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因為幼升小政策「變天」,公辦劃片,民辦搖號,我們推送了一篇買學區房的父母都哭了,粉絲群當時就炸了,確實不少學齡孩子受到了這次改革的影響,學區房似乎再也不是進名校的「保險」了。
美國內華達大學社會學家埃文斯,在前幾年做過一個著名調查:家中藏書500本,能給孩子帶來多大的教育優勢?在她調查27個國家超過73000個家庭後,得出了三個重要結論:▼
「成長在有藏書500本的家庭裡,會使一個孩子比起成長在沒有藏書的類似家庭裡平均多受3.2年的教育。」
「來自藏書豐富家庭的孩子,完成大學學業的可能性,要比家中有藏書的孩子多出19個百分點。」
「當家中藏書量達到500左右時,父母的教育水平即使相差很大,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差異也不大。」
這3個調查數據告訴了我們: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孩子的書房。
1
10平方米『陋室』
沒有廁所卻藏書過萬
在北京的東羅圈胡同,有這樣一戶人家:母親沈思嗣,每天和丈夫肖楠以及7歲兒子生活在一間只有10㎡的小房間裡。
這間房間有多小呢?它只夠放一張上下鋪的床、一個櫥櫃和一張餐桌。夫妻兩人睡在下鋪,7歲的兒子睡在上鋪,床上還堆滿了雜物。
點擊播放 GIF 6.3M
小廚房的面積不到2平米,鍋碗瓢盆、油鹽醬醋、蔬菜水果塞得滿滿當當,沒有灶臺,也沒有油煙機,甚至要靠電風扇來通風去油煙。也沒有衛生間,只能去公共廁所解決。
點擊播放 GIF 4.6M
沈思嗣冬天只有三身衣服,從來不用化妝品,擦臉也是最簡單的寶寶霜,肖楠由於工作原因多了幾件襯衫和一雙皮鞋,兒子諾諾的衣服也就一個抽屜全裝得下了。
幫助這家人改造房屋的設計師曾以為女主人是因為沒有多餘的空間放置衣物,才不喜裝扮,可以幫他們設計一個衣櫃。
但沈思嗣卻說:如果可以拓展更大的空間,我寧可不要衣櫃,而是換成書架。
雖然物質貧乏,但這家人精神卻很豐富。據說這一家三口已經將近10年都沒有看過電視了,平時休閒娛樂時間全用來看書學習了。
在這個連多放一把椅子都嫌多的家裡,竟然滿滿當當地裝下了幾萬本藏書。
點擊播放 GIF 3.2M
這些藏書佔據了蝸居的大部分空間,每天讀書是他們必做的事,這在別人看來不可思議,但他們卻樂在其中,幾乎把大部分的錢都用在了買書上。
在父母的影響下,只有7歲半的兒子諾諾也愛書如命,就連去上公共廁所的功夫也要捧一本書。極愛讀書的夫妻倆,對房屋改造提出的要求與眾不同——要充滿書香氣息、注重精神追求。
或許是因為「飽讀詩書」的緣故,這家人對於生活充滿了積極和樂觀。在大人和小孩的臉上,總掛著燦爛的笑容。房子雖小,但他們卻幸福和睦、其樂融融。
點擊播放 GIF 1.8M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在書的海洋裡,每個人可以看到世界,也可以找到自己。與其砸錢學區房,不如給孩子一個讀書角。
2
最好的學區房
永遠是你家的書房
「寶藏男孩央視主持人朱廣權近日又上了熱搜,他將和其他三位主持人一起,主持互動節目。
說起朱廣權,他嚴肅的時候是在一本正經地播新聞,直播帶貨時分分鐘變成了段子手。在鏡頭前是遊刃有餘、幽默卻不失分寸的主持人,在鏡頭外,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文藝男青年。
朱廣權從小就喜歡讀書,小時候就對古代文學、古典文化很感興趣,每天都堅持讀書來充實自己。有一次,他解釋「楔子」這個概念,從金聖歎說到紅樓夢,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出口成章。
像朱廣權這樣的「書香門第」,真正含義是什麼?有個問題很值得我們思考:到底是什麼造就了好學生和好學校,是師資力量,還是好生源好家庭?
先看下深圳和北京的例子:
深圳羅湖區,一度是深圳名校最為集中的區域。但隨著深圳發展一路向西,最近幾年南山區、寶安中心區因為優質人才流入、產業相對高端,名校在增加。龍華區的學位,也呈現了不斷向上進化的態勢。
北京也有比較明顯的發展邏輯。老牌學區西城有很多部委、公務員子弟,海澱則集中了各大院校博士、碩士子女,而眾多的高智商碼農的子女也正在逐漸的把西二旗那片考成新的學區。
有研究表明,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成長貢獻只佔了30%,剩下的是70%是家庭教育。學區房裡的孩子為啥比較牛?是因為他們有更具經濟實力、也更重視教育的家長。
從這個意義上,不是好學校助推了高房價,而是高房價背後的家長們成就了好學校。
最好的學區房,永遠是你家的書房。
3
閱讀
是孩子人生最好的助力
近日各地的小學都陸陸續續開學了,有很多家長給我們留言,說又過上了每天為了作業、成績、看電視時間……和孩子爭論不休的日子。
有這樣一對父女,通過閱讀打破了這樣的魔咒,彼此溫馨陪伴。
女孩愛麗斯出生在單親家庭,和圖書管理員父親一起生活。在她9歲的時候,父親決定了一件事,每天和她一起讀書。
10天、100天、1000天……父女兩人一直堅持著,直到愛麗斯上了大學,父女兩人共讀的時間已經有9年了,共計3218天。
這三千多個夜晚的閱讀,讓愛麗斯有了比一般孩子更豐富的人生體驗,同時也讓她體會到了更深的父愛。
無獨有偶,在2002年,一位叫克里斯多福的學生在40萬名學生參加的美國高考中,獲得了滿分。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吸引了《紐約時報》等各大媒體爭相採訪和報導:「你是怎樣做到考滿分的,你上過哪些課外班?」
不可思議的是,克里斯多福從小到大從未參加過任何形式的課外輔導和考試培訓,他的優勢就是從嬰幼兒時起,父母每天都堅持為他朗讀30分鐘,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青少年時期結束。
錢鍾書的夫人、著名學者楊絳曾回憶自己的童年,說是受父母師長的影響,才由淘氣變得好學的:
「爸爸說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報》評論一篇接一篇,浩氣沖天,擲地有聲。我佩服又好奇,請教秘訣,爸爸說:『哪有什麼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
「我學他們的樣,找父親藏書來讀,果然有趣,從此好讀書,讀好書入迷。」
早期閱讀,是孩子一生最值得投資的一件事!
在孩子出生後最初的2000天裡,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早期閱讀,勝過給孩子報一堆天價學前班,幼升小你也完全不用擔心。這份閱讀能力,對孩子終身的學習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閱讀能力是孩子一切高級能力的「元能力」。注意力、想像力、觀察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等都源自閱讀,而這些能力都為孩子未來進行更加高級的學習,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