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一味颺家風,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

2021-01-08 歷史國學教堂

《紅樓夢》裡有這樣一個橋段:,一次寶玉、黛玉、寶釵在青年女尼妙玉那裡喝茶,經歷了一次人生難得的享受。妙玉對於喝茶,很在行也很講究。妙玉是個出家人。自古以來,出家人就對喝茶十分講究,有所謂「茶禪」之風。

史書記載,趙宋一代禪寺喝茶之風大行,稱為「和尚家風」。我們且看《景德傳燈錄》卷二六所說:「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禮拜,歸下去打睡了,起來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上堂吃飯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東事西事。」真是從早到晚,整天離不開茶。

宋代大詩人林逋並有《西湖春日》詩說:春煙寺院敞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其時西湖寺廟,按時敲擊茶鼓,召聚僧眾喝茶,已經成為禪寺的制度。寺中設有茶堂,派茶頭專管茶水,可見茶禪之盛。

我國寺廟飲茶習俗,大概東晉就已開始。南北朝時後趙昭德寺僧人道:開晝夜不臥,每天只吃藥丸幾粒,「時復飲茶蘇一二升而已」。茶蘇是一種用茶葉和果汁、香料一起做成的飲料,有補充體液,消除昏沉的作用。

唐玄宗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降魔禪師大興禪教,讓禪僧們長時間地坐禪不臥,過午不食,只許喝茶。為了破除昏蒙疲倦,禪僧們多自備茶葉,隨時煎飲。

後來,從山東到長安那段漫長的路上,一路所經市鎮,為了供給遊方僧人茶水,老百姓開店賣茶,竟至蔚成風氣。平時,僧人間你往我來,也是清茶一杯,雅不可言。唐末五代僧人貫休《題蘭江言上人院》詩說:青雲名士來相訪,茶煮西峰瀑布冰。

據說,唐朝陸羽《茶經》中載述的「煎茶法」,就來源於叢林中。唐朝茶禪中最享聲望的有「趙州茶」公案。趙州觀音院有從諗禪師,人稱「趙州」。

一次趙州問一僧人:「曾到此間麼?」僧答「曾到。」趙州說:「吃茶去。」不久又問一僧人說:「曾到此間麼?」僧答:「不曾到。」趙州又說:「吃茶去。」後來院主問他:「為什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可是趙州卻仍然說:「吃茶去。」

「吃茶去」三字,真是妙不可言。原來趙州主張,學人參禪,最要「任運隨緣,不涉言路」,就好比「遇茶吃茶,遇飯吃飯」一樣的平常自然,不必另起妄想分別之心,反倒把問題給弄複雜了。

所謂「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為此,盛產茶葉的杭州龍井,至今留有這樣一副對聯:小住為佳,且吃了趙州茶去;日歸可緩,試閒吟陌上花來。

禪僧和茶結緣,是因為他們深深懂得,「茶令人清,酒令人昏」的道理。《博物志》說:「飲真茶,令人少睡眠。」《神農食經》也說:「茶茗宜久服,令人有力悅志。」《陶弘景雜錄》則說:「苦茶,輕身換骨。」《華佗食經》更補充道:「苦茶久食益意思。」

藥理分析表明,茶葉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微量元素氟,以及茶鹼和咖啡因等,所以具有廣泛的防癌、防齲齒,以及興奮高級中樞神經,興奮心臟,擴張冠狀動脈,增進食慾,利尿等作用。

再之茶葉還含有大量澀口的鞣酸,能夠收斂止瀉,抑制痢疾桿菌的繁殖。有著這些好處,難怪廟裡僧人,包括每天適量飲茶的人,多半可獲健康長壽。

飲茶獲壽的答覆當然是肯定的。唐宣宗大中年間,有東都僧獲壽120歲,宣宗問他吃了些什麼長生妙藥?東都僧唯答:「臣少也賤,素不知藥,性本好茶,至處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餘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

不過,從根本上看,茶禪的趣味,主要還是表現在對於禪的參悟上。正如唐朝著名詩僧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所說那樣:「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至道不繁,茶禪一味,可謂颺盡家風。由此我又想到紅塵中人,若能「竹榻斜眠書漫拋」,「茅齋獨坐茶頻煮」,豈非比起花柳繁華,來得更有情味?

相關焦點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中)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吳覺農《茶經述評》,陳宗懋、楊亞軍《中國茶經》,鄭國建《中國茶事》,周重林、李明《民國茶範:與大師喝茶的日子》,周作人《苦茶隨筆》,岡倉天心《茶之書》,榮西禪師
  •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上)
    茶禪一味——茶的文化與歷史(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推薦閱讀書單: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茶馬古道》《禪茶一味》,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陸羽《茶經》,周重林、太俊林《茶葉戰爭》,林清玄《平常茶非常道》,比爾波特《禪的行囊》。
  • 書城大家 | 鄭培凱:「茶禪一味」五題
    佛法再精妙,總不會像周公入夢,在孔子的睡夢中開示吧。那麼,傳說是誰編造的呢?我查了查日本茶學資料,日本學者從來沒有這麼說過。淡交社出版的《茶道辭典》,有「茶禪一味」詞條,說的是村田珠光(1423-1502)在大德寺修禪,體悟了禪道與茶道「不二一如」的精神,再經過武野紹鷗(1502-1555)及千利休(1522-1591)的發揚光大,逐漸(請注意,是「逐漸」)成為日本茶道與禪道結合為一的表述。
  • 茶禪一味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從春秋時期最初的貢品,到漢代飲茶之風漸起,進入尋常百姓家,茶就作為商品,在生活中佔了一席之地。《神農食經》中的「奈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華佗《食論》中的「苦荼久服,益思意」,以及王褒《僮約》中的「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無不透露茶在歷史中的行跡。 禪宗的出現,開啟了禪與茶相遇的機緣。
  • 禪即茶,人在草木中
    小陸羽就在廟中長大,智積和尚嗜好喝茶,還煮得一手好茶,陸羽自幼學得了藝茶之術。在智積和尚這位名師的教導下,陸羽已然成為箇中高手。陸羽雖然學習了很多茶文化,但他不願意做和尚,直到十九歲那年下山。雲遊四方,就喜歡研究茶葉,走遍每一個產茶的地方,收集茶葉標本,研究這種茶怎麼泡。
  • 鳳凰單叢茶,承接宋味茶之精品!茶禪一味,品茶論道
    鳳凰單叢茶,源於廣東潮州鳳凰山脈,瀕臨東海,氣候溫暖,雨水充沛,優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宋種茶王 單樅茶。今日的鳳凰山脈,茶農種茶世代相承,繼承宋種茶王的優異品種,精耕細作,堅持傳統制茶工藝,韻味天成,承接宋味的鳳凰單叢茶一步步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稱道!
  • 一味 專輯作品(三)禪詩之悟與美
    (二)詞牌 作者/一味 喝火令·有緣《心經》七寶華嚴地,三重咒語天。色空空色破塵間。常持杵槍常見,當下悟心蓮。普渡紅塵路,當來客棧船。設臺高築戒香還。放下繁雜,放下簡裝顏。放下貢高輕慢,我佛亦心安。 八聲甘州·入定禪悅       望藍天碧水灑塵緣,紫竹映觀音。念經文庇佑,檀香護繞,佛法鑲金。是處紅蓮業火,渡海洗身心。卻喜同修贊,共赴西尋。       歡聚蓮臺馨樂,慶楞嚴¹戒色,妙法²禪參。又清風拂面,雲起誦絲霖。座談中、華嚴³三聖,點迷津、傳承法常箴。爭知我、祥雲瑞彩,引步盤琴。
  • 「禪茶一味」和「茶禪一味」到底有何區別?著「相」便是誤入歧途
    有人認為「禪茶一味」與「茶禪一味」是有差異的,並對二者的都做了一個定義。但在我看來,此二者本就是一物,不過就是禪與茶的順序不同而已,但結果均是「具有同一興味」。「茶心」與「禪心」,即是「興味相同」便不分從屬,二者無異,至於如何稱之,只看個人習慣罷了。
  • 茶言茶語:茶禪相融 一物一心不相離
    茶禪相融,一物一心不相離。(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茶文化,禪文化,融成茶禪文化,是我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 相傳神農嘗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藥效。史傳記載,東晉僧人,已於廬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飲茶蘇(將茶與姜、桂、桔、棗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湯)助修。隨著華夏文明之發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興起。制茶法由唐餅茶、宋團茶、明葉茶、至清工夫茶;飲茶法從唐煮茶、宋點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藥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由上層社會「雅玩」入俗為民間「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事。
  • 禪歌—《出坡》
    >唱:晨鐘暮鼓梵音遠雲居禪門僧不閒日不勞作日不食出坡坐香皆我願採茶掐去出頭尖插秧倒退即向前僧在田裡低頭作禪由心底上眉間出坡咯 出坡 出坡亦禪亦農歡喜在佛前出坡咯 出坡 出坡春種秋收一年又一年出坡咯 出坡
  • 趙州和尚「吃茶去」的內涵和對現代生活的指導意義
    所以說這「吃茶去」三字不應看作漫不經心地毫無意義的重複,從諗藉此表達的含義是:①平常心是道,你要悟道麼?快吃茶去,邊吃邊悟;②區區茶中亦有道。另一則禪話,他甚至說糞中有道;茶比糞高潔,能無道?我們不能把趙州和尚垂名茶史看作是偶然的機遇,一種僥倖。他是學問僧,於禪學於茶學有很高造詣。如果說是懷海和尚為「茶禪」提供了制度的保證,那麼是趙州和尚創立了「茶禪」的規範。
  • 佛教常說的禪茶一味到底是什麼意思?
    故此,有禪茶一味的說法。大家的看法@六點半先說茶,拋開茶複雜的品種,種植,製造,保存工藝不談。僅說如果要品茶,就是一個複雜專業的技術活,除身體各感知器官(眼耳鼻舌身)要非常敏銳外,就必須專注。專注到一定程度的品茶者就靠近止觀的止(定)了。(不了解止觀的朋友可以點擊這篇文章-佛家說的入定就是打坐嗎?
  • 中國禪宗從「如來禪」到「祖師禪」的分化過程
    此是汝聰明伶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智閒被問得一片茫然,不知如何回答。回到住處後,將平日看過的經文從頭找了一遍,想從中找到一句答語,卻始終沒有找到。於是自嘆曰:「畫餅不能充飢。」以後多次前去乞求溈山靈祐禪師為之說破,但溈山對他說:「我若說似汝,汝已後罵我去。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幹汝事。」
  • 萬行大和尚開示 | 何謂東華(覺照)禪
    因為真正成就的人是在動中發揮佛法的價值,發揮佛法的用,是與眾生一起共樂,一起享受佛法的智慧,而不是關起門來自己一人獨自享受。「東華禪」將信仰落實於生活中,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入世間,將個人融入大眾。
  • 順應自然方成道,對景無心莫問禪。道法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
    對境無心莫問禪: 對境無心就是禪嘛!何必再問禪呢!人們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情景,都要靜心對待,心如止水。 對一切境界都不執著 包括禪的本身!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意思是「道」就是「自然而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頂針的文法,將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深層規律精闢涵括、闡述出來。
  • 詩中有禪,禪中有詩,詩禪兩相宜
    和如庵(張孝祥)厭聽諸方三昧禪,卻思夜雨對床眠。欲知千揭如翻水,看取朝來綠漲川。詩人出身於書香門第,其家風不僅儒學深厚,佛學也頗有造詣。其父不但是儒學的大家,也是佛教的信眾。而詩人的妻子更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 超人氣動漫IP一禪小和尚跨界茶飲品牌,往事若茶何以叱吒風雲?
    2017年,喪茶,對標喜茶,以「喪」爆火;2018年初,一杯可以解惑的茶,在抖音上收割百萬級流量,一舉爆紅;2020年,一杯「不念過往,只爭朝夕」的往事若茶,攜手一禪小和尚,全面打造出治癒系主題茶飲店,榮獲媒體爭先報導……於是茶飲市場上出現了這一種現象,幾乎每一個品牌都有自己的產品語言與「人設」,試圖通過解讀年輕人的心理、現狀,從而立下個性化的標籤!
  • 佛教: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子孫做馬牛——這話如何從佛法解讀?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44篇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人是世界上最重視家庭的國家和民族,比如孩子們啟蒙讀物《三字經》中就不止一次地強調「所以放眼世界,我們中華民族絕對是最有生命力也最輝煌的民族,未來也會更加強盛,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有信心,雖然佛法確實發源自古印度,但它的巔峰卻註定在中國,畢竟這裡才有真正的「大乘佛法龍象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