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實不太喜歡「國學」這詞,因為它的定義比較狹窄。在我看來,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的先進文化和思想結晶,是全人類都應該學習的內容,我們不應該藏私。現在確實,全世界各地也都在熱切地學習。正如天安門的兩句話,「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
古人的胸懷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個時代,天下即是全地球。更何況,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九天攬月」,以後的天下就是太陽系、銀河系乃至第七宇宙了。(註:這是七龍珠的設定,宇宙不只一個,地球在第七宇宙)
現代中國人為什麼要學國學?
弘揚民族自信是一方面的考慮,但是我們還遠遠沒有達到這種程度。一個丁真,就持續引爆了網絡熱度,甚至鬧起內訌了。真正有自信的人,只會把丁真當成一個新聞,看了就過去了。一個民族的自信,首先是個人的自信。
而個人的自信,又來自於個人的思想、學識和閱歷。國學裡,有著現代的中國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雖然大多數寶藏都非常古老了,但恰恰因為如此,才證實了國學的不朽。
在世事變幻的現代社會,一天一個樣,事情經常反轉。幾年前還是大眾偶像的馬雲,今年的口碑已經一落千丈。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星,如萬世師表的孔夫子,如只留下五千言就退隱的李耳,如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霍去病,如放蕩不羈的莊周,如擅長機關術的墨翟……
現在我們的資訊特別發達,物質特別豐富了,但是我們還沒有獲得穩穩的幸福。我們依然自私,依然不安,依然為著生活而焦慮。同樣的事情,千百年前,早就發生過了。那時的人們,和現代的人們,本質上沒有差別。
回看過去,我們會發現,始終有少數人,活得特別瀟灑、特別自在。有一部分人,在活著的時候功成名就,死後也流芳百世。他們留下來的隻言片語、事跡,思想、學說,都可以為現代人所學。
今天人們在為「內卷」叫苦不迭,但內卷的程度完全比不了豪強地主割據的漢代。那時的普通人,甚至連讀書都沒有條件。但是王充在貧寒的環境下 ,依然能「耽讀玩市,寓目囊箱」,成為一代大學者。
如果我們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待當下的困難和焦慮,不過也是小事一樁。學國學,就可以提升我們的氣度,站在更高的層次去看問題,從而大事化小、難事化易。
我的祖先商湯當初和伊尹談論天下之道,言「治大國若烹小鮮」,後來終於推翻夏桀。後又有武丁和傅說一起實現殷商中興。沒想到,到了商紂一代,比幹剖心,才有了林姓。
現代中國人,如果往前追溯五千年,基本都是顯赫的大人物的後代,大多數是炎黃部落甚至是炎帝、黃帝本人的嫡系子孫。要不我們怎麼自稱「炎黃子孫」呢?
但是現在呢?
大多數人都忘記自己是「龍的傳人」了,沒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氣魄了,沒有「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豁達了,沒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女媧補天的精神了,遇到困難就後退了,躲起來了。
我們潮汕人的傳統延續比較好,代代相傳,不僅有動輒幾百年的祠堂,香火不斷,祖墳也都年年去祭拜。(今年例外,為了國家移風易俗,也為了自己,我們還是可以做得到的。)
以我家為例,爺爺奶奶的墓碑刻著第廿六世,我就是第廿八世了。一世二十年,這說明,我們這支林姓可以追溯到560年前的明朝去了。
小時候我上語文課的時候,就在想《愚公移山》有一句「甚矣,汝之不惠」,為什麼和我們日常的用語非常接近呢。我們說你,還是用「汝」。原來,我們是中原人流落嶺南一隅的後代,潮汕話是古漢語的活化石。
小時候我為生在落後的地區而自慚形穢,出去大城市讀書的時候缺乏自信。但是當我把自己和幾百年、幾千年前的祖先聯繫起來的時候,知道我是偉大人物的血脈之後,就不再迷惑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歷史就是這麼個循環。和祖先們篳路藍縷的辛苦,和他們創造的巨大成績比起來,我還遠遠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水平。
我還可以更上一層樓!可以更強啊!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次遇到困難,我都給自己這麼打雞血。
如果沒有學習國學,我就不可能重新發現自己的潛力。畢竟在此之前,我一直都是「崇洋媚外」的典型,看了500+本書,基本都是外國人寫的。所以學習國學,賦予了我全新的生命,進步速度飛快,從剛開始的懵懂到已經可以讀懂《道德經》了。
學習國學,也讓我從一個自私、狹隘的鄉下人,開始變成一個心懷大眾、社會和國家的、真正的中國人。
我看到了大家的教育焦慮,所以我嘗試寫文章去疏導這種焦慮,將我自己的經歷、體會,和從國學中學到的東西告訴大家。當然,光憑紙上文章是不夠的,我還要做更多的事情。我現在的能力也還非常不足,依然要繼續修身,讓自己足以承擔更大的重任,為國家做更多的貢獻。
這些話,說出來,可能都會有人笑的。但我不在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穩步不移地朝目標前進就好了。
我現在已經變成「龍的傳人」模式了,所以閒言閒語,什麼困難都沒在怕的。
這就是我認為現代中國人為什麼要學國學的理由。把國學學好了,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焦慮也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