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儒家有一句話,叫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說的,事實上,子夏說這句話的背景是,勸一個對生活感到失望彷徨的師兄弟司馬牛的,子夏的這句話的後面,還跟著一句話,而能夠真正反映儒家人生價值觀,特別是儒家的命運觀的,應該是這句話的後半部分。假如你要是僅僅看到子夏的「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話,那你就會發現,儒家對命運的態度很消極,類似於道家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的命運觀。事實上,儒家的命運觀是完全不同於道家的消極順應的。他是積極進取的。
論語中的人原文是這樣的: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司馬牛這個人,性格有些內向,他本來是宋國的貴族,他的幾個哥哥都是大軍閥,經常為非作歹,其中的一個哥哥還差一點殺了老師孔子,所以這個司馬牛就很憂鬱,對生活充滿了失望,認為別人都有很多很好的兄弟姐妹,唯獨自己沒有,自己的哥哥都是不受歡迎的壞蛋。而子夏是在開導司馬牛,所以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但是強調的是後半句,就算是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但是君子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說我們無論在什麼樣的艱難的條件下,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至於什麼命運,可以不去管它。
我們可以用王安石在《褒禪山記》中說的一句話,來代表儒家的命運觀——「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儒家認為,命運可能無法把握,但是我們一定要努力,不能匍匐在命運的腳下而無所作為,不管前路 如何,不管命運如何,我們人一定要努力,一定要好好地幹,至於最終的結果如何,那就已經不重要了。這就是儒家的積極進取的命運觀。
整體上而言,中國文化是積極進取的入世文化,崇尚「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鬥哲學。中國文化歷來強調「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關鍵是人要先謀事,躺在床上混吃等死,連上天都不會高興。反映在對待命運上,儒家強調要正確認識命運,既承認命運對人的支配作用,又強調人不能做命運的奴隸,匍匐在命運腳下而無所作為。
儒家提倡「盡人事待天命」,不去管最終命運如何,先盡力而為,在所有努力都窮盡之後,將結局交給天命,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奮鬥進取精神,始終激勵著中華民族,在「黑雲壓城城欲摧」的至暗時刻,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媚春光。承認命運,但不盲從命運,行不行先幹了再說的精神,是中國文化命運觀的底色。
儒家和墨家是積極進取的學派,他們思想的核心就是迎著命運向前衝,用最大的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就像王安石所說的,「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