空。
  • 宮崎駿: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
    1922年法國影評家埃利·福爾滿預言:「終有一天動畫片會具有縱深感,造型崇高,顏色有層次,會有德拉克洛瓦的心靈、魯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感情、米開朗基羅的生氣。一種視覺交響樂,比很偉大的音樂家創作的有聲交響樂更為令人激動。
  • 宮崎駿爺爺的《起風了》感人的同時又很勵志,非常推薦大家去看看
    宮崎駿爺爺的《起風了》上映於2013年,該動漫電影當時還獲得了很多獎項。中國央視當時還對《起風了》進行專題報導,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也稱"有一種力量叫宮崎駿",可見《起風了》是一部非常不錯的動漫。《起風了》也算是宮崎駿爺爺的「封山之作」,當時有很多人都表示惋惜。
  • 起風了,我也該走了
    宮崎駿在漫畫界的影響可以說是史詩級別的了,像《千與千尋》、《龍貓》都帶給人唯美和奇特的想像,而最後一部封筆之作,卻和以往不同,這一次作者描寫的是日本昭和時代的著名的飛機設計師二郎的經歷。縱有疾風吹起,也仍然不言放棄在那個時代,日本還不夠強大,還是很貧窮落後的,而主人公從小便有一個飛機夢,想要設計一架很厲害的飛機,但不知道是不是該堅持下去,在夢中,遇到了卡普羅尼,帶他領略了飛機飛過大好山河時的美妙,或許從那時候,主人公便決定為這個夢想而為之奮鬥一生了。
  • 宮崎駿:起風了,只求生存
    1922年法國評論家埃利福爾預言:「終有一天動畫片會具有縱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層次,會有德拉克洛瓦的心靈、魯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米開朗基羅的活力。一種視覺交響樂,比最偉大的音樂家創作的有聲交響樂更為令人激動。」二十年後,這樣的數字真的出現了-宮崎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