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有如長江,層層波浪湧向前方,其間自然會催生出一茬又一茬的新鮮語彙。以前菜涼了,會說熱一下、蒸一下、燙一下、溫一下什麼的,現在老太太都會來一句「波」一下。同樣,就像新陳代謝,隨著時代的變遷,曾經的固有的語言也必將一批次一批次地被弱化或淘汰,最終進入語言博物館,存留在人類記憶的深處。比如說到眼下,市場經濟發達,經濟水平提高,人們普遍都是穿成衣,家具也基本上到市場上購買,做縫紉活和木工活的日見其少,衣物的縫縫補補、家具的修修整整更是不常見了,那麼,關於木工活計和縫紉活計的語彙也就越來越少使用了,後來之人則完全可能一概不曉。不說現在的青少年,我在小學的時候就已經不能完全聽懂「縫補漿洗」這條樣板戲裡出現的語彙了。縫補沒問題,洗也沒問題,可「漿」是啥意思呢?
直到後來,讀了一則古代笑話,才因而知道「漿」的奧秘——
一鄉人穿新漿布衣入城,因出門甚早,衣為露水。及至城中,怪其頓軟。事畢出城,衣為日色曝幹,又硬如故。歸謂妻曰:「莫說鄉下人進城再硬不起來,連鄉下人的衣服見了城裡人的衣服,都會綿軟起來。
原來,漿洗就是洗淨並漿挺衣物。衣服洗好後用漿粉(澱粉)漿一下,然後熨平燙幹,這樣,衣服會顯得有版有型,而不是皺巴巴地搭在身上。在漫長的農耕時代,漿洗衣物是家庭婦女的一項日常事務。就像現在有洗衣店,過去則有漿洗店,漿洗店往往和印染店合而為一,合稱染漿坊。我家對面不遠處就有一家老字號的染漿坊,那熱火的場面還依稀記得,只不過對於染漿的具體流程一點都不知道。
以縫紉為業的人叫「裁放」,「放」即「縫」,蓋因漣水話韻母ang和eng有時相通之故。縫紉店當然就叫「裁放店」了。做裁縫的,不管是單幹還是在集體裡幹,都普遍使用縫紉機。縫紉機上用的線很細很結實,名曰滾軸線。過去的布料普通的有「滾軸布」「繪紡布」,還有咔嘰、泰斯林、麻木竹。「繪紡布」可能是混紡布的,泰斯林、馬木竹可能強調的是顏色,泰斯林是藍色的,麻木竹是灰色的。比較高級的布有的確良、的確卡,毛嗶嘰、華達呢就更高級了,很少有人消費得起。
周歲以裡的嬰兒所穿的貼身布衫叫「毛甚子」,紅布或白布鑲紅邊,裁剪簡單,沒有紐扣,衣襟在側,用訂在襟口的布條代替紐扣,嬰兒穿著很可愛。嬰兒的肚兜只是一塊菱形的紅布,年畫上極常見。不過漣水有一種嬰兒穿的類似肚兜而比肚兜要完備、「正規」的衣衫,名曰「孩孩」,第一個「孩」讀普通話的第四聲,第二個「孩」讀輕聲。我懷疑這裡的「孩」,其本字是「襭」,讀音為xié,方言發音與「孩」同音。「襭」意思是用衣襟兜起來,這和肚兜兜的意思不是高度吻合嗎?
我小時候聽到有小褂褲的說法,以為指的是小孩的褂子和褲子,其實不對,它是相對於長衫來說的,是更舊的時代的語彙的殘留。小褂褲的說法現在已經聽不到了,蓋因長衫絕跡已久之故。
過去的褲子有大小腰之分,大腰是老式的,腰口就像麻袋,不用扎褲帶,可以盤疊捲曲收緊,是個「技術」活,「卷」得不好要是鬆開了會出醜。好在社會進步快,青少年很快就不用穿大腰褲子了。小腰褲子就是接近西式的了,可以穿系褲帶。大袖襯衫同樣很土,不過「裁放店」也比較能跟上形勢,學做小袖子(袖口收縮,帶紐扣)的襯衫,當然,在美觀精巧程度上遜於百貨店裡出售的洋式襯衫。
過去的褂子和棉襖(特別是女式服裝)多用手工做的土紐扣,叫「紐扣桃」,其實就是一個末端為球形的實心結,整個紐扣桃的形狀與丁香花很相似。以前不識丁香,認得丁香之後,方覺古人比喻之妙。紐扣桃是布做的,製作紐扣桃叫「盤」紐扣桃。
過去經濟不發達,商品不豐富,生活普遍貧困,不會經常添置衣物,縫縫補補則是必需的。縫衣針前段叫針尖子,根部用來穿線的細圓孔叫「針癟子」。衣服接縫處脫線,叫綻針線,或者就說衣服「綻得了」;不在接縫處衣服撕破了,叫壞了個「三得滑子」。衣服太過破舊而自行損壞,叫「整得了」。縫製衣物用語有不同,有「對」「料」「碼」「鎖」「漆」「敲」「沿」「絎」「纏」等等。
「對」「料」「碼」,這都不屬於精工,針線腳不密、不緊、不齊、不,比較粗疏,有臨時對付一下的意思。「漆」和「敲」就比較細緻了,「漆」線腳密而緊。「漆」的本字為「緝」,有兩讀兩義,讀 jī 的時候,意思是搜捕、捉拿,如緝拿;讀qī的時候,意思是一種縫紉方法,一針連著一針密密地縫,如緝邊、緝鞋口。緝發qī音的時候,音和義與漣水方言完全一致。「敲」指收衣邊,如「敲褲腳子」等,其本字是「繰」,音qiāo,釋義為縫紉方法,做衣服邊兒或帶子時把布邊兒往裡頭卷進去,然後藏著針腳縫。值得說明的是,「繰(敲)邊」的「繰」,在漣水話裡還異讀為「靠」,如「靠邊」「靠邊機」,這是對繰字的古音保留,就像敲鼓漣水話說「犒鼓」那樣。「沿」這種縫製工序指的是對鞋口的處理方法,用細窄的布條在鞋口上,以減少對皮膚的摩擦,增添舒適感。「絎」一般是指縫被子和棉襖棉褲的方法,用大號縫紉針,針線腳很大。「纏」也是縫製棉衣的方法。
做紐扣眼,先在布上剪開適合紐扣的口子,然後將口子收邊,這道工序叫「鎖」,完整的說法是「鎖紐扣眼子」。衣物上如果出現細小的孔眼,縫補的時候就可以不用補丁縫,只需用線縫即可,這種縫紉法也叫「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