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內,李斯帶領秦朝統一天下,內裡學問值得我們沉澱兩千年!

2020-12-22 911的故飾

今天,開講一位重量級人物。

這個人,伴隨著秦朝的興與亡,盛與衰。

他,使秦帝國統一的步伐,至少提速二十年;揚棄分封,走向郡縣,勵精圖治,中央集權,在他的點睛之下,淋漓盡致,揮灑如金;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高屋建瓴的智慧,令中國大地開出第一朵文明之花。

然而,作為大儒荀卿的學生,他骨子裡對權利富貴的追逐與貪戀,毫無底線地摒棄「士」之精誠,與佞臣趙高骯髒齷齪之勾當,直接導致秦代江山,幾百年努力,一統天下,二世而亡,真真讓老師打臉。

此人,估計大家都猜出來了,楚國上蔡人,姓李名斯。身為一國丞相,終於落魄腰斬。

死不入世家,千古之功勳,流落罵名。

讀書人之斯文,於他,真真可憐可興可嘆。

李斯

01一、李斯的價值觀,如何看?

李斯年少時,只是個掌管文書的小吏。

他這人,善於思考,尤其生活中的小事兒,他常常可以鴻篇巨製且浮想聯翩到個人發展。

絕對是一個有思維的人!

或許,他太想功成名就,念茲在茲。

於是一日,他觀察辦公室後面茅廁裡的老鼠,一個個機警,探頭探腦……,此刻,他似乎看明白了什麼……,於是思考,這老鼠的命運,本就如此嗎?

鼠類,生活在齷齪骯髒之地,吃著噁心吧啦的剩食,人或狗靠近,嚇得命都丟掉……,膽小如鼠,東躲西藏,可憐之至,又何來出頭之地……。

這件事,讓李斯一直覺得,很心酸。

終於有一天,李斯走進大糧倉,頓時發現,倉中之鼠,不慌不忙地趴在積粟最頂端,餓了隨意吃上幾口,乏了翻身就地打滾,想在哪裡撒野,就在哪撒野,一把尿下去,不用畏懼任何人。

皆為老鼠,為何倉中之鼠,卻如此安逸,甚至囂張。難道,真真所處的位置與環境不一樣,區別就可以這麼不同嗎?

命運的交響曲,此刻,在李斯的心裡,奏開了一朵又一朵攀雲之花。

自那一刻起,小李子,變了。

他決定,要努力往上爬,直到爬到食物鏈的最頂端,不再仰人鼻息,要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成為一代碩鼠!

彼心燦爛,一出手,就不凡。

於是,李斯跟隨大V荀子,學習「帝王之術」。

學成後,他細細思量:當今大勢

1、楚王,不足以成事,此人萬不能跟。

2、六國,內外羸弱,沒有值得跟隨之人。

3、秦國,虎狼之師,野心天下,值得一搏。

李斯,是扎紮實實地分析了天下大勢之後,才決意要去秦國的。

為人處事,謀定而後動,絕非輕舉妄動。

於是,他拜別自己的老師荀子,並留下了一段非常露骨之話。

他說,

老師,學生知道,時機,對於一個人的重要。

所以,我絕不會錯過眼下這個時機。

且看當今,諸侯並列,說客當道。

又,秦王欲吞天下,稱帝而治,此乃關鍵時刻……,我等布衣,恰是高空振翅,直衝碧野之時。

好男兒,胸中塊壘,無所作為,與禽獸何異?

長著人的面孔,卻強行直立行走,於人,就是最大之恥辱。我此刻的貧窮,深感不平,不甘。

人在貧賤位置處久,會討厭這個世界,撻伐功名,標榜自己清淨無為……,這並非「士」之本願……,所以老師,我想去遊說西秦,一展我李斯的抱負。

李斯,說得沒錯。

一身學問,不施展出來,笑傲江湖嗎?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這是儒家入世擔當的訓導。

沒有錯。

李斯一顆想當大V的心,蠢蠢欲動。

或許,他沒有看清自己的底層,有些急,甚至有些不擇手段,喪失底線。

他,不太清楚。

荀子,最後說了啥,我們不太清楚。

只知道,李斯此刻,想要出去試試身手,一顆不甘於平凡、貧窮之心,此刻,即將爆發。

02二、秦王青眼,拜為客卿!

到達秦國之後,正巧趕上秦莊襄王崩。

於是,李斯找人打聽到:秦相呂不韋正在風頭。果斷前往,李斯成功位列呂氏門下。

這是第一步。

呂不韋,與李斯聊過之後,非常賞識他,於是,擢拔他當了「郎官」。

所謂郎官,就是有機會,可以和秦王遞上話,並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李斯大喜。

這是第二步。

李斯站穩腳跟之後,就尋找機會,和秦王嬴政面對面諫議:

成大事者,等待良機。

無所作為者,錯失時機。

時機成熟,人就要學會果斷取捨。

秦穆公稱霸,始終沒有東並六國,為何?

那個時候,諸侯泛眾,周德未衰,於是,五霸更迭,遵奉周室。

秦孝公時期,周室衰微,諸侯兼併,秦之外,剩六國。趁此良機,乘勝追擊,秦朝才有統一六國的機會。

如今,六國諸侯,譬如我秦之郡縣,以大王之賢德,掃除六國,一如灶灰。

滅諸侯,統天下,此乃最佳時機!

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待六國強盛,合縱相聚,即使大王有黃帝之賢才,奈何時機一過,最是強求不得。

秦王嬴政大喊妙哉!

於是,拜李斯為長史,權聽其計。

秦王嬴政

一邊,李斯派說客,持金玉禍禍六國名士,但凡收下財物的,與之暗結聯盟。不肯就範的,派出刺客,一劍嗚呼,了結後患。

一邊,各種手段,只為離間六國君臣,關係一破,秦朝雄兵緊跟其後,一滅一個準,瞬時,秦國土地、威望、氣勢,一時無兩。

終於,秦王拜李斯為客卿,客之至尊者。

故事說到這,相信大家對李斯的能耐,會有一個初步的認知。那就是,目標性非常強,銳意進取,步步為營。

其一番作為的魄力,是充滿正能量的,值得我輩學習。所謂值得學習,就是堅定地走在自己人生之「正道」上。

這一點,李斯是對的,也是成功的。

OK,今天暫時到此。明天繼續。

在明天的篇章中,我們會說到李斯的千古名篇《諫逐客書》,全篇氣勢恢宏,鏗鏘有力。無論文史,皆為典範,值得大家共同學習。

我是「史髻官」,打算用一年時間,幹翻《史記》。另外,告訴大家,《漢書》這本大部頭,許多文章,80-90%,皆出自《史記》。

也就是說,讀爛一本《史記》,為之後《二十四史》,作了一個誠實的奠基。

我們 一起加油!一天一點進步!

喜歡文史、紋飾圖騰的兄弟姐妹,如有興趣,可以持續關注我的更文,未來,會帶著大家一起,與豐盛的興趣、愛好,一一撞滿懷。

李斯

相關焦點

  • 華夏文明四千年,秦朝之前是前兩千年,清朝結束是後兩千年
    華夏文明,從夏朝算起,至清朝結束,剛好四千年。假如把這四千年當作一個線段,那麼中點便是秦朝,秦朝之前是兩千年,秦朝之後也是兩千年,而我們現在則是下一個階段的剛剛開始。1、秦朝之前,便是上三代——夏商周秦朝之前的兩千年只有三個朝代,即夏商周。這一時期的華夏文明僅位於黃河中下遊地區,並處於封邦建國的封建時代,天下邦國林立,即使到了武王伐紂之時尚有800餘國,而夏商周則是天下的盟主。
  • 秦朝丞相輔佐嬴政統一六國,李斯政治家文學家,李斯實踐法家思想
    大家好,今天就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秦朝丞相他也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他是出生在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崗鄉李斯樓村。根據小編的一番搜索歷史得知李斯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踐法家思想的,那什麼是法家思想呢?
  • 李斯是怎樣的人?公心大於私心時,他是秦朝功臣,反之,則是罪臣
    《大秦賦》正在熱播中,宮鬥篇全部落下帷幕,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步伐已經邁出,秦始皇當然無法一個人打天下,麾下的文、武英才也要開始逐一散發出光芒,本文要講的是對秦朝統一天下,乃至滅亡,皆有貢獻的一個重要人物,毀譽參半的丞相李斯。李斯是怎樣的人?
  • 《大秦賦》李斯歷史原型:輔助嬴政統一六國,最終卻被太監所害
    《大秦賦》李斯歷史原型:輔助嬴政統一六國的「大功臣」,最終卻被太監所害文/無計讀史《大秦賦》的熱播,讓我們又回顧了一些關於戰國末期的歷史。雖說劇中有很多不是根據歷史來的,但是歷史中的人物卻也讓觀眾們了解和認識了不少。
  • 大秦帝國丞相——李斯!
    他繼續堅定地實行法家的思想,並且幫助了秦始皇統一了天下,這個人就是李斯,也就是後來的大秦帝國丞相。李斯,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人(今河南上蔡西南)。生於約公元前二百八十四年,死於公元前二百零八年,活了大概七十多歲。他是中國歷史上生前建樹最多,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位治世能臣。
  • 丞相李斯被趙高陷害腰斬,沒人替他求情,只因四件事得罪滿朝文武
    李斯之於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竭盡才智,功勳卓著,是秦朝的大功臣;在沙丘之變時,與胡亥、趙高合謀,偽造秦始皇的遺詔,殺死公子扶蘇和蒙恬、蒙毅兄弟,改立公子胡亥繼位,將秦朝推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最終二世而亡,又是秦朝的大罪人。這個集秦皇朝大功臣與大罪人於一身的李斯,在秦二世二年七月,以謀反罪被腰斬於鹹陽街頭。丞相李斯謀反,滿朝文武都知道是趙高陷害,為什麼沒有人替他求情呢?
  • 因為一個人人皆知的成語,秦始皇被痛罵了兩千年
    康有為為變法而作的《新學偽經考》,將漢代儒生視為騙子,指出焚書坑儒是一樁兩千年的騙局。他認為,「秦焚書,六經未因此而亡」,先秦經典是秦漢以後逐漸散佚的,秦始皇只是在背黑鍋。胡適認為,李斯的焚書抨擊復古思想,在當時代表的是一種厚今薄古的改革精神,對其大加讚賞:「政治的專制固然可怕,崇古思想的專制其實更加可怕……我們不能不承認李斯是中國歷史上極偉大的政治家。他們採取的手段雖然不能完全叫我們贊同,然而他們大膽的反對『不師今而學古』的精神是永遠不可埋沒的,是應該受我們的敬仰的。
  • 李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幾乎以一己之力成就了秦國的霸業
    秦朝在秦始皇的帶領之下,成就了一番霸業,秦王掃六合,一統天下。於是文字,貨幣等都有了一定的統一,度量衡的統一,文字的規範,使得天下有了一個統一的標準。於是秦朝開始了他的霸業,畢竟統一天下是古往今來少有君王能夠做到的,而秦始皇能夠做到也是極其不容易的。
  • 《史記》中的李斯,秦始皇的寵臣,贏了地位,輸了人品
    前言:如果說秦始皇統一華夏是秦國數代的積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那麼在大一統之後,秦朝所開創的各項統一,才是秦始皇真正能力和功績的體現。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他就是秦朝的丞相——李斯。參與並擬定了秦朝統一後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頂層設計。李斯在廢除分封,實行郡縣,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文字等重大執政舉措上,貢獻都是及其顯著的。特別是他的書法、文章更是被後世文者盛讚。
  • 作為楚國人,李斯為什麼要背井離鄉,去秦國求發展
    李斯我們都很清楚了,他是秦始皇的丞相,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貢獻。秦朝建立後,他提出了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等措施,都被秦始皇採納,並對後世乃至於現在都有很大的影響。既然李斯能力這麼強,為什麼他一個楚國人不為楚國效力,而非要去秦國呢?其原因有三點。
  • 秦朝開國元勳李斯,究竟是忠是奸,為何選擇了擁立胡亥
    其實對於胡亥的上位,一直有一個人在其中出了巨大的力氣,那就是李斯,作為秦朝的開國元勳,李斯的地位崇高,深得始皇帝信任。但是為何會在決定國家走向的時候選擇了胡亥呢,憑藉李斯的能力,應該清楚地明白,扶蘇才是最合適的人選。
  • 李斯被腰斬之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何沒有一人站出來為他求情?
    李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丞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丞相。李斯是個奇蹟,也是個悲劇,李斯出身寒門,師從荀子,初為秦相呂不韋的門客,因《諫逐客書》打動了秦王嬴政,使得秦王收回逐客的成命,之後得到重用。嬴政掌權後,任用李斯等人,積極推行統一戰略,李斯為秦吞併六國出謀劃策,最終秦國完成了統一大業。
  • 李斯為秦國統一天下立下奇功,深受秦始皇信任,為何最後被腰斬?
    文|格瓦拉同志 在談及秦朝的歷史時,李斯是一個無論如何都無法繞開的關鍵人物,此君幫助秦王嬴政謀劃兼併山東六國,實現中國史上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
  • 秦朝二世而亡的背後,除了選擇失誤之外,還有歷史客觀性
    很多人都表示疑惑,明明秦始皇統一六國,有著後人望塵莫及的功績,也被後人稱之為千古一帝,可是為何秦朝卻在統一之後二世而亡了呢?其實這個問題要說複雜,也確實有些複雜,不過深入分析之後,我們會發現所有原因不過就是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兩層,不信我為你深入分析一下。
  • 《大秦賦》熱播,李斯結局更悲慘,探尋他的歸宿之地
    ,比呂不韋更值得人稱頌的是,李斯為相之時的眾多之策,對後世產生了眾多深遠、積極的影響。國人眾多周知的秦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以及廢封,實行郡縣制,這些都是李斯的傑作。在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之後,李斯上書始皇,禁用諸國文字、統一書體,廢除六國舊制,理清度量衡。
  • 紀錄片《中國》第四集《一統》:秦始皇統一中國,給我們留下了什麼
    幅員遼闊的秦朝建立,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一,塑造了中國國家形態與精神內核的根基,「統一」從此成為中國人不變的追求。 兼併六國之後的嬴政,需要一個新的稱謂,由他而始,千秋萬代。自認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的嬴政,把「皇帝」作為自己的稱謂。「皇帝」——這個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就此誕生。
  • 李斯助始皇帝統一六國,有人評價其為「小人」,他到底做了啥?
    兩千多年前秦朝完成統一中國的壯舉,拋開千古一帝的始皇帝不說,論功勞最大者,其必為李斯也。其死後不僅不曾傳威名於世,更是遭到萬千名家大儒之唾罵。李斯到底為何受千夫所指?在他身上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李斯出生於人才輩出的楚國,幼時便博聞強記、喜愛思考。青年時期倍受戰國時期社會風氣所影響,便立志有,助一國平定天下的宏大願望。李斯雖立大志,但也知萬事需躬行。李斯曾在楚國官府從事文書工作,雖官職卑微,但卻在閱覽史書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法家思想,這也是他日後掌管秦國的核心思想。
  • 河南一個150萬人口大縣,李斯出生於此,還出過一個皇帝
    後來,已在秦國當官十年的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以事實向秦王說明秦國的強大離不開別國之人的輔佐,勸秦王收回諭令,此即為歷史上有名的《諫逐客書》。秦王嬴政採納了李斯的建議,取消了逐客令,並對李斯委以重任。而李斯也不負眾望,最終輔佐秦王嬴政統一了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秦朝建立後李斯官拜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繼續輔佐秦始皇治理天下,被後世稱為「千古一相」。李斯是戰國時期楚國上蔡人,其出生地位於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崗鄉李斯樓村。
  • 李斯成於計謀毀於自私
    李斯早年為郡小吏,因心有大抱負,辭官赴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學習「帝王之術」,在學堂時為數一數二的大才子,學成之後所思該向何處,深思熟慮後前往秦國。後呂不韋派人請至相府,為呂不韋舍下,被呂不韋安排與宮中任郎,因勸說秦王政滅諸侯被任為長史。
  • 為秦朝打天下的四大兵團兩支全軍覆沒,兩支被其他勢力吞併
    秦朝經過多少代君主的努力從西方被戎狄包圍的偏僻諸侯國,從被魏楚肆意凌辱的西南弱國,變成一個吞六國的大國。威震四海,先後殲滅山東六國完成統一,建立大秦帝國,開未有之先河何其偉哉。秦人之所以摧枯拉朽一舉殲滅自春秋以來長達五百多年的諸侯割據,進而取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