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城大家 | 鄭培凱:「茶禪一味」五題

2020-12-09 澎湃新聞
原刊於《書城》2020年6月號

一位懂茶的朋友問我,「茶禪一味」的歷史脈絡是怎麼回事,是不是榮西法師(1141-1215)到中國求法,得到圓悟克勤(1063-1135)的開示,圓悟手書「茶禪一味」四字,由榮西帶回日本,藏於京都大德寺,肇始了日本禪茶的歷史?朋友曾拜託大德寺的管事人去查,回答是寺藏之中沒有圓悟大師手書「茶禪一味」的墨寶,而這段傳說或許是後人編造的。

當然是瞎編的,榮西與圓悟相隔一個世紀,怎麼個開示法?佛法再精妙,總不會像周公入夢,在孔子的睡夢中開示吧。那麼,傳說是誰編造的呢?我查了查日本茶學資料,日本學者從來沒有這麼說過。淡交社出版的《茶道辭典》,有「茶禪一味」詞條,說的是村田珠光(1423-1502)在大德寺修禪,體悟了禪道與茶道「不二一如」的精神,再經過武野紹鷗(1502-1555)及千利休(1522-1591)的發揚光大,逐漸(請注意,是「逐漸」)成為日本茶道與禪道結合為一的表述。這三位日本茶道大家,生活在中國明代中葉之後,與北宋的圓悟克勤及南宋來華的榮西,相距三四百年。編造傳說的人恐怕歷史觀念薄弱,才會混淆了宋代到明代的時間差距。

 

大德寺枯山水庭園

倒是在二〇〇三年中國出版的一本《茶道》中,指出圓悟大師寫了這四個字,被日本僧人攜帶回國,傳到大德寺一休宗純(1394-1481)手中,成了日本代代相傳的國寶。珠光在大德寺跟著一休習禪,繼承了圓悟手書「茶禪一味」的傳統。中國學者的推想,到了「百度百科」,居然搖身一變,成了確鑿的歷史事實:「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以禪宗的觀念和思辨來品味茶的無窮奧妙,揮毫寫下了『茶禪一味』,其真跡被弟子帶到日本,現珍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作為鎮寺之寶。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榮西高僧兩次來到中國參禪,並將圓悟禪師的《碧巖錄》以及『茶禪一味』墨寶帶回日本,於一一九一年寫成《吃茶養生記》一書,成為日本佛教臨濟宗和日本茶道的開山祖師。」其實,大德寺曾經藏有一幅圓悟的墨跡,不是「茶禪一味」四個字,而是圓悟寫給他弟子虎丘紹隆(1077-1136)的印可文書,與茶道無關。這幅墨跡原來藏在大德寺的大仙院,輾轉到了一休和尚手中,一休轉贈給珠光,成為日本禪道的至寶。這幅墨跡後來從大德寺流出,現在收藏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屬於日本一級國寶。圓悟墨跡的流傳,以訛傳訛,居然就成了「茶禪一味」,也真令人嘆為觀止。

「茶禪一味」在日本茶道史中,演變為明確概念,出現這四個字,是在村田珠光之後,逐漸發展出來的。追溯概念的源頭,與中國唐代禪宗普及飲茶有關,與百丈懷海(749-814)制定《百丈清規》的寺院喝茶規矩有關,更與趙州和尚(778-897)的「吃茶去」有關。趙州和尚的一句「吃茶去」,充滿了禪機,不過,我們得記住,趙州和尚說的喝茶悟道,講的是個人回到日常生活去悟道,不是進入茶道來悟道,與日本發展的「茶禪一味」在具體實踐上是不同的。「茶禪一味」指出,茶道即禪道,禪悟可以通過茶道的體悟程序達到精神超升。這是要到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明嘉靖年間)才在日本成型的,而大德寺則在日本茶道即禪道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圓悟克勤墨跡

據說,珠光跟一休和尚在大德寺習禪,把參禪與吃茶視為一體,奠定了「茶禪一味」的基礎。珠光的再傳弟子武野紹鷗,後來跟隨大德寺的大林宗套(1480-1568)參禪,並且推廣珠光提出的「草庵茶」精神,發揮茶道的禪意。武野過世,大林曾為武野的畫像題寫贊語:「曾結彌陀無礙因,宗門更轉活機輪。料知茶味同禪味,汲盡松風意未塵。」此後,大德寺就一直提倡「茶禪一味」的觀念,成了日本禪茶發展的重要基地。

總之,「茶禪一味」成為具體觀念詞,出現得很晚,概念的雛形來自中國禪寺茶道,卻在傳來日本之後,經歷了長期的實踐總結,出現了「茶禪一味」。

日本茶之湯文化協會會長倉澤行洋教授,是著名的茶學學者,二〇〇七年曾應香港商務印書館之邀,來參加我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彙編校注本》的新書發布會。倉澤先生溫文爾雅,談吐頗有古代學人之風,對日本茶學歷史研究極為精湛,特別注意史實的考訂,所以對我們出版一本詳細考訂中國歷代茶書的工作,大加謬賞,以日本老派學者帶有矜持的興奮,說這是一部「不世出的精審著作」。其實,要說嚴謹與精審,倉澤教授探討日本茶學的歷史,那才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對茶道歷史上的傳說,經常提出質疑。

倉澤研究過村田珠光參禪的傳說,懷疑珠光曾經跟隨一休和尚參禪,更懷疑一休和尚贈送圓悟克勤的墨跡給珠光,就由此創始了「茶禪一味」傳統的說法。他覺得傳說與歷史是兩回事,歷史是真實發生的史實,要有可以稽考的證據。傳說可能是後人無中生有的想像,口耳相傳,無從稽考,但能在後世發揮作用,影響視聽。他明確指出,日本茶道從一休傳道給珠光的說法,都出自後來一兩個世紀的茶書,很可能是後人對茶道最初發生的嚮往,強加到一休宗純與村田珠光這兩位人物的光輝形象身上。例如,藪內竹心(1678-1745)的《源流茶話》說:「珠光乃居住於南都稱名寺的僧侶。他參禪於一休和尚,悟得教外之旨後,將作為參禪印可的圓悟禪師的墨跡懸掛於方丈之中,爐中煮茶,沉湎於茶禪之味。」這段記載,敘述了珠光向一休和尚參禪悟道的經過,以及得到一休印可,獲贈圓悟大師的墨跡,得以懸掛在施展茶道的茶室中,展現了「茶禪一味」的精神,說得活靈活現。同樣的說法,在早一點的記載中也可見到蛛絲馬跡,如山上宗二(1544-1590)的《山上宗二記》說道:「圓悟禪師之墨跡,堺的伊勢屋道和所有。該掛軸本是珠光從一休和尚那裡獲得的。茶道掛軸使用墨跡即始於此。」《宗湛日記》在天正十五年(1587)有記載,說千利休在閒談中也提到這個傳說。然而,倉澤指出,至今為止,從實證性的歷史研究來看,沒有任何直接的證據可以證實上述的傳說。

有趣的是,傳說中珠光從一休和尚得到圓悟墨跡,是因為他參禪悟道,獲得一休的印可,所以一休把圓悟手書的墨跡傳了給他,就好像五祖把衣缽傳給六祖慧能的翻版。這裡就出現了值得注意的傳說形成模式,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歷史人物、文物、事跡,出現了合乎想像與願望的排列組合。從珠光參禪到「茶禪一味」的出現,最合乎後世茶人想像與願望的發展程序是,珠光向一休大師學禪,因為一休不但是日本的禪修大師,還是家喻戶曉的傳說人物,由他把禪道傳給珠光,發揚光大為「茶禪一味」的茶道,真是禪茶有傳承,光芒萬丈長。還有作為悟道印可的信物,就是編寫《碧巖錄》的圓悟克勤墨跡,甚至有人以為寫的是「茶禪一味」四個字。

其實,以圓悟墨跡作為一休傳道珠光的信物,本身就透露了編造傳說的想像軌跡,一心想要在特定的時空拐點上,確立茶道即禪道的歷史淵源。早先傳布故事的日本茶人,或許都無緣見過這幅圓悟墨寶,沒有細讀圓悟書跡的機會,當然也就不清楚圓悟書跡寫的是什麼。這幅字的確可謂印可文書,卻是圓悟印可他的弟子虎丘紹隆參禪悟道的文字,現在收藏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與日本「茶禪一味」的源起毫無關係。北宋時期中國禪宗的悟道印可文書,居然搖身一變,到了十五世紀(相當明代中葉),成了日本參禪的印可傳說,用來支持茶道即禪道的傳承,也真是難為了日本茶道的傳人。

正式闡述「茶禪一味」的著作,在日本出現的時間比較晚,要到十七世紀末的《南方錄》與十九世紀的《禪茶錄》,是兩三個世紀以後的事了。

講日本茶道,一般總是舉村田珠光為禪茶的開山祖,繼之以武野紹鷗與千利休,從而開創了「茶禪一味」的傳統。我多次指出,珠光、紹鷗、利休三位茶道大師在世時,從未明確提出「茶禪一味」這四字真言,只說過茶道與禪道有相通之處。也就是說,他們在發展茶道的過程中,融入了禪悟的精神,逐漸轉化了日本飲茶之道的脈絡,充滿追求精神超越的悟道意識,同時也影響了後世的茶道儀節。不過,以嚴格的歷史研究角度而言,「茶禪一味」四字真言的出現,是千利休弟子那幾代人在江戶時代總結的教訓,雖然可謂之弘揚師說,卻已經是珠光過世百年之後的事了。

 

千利休像

珠光作為日本禪茶的開山祖,最重要的貢獻,是超越了當時上層社會精英所沉湎的書院茶傳承,脫離了室町時代茶道儀式的繁文縟節,以及對唐物茶器的懷古依戀,回歸到禪宗一貫強調的簡約美學,相信自己內心呼喚的自然審美品位。他創立的草庵茶,與幕府將軍宮廷書院茶的華麗濃豔形成強烈的對比,把茶道審美的方向,從炫耀茶器與室內裝置的金碧輝煌,轉向內心修養的自然發抒,也就與禪道強調日常生活的精神相通,在擔柴挑水之中可以發現美感的意義。

珠光曾寫過一篇給弟子古市播磨法師的短文,講茶道的精神,譯文如下(多謝沈國威兄指點):

此道最忌我慢我執。嫉妒能手,蔑視新手,最是褻瀆此道。須就教於前賢,隻言片語皆須銘記在心,亦須提攜後進。此道第一要義,乃化解和漢之境,至要至要,此事須用心。當今,初學者為彰顯「冷枯」,爭索備前、信樂之物,無憑無證,自以為珍,真乃言語道斷也。

枯也者,謂能品味上好道具之美,從而在心底深刻體會其旨。如此則不假外求,無不得其「冷枯」之意。然而,未曾具備鑑賞與擁有珍品的資格,亦無須羨嫉他人所有。同時,無論個人多有修養,亦須記取本身缺陷,有所自律,此為至要。謹記自慢自傲即是故步自封,同時要有自信,否則難隮此道。語云,當作心之師,莫被心所師,古人亦如此說也。

珠光這篇短文講了幾個重要觀點,可以視為日本禪茶的立意基礎。首先,珠光明確指出茶有其「道」。此道的關鍵是心態開放,「最忌我慢我執」,這是禪宗佛學與印度宗派佛學大不同處,因為吸收了中國原始儒家的精神,也就是孔子講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還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態度。如此,在施用「茶之湯」的過程中,不斷開放學習,就能超越習慣性自我認知的限制,進入神思翱翔的悟道境界。具體而言,是對日本本土與唐土舶來的文化,都要有審美的體會,而且有所化解而能包容,有容乃大。有了開放心態的「道」為指導,才不會像書院茶會那樣以炫耀唐物茶器為目的,成了品賞珍貴茶器的集會,也不至於為了追求「冷枯」,而一味強調本土產品,無視備前、信樂茶器質量低劣,敝帚自珍,實在貽笑大方。

其次,珠光對「枯」(kareru)與「冷」(hie)作了文化審美的定位,把品味茶器的美感,與品賞枯山水庭園與書畫的枯淡筆調聯繫起來,更讓人想到世阿彌《風姿花》探討藝能,以「枯木逢春之花」作為表演藝術的極致。「枯」的境界,是簡約美學的極致;「冷」的態度,是矜持審美的升華。要有開放的精神來理解茶道,切忌因循固蔽,絕不自大自傲,但同時要有自信,有強大的心靈才能登隮此道。要成為心的主導,絕不能師心自用,就如古來禪師所說。

沒錯,珠光是在說禪,茶道就是禪道。

一休和尚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傳說人物,頗似中國民間傳說中濟公活佛與徐文長的形象,不修邊幅,滑稽突梯,但又超塵出俗,充滿智慧。日本茶道有個傳說,認為「茶禪一味」始自村田珠光在大德寺向一休和尚學禪,遭到棒喝而開悟,肇始了茶道即禪道的傳統。故事說得活靈活現,是說珠光因為傳承了書院茶的規矩,對名貴的古董唐物茶器極具鑑賞能力,又視若珍寶,有一次正捧著愛不釋手的名貴茶碗喝茶,一休突然大喝一聲,舉起手中的鐵如意,一棒捶下來,把茶碗擊個粉碎。在錯愕的剎那中,珠光如夢初醒,從此大悟,覺悟到茶道的真諦是超脫世塵,不再留戀於物慾的牽掛。

 

一休宗純像

這個故事很有戲劇性,也合乎想像中禪師開悟過程的風虎雲龍氣象,聽起來過癮,好像就該是一休和尚棒喝傳道的橋段。可惜與歷史的真實情況不符,人物、時間、地點都配不上套,只能算是姑妄言之的傳說。由於大德寺傳承宋元禪茶的淵源,人們想像「茶禪一味」的起源,不自覺就會想到大德寺,聯繫起相關的禪師與茶人,倒也無可厚非,就使得傳說的形成有了著落。大德寺是大燈國師(宗峰妙超,1282-1337)創立的,他的師父則是南宋時期在徑山寺學臨濟禪及禪茶規儀的南浦紹明(1235-1308),因此,大德寺習禪的傳統既有禪道,也有中國傳來的禪宗寺院茶道規儀。把著名的一休與珠光連在一起,以大德寺作為「茶禪一味」風雲際會的聯繫點,也很容易讓人姑妄聽之。

一休宗純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出身極不平凡,是室町時期後小松天皇的皇子,因宮廷鬥爭的影響,被迫從小出家,後來投入大德寺華叟宗曇和尚門下,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已悟道,曾寫過一首和歌:「欲從色界返空界,姑且短暫作一休,暴雨傾盤由它下,狂風捲地任它吹。」據說他的「一休」法名,就是這樣來的。正長元年(1428)華叟病故之後,他就離開大德寺,雲遊天下,成為一代狂僧。按照他過世後弟子撰寫的《東海一休和尚年譜》,到了日本文明六年(1474),一休八十一歲(虛歲)時,受后土御門天皇的詔令,任大德寺第四十七代住持,但他晚年住在京都府京田邊市的酬恩庵(俗稱「一休寺」)。一休和尚與大德寺的關係固然密切,時間卻可以確定在正長元年他三十五歲(虛歲)之前,與文明六年他八十一歲之後。傳說珠光到大德寺向一休學禪,是在三十歲左右,已經浸潤於幕府宮廷的書院茶道之後,大約在一四五三年前後,這時的一休和尚正浪跡江湖,與大德寺同門相互攻訐,處於關係破裂之時,不太可能回到大德寺向珠光傳授禪茶之道。

 

一休宗純遺偈

倒是珠光受教於能阿彌,得以進出室町幕府的書院茶會,對他追求茶道超越精神有一定的刺激與啟發。珠光出身於庶民背景,對日本民間文化的審美意境有相當的體會,感到書院茶會的貴族氛圍不接地氣,而模仿宋元宮廷茶道的精緻點茶又過於繁瑣,引發他融合高雅意趣與簡約審美的契機,從寺院禪茶的規儀與民間藝能的修煉之中,得到審美鑑賞與禪悟超越的結合。室町幕府的足利義政將軍,是貴族化書院茶的愛好者,同時也有獨特的審美眼光,通過能阿彌的介紹,對珠光的簡約茶道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在《珠光問答》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將軍義政公,召珠光問茶事。珠光曰:「一味清靜,法喜禪悅。趙州如此,陸羽未曾到此。入此室者,外離人我,內蓄和德。交接相見處,謹兮敬兮,清兮寂兮,及至天下太平。」源公欣然,相逢恨晚。

這段話是珠光茶道「謹敬清寂」的來源,也是千利休「和敬清寂」四字真言的前身。更重要的則是,珠光認識到,趙州和尚「吃茶去」的禪意,是陸羽茶道未曾意識到的境界,也就是茶道不能只是茶的技藝,還得要有禪悅。

日本茶道集大成的千利休有個弟子山上宗二,曾被豐臣秀吉封為「御茶頭八人眾」之一,是當時著名的茶人。他的命運與千利休有點類似,都是因為個性耿直,堅持自我信念,忤逆了脾氣暴躁的豐臣秀吉,遭到殺身之禍。在他過世前兩年,寫過日本茶道史的重要文獻《山上宗二記》,其中不但明確提出茶道出於禪道的雛形觀念,而且指出,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是一脈相承,展現了侘茶的精神就是禪悟:「因茶湯皆出自禪宗,故茶人修行以僧人為準。珠光、紹鷗悉禪宗也。」

熊倉功夫寫有《〈山上宗二記〉研究》,其中特別討論了日本茶道傳統中,「一座建立」與「一期一會」概念的出現及其意義。《山上宗二記》提到,武野紹鷗對初學茶道的人說:「做好一個客人,主要在於『一座建立』,但具體做法很多是屬於秘不外傳的。」「一座建立」的主要意義是營造出一體的氛圍,有客觀具體的茶室與茶席的環境,也有主客在施用茶湯時的精神交流,使參與茶會的客人進入一種藝能審美境界,可意會不可言傳。書中還提到千利休的態度:「當時宗易(千利休)則不願意多講這些,只是偶爾在晚上聊天時會涉及一點兒。早晚的『寄合』(日文『聚會』之意)使用新道具或舉辦切茶壺封的茶會時,自不必說,就是一般情況施展茶湯,從進入露地(茶屋的庭園)到退場,主客皆須以一期一度之參會心情來對待。」熊倉認為,武野對茶會的儀式規矩,要求「一座建立」,是比較屬於藝能的審美感悟,而千利休則讓茶會順其自然,帶有充滿禪意的隨興與活潑,同時要參與者體悟「一期一度」(一期一會)的意義,是生命流逝中值得珍惜的聚會,剎那之中體會永恆。

千利休的另一個弟子南坊宗啟記載了千利休的言行,經後人整理成《南方錄》,在十七世紀末面世,其中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人出席宗易的茶會,問他:為什麼你要親自提水桶,往淨手缽中注水呢?宗易回答說:在露地裡,主人的第一個動作就是運水。客人的第一個動作是用水,此乃露地草庵的根本所在。淨水缽的作用,是讓露地中的問答雙方,互相洗淨世塵的汙染。」故事的主旨是千利休規劃飲茶的環境,精心設計經營茶屋與庭園,目的是為了隔絕塵緣,進入飲茶的清修境界,也就是禪宗精神超升的境界。《南方錄》還記載了利休的一段話:「小茶室的茶湯,是指佛法修行得道的第一事。居美屋、食珍味為樂,乃世俗之事。居處以不漏為宜,飯食以吃飽為足。此乃佛之教誨,茶之湯的本意。運水、取薪、燒水、點茶,供佛、施人、自享、立花、焚香,皆是效法佛祖之行。」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禪宗日用悟道的痕跡,搬柴、運水、吃飯、喝茶,飢來吃飯困來眠,一切順應自然,不加意勉強,便可隨緣悟道。

從珠光、紹鷗到利休,可以看到,唐宋寺院茶規與禪道簡約審美觀對日本茶道的啟示與影響,但是,這三位茶道大師都不曾明確提出「茶禪一味」的理論。他們是以自身對禪修的體會,融入「茶之湯」,以實際經驗的表現,促成了茶道與禪道相結合的歷史進程。「茶禪一味」成為明確的理論,斬釘截鐵咬定茶道就是禪道,不允許飲茶還有禪修之外的念想,把茶道當成是靈修的道路,一切儀式與程序都是宗教修行的過程,要到十九世紀初《禪茶錄》的出現。此書一開頭就說,「茶事以禪道為宗旨」,通篇都在闡述「茶禪一味」的道理,甚至強調沒有禪意,就沒有茶之湯:「茶意即禪意,故除去禪意則外無茶意,不知禪味亦難曉茶味。」

到了《禪茶錄》的「茶禪一味」,就成了徹底極端的宗教清修,不懂禪就不知茶味。好像人的感官都有礙靈修,只有通過禪修,才能嘗到茶味,才有精神境界的茶味,生命才有意義。不禁令人疑惑,兼有精神性與物質性的茶飲,色香味俱全,有口感有喉韻,讓涉及感官的六根得到審美提升,若是完全轉化為宗教禪修,為什麼還要喝茶?光是禪修,不就夠了嗎?

 

 

相關焦點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吳覺農《茶經述評》,陳宗懋、楊亞軍《中國茶經》,鄭國建《中國茶事》,周重林、李明《民國茶範:與大師喝茶的日子》,周作人《苦茶隨筆》,岡倉天心《茶之書》,榮西禪師
  • 茶禪一味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從春秋時期最初的貢品,到漢代飲茶之風漸起,進入尋常百姓家,茶就作為商品,在生活中佔了一席之地。《神農食經》中的「奈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華佗《食論》中的「苦荼久服,益思意」,以及王褒《僮約》中的「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無不透露茶在歷史中的行跡。 禪宗的出現,開啟了禪與茶相遇的機緣。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上)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爾波特《禪的行囊》。
  • 茶禪一味颺家風,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
    我們且看《景德傳燈錄》卷二六所說:「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禮拜,歸下去打睡了,起來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真是從早到晚,整天離不開茶。宋代大詩人林逋並有《西湖春日》詩說:春煙寺院敞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其時西湖寺廟,按時敲擊茶鼓,召聚僧眾喝茶,已經成為禪寺的制度。寺中設有茶堂,派茶頭專管茶水,可見茶禪之盛。
  • 鳳凰單叢茶,承接宋味茶之精品!茶禪一味,品茶論道
    鳳凰單叢茶,源於廣東潮州鳳凰山脈,瀕臨東海,氣候溫暖,雨水充沛,優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宋種茶王 單樅茶。今日的鳳凰山脈,茶農種茶世代相承,繼承宋種茶王的優異品種,精耕細作,堅持傳統制茶工藝,韻味天成,承接宋味的鳳凰單叢茶一步步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稱道!
  • 禪即茶,人在草木中
    小陸羽就在廟中長大,智積和尚嗜好喝茶,還煮得一手好茶,陸羽自幼學得了藝茶之術。在智積和尚這位名師的教導下,陸羽已然成為箇中高手。陸羽雖然學習了很多茶文化,但他不願意做和尚,直到十九歲那年下山。雲遊四方,就喜歡研究茶葉,走遍每一個產茶的地方,收集茶葉標本,研究這種茶怎麼泡。
  • 一味 專輯作品(三)禪詩之悟與美
    (二)詞牌 作者/一味 喝火令·有緣《心經》七寶華嚴地,三重咒語天。色空空色破塵間。常持杵槍常見,當下悟心蓮。普渡紅塵路,當來客棧船。設臺高築戒香還。放下繁雜,放下簡裝顏。放下貢高輕慢,我佛亦心安。 漢宮春·禪之無邊福地       常住寮房¹,晚聞聲²閉目,入定雲舟。香灰聚爐熱火,增又移丘。無邊福地,趣多少、此岸常留。情願渡、紅塵客棧,輪迴六道離愁。       不忍當年往事,損害菅草命,食肉狂謀。無間獄中犯下,次第尋仇。烽煙四起,跪金蓮、我佛來收。施大愛、資糧廣納,心經因果重修。
  • 「禪茶一味」和「茶禪一味」到底有何區別?著「相」便是誤入歧途
    有人認為「禪茶一味」與「茶禪一味」是有差異的,並對二者的都做了一個定義。但在我看來,此二者本就是一物,不過就是禪與茶的順序不同而已,但結果均是「具有同一興味」。「茶心」與「禪心」,即是「興味相同」便不分從屬,二者無異,至於如何稱之,只看個人習慣罷了。
  • 佛教常說的禪茶一味到底是什麼意思?
    故此,有禪茶一味的說法。大家的看法@六點半先說茶,拋開茶複雜的品種,種植,製造,保存工藝不談。僅說如果要品茶,就是一個複雜專業的技術活,除身體各感知器官(眼耳鼻舌身)要非常敏銳外,就必須專注。專注到一定程度的品茶者就靠近止觀的止(定)了。(不了解止觀的朋友可以點擊這篇文章-佛家說的入定就是打坐嗎?
  • 茶言茶語:茶禪相融 一物一心不相離
    茶禪相融,一物一心不相離。(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茶文化,禪文化,融成茶禪文化,是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藥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興起。制茶法由唐餅茶、宋團茶、明葉茶、至清工夫茶;飲茶法從唐煮茶、宋點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藥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由上層社會「雅玩」入俗為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事。
  • 一場熱烈沸騰的中國式茶飲相逢,往事若茶X一禪小和尚火了!
    在饕餮美食的江湖裡除了烤肉、西餐、火鍋,還有奶茶遇上三五位知己對去哪裡聚一聚,吃什麼、喝什麼成了世紀難題時奶茶是大家聚餐的最佳選擇,記得一定要去嘗一嘗新晉奶茶——一禪小和尚主題茶飲店X往事若茶一場熱烈沸騰的中國式茶飲相逢解放了每一個食材選擇困難戶 無論春夏秋冬,約三五好友或全家團聚
  • 五湖四海慕名而來,一禪小和尚×往事若茶這一波操作火了
    原來這是一個取名為「往事若茶」的奶茶品牌,名字雖然充滿了禪味,啟迪人生,但按理說不應引起如此大的轟動原來,這是一個「往事若茶」背倚動漫一禪小和尚的巨大流量,8000萬+粉絲精準對接到茶飲,想不火都難。 而且從一禪小和尚的觀看群體中,分析得知,其大部分都是年輕人,而年輕人中,大部分為女性。在超1000億元的茶飲市場上,年輕女性消費者佔比 70%,一禪的粉絲人群精準地匹配奶茶目標消費人群,一禪的廣大粉絲將有效轉化為門店忠實顧客。
  • 一禪小和尚為什麼那麼火了?一禪小和尚做奶茶了?
    一禪小和尚是網絡動畫《一禪小和尚》的主人公,是一個6歲的小男孩兒,因為被阿鬥老和尚撿起並收養,因此自小在廟裡當小和尚。一禪小和尚是一個善良活潑,聰明可愛的小男孩兒,情竇未開卻對什麼都充滿好奇。一禪小和尚為什麼那麼火?一個是人物形象很可愛,讓人一樣望去,便能記得他們的模樣;二是他們所輸出的內容,很正能量,一語擊中人心,很會抓住用戶重點;三是,寬廣的閱歷,以及人物格局,所說出來的話,總能讓人覺得,高度不一樣了!
  • 國產動漫「一禪小和尚」與「往事若茶」有關係?
    如今,3D動漫形象「一禪小和尚」已是爆紅抖音、微博等社交品牌的大IP,上線到至今,圈粉無數。但為了與粉絲零距離接觸,將這份「正能量、要懂得享受美好人生」,「一禪小和尚」選擇從線上走到線下,從屏幕走進現實生活日常,開啟一家以「一禪小和尚主題茶飲店」,取名為「往事若茶」。
  • 深度剖析|一禪小和尚主題茶飲店——往事若茶憑什麼火
    這就是由超人氣IP一禪小和尚跨界而來的往事若茶。莫非,往事若茶的火爆源於一禪小和尚嗎?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往事若茶是一禪小和尚主題茶飲店,秉承動漫有溫度的風格,打造出一杯有溫度的茶飲,讓年輕一代寄情於茶,發現生活的真諦,不念過往,不負當下,更不懼未來。這一種有溫度的特性,讓往事若茶宛如鶴立雞群,迅速從中脫穎而出。
  • 一禪小和尚傾力助陣,抖音大V輪番打call,往事若茶究竟什麼來頭?
    其中不少網友紛紛在個人的社交平臺上,還曬出了與這一家店的合照,紛紛喊話一禪小和尚:「能不能開一家往事若茶店在他們的附近。」除了普通的消費者外,抖音大V也為往事若茶輪番打call,花式視頻頻出。這個往事若茶究竟什麼來頭?緣何獲得消費者如此青睞?CP是一禪小和尚?兩者有何關係?
  • 「原創3D動漫一禪小和尚」強勢出鏡,往事若茶憑國民爆款成功出圈
    往事若茶作為國內首個「原創3D動漫」跨界茶飲,憑什麼能夠博得「滿堂彩」?從央廣新聞、北青網等權威媒體大肆報導一禪小和尚如何出圈,帶動經濟,就已經說出了答案!而今,一禪小和尚選擇跨界茶飲業,本身自帶有的超強流量也會延續到往事若茶身上。並且,往事若茶在發展過程中,也會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對品牌進行升級,逐步完善自身的定位,針對年輕消費者的需求,打造了可持續增長的發展計劃。同時,往事若茶在產品打造上,與市場上普通的口味有所不同。
  • 往事若茶,一杯一句一禪小和尚語錄,既走心又勵志
    在疲憊不堪之時,不如來一杯往事若茶,給心靈放個假。往事若茶是以一禪小和尚IP形象作為主題的茶飲店,旨在通過一杯茶,把自己的願景寄托在一杯茶中,讓人們發現生活的真諦,不念過往,不負當下,更不懼未來的生活力量。一杯茶的分享,贈與每一位來門店的消費者溫暖和正能量,所以將一禪主題茶飲店命名為「往事若茶」。
  • 一禪小和尚×往事若茶新晉「排隊王」,火爆場面媒體爭先報導
    其中一禪小和尚主題茶飲店——往事若茶成為了新晉的「排隊王」,每一天門口都排起了蜿蜒幾十米的長龍,引發媒體爭先報導!對此,無數的網友表示疑惑,莫非又學喜茶飢餓營銷的那一套,延遲取茶的時間,以此造成火爆的場面?非也,在一禪小和尚×往事若茶店外,可以看到ta制茶的速度很快,5分鐘內至少可以前進5個位。
  • 超人氣動漫IP一禪小和尚跨界茶飲品牌,往事若茶何以叱吒風雲?
    2017年,喪茶,對標喜茶,以「喪」爆火;2018年初,一杯可以解惑的茶,在抖音上收割百萬級流量,一舉爆紅;2020年,一杯「不念過往,只爭朝夕」的往事若茶,攜手一禪小和尚,全面打造出治癒系主題茶飲店,榮獲媒體爭先報導……於是茶飲市場上出現了這一種現象,幾乎每一個品牌都有自己的產品語言與「人設」,試圖通過解讀年輕人的心理、現狀,從而立下個性化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