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冊封袁紹為太尉,明明是升官,為何袁紹卻感到恥辱呢?

2021-01-11 騰訊網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因為漢室衰微,尤其是各個諸侯已經掌握了兵權,漢獻帝劉協自然失去了對天下的掌控能力。在此基礎上,曹操、袁紹、袁術、呂布、劉備、劉表、孫策、劉璋等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完全不對東漢王朝惟命是從。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漢獻帝劉協冊封的官職,各個諸侯還是比較受用的。

比如劉備的左將軍,就是漢獻帝劉協冊封的,所以在很長時間內,劉備都以左將軍這一官職自居。至於曹操的丞相等官職,名義上也是漢獻帝劉協冊封的。因此,在筆者看來,如果可以被漢獻帝劉協加官進爵,無疑具有名正言順的特點。但是,就袁紹來說,在被漢獻帝冊封為太尉這一官職之後,卻感到十分不滿。那麼,問題來了,漢獻帝冊封袁紹為太尉,明明是升官,為何袁紹卻感到恥辱呢?

首先,《後漢書》中記載:於是以紹為太尉,封鄴侯。時曹操自為大將軍,紹恥為之下,偽表辭不受。

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以漢獻帝劉協的名義,冊封袁紹為太尉,並給予袁紹鄴侯的爵位。東漢末年,大將軍曾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在董卓篡奪東漢王朝的大權後,袁紹取代了韓馥,成為冀州牧。當然,不管怎樣,袁紹獲得太尉這一官職,都屬於升官了。

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綬,掌武事。」早在秦朝時期,秦始皇以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為三公,也即太尉是秦朝最高的官職之一。到了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名義上執掌天下兵馬,在武將中擁有非常高的地位。比如在三國時期,賈詡、司馬懿、蔣濟等老臣,就曾被曹魏封為太尉一職。對此,在很多人看來,袁紹獲得太尉這一官職,應該高興,而不是感到恥辱。當然,從袁紹的角度來看,這是因為自己的太尉低於曹操的大將軍,所以才深以為恥。

雖然太尉屬於三公,已經是古代歷史上非常顯赫的官職了。但是,就曹操擔任的大將軍,則屬於上公。上公指位在三公以上的公。西漢時,有太師、太傅、太保,稱為上公,而東漢上公則僅有太傅一人,但不常設。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則以太傅、大將軍、大司馬為上公。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曹操因為被漢獻帝劉協冊封為大將軍,所以地位還在太尉袁紹之上。而這,自然讓袁紹感到恥辱,乃至於不願意接受東漢王朝的冊封。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袁紹要以地位不如曹操為恥呢?對此,在筆者看來,原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這是因為袁紹出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這讓其從心裡上瞧不上曹操。就曹操來說,出生在宦官世家,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對於這一點,自然遭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士族的鄙視。

比如司馬懿一開始就因為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所以不願意接受曹操的徵辟。等到曹操強行徵辟之後,司馬懿才投靠到曹操麾下。因此,正是因為出生在宦官世家,曹操經常強調自己是西漢丞相曹參的後人。相對於曹操,袁紹出自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自袁良以後,至其孫袁安官至司空、司徒,安子袁敞及袁京皆為司空,京子袁湯為司空、太尉,湯子袁逢亦至司空,逢弟袁隗亦至三公、太傅。

在此背景下,袁氏的門生故吏遍及天下,這也是袁紹可以在東漢末年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袁紹自身的優越感,促使其不願意在官職上屈居在曹操之下。另一方面,袁紹的實力相對強大,這也讓袁紹不願意接受太尉這一官職,尤其是這個太尉,還要低於曹操擔任的大將軍。

最後,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州郡起兵討董,推舉袁紹為盟主。早在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作為盟主,自然力壓曹操一頭。等到袁紹奪取冀州之後,更是沒有把曹操放在眼裡,他舉薦曹操擔任東郡太守,把曹操當作自己的附庸。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公孫瓚,從而成為東漢末年實力最為強大的諸侯。

而就曹操來說,儘管握有漢獻帝劉協這一重要砝碼,可是,在整體地盤和兵馬上,曹操依然不如袁紹。比如在官渡之戰中,袁紹派出了10多萬大軍,可是曹操只有數萬兵馬。在此基礎上,因為實力更加強大,袁紹對於擔任地位不如曹操的太尉,自然是感到恥辱了。

《後漢書》中記載:「操大懼,乃讓位於紹。二年,使將作大匠孔融持節拜紹大將軍,錫弓矢節鉞,虎賁百人,兼督冀、青、幽、並四州,然後受之。」

建安二年(197年),在袁紹拒絕太尉這一官職之後,曹操派孔融持天子符節出使鄴城,拜袁紹為大將軍,賜給他弓箭、符節、斧鐵和一百虎賁,讓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個州,以緩和矛盾。對於曹操來說,在公元197年還需要解決呂布、袁術、劉備等勢力,所以對於袁紹進行了退讓,也即將大將軍這一官職讓給了袁紹。當然,在解決了袁術、呂布等勢力後,曹操不再退讓,和袁紹展開了決定中原諸侯割據的官渡之戰。

相關焦點

  • 劉表坐視袁紹失敗的真相,漢獻帝的正統威力,致使荊州集團嚴重分化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劉表選擇了中立,其實他的內心是傾向於袁紹的。在漢獻帝、袁紹間不是平等的競爭關係,二人是有君臣名分的。袁紹攻向許昌,這是悖逆的行為。如果還承認漢獻帝,這時就得與漢獻帝站在同一位置上。因為袁紹是逆臣,而劉表沒有興兵勤王,這說明他在內心深處,對漢獻帝不是心悅誠服。
  • 曹操迎回漢獻帝就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什麼袁紹不去做?
    所以,漢獻帝只能帶著皇后、宮人以及百官,玩了命地往洛陽跑。此時,唯一的希望就是關東能出個有良心的諸侯,趕緊接濟一下皇帝。然而,並沒有。這幫關東諸侯自己跟自己打得你死我活,根本就沒人搭理皇帝。皇帝和百官只能在洛陽的殘垣斷壁中挖野菜為生,而且還時刻擔心別被亂兵殺了。
  • 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
    筆者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演義中,前期袁紹護主為何後期敗給曹操?袁紹家族身世顯赫,袁紹的高祖父袁安。袁安為司徒。袁安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袁京,小兒子袁敞。袁敞為司空。袁京的兒子袁湯是太尉。袁湯有四個兒子,其中三兒子袁成、四兒子袁隗分別是司空、司徒。
  • 袁紹為何敗給了曹操都以為袁紹剛愎自用,偉人一語令人大悟
    可以說,當時的世家貴族都是以袁氏為首,袁氏的門生故吏遍布天下,連日後的魔王董卓也是袁氏的門生,曹操早期也是袁紹的小弟。可見袁氏的威望之高。然而,為何袁氏兄弟,尤其是袁紹明明坐擁河北四州之地,實力當屬第一,為何卻敗給了實力弱小的曹操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分析原因。
  • 袁紹實力遠勝於曹操,為何袁紹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我覺得最主要原因就是袁紹實力太強,野心膨脹,獻帝在他眼中反而成了累贅。袁紹野心膨脹的同時,就會利令智昏,從而低估了天子的影響力。袁紹得冀州時,躊躇滿志,但野心還沒多大,還是想像管仲、範蠡一樣,輔佐天子,興復漢室,向手下問對策。
  • 袁紹、袁術兄弟不和的根源在袁紹
    因伯父袁成無子,袁紹小時候就過繼給袁成,成了袁成唯一的兒子,同樣擁有了嫡子的身份。袁紹與袁術兒時的關係到底怎樣?未見歷史記載,但有很多探討他們之間關係的文章。多認為袁術因為處處不如袁紹,所以就十分忌恨袁紹,更是看不上袁紹庶出的身份。我認為,這種觀點經不起推敲。
  • 袁紹官渡之戰大敗的原因有哪些?
    袁紹官渡之戰大敗的原因有哪些?官渡之戰以前,袁紹相對於曹操,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強於曹操。《獻帝春秋》記載:漢獻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袁紹為太尉。袁紹不滿意,憤怒地斥責曹操說:「曹操好幾次沒了性命,是我袁紹救了他。如今他曹操忘恩負義,挾天子來命令我,讓我在他之下,我不甘心如此受辱。」
  • 漢獻帝劉協的生母是誰?他從小聰明伶俐,董卓為何還要改立他呢
    可問題是,董卓既然要找傀儡,為何不直接操控笨一點的劉辯呢?劉協的生母是王榮。王榮是五官中郎將王苞的孫女,父親王章就沒什麼出息了,因此王榮便進入掖庭,成為了一名宮女。漢靈帝是個荒淫無度的皇帝,他一眼就看上了王榮,所以就寵幸了他,並且將她封為美人,也就是王美人。
  • 周毖:記載有些矛盾,但我支持袁紹
    而案《三國志·袁紹傳》,這時周毖已經是侍中了。 案《三國志·許靖傳》、《後漢書·董卓傳》,在董卓剛開始秉政的時候,周毖作為吏部尚書曾與許靖一起選拔天下名士。後來討董聯盟舉兵,董卓反應過來就把周毖、伍瓊這倆人給處死了,案《後漢書·獻帝紀》,此時周毖擔任的是督軍校尉。
  • 如何評價《三國演義》裡的袁紹?
    《三國志》有,「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計出非常 心懷叵測但在漢靈帝駕崩後,袁紹給何召董卓進京的建議就是十足的「亂武」行為。從這時起,袁紹和其弟袁術就變成了大漢王朝的掘墓人了,呵呵。當然,這也和大將軍何進的優柔寡斷有很大關係。
  • 袁紹袁術這樣的紈絝子弟,為何能夠迅速成為東漢末年的最大的勢力
    都知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說的就是袁紹袁術的家族之中四代人出了五個三公級別的高官,袁家的門生和經袁家推薦徵僻的官吏遍布天下,袁家的名聲在當時的東漢末年是非常響亮的,相當於除了皇族之外的第一家族了。 那麼名聲是如何轉變為袁紹袁術兄弟倆所擁有的實力呢?
  • 袁紹之殤(上):拒迎獻帝再談
    本篇是系列上篇,即袁紹與獻帝的關係。袁紹不迎獻帝,大抵可以歸納為三個原因。其一、袁紹與獻帝之間存在舊怨。其出於政治目的、曾惡毒攻擊過獻帝的出身與法統。且虞素有聲望,以「守節持正」聞名,在漢末名教禮義的影響下,必不肯貿然稱帝。虞雖為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遠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歸心焉。--《後漢書 劉虞傳》袁紹找了這麼個「對劉協知根知底的真君子」做皇帝,委實自尋煩惱。
  • 袁紹坐擁四州之地是北方的霸主,為何最終輸給了曹操
    文/寂寞的紅酒袁紹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梟雄,在曹操崛起前,袁紹一直是北方的霸主。鼎盛時期的袁紹坐擁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四地,擁兵數十萬,手下人才濟濟,是北方乃至中國最具實力的諸侯。不過,袁紹雖然兵強馬壯、實力雄厚,長期虎視天下,但最終卻輸給了異軍突起的曹操。
  • 袁紹「四世三公」到底是個多大的官兒?為何大家都羨慕不已?
    常說袁紹「四世三公」,其實指的是袁紹所在的汝南袁氏,其家族世代官居高位,曾連續四代有人坐上了「三公」的高位。分別是袁紹的父親、爺爺、曾祖以及高祖四代人。而這裡的「三公」,乃是古代古代地位最尊顯官員的一個統稱。當然,不同時期的「三公」官職是不同的。比如在周朝乃是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 袁紹那麼強大,為何官渡之戰後便消亡了?只因曹操太心狠手辣
    當年大將軍何進引狼入室,將董卓這狼子野心之輩放入了都城之中,董卓直接插手天子廢立之事,挾天子令諸侯,引各路諸侯極為不滿,便以當時最為強大、聲名最為顯赫的袁紹為盟主,進兵討伐董卓
  • 看完三國正史請回答:曹操袁紹劉備關羽,這四個人誰更夠朋友?
    對於袁紹有不臣之心,曹操是知道的,因為袁紹曾經把自己私刻的玉璽展示給曹操看,那意思是想讓曹操跟著他一起幹,曹操把腦袋搖得撥浪鼓一樣:「我啥也沒聽見!」如果曹操向朝廷舉報,那麼留在京城裡的袁家滿門,就會被殺得一個不剩,如果公告天下,袁紹就成了人人得而誅之的叛逆。但是曹操沒有那樣做,而是在袁紹斤斤計較咄咄逼人的時候選擇了謙讓:「以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公下,不肯受。
  • 袁紹:從英雄淪落為草包,只因優點變成了缺點
    《後漢書》、《英雄記》都稱他恪守孝道,在守孝三年傳統早已式微的年代,袁紹卻為父母「在冢廬六年」; 他為人豪氣,喜好行俠仗義,漢末頭號人物評論家許劭贊他是
  • 公孫瓚、袁紹同為北方之雄,為何公孫瓚最終敗給袁紹
    在東漢末年,中央權威掃地、地方豪傑並起的混亂年代裡,在北方大平原上,有兩大諸侯並立,分別是袁紹和公孫瓚。袁紹出身名門,家族是人盡皆知的四世三公,袁紹年輕時就憑著家裡的優越官宦背景,得以進入官場,好不得意。
  • 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強大,為何卻就此衰落?你看看曹操都幹了些啥
    但其實在曹操起勢之前,北方最強大的其實是總會為人所忽略的袁紹。當年大將軍何進引狼入室,將董卓這狼子野心之輩放入了都城之中,董卓直接插手天子廢立之事,挾天子令諸侯,引各路諸侯極為不滿,便以當時最為強大、聲名最為顯赫的袁紹為盟主,進兵討伐董卓。
  • 袁紹麾下這位謀士,才能並肩臥龍諸葛亮,可嘆沒選對主公而枉死
    袁紹出身士族,家族中四代在朝為官。因為出身好、背景好,所以身邊的人才將士眾多。比如荀彧、郭嘉開始都是他的謀士,不過這兩個人看出袁紹難成大事,也就早早離開去投靠了曹操。除此之外,還有個重要的人物,他的才能不輸荀彧、郭嘉,甚至能和臥龍諸葛亮並肩,但是因為袁紹不會用人,不聽勸諫,最終在官渡之戰後被曹操俘虜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