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原合戰統帥復盤:眼界決定結局,德川家康的格局要勝於石田三成

2020-12-09 雨田觀史海

近年來雖然對於決定日本戰國歷史走向的關原合戰,很多人都在為「忠義」的西軍不值。認為如果不是小早川秀秋的倒戈和豐臣家盟友勢力毛利家的騎牆觀望,或許豐臣家中興有望,也不像秦朝一樣二世而亡。故而後世的很多影視作品往往在敘事的時候喜歡將石田三成包裝成為一個忠義家臣的形象,而德川家康的則完全是一個玩弄權術的奸雄人物。因此民間就有了「勝利在東軍,正義屬於西軍」的說法。

所謂「謀事在人」,從今天的視角前去復盤這場合戰,如果我們深入了解雙方的主將,其實會發現勝利的天平早已邁向了德川家康這一邊。

關原合戰中的西軍

石田三成:忠義有餘,眼界不足

石田三成是忠臣嗎?

答案是肯定的,石田三成無論是用現在的眼光還是在古代的處世觀上都是忠臣,他這一輩子都在因為豐臣秀吉的「三碗茶」知遇之恩,而一直在為豐臣家奔波。作為一個和自己主公一樣都是和尚出身,沒有根基和譜代家臣的下級武士,石田三成在豐臣家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幕僚能吏,就好比古代的一個師爺幕僚或者現在的一個總裁助手。在豐臣秀吉在位的時候靠著豐臣秀吉這座大山,石田三成的內政長處可以得以施展。

西軍戰敗後慷慨就義的石田三成

不過石田三成身上的性格和眼界,也決定了他的上限。

石田三成和後代的「昭和男兒」很像,身上的武士氣派很重,一條筋的性格也是經常得罪人,基本和豐臣秀吉身邊的大將們都不對付,對於與自己政見不同的人,經常大搞「黨同伐異」。在朝鮮的時候就和加藤清正和小早川秀秋等人發生過矛盾,這兩位仁兄因為縱容部下搶掠和軍紀混亂,被監軍的石田三成直接告到了豐臣秀吉那邊去,不僅被批評,在最後清算戰功的時候是一點好處也沒撈著,此後雙方的梁子是結下了。

東軍MVP小早秋,和石田三成有矛盾

三成的不會做人,也體現在他在對待他人的傲慢上,對於三成來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護豐臣家的政權,少年得志的三成,在做事的上給人一種輕待他人的感覺,比如對德川家康,三成就公開表示對他看不慣,甚至於得見了面也不行禮。而且對於其他大名,三成也是不很友好,主張強化豐臣政權和文官掌權的三成和賤嶽七本槍的矛盾在豐臣秀吉死後勢同水火。甚至在五家老之一的前田利家的葬禮上,七本槍的福島正則和加藤清正等人還要清君側,除掉石田三成。

豐臣秀吉的養子福島正則,和三成關係差

雖然治政有自己的主張,但在眼界上,石田三成缺乏遠視。

在秀吉身邊順風順水的三成,甚至不如一個普通的大名有進取心,在朝鮮也是他主張秀吉撤軍,在他認為只要管理好日本的一畝三分地就行,而秀吉時候死後,缺乏進取心的他也是僅僅想讓豐臣政權能延續下去。所以他可以對毛利家妥協,讓毛利輝元當總指揮,自己作為的先鋒。

三成缺乏的是在亂世中俾睨天下的霸氣,也註定他的眼界僅僅是維持的內鬥和保護豐臣家上,無法像德川家康、武田信玄等人一樣,角逐天下。同時三成在性格上的是非分明式一根筋的性格,也註定了他在處世上缺乏變通,一樣得罪人不少。如果秀吉在世的時候還能替他分擔和擋住反對聲音,但秀吉去世後武斷派等人多次對三成的刺殺,也證明了的三成在豐臣家的尷尬地位。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關原合戰中,和自己有矛盾的小早秋秀秋戰場果斷反水,這也是三成在朝鮮時候埋地雷。

關原合戰中倒戈的小早秋

德川家康:亂世梟雄,格局遠大

德川家康作為的戰國三英傑之一,在名聲上要不如前面的兩位老大哥。德川家康的人生軌跡就像是股票世界中的「慢牛」一樣,一步一步穩紮穩打,靠著「熬」登上了日本話事人的位置,「活得久,忍得久」也是他的為人和處世哲學。

善於隱忍的德川家康有著別人的所不能承受苦,在亂世中艱難生存。夾在新起的尾張織田家和傳統的豪族今川家的之間,一直被兩邊欺負,雖然聯合織田家消滅了的今川家,但是自己在徵伐武田信玄的時候戰敗,自己的親兒子被迫切腹自盡,即使是在小牧長久手中獲勝,自己也不得不接受豐臣家的條件,最後成為其家臣。

可以說德川家康的經歷,也造就他隱忍的性格,和厚積薄發的處世轉作風。韜光養晦的他,也在穩紮穩打的擴張德川家的地盤,並一直蟄伏著等待角逐天下的時候。

德川家康用成功告訴我們,身體的重要性

和石田三成想要守住豐臣家的一畝三分地的家臣線路相比,德川家康行的是想要統一日本的梟雄路線,德川是有心懷天下的胸懷和格局。他曾經說過「人一旦產生野心,就會生起重重幻想,仿佛發現了萬千寶藏。」,早在三河國的時候,德川家康就經常到田地裡和武士們一起幹活,為了解決三河武士們的生活困境, 德川親自帶領家臣們一起帶頭節衣縮食,為前線的武士買兵器和糧餉,這種身體力行的作風,也讓德川深受三河武士們的愛戴,即使的他從三河國移封關東,三河武士們也是誓死相隨。

德川家的武士們

除了隱忍和胸懷天下的格局,德川家康在政治上的手段要比石田三成高超很多。在豐臣秀吉去世後,德川家康總是會以和事佬的態度出場,包括之前福島正則等人在清君側的時候他還收留了石田三成,宇喜多家鬧矛盾的時候,他也的多次出來充當老好人,以至於上在關原合戰前,豐臣家的武斷派勢力都和他交好,福島正則、加藤清正、小早川秀秋等人皆加入他麾下。甚至三成的好友大谷吉繼也和他交好(但大谷還是為了和三成之間的友誼,選擇慷慨赴西軍)。

所以關原合戰實際上家康人並沒有出多少主力,而是在他高超的外交手段下,豐臣家自己的勢力在相互討伐,由此可見德川家康的政治手腕。

關原合戰中的德川家部隊

雨田君說

縱觀石田三成和豐臣秀吉兩人,無論是從性格或者格局上的差別都決定了關原合戰的結局,豐臣秀吉已經算是一個下等武士逆襲的另類了,在登記森嚴,上層貴族大名共天皇的日本也絕不允許同樣和豐臣秀吉背景的石田三成獲勝。

高傲的石田三成不僅參不透日本戰國的潛規則,自己的傲慢和一條筋的性格,也註定了他失敗的命運,而相反高貴源氏貴族出身的德川家康,因為其隱忍和穩紮穩打的性格,再加上對豐臣家的分化和拉攏,也順利讓他登上了幕府將軍的寶座。

因此與其說關原合戰是西軍敗給東軍,不如說是德川家康大格局讓他可以擊敗眼界短的石田三成,取代豐臣家成為日本的統治者。

—the end —

相關焦點

  • 關原之戰,小早川秀秋為何背叛石田三成,投靠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關原之戰,石田三成為首的西軍對峙德川家康為首的東軍,當時其他的大名都在權衡搖擺,小早川秀秋也是如此,最終他選擇帶著自己的15000人馬投奔德川家康,這也被不少人視為是對豐臣秀吉的「背叛」。石田三成小早川秀秋和石田三成關係並不好,倒是和德川家康關係不錯。這還要追溯到關原合戰20多年前小早川出戰不利,石田要豐臣殺他,還是德川求的情。
  • 德川家康為何能輕鬆拿下關原合戰?豐臣家人心不齊,統帥缺乏魄力
    在被稱為決定日本走向的關原合戰中,德川家康率領的西軍擊敗了豐臣家家老石田三成率領的西軍部隊,從這一戰之後,日本的戰略格局發生改變,家康通過合戰將原本豐臣家的實力逐漸分化和瓦解,至此日本戰國也從豐臣秀吉時代的逐漸邁入了德川幕府時代。
  • 德川家康為什麼只殺了石田三成、小西行長和安國寺惠瓊?
    慶長五年(1600年),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中打敗了西軍,取得了歷史性的勝利,坐上了日本實際最高統治者的寶座。西軍的主要將領石田三成、小西行長和安國寺惠瓊則在戰後被德川家康斬首。
  • 《關原之戰》:格局決定了終局
    從這個角度,無論哪個陣營,出發點都是一樣的,最終決定勝負差異的依然是每個人自己的性格脾性弱點........或者說:格局最終總是決定了結局......小勝靠智,大勝靠德比如,最終在關原會戰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小早川秀秋,就因為豐臣秀次的謀反事件(石田三成負責調查此案,牽連了相當多的大名),被沒收了十萬石收入的領地;而在電影中(也是一種傳聞),當西軍中著名的薩摩軍島津豐久提出夜襲東軍的計劃,卻被三成一口否決,之後也導致了關原大戰時,島津軍不滿石田三成的安排而徹底做壁上觀。
  • 關原之戰——決定天下的戰役
    為了引誘「西軍」進行「東軍」最擅長的野戰,德川家康決定故意將行軍的消息洩露出去,即沿東山道向西進軍,經關原進攻石田三成的居城——佐和山城。石田三成得訊後,為防佐和山城遭襲,立即率軍前往關原,在此布陣。可以說,關原決戰是德川家康的選擇,而並非石田三成。關原位於美濃不破郡,由於此處設有「不破之關」,故而得名關原。它是從美濃進入近江的重要門戶,南北皆為高山,東山道橫亙其中。
  • 關原合戰前眾多豐臣秀吉親信投奔德川家康原因為何?
    關原合戰是日本戰國史上最為著名的戰役之一,德川家康在獲得此戰勝利後順利地繼承了豐臣秀吉留下的政治遺產,進而完成了對日本全境的資源整合,並順利建立了持續數百年的德川幕府,可以說贏得關原合戰是德川家康一生中的高光時刻
  • 從豐臣秀吉時的重臣,到被德川家康斬首,石田三成到底做錯了什麼
    石田三成(1560~1600),他可以說是一夜間顛覆自己命運的可憐武士,治部少輔是他在朝廷所任官位,主要是律令體制下,掌管祭祀、喪禮,接待外國使臣的高官,屬太政官八省之一。關原之戰敗北,石田三成慘遭德川家康斬首。他的人生就像一出連續劇一般。本在秀吉底下擁有享用不盡的榮華富貴。
  • 關原合戰時,石田三成也志在天下,1個旗印看出來!
    很多人認為石田三成並沒有志在天下的野心,他也不是類似曹操、王莽、趙匡胤等的人物,沒想過「挾天下以令諸侯」,但小編覺得,他其實是有這樣的野心的,這從他在關原合戰中使用的1個旗印就可以看出來
  • 大谷吉繼在關原之戰中,為何明知必敗,依然堅持討伐德川家康
    豐臣秀吉於慶長3年死後,由於死前委託之監護人前田利家病重離世,使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成為實力最強的諸侯,後來家康以討伐留在國內不肯上京輪值的五大老之一上杉景勝為號召,向全日本大名發出動員令,出兵會津。大谷吉繼原本起兵是要響應家康的動員令,途中拜訪失勢的好友石田三成,三成卻邀請吉繼一同對德川舉兵,大谷連說三次三成啊,沒有勝機。雖然明知沒有勝算,但吉繼仍然不忍背叛好友三成,加入西軍。實際上在關原之戰爆發前幾年裡,吉繼罹患麻風病,早就雙眼失明。
  • 德川家康為什麼放過了關原之戰的西軍重要武將島津義弘?
    慶長五年(1600年),以石田三成為首的西軍與德川家康為首的東軍圍繞全日本的統治在關原展開了大戰,這就是「關原之戰」。由於各種原因,關原之戰最終以東軍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 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後,為何等待了14年才滅亡豐臣家?
    摘要:德川家康在關原之戰後,為何等待了14年才滅亡豐臣家?關原之戰被認為是一場決定日本歸屬的戰鬥,通過這場戰鬥,德川家康消滅了以石田三成為首的反家康派,確立了自己在豐臣政權中獨一無二的地位,豐臣秀吉生前立下的規則也就此終結,在隨後一系列的運作中,德川家康被朝廷任命為徵夷大將軍,從豐臣政權中獨立而出。
  • 豐臣秀吉的親信武將在關原之戰時為什麼大批投靠德川家康?
    慶長五年(1600年),德川家康統率的東軍與石田三成實際統率的西軍在關原展開決戰,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關原之戰」。東軍最終完勝西軍,德川家康則通過關原之戰奠定了自己統治日本的基礎。隨著德川家康統治了全日本,豐臣家的悲劇也就註定要發生。
  • 關原合戰中,福島正則、加藤正清等人為何加入德川家康的東軍
    可是,豐臣秀吉死後,關原合戰爆發,福島正則、加藤正清等人卻加入了德川家康的東軍,為德川家效力,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說,福島正則、加藤正清等人實在是忘恩負義,竟然在決定日本未來走向的關原合戰中站隊德川家。
  • 關原之戰:一場由三個男人決定天下大勢的戰役(上)
    而日本文祿・慶長之役(即大明萬曆援朝戰爭)的戰敗,使得這些親豐臣氏大名的實力普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而德川家康藉口監視北條家餘黨,並未參戰,保存了實力),為關原之戰的結局埋下了些許的伏筆。這樣在關原之戰爆發前,德川家康已經是一個坐擁256萬石的大大名了,而秀吉幼子秀賴(天下人)直轄領地也不過222萬石。
  • 石田三成,作為德川家康最害怕的人之一,不僅是能吏,軍事也厲害
    石田治部少三成,在德川幕府時代作為挾持幼主,獨斷專行,同僚紛紛看不過去的角色,可以說在江戶時代,石田三成絕對是一個大反派。到了明治時期,人們又因為抱怨德川幕府,所以對石田三成平反。但他本人或許從沒有在意過吧。
  • 日本大名行動反常,未能趕上關原之戰,為何德川家康還給予獎賞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爆發前,前田家為何行動反常?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爆發前,西軍和東軍分別向諸大名發出號召——請加入我方。對於任何一家大名而言,這是一個事關家業延續的選擇,如何選擇成為當時各大名內部激烈討論的重大事項,前田家同樣如此。
  • 日本戰國時代「關原之戰」戰力分析
    西軍的布陣與勝算估量在戰爭開始前,由石田三成和毛利輝元領導的西軍共82000人,其中在南宮山擁有26000人,大垣城內有5000援軍待命。而德川家康帶領的東軍人數在10萬以上,其中有24000人是為了對付南宮山與大垣城的西軍,因此實際參與關原之戰的東軍總兵力約為76000人,西軍則為56000人。
  • 關原之戰後,大名為何倒向德川家康?只因豐臣家沒做好一件事
    從大名倒向德川家康就能看出關原之戰結束後,德川家康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為徵夷大將軍,脫離豐臣家成為一個與豐臣政權平起平坐的勢力,這使得豐臣政權從一家獨大變為兩家共權。可惜豐臣秀賴年幼,完全沒有能力制衡德川家康,最終被德川家康召集日本大名所滅。那麼,為何日本大名都倒向德川家康呢?
  • [2017][關原之戰][戰爭]
    關原之戰,日本這一版本,把石田三成的野望給演繹出來了,這是一大進步。畢竟往日的那種忠義形象實在是太古板化,令人喜歡不起來。這一版本家康也變的很有特色。說他是反派,他還並不讓人討厭,說他是奸雄,他還很有人格的魅力。這應該是家康在關原之戰的所有版本裡演的最好的一版了。其實關原之戰,不論石田三成也好,德川家康也好,本身沒有忠奸之分,石田三成贏了我想豐臣家的政權也不會穩固。
  • 決定日本走向的關原之地和悲慘壯烈的西軍的戰鬥
    秀吉死後,德川家康開始網羅天下大名們的心,企圖瓦解豐臣政權的團結,五奉行之首的石田三成率先發現了德川家康的野心,於是開始組織各方一起抗擊家康。雙方最終在關原展開對決,不管從兵力還是布陣上來看都是石田三成穩贏的戰役,然而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早已洞悉人性的弱點,隨著西軍大部分軍隊的叛變,西軍慘敗於關原,無數的忠臣名將永遠的沉睡在關原這片土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