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之殤(上):拒迎獻帝再談

2020-12-15 胖咪三國史

有時形勢比人強,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袁紹在河朔的興亡史,貫穿三國前期;甚至較董卓的關中霸府更為重要。

袁紹之敗,被後世歸因為「不迎獻帝、剛愎自用、派系林立」等諸多問題,甚至為此對賈詡的「嫡庶論」頂禮膜拜,將郭嘉的「十勝論」奉為圭臬;略失「以結果倒推原因」的偏頗。

本文主要探討袁紹盛極而衰前夜的兩個問題。其一是不迎獻帝的根源;其二是袁紹是否具備稱帝之志。

本篇是系列上篇,即袁紹與獻帝的關係。

袁紹不迎獻帝,大抵可以歸納為三個原因。

其一、袁紹與獻帝之間存在舊怨。其出於政治目的、曾惡毒攻擊過獻帝的出身與法統。

其二、袁紹奉天子用處有限,地理位置決定其「無法利用漢室旗號」羈縻周邊軍閥。

具體而言,曹操可以利用「漢室旗號」招降關中諸將(以鍾繇鎮撫長安),保障西境無虞。而袁紹東臨大海、北鄰烏丸、西接匈奴、南據曹操。

欲羈縻胡人,非金帛女子不可。欲羈縻曹操,則無異天方夜譚。

其三、天子是柄「雙刃劍」。名份與權利難以兩兼。

曹操亦深受「奉天子」之害;其解決方式是「兩地分治」(天子居許、魏王居鄴);而袁紹在「內部分裂程度」比曹操更劇烈的環境下,貿然迎接天子,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問題。

本文共 4600 字,閱讀需 9 分鐘

① 皇室「野種」

袁紹與劉協間,存在相當嚴重的舊怨,幾乎難以彌合。

因為紹曾公開宣稱「獻帝非劉氏子」,甚至另立新君,與韓馥等人謀立幽州牧劉虞。

馥以(紹)書與袁術,雲(獻)帝非孝靈子。--韋曜《吳書》

(紹)主盟,與冀州牧韓馥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魏書六 袁紹傳》

後續發展出人意料。劉虞拒絕了袁紹奉上的「天子衣冠」,還暗中遣使赴長安向獻帝「表忠心」。

(虞)遂收斬使人。於是選掾右北平田疇、從事鮮于銀蒙險間行,奉使長安。--《後漢書 劉虞傳》

理由很簡單,劉虞曾出任宗正(九卿,掌宗室事務),對「劉協是否為靈帝親子」十分了解。

拜虞甘陵相,綏撫荒餘,以蔬儉率下。遷宗正。--《後漢書 劉虞傳》

紹雲(獻)帝非孝靈子

袁紹罵辱獻帝非劉氏子,有其因由。因劉協是董卓擅立,且紹曾反對卓廢劉辯(少帝)。因此,劉辯被廢,新君的法統必遭袁紹質疑。

且關東諸侯起兵,雖各懷鬼胎,卻總要立個漂亮的名目:

「討伐奸賊、驅逐偽帝」便成了關東諸侯「心照不宣」的謊言。

袁紹此舉有兩處失策。

其一是少帝與獻帝的出身問題。

袁紹敢罵劉協為野種,是因靈帝諸子早夭,故劉辯、劉協少時曾寄養宮外(迷信避禍)。

靈帝數失子,不欲正名,養(劉辯)道人史子助家。--《先帝春秋》

董太后自養(劉)協,號曰董侯。--《後漢書 皇后紀》

問題是,少帝劉辯是養在史道人家中,而獻帝劉協則是養在董太后(靈帝母)家中。論親疏遠近,劉協明顯比哥哥還好一些。袁紹不去質疑劉辯的法統,卻指摘劉協,極為失策。

其二是所立非人。

幽州牧劉虞是故宗正,掌管宗室事務,熟悉典籍簿冊。劉協出身如何,劉虞是很清楚的。且虞素有聲望,以「守節持正」聞名,在漢末名教禮義的影響下,必不肯貿然稱帝。

虞雖為上公,天性節約,敝衣繩履,食無兼肉,遠近豪俊夙僭奢者,莫不改操而歸心焉。--《後漢書 劉虞傳》

袁紹找了這麼個「對劉協知根知底的真君子」做皇帝,委實自尋煩惱。

彼時袁紹可以擁立的人物,大約相當有限。

同在聯軍的兗州刺史劉岱,是故侍中,陪王伴駕,應對左右;其對劉協的了解程度,大約與劉虞不相上下。

避難江淮的侍御史劉繇(後揚州刺史),是劉岱親弟。

遠在川蜀的益州牧劉焉,亦曾履職「宗正」,知根知底,亦不可立。

那袁紹能立誰?立「離職未久、毆打上司」的故安喜尉劉備?

如按王粲所載,劉備彼時還在酸棗露了回臉(我對此持高度懷疑)。可能還和袁紹打過照面兒。

靈帝末年,(劉)備嘗在京師,後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英雄記》

立誰?立我?

即使「新君人選」是如此不堪,袁紹依然定計。可見彼時其完全斷掉「與劉協修好」的後路。

既然「另立新君」勢在必行,那袁紹交惡劉協、也便無可避免。

劉虞之立,頗疑曹操亦參與其中。

因《三國志》與王沈《魏書》均稱紹與曹操商議此事,然操拒之。很有些「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味道。

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魏書一 武帝紀》

若曹操未參與密謀,完全不必提及。且曹操後遣使赴長安「始通貢獻」時,被李傕罵為「關東另立天子」,很明顯是指代曹操亦參與過「擁立劉虞」的舊事。

太祖領兗州牧,始遣使上書。傕、汜等以為「關東欲自立天子,今曹操雖有使命,非其至實」,議留太祖使,拒絕其意。--《魏書十三 鍾繇傳》

曹操彼時作為「從犯」,已被關中諸將不喜;作為「主犯」的袁紹,在劉協眼中會是何等嘴臉,也便不言而喻了。

② 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

遠親不若近鄰、遠水難救近火。

袁紹不迎獻帝,另有現實考量。即地理隔絕,導致「挾持天子」卻難以「用之牟利」。

這與曹操情況恰恰相反。

曹操擁立劉協之後,雖然吸引了故豫章太守華歆、故廬江太守劉勳、故會稽太守王朗、故北海國相孔融等人來投,實際上述諸人都是喪師失地的「敗將」,不堪大用。

獻帝真正的作用、是協助「經營關中」。即故黃門侍郎鍾繇,在長安利用劉協名號,吸引關中諸將,與之修好並協助作戰。

繇至長安,移書騰、遂等,為陳禍福,騰、遂各遣子入侍。--《魏書十三 鍾繇傳》

涼州巨寇馬騰、韓遂皆是李、郭等人昔日(192)利用「獻帝名目」詔安的軍閥。騰為徵西將軍,遂為鎮西將軍。

註:徵/鎮/安/平在漢末魏晉皆為重號。

是歲,韓遂、馬騰等降,率眾詣長安。以遂為鎮西將軍,遣還涼州,騰徵西將軍,屯郿。--《魏書六 董卓傳-附傳》

這與李傕利用壺壽招募「故平難中郎將」張燕(即黑山賊)是相似的。曾接受過漢廷官職的關中軍閥,相比「自立天子」的關東諸侯,確實更傾向於重新合作。

因此,曹操挾天子,可以用之鎮撫西境,保障後方。甚至官渡之戰時關中還「貢馬二千」,支援前線。

太祖在官渡,與袁紹相持,繇送馬二千餘匹給軍。--《魏書十三 鍾繇傳》

鍾繇鎮撫關中諸將

可見劉協在曹操手中,確實可以發揮作用。

但袁紹不行。因為袁紹的地理位置相當尷尬。

其北接烏丸、東臨大海;西側名為并州(今內蒙南部、山西北部),實際并州在東漢一直是南匈奴的大本營。朔方、雲中、五原、雁門等地夷漢雜居,胡化嚴重,當地人皆「便弓馬、善騎射」。如呂布是五原人,張遼是雁門人。西河則是白波賊的老巢。

在相關記載中,只有上黨處在袁紹的實控之下(或許另有太原)。

考慮到袁譚的「青州刺史」最初只有平原一郡;高幹的并州刺史,很可能與表兄一樣,也只有上黨一郡而已。

註:高幹是袁紹外甥。

(袁)譚始至青州,為都督,未為刺史,後太祖拜為刺史。其土自河而西,蓋不過平原而已。--《九州春秋》

問題在於,北側和西側的胡人鄰居們,根本不在乎禮義名份、只認識錢。袁紹籠絡鮮卑、烏丸的方式與西漢無異,是通過「聯姻」、「賄賂金銀」等手段。

三郡烏丸承天下亂,破幽州,略有漢民合十餘萬戶。袁紹皆立其酋豪為單于,以家人子為己女,妻焉。--《魏書一 武帝紀》

袁紹皆立其酋豪為單于,妻以家人子

雖然袁紹也曾「假借劉虞名號」給鮮卑大人封賞官位,但從《牽招傳》可知,胡人酋帥根本不在乎「官位」這種虛名,他們更在乎金銀、布帛等「現實利益」。

峭王問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為單于;今曹公復言當更白天子,假我真單于;遼東(指公孫康)復持印綬來。如此,誰當為正?」--《魏書二十六 牽招傳》

誰當為正?誰給的錢多,誰就是唄!

可見袁紹北側、西側的鄰居是何等現實。

袁紹南側的鄰居是曹操,比胡人更加「水米不進」。籠絡胡人尚可依靠金銀,「籠絡曹操」則無計可施。如果認為袁紹「挾獻帝」即可號令曹操,那無疑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尷尬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袁紹無法像曹操一般、從「挾天子」中獲利。因此,與獻帝本有舊怨的袁紹,對迎立天子之事,也就特別不熱心了。

③ 皇帝是柄雙刃劍

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

除上述的舊怨、地理位置問題外,迎立天子還存在「負面共性」,即導致軍閥內部分裂。

正如荊州使者韓嵩對劉表所言「若天子封我官位,我從此便是天子之臣,非君上(指劉表)之臣也」。

將軍(劉表)若欲歸之(曹操),使嵩可也;如其猶豫,嵩至京師,天子假嵩一職,不獲辭命,則成天子之臣,將軍之故吏耳。--《後漢書 劉表傳》

在漢末士人深受名教影響的大環境下,「天子名目」確實頗有幾分號召力。以曹操為例,他雖然利用天子牟取了不少利益,卻也出現了孔融、荀悅、荀彧等人「先後倒向漢室」的反例。

獻帝頗好文學,(荀)悅與少府孔融侍講禁中,旦夕談論。累遷秘書監、侍中。時,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悅志在獻替(即匡正進諫),而謀無所用。--《後漢書 荀淑傳-附傳》

至於性質更加惡劣的董承之亂(199)、伏壽之亂(214)、吉本之亂(218)、孫狼之亂(219)、魏諷之亂(219)等等,無一例外與「挾天子」有關。

劉協在許,屢圖反抗

客觀評價,以譙沛系和潁川係為核心的曹魏陣營,比「四分五裂、各懷鬼胎」的袁紹陣營要團結得多;即使如此,曹操也深受其害,甚至被逼遷都鄴縣(即袁紹故治所),與天子實現「地理隔絕」。

在這樣「防患未然」的環境下,曹操晚年亦掀起數次肅反大案,清洗許縣漢臣(218)、與首鼠兩端的魏臣(219)。

可見「天子的神秘力量」,是困擾終身的問題。曹操一生未稱帝,恐怕亦受此影響。

至於袁紹陣營內部,渤海系(即舊人系)、河北系、潁川系等諸多派系相互攻訐、日夜爭鬥;且不說河北系內還另有韓馥系(沮授、田豐、審配、鞠義等),令人眼花繚亂。

在此環境下,如果貿然迎接獻帝,不僅一無所得(地理原因),還可能因為袁紹與獻帝的舊怨(另立劉虞),而導致「一生不曾安分」的獻帝,在鄴縣更加猖獗地作妖,加速袁紹政權的崩潰。

④ 小結

袁紹不迎獻帝,並非愚人愚見、而是深思熟慮的結果。

原因有三,其一是共性,餘者則是個性。

「共性」即天下諸侯面臨的相同問題,即獻帝到來會擾亂君臣名分,侵蝕諸侯權力。

「個性」即袁紹與獻帝的舊怨;以及袁紹所處的地理位置、無法充分發揮獻帝「名份」的號令作用。

諷刺之處,在於最早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者,恰恰是袁紹的謀士沮授。比毛玠(曹操謀士)提出的「奉天子以討不臣」更早。

沮授說紹云: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獻帝傳》

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

天子潰入安邑時(195),潁川郭圖亦曾「通貢獻」,勸紹自迎天子。然而他們看得見「奉迎天子的好處」,卻看不到「袁紹無法享受這種好處」的弊端。因此,河北系的沮授,與潁川系的郭圖,其「奉天子之策」均不成行。

袁紹另有所謀,且手段相當現實。即令曹操將劉協遷治鄄城,方便監視。

紹每得詔書,患有不便於己,乃欲移天子自近,使說操以許下埤溼,洛陽殘破,宜徙都鄄城,以就全實。--《後漢書 袁紹傳》

鄄城在兗州濟陰郡,袁紹從弟袁敘是濟陰太守。且鄄城雖然名為曹操轄區,距離鄴縣卻一步之遙。若有變故,袁紹可立即「興兵自取」。

袁紹想避免「逢迎天子」之害,卻能坐享「接近天子」之利。可惜曹操亦是奸雄,自然洞悉要害,一口回絕,最終二人反目。這便是後話了。

有道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曹操巨奸之人,尚不能避免「挾天子」之害,袁紹想又當又立(即令天子遷治鄄城),自是痴人說夢。

另一方面看,紹與獻帝的舊怨以及尷尬的地理位置,導致他無法如曹操般享受「挾天子」之利,故幾經思慮最終放棄,最終強弱易主,功敗垂成。

亦可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相關焦點

  • 袁紹實力遠勝於曹操,為何袁紹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我覺得最主要原因就是袁紹實力太強,野心膨脹,獻帝在他眼中反而成了累贅。袁紹野心膨脹的同時,就會利令智昏,從而低估了天子的影響力。袁紹得冀州時,躊躇滿志,但野心還沒多大,還是想像管仲、範蠡一樣,輔佐天子,興復漢室,向手下問對策。
  • 《天涯明月刀手遊》飲玉之殤怎麼做 飲玉之殤流程介紹
    導 讀   天涯明月刀手遊飲玉之殤奇遇任務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個的話只能夠在特定的位置上進行觸發才行,具體要怎麼做
  • 公孫瓚、袁紹同為北方之雄,為何公孫瓚最終敗給袁紹
    在東漢末年,中央權威掃地、地方豪傑並起的混亂年代裡,在北方大平原上,有兩大諸侯並立,分別是袁紹和公孫瓚。袁紹出身名門,家族是人盡皆知的四世三公,袁紹年輕時就憑著家裡的優越官宦背景,得以進入官場,好不得意。
  • 袁紹坐擁四州之地,為什麼官渡之戰落得大敗?
    雖然曹操曾以「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來反駁袁紹以地利為先的戰略布局,可他統一北方後卻進爵魏公,在冀州鄴城建立社稷,可見他對冀州獨特的地理優勢也有充分的認識。毋寧說,他在一定程度上是贊成袁紹的戰略構想的。初平二年(191)袁紹通過巧妙的謀劃,幾乎兵不血刃地從韓馥手中奪取了冀州。
  • 劉備與袁紹在大敗後抑鬱而亡,而曹操在大敗後為何還能重整旗鼓?
    今日我要和大家談的歷史話題是,三國時期的劉備、袁紹、曹操三個人,分別經歷了一次或幾次大敗,如劉備的夷陵之戰、袁紹的官渡之戰、曹操的赤壁之戰等等。可是為什麼劉備和袁紹大敗後還不到一年就消沉了呢,只有曹操在大敗後還能重整旗鼓,再打一次好漢呢?關於這個話題,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往下看。
  • 三國志戰略版平民用核心武將組隊思路之袁紹 袁紹陣容搭配分析
    因此,平民配將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先找出你所有的武將裡面的核心武將,然後再根據這個核心武將來組隊。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袁紹。第一個核心武將,首選【袁紹】,因為他是所有玩家都可以得到的武將,籤到三十天就有。
  • 趣讀三國:曹操官渡之戰後攻破袁紹老巢,發現袁紹必敗的原因
    趣讀三國:曹操官渡之戰後攻破袁紹老巢,發現袁紹必敗的原因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情,或面對什麼問題,都要懂得抓主要矛盾,抓問題的關鍵和根本,只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地解決問題。在封建專制的社會裡,如何穩固自己的統治根基,是所有統治者都不得不面對的一大難題。
  • 袁紹、袁術兄弟不和的根源在袁紹
    因伯父袁成無子,袁紹小時候就過繼給袁成,成了袁成唯一的兒子,同樣擁有了嫡子的身份。袁紹與袁術兒時的關係到底怎樣?未見歷史記載,但有很多探討他們之間關係的文章。多認為袁術因為處處不如袁紹,所以就十分忌恨袁紹,更是看不上袁紹庶出的身份。我認為,這種觀點經不起推敲。
  • 白馬水之戰,公孫瓚反擊袁紹;兩年鏖戰丟了青州,公孫瓚打沒家底
    東漢末期袁紹公孫瓚是爭奪北方冀州兩大勢力集團,初期佔據優勢的公孫瓚被後起的袁紹所擊敗,一步步喪失了爭奪河北的能力,最終被袁紹圍困易京,兵敗身死,原本他是可以一戰定乾坤的,可是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失利,袁紹得以喘息,並蓄積實力發動對公孫瓚的反攻,大家印象中是公孫瓚在界橋之戰後就徹底失去反擊的能力了,後來的龍湊之戰,依然是袁紹取勝,不過有一次歷史上記載很簡略的巨馬水之戰
  •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是明顯不具備北伐袁紹的能力的
    就算袁紹犯了戰略戰術兩方面的錯誤,戰略上,根本不該打,耗就能耗死曹操,曹魏後期實力明顯強於蜀吳,但主動出擊往往處處碰壁,曹真伐蜀碰到大雨,夏侯楙鎩羽而歸,曹休幾乎被全殲,曹丕三路伐吳,曹操四越巢湖,赤壁,都碰了釘子,而死拖著打消耗,二十年耗死了蜀漢,又過了十幾年東吳也給耗死了。
  • 天涯明月刀手遊飲玉之殤怎麼完成 奇遇飲玉之殤風小雪觸發方法
    天涯明月刀手遊飲玉之殤是遊戲中奇遇任務之一,完成後獎勵還是挺不錯的。飲玉之殤風小雪在哪?怎麼觸發飲玉之殤奇遇任務?一起來看看天涯明月刀手遊飲玉之殤玩法詳情吧。 飲玉之殤怎麼完成? 具體完成攻略: 1、首先地圖找到移花的醉花陰,然後直接傳送。
  • 今川義元是「日本的袁紹」?他跟袁紹經歷相似但勝於袁紹!
    亂世之中出梟雄,同為朝代更迭時期的今川義元和袁紹都佔據著天時地利人和,他們深知只要佔據山河一方擁兵過萬則可與群雄爭天下,胸有鴻鵠之志,行如猛虎下山,然而這歷史上卻只是多了兩位逐鹿者,其最後的結局都落得家破人亡,成了別人走向權力巔峰的墊腳石。
  • 從界橋到易京,面對袁紹,公孫瓚緣何一敗再敗?
    其實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雖敗,但損失並不大。後來公孫瓚與袁紹的幾次交戰雙方也是互有勝負。直到7年之後的易京之戰,雙方才決出勝負,公孫瓚才因戰敗退出了歷史舞臺。 從界橋之戰到易京之戰的這7年,在公孫瓚與袁紹身上,發生了很多事情,使得雙方的實力發生了變化:
  • 袁紹官渡之戰大敗的原因有哪些?
    袁紹官渡之戰大敗的原因有哪些?官渡之戰以前,袁紹相對於曹操,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強於曹操。《獻帝春秋》記載:漢獻帝任命曹操為大將軍,袁紹為太尉。袁紹不滿意,憤怒地斥責曹操說:「曹操好幾次沒了性命,是我袁紹救了他。如今他曹操忘恩負義,挾天子來命令我,讓我在他之下,我不甘心如此受辱。」
  • 三國志戰略版之平民袁紹
    上一期我發布的一篇克制司馬體系的陣容,好多小夥伴反饋戰法太奢華,不夠平民。今天我們就來談談一張人人都有的橙卡~袁紹,如何在s2爆頭騎橫行的戰場尋求生路。袁紹的組合有很多,我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小夥伴可以看一下我專門講群弓的帖子),我就說說袁紹的戰法思路:袁紹的三維及戰法很平衡,以至於沒有什麼出彩的地方,袁紹做主將有統率加成,所以很多小夥伴用袁紹做主將,很容易被爆頭。
  • 三國志11手機版,袁紹袁術,這兩個勢力真的很弱麼?
    河北袁紹,淮南袁術袁紹和袁術兩人可以說是一家人,但彼此都看不慣對方,但兩人的實力卻可以說是天差地別!一個虎踞河北,名滿天下手下能人異士極多,像什麼河北四庭柱啦,六大謀士啦等等等等,就連曹操評價袁紹:「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眾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我奉也。」
  • 東漢最後一位外戚,在通往豪門的道路上,掉進了袁紹設下的陷阱
    古人說十五歲定型,這個年齡談未來太早。漢靈帝的心思恐怕只有蹇碩明白:他不想未來的皇帝,走受制於外戚的老路,為了東漢帝國的江山社稷,只能犧牲掉劉辯!這話怎麼理解?劉辯的母親是皇后,大舅何進是大將軍,小舅何苗是車騎將軍,他做皇帝,掌握朝中大權的一定是何氏外戚,劉辯只是個傀儡。
  • 劉備依附袁紹的時候,袁紹對其禮待有加,為什麼劉備還要離開呢?
    其一,劉備投奔袁紹是迫不得已。劉備和袁紹有過接觸,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路諸侯討董的時候。當時,劉備是跟著同窗公孫瓚去討伐董卓。而在後來,隨著劉備漢室宗親的名聲遠播,袁紹曾讓劉備為自己的長子做舉薦。所以,袁紹在一定程度上是欠了劉備一個人情的。
  • 官渡之戰,袁紹是敗於什麼樣的心理?
    因果與心理學:官渡之戰,袁紹是敗於什麼樣的心理?許攸建議燒了曹操的糧草,袁紹不聽,許攸反投曹操,建議遭操燒了袁紹的烏巢,斷了袁紹的糧道……袁紹之所以會敗,完全是敗給了自己的心理,如何解讀袁紹的心理呢?1、難道真的是袁紹不懂許攸的的計謀嗎?非也,只是如果按許攸的計謀勝了,他袁紹就沒有了價值感,所從他要按自己的方法取勝。(這也是心裡裝不下比自己有能耐的人)2、他不會預料許攸會去投奔曹操,就算有,也不會放在心上。
  • 在「官渡之戰」的失敗與袁紹徹底萎靡之間,還有一次「倉亭之戰」
    一般認為,「官渡之戰」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但也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事實上袁紹去世之後,曹操還花費了五年時間來擺平袁譚、袁尚、袁熙、高幹這幾個袁紹的小輩,消滅了與袁氏勢力非常親密的三郡烏桓,才算是徹底消化了袁紹的勢力。而且在「官渡之戰」與袁紹病死,袁氏的勢力出現分裂之間,還有一次戰役,那就是「倉亭之戰」。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