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滅絕的恐龍稱體重,總共分幾步?

2020-12-15 蝌蚪五線譜

來源:「科學大院」公眾號

ID:kexuedayuan

作者:秦子川

地球的生命長河流淌了逾四十億年,王朝興替,風雲變幻。所謂「城頭變幻大王旗」,在一次次絕滅事件和生命輻射的交替循環之中,不同的生物群落興衰往復。人類回顧演化歷史的時候,往往會選取代表性的某些門類生物,稱之為「某某時代」。

而中生代,就被稱為「恐龍的時代」。提起恐龍,大家最先想起的一個成語是什麼呢?那一定是「龐然大物」了。動輒數噸甚至數十噸的體重,對於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來說,充滿了衝擊力。

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想了解自己的體重,站上體重秤就可以。但對於恐龍來說,除了僅存的鳥類這一支後代,其他恐龍早已滅絕。沒有實物,如何才能根據僅存的骨骼化石,估計出恐龍生前的體重呢?

恐龍並不是全都那麼大

在講述如何給恐龍稱體重之前,我想說一個關於恐龍體重的「秘密」。

恐龍大家族當中,誕生了以蜥腳類恐龍為代表的,迄今最大的陸地動物,也誕生了以雷克斯暴龍為代表的,史上最龐大的捕食者——大型獸腳類食肉恐龍

這些大個子們體重動輒十噸以上,而作為對比,我們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動物非洲象僅五噸左右。可以說,中生代確實是一個巨獸的時代。

圖1 這是最代表著「巨獸時代」中生代生態圖景復原:十噸左右的大型獸腳類恐龍在平原上集群獵食幾十噸重的蜥腳類恐龍。這種體量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間的衝突,在地球歷史上是前無古人,也是後無來者的。圖片來源 https://dinooftheweek.blogspot.com/2012/10/drawing-out-new-map.html

英國古生物學學家理察·歐文,在1842年正式命名恐龍(Dinosauria)這個詞的時候,前半部分「Dino」詞源就來自於古希臘文δειν/deinos,意為「恐怖的」或「極其巨大的」。

而回首過去二百餘年的恐龍研究歷史,無論是恐龍愛好者,還是古生物研究者們,都非常熱衷於在各類恐龍新發現中進行對比,尋找自己心目中最大的恐龍。

然而,在恐龍大家庭中,也是不乏很多「小個子」的。

甚至,作為恐龍一支存活至今的後代,蜂鳥的體重僅為幾克重,算得上小巧玲瓏。而即使在六千六百萬年前的中生代,非鳥恐龍也存在一些小體型的成員,比如著名的「四翼恐龍」小盜龍,體重僅在一公斤左右,與大家對中生代恐龍龐然大物的印象,可以說是截然不同。

圖2 綠紫耳蜂鳥,體重僅4到5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如何估計恐龍的體重?

說完這個小秘密,讓我們回到主題。只剩化石、有的種類還特別龐大,人們究竟是如何估計出恐龍的體重的呢?

我們知道,人類最早發現的幾類恐龍都是體型較大的恐龍,比如斑龍和禽龍,在體型上都遠超當時已知的所有爬行動物。因此,自恐龍發現伊始,關於恐龍體重的估算一直是學界的一個熱點問題。

時至今日,估算恐龍體重的方法可以根據其參照的科學思路,劃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方法被稱為體積-密度方法(VD: Volumetric-density approach),另一類方法被稱為現生動物參考方法(ES: Extant-scaling approach)。

從研究歷史上來看,前者應用在恐龍體重估計領域的時間,要比後者早得多。早在1905年,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格雷格利就使用了這種思路的估計方法,估計了恐龍中的明星物種——雷龍(Brontosaurus)的體重。

而現生動物參考的方法,是隨著上世紀當代生物學的蓬勃發展和統計學方法在動物學領域廣泛應用之後,才逐漸進入古生物研究領域的。

這兩種估算思路有什麼不同呢?

體積-密度方法基於來自中學物理的最為基本的知識,即物體質量是體積和密度的乘積。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求恐龍的體重」這個問題,從物理學上等價為「求恐龍的體積和它們的密度」。

而對於體積和密度兩個值,密度是相對比較容易得到的。通過研究現生動物,我們知道動物身體內部絕大部分內容都是水,平均起來的密度也一般和水的密度接近或者略低。因此對於恐龍的密度,一般是假設一個接近或者等於水的密度的值。

但求得滅絕恐龍的體積,從不是一個容易的問題。一百多年來,關於恐龍體積的估計方法一直在迭代。

前文提到的格雷格利首次估計恐龍體積的方法,用當今科學的視角來看,可能有些滑稽。他用了經典的阿基米德測量思路,把同事,古生物復原師查爾斯奈特製作的1:16 雷龍復原模型丟到了水裡,求出了模型的體積,進而推算了等比例放大之後的雷龍真實體積。他假定雷龍的密度是和水相當,得到了科學界第一個對恐龍的體重估計,34.1噸。

圖3 這個模型現在還保存至美國紐約的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內,即使以今天的標準看,這也是一個不錯的復原模型。圖片來自參考文獻[2],原始照片展覽於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但相信讀到這裡,大家不免會產生一種疑問:這種復原方法基於恐龍模型,未免也太主觀了吧?

確實如此,雖然說這些模型可能來自一線古生物學家的設計,但我們對恐龍真正形態的認識,是在不斷變化和完善的。

就拿大家熟悉的霸王龍來說,當今的復原與百年前的復原,無論是在站立姿勢、肌肉分布上都有非常大的區別。

況且,我們現在對某種恐龍形態的認識就一定是正確的嗎?當然不是。每天都有新的發現和新的研究,顛覆著古生物學家們對各種恐龍的認識。

圖4 我們可以見到,對於霸王龍這種人類了解最為詳細的恐龍,它的復原在過去一個世紀,也經歷了很多變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T._rex_old_posture.jpg

科學家們對於熟悉的恐龍的復原尚不能確定,那麼對於那些不為人所熟悉的,或者新發布的恐龍來說,一個一個請科學家或者復原藝術家去捏它們的「手辦」的思路,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科學家們逐漸開發了更多新的定量手段去估計恐龍體型,進而估算體重。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古生物學家們逐漸應用基於數學公式的幾何模型去估算不同化石物種的體型。最早這種估計方法基於的是二維數據,很多時候就是將化石骨架的照片通過一些幾何手段轉化成三維模型。

這種方法得到的結果,當然就像「真空中的球形雞」那樣,雖然非常容易得到結果,但也被詬病過於理想化,準確率太低。

圖5 Grant Hurlburt 在1999年發表的一種通過對化石裝架拍幾張照片,就可以構建簡單二維-三維模型,進而估計體型、體重的方法。圖片來源 Hurlburt, 1999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隨著一種新的研究手段在古脊椎動物學領域的廣泛推廣,體積-密度方法這棵百年老樹煥發了新春。

以包括高精度X光斷層掃描(CT)、雷射表面掃描和同步輻射掃描為代表的三維成像技術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廣泛地應用在古生物學的各個領域。

大量的恐龍化石經過掃描,變成了可以在計算機中自由編輯的三維模型。這樣,「捏手辦」這種方法難以廣泛推廣的缺點,逐漸得到了解決。

同時,科學家們對恐龍的肌肉及其與骨骼的關聯模式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基於恐龍骨架的三維模型去復原恐龍本體的過程也不再像一百年前那樣,僅僅依照古生物學家的經驗和想像力,而是有了更多比較解剖學和功能形態學的依據。

此外,系統發育學括號法的應用,也使得科學家們可以把他們對非鳥恐龍存活於世的最近的兩個親戚鳥類和鱷魚的知識,轉化成限定恐龍肌肉復原範圍的「括號」,來進一步增加復原的精確性。

圖6 時至今日,科學家們已經可以相對可靠地通過骨骼推斷恐龍肌肉的分布情況,有了這些信息,結合骨骼和肌肉的密度,就可以更為精確地計算恐龍的體重了。圖片來源 https://www.pinterest.co.uk/pin/557179785140651893/

那麼,現生動物參考方法又是如何估算恐龍體重的呢?

自地理大發現以來,博物學家們和動物學家們收集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動物標本,而這些不同動物的體重,就是屬於首先得以收集統計的基礎數據。測量任何一種現生脊椎動物的體重,相對於估計滅絕物種而言,是很簡單的。因此,科學家們積累了各種現生動物的體重資料庫,如哺乳動物和鳥類。

基於海量的體重數據,科學家們發現動物的體重往往與一些身體部位的測量數據,具有很強的統計學相關性

最為常見的例子就是體重越重的動物的股骨往往越粗,而輕盈的動物即使腿很長,它們的股骨依舊很纖細。現生動物的測量數據非常容易獲得,因此很快就相繼發表了針對不同類群動物、不同姿態(四足行走、兩足行走)動物對應的體重估計經驗公式。

有了這些估計公式的幫忙,在野外如果撿到一顆熊的牙齒,就可以推算它主人的大小。僅憑一根雞腿,也可以大致算出它屬於一隻老母雞還是未成年的雛雞。

圖7 Anderson 1985 年發表的哺乳動物股骨和肱骨周長的和與其體重的回歸關係。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那麼這種方法,可以用到滅絕動物當中麼?

答案是可以的。由於非鳥恐龍的兩大類近親仍然存在,也就是鳥類和鱷魚,科學家們首先嘗試用估計這兩類動物的公式,去對恐龍進行了體重估計。而後,隨著研究逐漸深入,恐龍的體重估計經驗公式也在逐漸完善。

自此之後,只要某恐龍化石可以測量出一個或者多個關鍵的測量數據,就可以用這些經驗公式進行體重估算。

圖8 Campione 等人於2012年發表,並由Benson等人逐漸完善的四足行走的兩類恐龍,鳥臀類恐龍(藍色)和蜥腳類恐龍(紅色)體重估計經驗公式。其他擬合線為現生動物體重估計擬合線。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這種新方法的誕生對於後續與恐龍體重相關的研究來說是革命性的。因為我們知道,恐龍化石本身是一種稀少的資源,很多物種可能僅發現了一件標本,而化石標本多不完整,甚至只有零星幾塊骨頭。這種情況下,採用經典的體積-密度方法估算體重是根本行不通的。

在現生動物參考方法流行之前,大部分恐龍演化支系裡面,都僅有一或幾種「明星」物種的體重經過了準確的估計,而其他化石標本稀少的物種的體重,只能照貓畫虎地「參照」自己的近親去估計,這加劇了估計的不準確性。

哪種估測方法更好用?

這兩種估計恐龍體重方法哪種更好呢?今年夏天,Campione和Evans發表了一篇詳細的綜述文章,系統地評估了估計恐龍體重方法的兩種思路的優劣。

在這個研究中,古生物學家們引入了測量學當中的兩個經典的概念對兩大類恐龍體重估計方法進行了評估,分別是精密度(precision)和準確度(accuracy)。

精密度(precison)是指用同一測量工具與方法在同一條件下多次測量,如果測量值隨機誤差小,即每次測量結果漲落小,說明測量重複性好,稱為測量精密度好也稱穩定度好。

因此,測量偶然誤差的大小反映了測量的精密度。回到恐龍體重的估計情況當中,就是對某一類恐龍化石標本來說,多次估計結果(可以是多個標本,也可以是不同研究)之間的偏差程度。

準確度(accuracy) 有時也稱正確度,為隨機誤差趨於零時而獲得的測量結果與真值偏離程度,取決於系統誤差的大小。

回到恐龍體重的估計當中,反映的是對恐龍體重的估計與恐龍真正體重之間的偏差程度。

圖9 以射箭為例。左上,高準確度,高精密度;右上,高準確度,低精密度;左下,低準確度,高精密度;右下,低準確度,低精密度。恐龍體重估計的兩種方法,經過評估。體積-密度法類似情況接近左下,現生動物參考方法的情況接近右上。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引入這兩個指標進行評估,科學家們發現這兩種方法各有優劣,以現在人類對恐龍的了解程度而言,尚不足以廢棄其中一種,反而是在兩者之間取長補短,更有助於我們對恐龍體重的了解。

體積-密度法的估計結果往往精密度很高,這是因為這類方法已經有了百年的實驗積累,加之三維重建技術和肌肉復原技術的發展,基於這類方法估計出的體重結果相差不大。

但缺點也很明顯,系統性存在的偏差可能導致我們高估或者低估某一大類的恐龍,導致結果雖然非常一致,但可能都偏小或者偏大。

而現生動物參考方法的情況恰恰是在體積-密度法的對立面,它們的準確度較高,但精密度很低。基於特定骨骼部位的測量數據與體重的回歸關係進行估計,本身的偶然誤差就很大。

想像兩個恐龍,它們生前是一樣重,只是一個腿粗一個腿細,如果採用基於股骨周長的數據進行估計,卻會得到兩個差異巨大的估計值。

但優勢也明顯,如果估計的結果足夠多,準確度高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這種方法恰恰就更適合在多數化石標本上推廣)。

總的來說,兩大類方法各有優劣,綜合使用它們,才能讓我們得到更多、更準確的恐龍體重的估計數據。相信隨著數據的積累和研究手段的進步,我們對恐龍體重的估計還將煥發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Hurlburt G. Comparison of body mass estimation techniques, using recent reptiles and the pelycosaur Edaphosaurus boanerges[J].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9, 19(2): 338-350.

[2] Campione NE, Evans DC. The accuracy and precision of body mass estimation in nonavian dinosaurs[J]. Biological Reviews, 2020.

[3] O』Gorman EJ, Hone DWE. Body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dinosaurs[J]. PLoS One, 2012, 7(12): e51925.

[4] Lee MSY, Cau A, Naish D, Dyke GJ. Sustained miniaturization and anatomical innovation in the dinosaurian ancestors of birds. Science, 345, 562-566, DOI:10.1126/Science.1252243 (2014).

[5] Brusatte SL, Lloyd GT, Wang SC, Norell MA. Gradual assembly of avian body plan culminated in rapid rates of evolution across the dinosaur-bird transition. Current Biology 24, 2386-2392, doi:10.1016/j.cub.2014.08.034. (2014).

[6] Benson RBJ, Hunt G, Carrano MT, Campione N. Cope's rule and the adaptive landscape of dinosaur body size evolution. Palaeontology 61, 13-48 (2018).

[7] Benson RBJ, et al. Rates of dinosaur body mass evolution indicate 170 million years of sustained ec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avian stem lineage. Plos Biology12, e1001853, doi:10.1371/journal.pbio.1001853 (2014).

[8] 徐星, 趙祺. 恐龍巨型化研究進展[J]. 科學通報, 2016 (7): 695-700.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秦子川製作,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監製,「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版權說明: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媒體轉載和摘編,並且嚴禁轉載至微信以外的平臺!

文章首發於科學大院,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科學大院立場。轉載請聯繫cas@cnic.cn

科學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臺,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中國科普博覽團隊運營,致力於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讀、社會熱點事件的科學發聲。

轉載授權、合作、投稿事宜請聯繫cas@cnic.cn

向左滑動,查看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新媒體傳播體系

相關焦點

  • 復活恐龍分幾步?
    此時,腦洞大開的科學家和科幻愛好者們紛紛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問題:能不能克隆曾經的地球霸主,已經滅亡很久的恐龍呢?所以,克隆恐龍和克隆已知動物的區別是什麼?需要哪幾步呢?現代主流觀點認為,現代的鳥類就是由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是恐龍的直系後代。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鳥類的卵細胞為恐龍DNA搭建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家」。
  • 包括恐龍滅絕,地球已經發生5次物種大滅絕了,你知道幾次?
    地球已經誕生了約46億年,而自5.4億年前顯生宙時期以來,地球共經歷了五次大規模的滅絕,人們對這些滅絕原因非常關注。但幾億年的自然變化幾乎抹去了所有痕跡,留下來的證據只要少數。那這五次大規模的滅絕的真正元兇到底是什麼呢?先和小編一起根據時間先後順序來做個大致的梳理和分析吧。
  • 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唯一存活恐龍進化成鳥類
    6月29日發表的一篇英國新研究發現,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而非火山噴發。該研究證實,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代末期,一顆小行星在現今墨西哥海岸的位置撞擊了地球。撞擊時釋放的粒子和氣體阻擋太陽光線長達幾十年,造成持續冬季。撞擊後唯一存活下來的恐龍後來進化成鳥類。
  • 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 活下來的進化成鳥類
    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 活下來的進化成鳥類  倫敦大學學院地球科學系助理研究員亞歷山德羅·基亞倫扎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發現,只有小行星撞擊才能創造出可以令恐龍滅絕的合適條件。  基亞倫扎對記者說:「重要的區別在於,人們過去只關注撞擊事件或火山噴發可能對氣候造成的影響,我們現在則給這項研究增添了一個生態維度,檢驗這些事件最終可能如何影響到了非鳥類恐龍的生態和生存。」
  • 除了恐龍,還有哪些已經滅絕的兇猛動物
    想必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恐龍了吧,生活在中生代(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的恐龍曾經是地球上的絕對統治者,最終由於小行星撞地球引起的氣候變化而滅絕。那麼除了恐龍還有哪些已經滅絕了的比較兇猛的生物呢?今天來科普9種曾經存在的兇猛生物。1,巨型馬陸,又名千足蟲。
  • 把抹香鯨裝進博物館,總共分幾步?
    安大略博物館展出的藍鯨心臟 | CityNews Toronto / Youtube生物塑化大致需要分四個步驟完成:首先要固定,使用藥劑(通常是甲醛)防止組織分解並且固定形狀;其次脫水;隨後在低溫真空負壓環境下使用矽橡膠
  • 恐龍滅絕之謎——真就這麼沒了
    在地球中生代的1.4億年之中,恐龍遍布了地球上存在的各種棲息地,遍布天空、海洋、陸地、沼澤、森林、湖泊,儼然已經成為世界的主宰。然而在距今6500萬年左右,當時正值中生代白奎紀和新生代第三紀兩個地質時期的交換之際,250種恐龍突然滅絕,不留一絲痕跡。
  • 若恐龍沒有滅絕,人類是否還會誕生?是否還可以創造文明?
    若恐龍沒有滅絕,人類是否還會誕生?是否還可以創造文明?在電影《超體》中,由寡姐飾演的女主角在被注射藥劑後,身體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影片中,我們能夠看到,女主一不小心穿越回到侏羅紀時代,當時地球上生存著一種龐然大物,它就是恐龍。那麼如此龐大的生物,到底為何會消失在地球上?體型最龐大的恐龍並不是霸王龍在2.3億年前,恐龍家族其樂融融的生存在地球上。我們都知道人類有男女之分,恐龍也不例外。
  • 同樣是史前巨獸,為什麼鱷魚存活到了現在,而恐龍卻滅絕?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恐龍,它曾經是地球的霸主,卻慘遭滅絕。其實與恐龍同時代的史前生物還有鱷魚,鱷魚是怎麼戰勝了恐龍,生存到了現在呢?鱷魚種類也是非常多的,它們的祖先生活在2億多年前,一種名為「帝鱷」的鱷魚。根據專家的研究來看,帝鱷的身長可以達到13米長,體重更是重達11噸,就算與巨型恐龍搏鬥,戰鬥力也絲毫不在話下。
  • 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是打敗鳥類成為「地球霸主」的嗎?
    從已知的化石看,最早的哺乳動物早期2.25億年前就出現在了地球上,但是由於最早的哺乳動物比恐龍的登場要晚500多萬年,所以,在整個的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哺乳動物都被恐龍壓制著,直到距今約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後,才給了其他動物登場的機會。
  • 稱霸地球1.6億年的恐龍為什麼會突然滅絕,恐龍大滅絕背後故事
    從第一隻恐龍的誕生,到最後一隻恐龍的倒下,恐龍經歷了長達1.6億年的輝煌統治地球的歷程,為什麼這個稱霸地球長達1.6億年的龐大古老生物會突然走向命運的終結呢?細數地球歷史上最著名的白堊紀生物大滅絕事件。
  • 恐龍滅絕理論被推翻?不是隕石墜落,而與核戰爭有關?
    很多人認為恐龍滅絕是由於行星墜落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形成的,最近科學家卻有了大膽的想法,或許恐龍滅絕與核戰爭有關。專家猜測恐龍滅絕與行星撞擊有關對於恐龍滅絕,一直是科學家終其一生的研究。科學家對化石分析發現存在銥元素因此,很多人認為這個隕石坑是恐龍滅絕的最好證據,但科學家通過對恐龍滅絕時期的化石進行分析的時候,發現在那個時期地球上竟然出現了銥元素。科學家對於銥元素的發現是非常精細的,要知道銥元素並不是自然形成的,只有發生了化學反應才會產生這種物質。
  • 恐龍是如何滅絕的
    恐龍的呼吸器官也無法適應乾燥,寒冷,並且在冬天,恐龍沒有了食物,因此它們走上了「死路」。有人說恐龍吃了很多有花的植物。有證據表明,開花植物出現在白堊紀晚期,許多花都含有毒素,而且恐龍吃了很多,所以它們被毒死了……個人覺得這個說法有點牽強。
  • 恐龍難道還沒有滅絕嗎?剛果竟發現活恐龍,國外媒體了進行報導
    恐龍難道還沒有滅絕嗎?剛果竟發現活恐龍,國外媒體了進行報導恐龍化石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元,但是人們直到19世紀才在世界各地發現恐龍的化石,才知道曾經有這麼奇特的動物存在過,但現在普遍認為他已經是滅絕的生物專業的化學教授,麥可收到了問專家吉姆鮑威爾的消息,據說在非洲剛果河附近有著火恐龍的消息。
  • 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類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23日電(記者上官雲)人們對於遠古生物總是懷有無限遐想,其中恐龍是經久不衰的代表。近來,有關恐龍的話題成為網絡熱點,引發許多人關注:恐龍是如何誕生、滅絕的?是否都像霸王龍一樣體型巨大?鳥類真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嗎?
  • 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兒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人們對於遠古生物總是懷有無限遐想,其中恐龍是經久不衰的代表。近來,有關恐龍的話題成為網絡熱點,引發許多人關注:恐龍是如何誕生、滅絕的?是否都像霸王龍一樣體型巨大?鳥類真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嗎?
  • 你以為同一個時代的恐龍滅絕,鯊魚倖存了下來?並不是這樣!
    裂口鯊和現代鯊魚的口部區別恐龍最早出現在中生代的三疊紀,距今3億年都不到,所以說鯊魚跟恐龍比起來不過是個後來的小弟弟而已,不過與恐龍相比,也許鯊魚在地球上天敵應該是遠超恐龍的,比如:1.四億年前的史前巨型魚類,身長約10M,能輕易撕裂裂口鯊!
  • 為了躲過滅絕?大塊頭恐龍的纖長脖子到底有何用?
    蜥腳類恐龍是蜥臀目蜥腳形亞目的一個類群。長脖子的植食性蜥腳類恐龍,也曾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當今世界上所有已發現的化石以及所有現存動物,都無法出其右。即使身長超過30米也不是個事,可它們的腦袋很小,頸和尾很長,粗壯的四肢支撐著巨大軀體。研究表明,它們與肉食性恐龍和原蜥腳類恐龍是近親,在侏羅紀早期進化,侏羅紀晚期達到鼎盛,在白堊紀時期滅絕。
  • 史前恐龍滅絕之謎
    恐龍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生物,它們曾經統治地球多達1.5億年,到侏羅紀時期儼然已經成為動物界的霸主,可是這種神奇的動物卻突然銷聲匿跡了,它們是因為某種未知的厄運而滅絕的嗎?研究恐龍化石,19世紀英國人巴克蘭和曼特爾對一種遠古的動物化石進行了研究,兩人的成果一經發飆,世界上立即興起了一股尋找古代動物化石的熱潮。隨後,人們又陸續發現了許多奇異的爬行動物化石,並將它們命名為「恐龍」。火山爆發引起氣候的變化而導致恐龍滅絕的猜想。恐龍滅絕之謎,龐大的恐龍家族是怎樣滅絕的?
  • 恐龍滅絕之謎!外星人吃光了?羅弗巧樂卡超輕粘土「恐龍奇遇記」
    恐龍滅絕是生物史上最大的謎案?恐龍曾獨霸地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六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想要了解恐龍的形態,用羅弗超輕粘土做一個就ok了。關於恐龍的突然滅絕非常神秘,科學家提出了假說:外星人捕獵恐龍,將恐龍吃光了。恐龍時代的地球就是外星人的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