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詞牌
作者/一味
喝火令·有緣《心經》
七寶華嚴地,三重咒語天。色空空色破塵間。常持杵槍常見,當下悟心蓮。
普渡紅塵路,當來客棧船。設臺高築戒香還。放下繁雜,放下簡裝顏。放下貢高輕慢,我佛亦心安。
東風齊著力·中元節
禪寺敲鐘,門迎僧眾,引擎高歌。西東拜願,合十贊娑訶。法會《三時繫念》,《心經》咒、喜舍《彌陀》。銀輝瑞,金爐焚起,鑲玉呈荷。
普供養蹉嵯。誠意跪、世親歷代宗峨。渡西海岸,遠離苦塵窩。再拜觀音勢至,三皈戒、護法平珂。方殷罷,陰陽二處,左右逢皤。
漢宮春·禪之無邊福地
常住寮房¹,晚聞聲²閉目,入定雲舟。香灰聚爐熱火,增又移丘。無邊福地,趣多少、此岸常留。情願渡、紅塵客棧,輪迴六道離愁。
不忍當年往事,損害菅草命,食肉狂謀。無間獄中犯下,次第尋仇。烽煙四起,跪金蓮、我佛來收。施大愛、資糧廣納,心經因果重修。
註:
¹寺院住房統一稱呼為:寮房。
²寺院每晚八點敲板 熄燈。
雨霖鈴·蓮池海會
蓮池海會。駕雲西部,靜待經說。《心經》意中常駐,《彌陀》大學,《楞嚴》當諦。我佛傳經布道,座蓮階祥瑞。又早是、三寶《華嚴》,勢至觀音兩邊慧。
塵緣放下回歸此。再休提、往事如煙爾!今宵聖光何喜?都應是、七功寧美。八德花香,千葉如來,萬層軒寺。正有待、入定家園,更有誰人悔?
八聲甘州·入定禪悅
望藍天碧水灑塵緣,紫竹映觀音。念經文庇佑,檀香護繞,佛法鑲金。是處紅蓮業火,渡海洗身心。卻喜同修贊,共赴西尋。
歡聚蓮臺馨樂,慶楞嚴¹戒色,妙法²禪參。又清風拂面,雲起誦絲霖。座談中、華嚴³三聖,點迷津、傳承法常箴。爭知我、祥雲瑞彩,引步盤琴。
注¹《大方廣佛楞嚴經》²《妙法蓮華經》³《華嚴經》
鷓鴣天·一味禪茶守一心
一味禪茶守一心,千香聚頂身千尋。佛經明意關山路,蓮座鑲花引擎¹音。
雲捉月,水藏霖。西方淨土法門參。清泉映日昇平樂²,寺院藏霖翠羽吟³。
註:¹「引擎」佛教法器名。²「昇平樂」詞牌名稱,此處指:靜心念佛自悟禪中性,又,自得其樂。³「翠羽吟」詞牌名稱,此處指:愛惜飛蛾紗罩燈。
沁園春·一念靈識
孤影身弓,野貓眼弱,寺院每呆。一念靈識現,晨鐘暮鼓,跟人學拜,裹素權齋。靜夜思琪,朝陽臥殿,守護風光荏苒來。喵嗚語,念彌陀聖號,跪墊消災。
彌留往昔因緣,憶舊歲、華衣錦繡懷。有堂前捐款,碑中篆字,長眠此刻,事甚何猜。再憶苦思,當離六道,乘願蓮池倚竹載。僧袍應,便傳經廣渡,悟果蓮臺。
攤破浣溪沙·淺墨描青素葉針
淺墨描青素葉針,盤溪泛綠探花尋。入穀神遊寺中寺,願禪心。
碎雨石回招入定,頂樓長袖數觀音。千萬拜蓮三句半,祝祥斟。
青門引·齋堂
惜福齋堂拜。三德六茴長耐。當同供養佛僧團,咽喉無語,進食守居戒。
殘羹白水留心態。入夜清輝代。悅禪普施沙粒,有粥十利行人界。
雲仙引·晚課之大懺悔文
護法天人,參禪地藏,紅蓮業火蒼雲。金含磬¹,玉經輪²。邪風引來怨鬼,笑裡藏機多拜親。前世著因,悔今懺愧,當盡除身。
貪嗔痴去方殷。舌中意、今皆回向恩。所所生生,誓修安樂,接引西坤。常守蓮臺,比盧性海,稽首莊嚴無等倫。四恩三有,佛垂金手,淨土宗門。
註:
¹佛家法器,引擎。
²佛家法器,轉經輪。
《月半彎》之 定中觀
信眾:
青蓮葉,盤成環,清風拂面木船鼾,月半彎,啊,月半彎,夜夜暮鼓,登彼岸。
佛偈:
世人間,最貪頑,多少散曲全自彈,水中月,啊,水中月,百萬塵事,過眼刪。
信眾:
早晚檀,無有閒,誠意方殷喲,喜顏顏,手拿經書喲,誰顧涼寒。
佛偈:眸半山,月空殘,池池清漣喲,變蓮瓣,寶華瑪瑙喲,無邊無欄。
信眾:
三昧丹,青果誕,陰陽調和法門喲,再續命中顏,啊,月半彎,月半彎,何來看破,無非生死一般般。
佛偈:
月色閒,碧水寒,敲紅塵的佛經喲,時刻人間拴,啊,莫問呀,莫問呀,禪心常嘆,晨露不知暮霜綻。
合唱:
疫落單,月半安,心經常熟,累劫修身潺,啊,喜也楊帆,悲也楊帆,但為那喲,西方遇見。
(三)曲牌
作者/一味
【正宮·雙鴛鴦】禪
寺中祈,佛頭髻,合掌平胸拜懺依。寶縵家紡居士送,紅蓮塵世忘憂羈。
獨木橋體:
福東歸,瑞西歸,懺悔前生業障歸。數世消除災難苦,慈航普渡願心歸。
疊韻體:
夢依依,苦悲悲,劫難塵緣世死迷。玉佛吉祥平臥望,金裝修福內心隨。
犯韻體:
破塵眉,放身衣,引擎常牽玉殿輝。佛渡眾生平等處,人間糧餉廣安眉。
頂針體:
拜西回,跪求知,輾轉難眠倒坐暉。野外放生蓮水碧,回身靈感悟心池。
疊字體:
念經題,誦經題,夜夜禪心夜夜醍。世世常行菩薩道,茵茵當贊有情琪。
嵌字體:
十方持,一方持,七寶蓮臺四季漓。左右逢源三德味,中東大地八千彌。
【仙呂•太常引】夢先母
母親昨夜現身前,歡喜外甥¹邊。聚散又團圓,念我佛、慈悲化蓮。〔么篇〕一聲菩薩,一因果報,善惡總為緣。秋月半窗懸,灑一淨、西方渡船。
注¹外甥,此處指新病故之人。
【黃鐘宮•人月圓】爐香懷古
爐香乍熱多方地,三世佛緣圖。萬花春起,千蓮叩首,藕帶經書。池塘碧水,放生納種,廣渡塵雛。木魚低唱,高僧合掌,普惠人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