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22日 11: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潔
字號內容摘要:對網上「方言本字考」的思考?筵王潔近來,各種版本的「××人會說但不會寫的15個字」紛紛出爐、走紅網絡,涉及的地域有大有小,有「北方」、「東北」、「陝西」、「天津」、「青島」、「福州」、「合肥」、「如皋」等,這些網絡熱帖既讓各地網民從中讀到濃濃的鄉情鄉韻。也引發了全社會對方言本字寫法的濃厚興趣,一些媒體還對此進行了專題報導。方言,固然是一個大眾廣泛關注、參與度很高的話題,但我國方言歷史悠久,語音迭經演變,漢字源流複雜,不少方言本字是古代漢語的遺留,甚至在今天的通用漢字字庫裡根本無法找到,使得普通輸入法無法輸入。
關鍵詞:漢語;合肥;版本;廬州方言考釋;網絡;方言本字;動詞;學術著作;帖子;詞典
作者簡介:
近來,各種版本的「××人會說但不會寫的15個字」紛紛出爐、走紅網絡,涉及的地域有大有小,有「北方」、「東北」、「陝西」、「天津」、「青島」、「福州」、「合肥」、「如皋」等,這些網絡熱帖既讓各地網民從中讀到濃濃的鄉情鄉韻,也引發了全社會對方言本字寫法的濃厚興趣,一些媒體還對此進行了專題報導。不過,碰上較真兒的人可能會刨根問底:「這些字真的是這樣寫嗎?依據何在?」筆者是合肥人,故選擇《合肥人會說但不會寫的15個字》進行分析。
先看帖子裡說的「抪:pu第一聲,動詞,湯沸騰溢出,如:湯都抪出來了。」《漢語大字典》對「抪」的解釋是「散布,鋪展」,且從「抪」的字形來看,其本義應該指手部動作,與「湯沸騰溢出」的意義明顯不合。王光漢先生在《廬州方言考釋》中,早已指出其本字應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本字典《說文解字》中收入的「鬻」,原本指釜中沸水溢出,後來泛指液體沸騰溢出。由於「鬻」過於生僻,難認難寫難輸入,而它所記錄的詞在普通話裡也有使用,故《現代漢語詞典》用現代人新造的形聲字「潽」字來代替「鬻」。所以,應當是「湯都鬻出來了」或「湯都潽出來了」。
再來看帖子裡說的「萩:qiu第一聲,動詞,(煙)燻,嗆人,如:別抽菸了,萩死人了。」《漢語大字典》對「萩」的釋義有二:一是某種蒿類植物;二是梓樹,均與煙燻無關。那麼,指「煙燻」的qiū應該怎麼寫呢?對此,《廬州方言考釋》也令人信服地論證了答案是「煍」,舉的例子是「屋都被煍黑了」。至於帖子裡的「戽,hu第三聲,音同『虎』,動詞,從容器潑灑出來,如:你看你,把水戽到處都是。」更是讓老合肥們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因為這個意義在合肥話裡讀作「huǒ」,而不是「hǔ」。《廬州方言考釋》用豐富的材料考證出其本字為「豁」。而查閱《漢語大字典》,做動詞的「戽」指用戽鬥、龍骨車等農具汲水,與「從容器潑灑出來」的意思大相逕庭。
根據《漢語大字典》、《廬州方言考釋》和《現代漢語詞典》,帖子裡討論的15個字依次應為「泚」「獃(呆)」「鬻(潽)」「煍」「嗍」「肉」「搲」「 」「澆」「鬭(鬥)」「豁」「咪」「潷」「餾」「皴」。除去「泚」「咪」「 」這3個網友無法認定的字,該網帖中涉及的12個字中將近一半都是錯誤的。這種情況,在其他版本的「××人會說但不會寫的15個字」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毋庸置疑,網友們傳承方言文化的熱情應當受到認可和鼓勵,但如何將這種熱情真正轉化為對方言文化通俗有趣而不失科學的傳承,避免其走入網絡時代單純娛樂化的誤區,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方言,固然是一個大眾廣泛關注、參與度很高的話題,但我國方言歷史悠久,語音迭經演變,漢字源流複雜,不少方言本字是古代漢語的遺留,甚至在今天的通用漢字字庫裡根本無法找到,使得普通輸入法無法輸入。可見,「方言本字考」向來是一項專業性、學術性很強的工作,需要豐贍的材料積累和嚴謹的科學論證,才能正本清源、去偽存真,否則難免以訛傳訛。同時,在今天這樣一個「網絡閱讀時代」,來自網民的言說也是頗值得方言學者們重視的。例如,在不同版本的「××人會說但不會寫的15個字」的帖子中,那一幅幅生動形象、風趣詼諧的配圖大大增強了文本的可讀性,學者們可以從中學習如何創新方言學術著作的撰寫方式和風格,推動更多更好的普及類方言學術著作走近大眾,走入民間。
(作者單位: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