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毖:記載有些矛盾,但我支持袁紹

2020-12-14 騰訊網

風月不須愁變換,江山到處堪歌舞。又是新的一周,復工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還是要提醒大家要做好防護工作。漢末有一些人出於各種各樣的考慮在反對董卓把持朝政,比如本篇要談及的周毖bì,字仲遠。

周毖的姓名和籍貫還有些矛盾,《三國志》、《後漢紀》中提到的都是「周毖」,而《後漢書》裡提到的是「周珌bì」。《英雄記》裡提及周毖是武威人,而《後漢書·董卓傳》提及周毖是漢陽人,倒是武威郡和漢陽郡都在涼州。

甚至其官職也有些凌亂,《三國志·董卓傳》提到的是尚書,因為信任周毖、伍瓊等人,董卓才採納了他們的建議,任用了他們推薦的韓馥、劉岱、孔伷、張邈等人,結果這些人基本都出現在了討董聯盟裡。而案《三國志·袁紹傳》,這時周毖已經是侍中了。

案《三國志·許靖傳》、《後漢書·董卓傳》,在董卓剛開始秉政的時候,周毖作為吏部尚書曾與許靖一起選拔天下名士。後來討董聯盟舉兵,董卓反應過來就把周毖、伍瓊這倆人給處死了,案《後漢書·獻帝紀》,此時周毖擔任的是督軍校尉。籍貫不應該有變遷,而官職是可以變遷的,可能周毖經歷了頻繁的官職變動,或者有一些兼任的官職。

總結下,周毖可能擔任過的官職有尚書、吏部尚書、侍中、督軍校尉,這個「吏部尚書」雖然看起來有些違和,結合梁鵠、張溫擔任的「選部尚書」,劉陶、趙戩擔任的「選部郎」,陸瑁擔任的「選曹尚書」,「吏部」或者「選部」在漢末三國時期是可能存在的。

「靈帝崩,董卓秉政,以漢陽周毖為吏部尚書,與靖共謀議,進退天下之士,沙汰穢濁,顯拔幽滯。」——《三國志·許靖傳》

案《後漢書·獻帝紀》注引《東觀記》,周毖是豫州刺史周慎之子,其家世一點都不差,這也是他能成為名士的助力。在記載中倒是能找到一個周慎,他曾擔任蕩寇將軍與董卓並肩作戰,不過吃了個敗仗,若是在別的方面成績突出,興許能出任豫州刺史。

關於周毖的記載其實不多,都是相近的事跡裡出現了矛盾的記載。梳理下周毖的主要作為,在董卓剛開始把持朝政時,他和許靖一起選拔天下名士,淘汰德行較差的,提拔品行出眾的。在袁紹離開洛陽後,周毖、伍瓊、何顒yóng等人一起勸說董卓,他們指出汝南袁氏門生故吏遍及天下,與其抓捕他不如赦免他,因此袁紹被任用為渤海太守、邟kàng鄉侯。

在董卓打算遷都長安時,周毖、伍瓊、楊彪、黃琬等人一起勸諫,但也無濟於事。初平元年(190年),眼見各路高舉反董旗幟者起兵,董卓也回過味來了,下令處死周毖、伍瓊,關於周毖的記載也就到此為止了。

「會公卿議,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廷爭不能得,而伍瓊、周珌又固諫之。」——《後漢書·董卓傳》

如有疏漏,還望指正。

相關焦點

  • 袁紹、袁術兄弟不和的根源在袁紹
    因伯父袁成無子,袁紹小時候就過繼給袁成,成了袁成唯一的兒子,同樣擁有了嫡子的身份。袁紹與袁術兒時的關係到底怎樣?未見歷史記載,但有很多探討他們之間關係的文章。多認為袁術因為處處不如袁紹,所以就十分忌恨袁紹,更是看不上袁紹庶出的身份。我認為,這種觀點經不起推敲。
  • 「爭盟淮隅」失利論:有曹操袁紹支持,劉備為何難以在中原立足?
    不過,從《三國志》記載來看,劉備的加入並未能給陶謙帶來多少收益。相反的是,劉備還慘敗於曹操之手。至於是真的打不過,還是劉備不想打,那就不得而知了。注1:見《三國志·武帝紀》:「謙將曹豹與劉備屯郯東,要太祖。太祖擊破之,遂攻拔襄賁,所過多所殘戮。」
  • 袁紹篇:簡述袁紹與公孫瓚交惡的因果,以及磐河、界橋的地理概念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二十二)戰之序曲文:小A史蒂芬在《三國志》的記載中,袁紹在接管冀州繼任州牧之後,一路風生水起的就消滅了公孫瓚。但是這種記載可能並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從各種其他史料所傳遞出的種種跡象表明,袁紹在這一時期很快就失去了對冀州的實際控制權。
  • 二十歲後袁紹追尋戰國四君子之風,放浪形骸卻愛士養名的真實意圖
    」這其實是與《後漢書袁術傳》中的記載「豪桀多附於紹,術怒曰:『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又與公孫瓚書,雲紹非袁氏子,紹聞大怒。」形成了互相印證的呼應。我之所以在這裡提起這件事,並不是想說公孫瓚與袁紹的矛盾,也不是要說袁紹和袁術之間怎麼樣。這些事在之後我還會專門系統的去講。
  • 漢獻帝冊封袁紹為太尉,明明是升官,為何袁紹卻感到恥辱呢?
    但是,就袁紹來說,在被漢獻帝冊封為太尉這一官職之後,卻感到十分不滿。那麼,問題來了,漢獻帝冊封袁紹為太尉,明明是升官,為何袁紹卻感到恥辱呢? 一 首先,《後漢書》中記載:於是以紹為太尉,封鄴侯。時曹操自為大將軍,紹恥為之下,偽表辭不受。
  • 公孫瓚、袁紹同為北方之雄,為何公孫瓚最終敗給袁紹
    在東漢末年,中央權威掃地、地方豪傑並起的混亂年代裡,在北方大平原上,有兩大諸侯並立,分別是袁紹和公孫瓚。袁紹出身名門,家族是人盡皆知的四世三公,袁紹年輕時就憑著家裡的優越官宦背景,得以進入官場,好不得意。
  • 袁紹坐擁四州之地,為什麼官渡之戰落得大敗?
    依靠世家大族的袁紹,不能扭轉東漢的社會積弊,故而被打擊世家大族的曹操所擊敗王仲犖先生將曹操勝利的原因歸結為屯田、挾天子以令諸侯、拉攏門閥和豪族、聽取部下正確的意見四個方面。辰婦紹系統內部不同地域集團之間的矛盾衝突,也受到人們的關注袁紹集團的整體實力雖然優於曹操集團,差距卻不像很多史書記載的那般巨大。
  • 袁紹官渡之戰大敗的原因有哪些?
    袁紹官渡之戰大敗的原因有哪些?官渡之戰以前,袁紹相對於曹操,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強於曹操。《獻帝春秋》記載:漢獻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袁紹為太尉。袁紹不滿意,憤怒地斥責曹操說:「曹操好幾次沒了性命,是我袁紹救了他。如今他曹操忘恩負義,挾天子來命令我,讓我在他之下,我不甘心如此受辱。」
  • 如何評價《三國演義》裡的袁紹?
    ,「姿貌威容,愛士養名」,這說明袁紹很有些」戰國四大公子「的遺風,豢養門客,和呂不韋一樣有私人武裝力量。在「四世三公」,這樣的家庭背景下,可以說袁紹在少年時就胸懷天下,志向遠大。只是袁紹的生父就有些爭議,有的說是袁成(《後漢書》),有的說是袁逢(《三國志》)。還逸聞說是袁紹少年時任俠放蕩,和曹操一起偷過人家新娘。
  • 袁紹是怎麼從一個雄傑,變成易中天口中漂亮的草包的?
    漢桓帝、漢靈帝時期的「黨錮之禍」就是最好的明證,士人階級深受打壓和迫害,士大夫和宦官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漢靈帝駕崩後,外戚何進掌權,和士人階級合作,準備誅殺「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結果十常侍先下手為強,把何進幹掉了。袁紹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力主誅殺宦官。何進被殺後,袁紹、袁術兄弟攻入皇宮,把宦官殺了個一乾二淨。
  • 袁紹為何敗給了曹操都以為袁紹剛愎自用,偉人一語令人大悟
    2020-11-09 10:46:47 來源: 天空有些暗 舉報
  • 在「官渡之戰」的失敗與袁紹徹底萎靡之間,還有一次「倉亭之戰」
    各種史料上對袁紹在「官渡之戰」中投入的兵力的記載有出入,一般認為袁紹的兵力為十萬步兵一萬騎兵,加上在戰鬥過程中的一些戰損,差不多就是全軍覆沒了。不過曹操坑殺袁紹七、八萬人這件事也受到過別人的質疑。首先在當時有謊報軍功,殺敵以一當十的不良作風;其次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記載曹操兵不滿萬,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就吐槽了這一點:「夫八萬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縛。」
  • 趣讀三國:曹操官渡之戰後攻破袁紹老巢,發現袁紹必敗的原因
    趣讀三國:曹操官渡之戰後攻破袁紹老巢,發現袁紹必敗的原因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情,或面對什麼問題,都要懂得抓主要矛盾,抓問題的關鍵和根本,只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地解決問題。在封建專制的社會裡,如何穩固自己的統治根基,是所有統治者都不得不面對的一大難題。
  • 袁紹憑什麼號令群雄?四世三公是其次,「大俠」身份是關鍵
    漢末的風雲人物袁紹,他的字為「本初」,是對名的解釋。「紹」為延續的延續,「本初」則是基本、根本的意思。也就是說袁紹的父親為他取這個名,是想他延續家族的輝煌。如果不以最後的成敗論英雄,袁紹應該是達到了父親的期許。
  • 白馬水之戰,公孫瓚反擊袁紹;兩年鏖戰丟了青州,公孫瓚打沒家底
    東漢末期袁紹公孫瓚是爭奪北方冀州兩大勢力集團,初期佔據優勢的公孫瓚被後起的袁紹所擊敗,一步步喪失了爭奪河北的能力,最終被袁紹圍困易京,兵敗身死,原本他是可以一戰定乾坤的,可是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失利,袁紹得以喘息,並蓄積實力發動對公孫瓚的反攻,大家印象中是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就徹底失去反擊的能力了,後來的龍湊之戰,依然是袁紹取勝,不過有一次歷史上記載很簡略的巨馬水之戰
  • 官渡之戰後曹操袁紹陷入對峙階段;袁尚的戰略沒問題但無人可用
    也就是在建安六年,曹操率軍攻破了倉亭,倉亭在今天的山東省陽穀縣一帶,在當時是黃河的重要渡口,袁紹曾在這裡集結部隊,說明什麼?說明袁紹在官渡之戰後並未大踏步後撤,而是仍然有渡江作戰的想法,可見袁紹還有足以和曹操抗衡的實力。在官渡之戰中,一般的歷史記載,都是記載了曹操殺俘七八萬,這裡可能也是存在水分的。
  • 劉表坐視袁紹失敗的真相,漢獻帝的正統威力,致使荊州集團嚴重分化
    公元200年時,袁紹與許昌朝廷間矛盾一觸即發,這時有人勸劉表,一定要表態站個隊。甚至有人認為劉表的倒向,會影響戰爭局勢的發展,因為劉表的實力十分強大。
  • 袁紹坐擁四州之地是北方的霸主,為何最終輸給了曹操
    文/寂寞的紅酒袁紹是漢末三國時期著名的梟雄,在曹操崛起前,袁紹一直是北方的霸主。鼎盛時期的袁紹坐擁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四地,擁兵數十萬,手下人才濟濟,是北方乃至中國最具實力的諸侯。不過,袁紹雖然兵強馬壯、實力雄厚,長期虎視天下,但最終卻輸給了異軍突起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