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分析基礎:視聽語言之空鏡頭篇

2021-01-19 傳媒藝考攻略

視聽語言精講(空鏡頭)

什麼是空鏡頭?

弄清什麼是空鏡頭前,先了解下電影畫面中的三個戲劇元素,即人、景、物。

《黑澤明之夢》1990 黑澤明

「人」很好理解,畫面中的人物,比如上圖中的小男孩;

所謂「景」,指的的環境,比如上圖中千姿百媚的花海;

「物」指的是道具,小男孩手中驅邪的桃木劍。

認識這些元素很容易。

需要稍加注意的是,此處的「人」可以不是人類,比如黑貓警長、獅子王或者西遊記裡的妖怪等,都是算是故事裡的「人」。因為任何故事的主體都是 「人」,即使是童話、動畫片都是關於「人」的!哪怕角色是動物、一件物品(如汽車總動員)也一定是擬人化的,賦予他們人類具有的思考、情感等等。

畫面中的三類戲劇元素都介紹完了,現在就可以隆重介紹一下什麼是空鏡頭了。

空鏡頭,是指影片中作自然景物或場面描寫而不出現人物(主要指與劇情有關的人物)的鏡頭,如畫面上只有高山、流雲、海浪、湖水、青松、雄鷹、鴛鴦等。

那麼問題來了?空鏡頭到底是怎麼回事?觀眾買票進電影院不就是衝著演員去的嗎,導演不拍人搞哪樣?或者從製片人的角度問,我花大價錢請明星來演戲,導演為啥拍些沒有人的鏡頭?

答案是空鏡頭在電影中非常重要。空鏡頭並不空,而且有多種表現功能和藝術價值。某些時候甚至比拍明星還有價值!不然,為什麼把明星晾一邊不拍呢?

下面聊聊空鏡頭到底有什麼用。概括而言,空鏡頭主要有五大功能:介紹環境、轉換場景、創造意境、表達情緒、表意象徵。

一、介紹環境背景

電影《李雙雙》的開頭:陽光照耀下的山谷,山村田野。這一空鏡頭交待了李雙雙的故事發生在一個秀麗的小山村。電影《被告山槓爺》的開頭有一連串的空鏡頭:南方的群山、炊煙嫋嫋的農院,草木和成熟的莊稼。這一連串的空鏡頭,把觀眾帶到了中國西部偏遠的山村、丘陵。

二、空鏡頭的轉場功能

空鏡頭經常被用來轉場,作為兩個場景切換的過渡,掩蓋場景切換的跳躍感。還是舉《黑澤明之夢》來說明吧:

影片開始,大山裡深處一戶人家,晴朗的天氣驟然下雨,媽媽警告兒子,這種又出太陽又下雨的天氣,狐狸精會舉行婚禮,讓兒子千萬待在家裡別出門。兒子待在門口,充滿了好奇。大師就是大師,看看這構圖,是不是令人耳目一新!

接著是一個空鏡頭,排列整齊的參天大樹,暗示場景已經轉換到森林裡。

隨後,是小男孩的中景,他獨自一人走在森林裡。

逆向思考一下,如果把中間的空鏡頭去掉,鏡頭直接從小男孩在家門口切換到小男孩在森林裡的中景,是不是會很跳躍?所以說空鏡頭用來過渡場景,掩蓋跳躍感,指的就是這麼回事兒。

電影《蝴蝶夢》的開頭部分,第一個空鏡頭:曼德利的景色,寂靜的夜晚,月亮,天空,行雲,被燒過的曼德利殘狀,長時間的空鏡頭伴隨著畫外音。畫外音結束後,出現第二個空鏡頭:法國南部的海濱,海水衝擊著巖石,浪濤呼嘯,浪花飛濺,接下來是陡峭懸崖。這兩個空鏡頭,由曼德利轉為法國南部海岸。

三、創造深遠意境

在電影《上甘嶺》中,隨著衛生員王蘭「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歌聲,畫面上出現了一系列鏡頭:滔滔的春水,飛瀉的瀑布,碧波蕩漾的水庫。這些畫面與炮火連天的戰場形成了對比,為影片增加了濃鬱的詩情畫意。

電影《傷逝》中,涓生將阿隨(狗)推向崖底後,銀幕上出現了一連串的空鏡頭:枯樹,昏鴉,荒草,土城,風沙翻卷中的蒿草,烏雲壓迫下的大地,這幾個空鏡頭有力地表現了涓生的苦悶和前途的迷茫,結尾的空鏡頭能給觀眾留下不盡的思索。

《天雲山傳奇》結尾那滿山遍野的紅山花;日本電影《人證》中緩緩落下的草帽;《遠山的呼喚》結尾那白雪皚皚的北海道。這些空鏡頭意蘊深遠,令觀眾回味無窮。

四、空鏡頭的情緒功能

要弄清楚空鏡頭的情緒功能,教大家一個簡單的方法,記住空鏡頭的三種類型,一是自然環境空鏡頭,二是人造環境空鏡頭,三是道具空鏡頭。

先說自然環境空鏡頭,通過展示自然環境表現情緒。至於表現什麼情緒,需要結合影片上下情境來理解。先看個例子,來自電影《孩子王》。

故事背景是文革,講的是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中發生的故事。影片一開始就是一組固定機位的空鏡頭,記錄了大山裡從清晨到黃昏的光影變化。

這組空鏡頭以刻畫了大山裡的荒涼、寂寥,你看,整整一天時間,除了光影變幻,環境是完全靜態的,沒有任何變化,山還是那山,樹還是那樹,房子還是那座房子,路上則一個人也沒有。

時間仿佛變得毫無價值,只剩下一天天重複的景物,這對原本充滿活力的青年而言,無疑是是在以一種殘酷方式的方式扼殺青春。

陳凱歌導演以這樣的方式,在影片開頭,即對這場運動提出了深刻的質疑。

再來個例子,電影《高考1977》的結尾部分。片中一些場景的設計還是很講究的。

影片結尾,許多知青們通過高考改變了個人命運,而恢復高考這一事件本身,也對中國社會的劇烈變革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設計結尾時,主創團隊最初的方案是,用一組真實的照片,把當年通過1977屆高考,後來成為社會中堅的人物展示在銀幕上,結果經過幾輪磋商,否決了這個方案,覺得太矯情。最後改為空鏡頭來表現。

最終的結尾是這樣的,農場場長老遲(孫海英飾),在通過高音喇叭,大聲宣讀考取考學的名單,畫面是一組空鏡頭。如下圖:

五、表現哲理

電影《天雲山傳奇》中,馮晴嵐離開人世時,導演一連用了八個空鏡頭:

①燃盡的蠟燭。

②馮晴嵐生前用過的破羊皮背心。

③切了一半的鹹菜、案板和刀。

④綴有補丁的舊窗簾。

⑤生前走過的路。

⑥小橋、河邊。

⑦水磨坊邊的石板路。

⑧雪地上的腳印、車轍。

這八個空鏡頭,意蘊深遠,頗具匠心,給觀眾留下不盡的思索。鏡頭①象徵辛勞一生的人民教師。鏡頭②、④說明主人勤儉節約的優良品德。鏡頭③象徵一個女人對丈夫、女兒、家庭那無窮無盡的愛。鏡頭⑤、⑥、⑦、⑧象徵一個知識分子在特殊年代所經歷的坎坷人生路。

相關焦點

  • 影視作品分析基礎:視聽語言之人聲篇
    視聽語言精講(人聲)最好的電影是拍給聾者和啞者看的。人類喋喋不休,話語泛濫,都快淹死在其中了。只有看芭蕾舞,我們才能發現純粹的美和純粹的姿態,而這正是我的電影努力要去表現的。By謝爾蓋·帕拉傑諾夫「電影思維是用影像和聲音進行的藝術思維。」 早期電影沒有聲音,人稱「不會說話的美女。」
  • 什麼是視聽語言?帶你了解視聽語言基本內容及對於電影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介紹的是關於「視聽語言」的基本簡介和理解方法。電影作為一門畫面與聲音結合的藝術產物,分析好視聽語言才能夠更好的把握電影。這篇文章我將分成「什麼是視聽語言?」、「視聽語言的內容(上)」兩個部分來介紹,可以做筆記記錄一下。什麼是視聽語言?視聽語言就是結合畫面的視覺感受,再配以聲音的聽覺感受從而構成的一種「剪輯的藝術」,不只是電影,電視,廣告等影像產物都運用了視聽語言並且也必不可少。
  • 本文以深度為例,闡釋影視劇中視聽語言的情感探索
    導演運用全景、靜態和空鏡頭視覺語言構建情感框架,古典古典音樂和自然聽覺等聽覺語言營造詩意,並以獨特的視角,將視聽語言與在一起完美結合,展現出人類最純真最美的情感,從而賦予短片多姿多彩生命意義。因此本文從視覺與聽覺的結合,來解讀深度電影經典的視聽魅力。
  • 什麼是視聽語言?了解視聽語言的基本內容及其對電影的重要性
    我們將介紹「視聽語言」的基本介紹和理解。電影作為一種畫面與聲音相結合的藝術產品,通過對視聽語言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將分兩部分介紹本文,即「什麼是視聽語言?」和「視聽語言的內容(上)」,你可以做筆記。什麼是視聽語言?
  • 【影視編輯】第三周 剪輯與鏡頭語言的運用
    無論是什麼片種的影視片,都需要以原設計的戲劇動作、鏡頭動作等因素為基礎結合每個鏡頭的具體情況,去選擇適合於劇情發展、情節貫穿、動作連續、語言通順、節奏鮮明的剪接點。剪接點是影視剪輯專業的名詞術語。它的含義就是把不同內容的鏡頭畫面相連接,構成一個完整的動作或概念,這就是剪接點。
  • 視聽語言的深度挖掘,這樣做讓你的影評文章更出彩!
    電影作為一門畫面與聲音結合的藝術產物,分析好視聽語言才能夠更好的把握電影。這篇文章我將分成「什麼是視聽語言?」、「視聽語言的內容(下)」兩個部分來介紹,可以做筆記記錄一下。什麼是視聽語言?視聽語言就是結合畫面的視覺感受,再配以聲音的聽覺感受從而構成的一種「剪輯的藝術」,不只是電影,電視,廣告等影像產物都運用了視聽語言並且也必不可少。視聽語言在電影創作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好的視聽語言的影像產物,很大程度上不是一部好作品。
  • 深度|《父與女》視聽語言完美結合背後,對生命情感的探索與思考
    在影視作品中,聲音對於影片的敘事和情感表達,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電影是視聽的藝術,視聽語言無法分開存在。1、古典音樂與自然音響的搭配運用,聲音本身就是一幅畫。電影的聲音,一般包括人物語言、音樂、音響三類。一般來說,人物語言是電影中最活躍、信息量最大的因素。
  • 深度|《父與女》視聽語言完美結合背後,對生命情感的探索與思考
    在影視作品中,聲音對於影片的敘事和情感表達,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電影是視聽的藝術,視聽語言無法分開存在。1、古典音樂與自然音響的搭配運用,聲音本身就是一幅畫。電影的聲音,一般包括人物語言、音樂、音響三類。一般來說,人物語言是電影中最活躍、信息量最大的因素。而本片不同,影片裡的聲音元素沒有一句人物語言,只有音樂和音響。
  • 《陽光燦爛的日子》視聽語言分析
    《陽光燦爛的日子》視聽語言分析—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導演姜文的處女作。姜文在進行創作的時候沒有將影片的故事性、戲劇性等要素作為表現主題,而是將視聽語言作為影片最重要的劇作手段,充分運用各種視聽表達的手段,使得影片處處呈現出一種激情。
  • 從《悟空》看豎屏視頻的鏡頭語言
    在此背景下對豎屏語言進行研究顯得尤為必要。本文通過以微電影《悟空》為主的影像分析,從對傳統影像語言的借鑑、豎屏語言的創新兩個方面探索豎屏視頻特有的鏡頭語言規律。 關鍵詞:豎屏視頻;影像語言;挪用;創新 一、豎屏時代影像 德布雷曾提出:「每個時代都有一種視覺的潛意識,成為本身感知的核心焦點。」
  • 《狗十三》:電影的鏡頭語言
    曹保平導演在他之前的電影作品中,均有很多戲份採用了手持攝影的拍攝方式,大多都是在拍攝跟隨鏡頭時候採用,藉以營造緊張刺激的氛圍。通過這種貫穿全片的攝影風格,可以看出,導演從鏡頭語言的角度為影片整體確定了一種近乎失序的基調。鏡頭的晃動感暗含著整部電影中所有關係的一種失序狀態。除了手持、肩扛的攝影風格,影片《狗十三》 中還運用了大量的正面角度鏡頭,作為拍攝方式的一種,正面角度一般產生莊嚴、穩定、對稱等感覺,最能體現對象的主要外部特徵。
  • 短視頻視聽語言|視頻鏡頭的概念與景別的使用
    ios、安卓、Pc、Mac全埠全面支持,公號發送「紅杏」獲取視頻鏡頭的概念短視頻是由一段段鏡頭組成的完整視頻,鏡頭是視聽語言中「視」的部分,也是最基本的一部分。攝影中的鏡頭是指攝影設備上的光學透鏡組,包括長焦鏡頭、廣角鏡頭,各種定焦鏡頭組等,是物理學中的「鏡頭」。攝影中的切換鏡頭,是選用不同焦段的鏡頭實現畫面的切換效果,而攝像中的鏡頭概念則有所不同。
  • 張藝謀陳凱歌推薦紀錄片《中國》,羅攀的頂級美學與鏡頭語言交匯出...
    不但網友被片中高級質感和唯美構圖所震懾,紛紛加入「安利」隊伍,就連在國際影壇都赫赫有名的張藝謀、陳凱歌兩位導演,也被該《中國》打動和感染,並對其所構築的鏡頭故事,及所呈現的光影畫面給予了高度評價。陳凱歌盛讚《中國》唯美畫面,以獨特理解與想像,構築雄渾與變幻繼張藝謀盛讚《中國》後,今日,憑藉《霸王別姬》《風月》《梅蘭芳》等電影作品享譽國內外影壇的陳凱歌導演,也對這部紀錄片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 【影視午夜場】萬聖夜特別篇
    然而事情的發展遠超他們的想像,一個惡靈似乎回應了他們的召喚,並且侵入了每個人的家中…… 關鍵詞:偽紀錄片  通靈遊戲  視頻會議個人評分:7.1視聽語言(25%):7故事結構(25%):6.5情感表達(20%):6.5
  • 怎麼結合視聽語言理論綜合談電影?這樣做才能夠把握好電影評論
    今天我們介紹的是關於「結合視聽語言談電影」。我前四章介紹了比較枯燥的理論知識,但是最終目的還是要結合文章來分析。只有兩者相結合,學會實質性的結合,才能夠真正意義上把握。這篇文章我將分成「練習發現思維」、「具體案例分析」兩個部分來介紹,都是很有幫助的。練習發現思維這個所謂的「發現思維」是指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學會發現你找到的視聽點,然後進行一個深度的分析。
  • 打造鏡頭語言 淺談電影分鏡頭腳本製作
    ,才會讓後期的製作(拍攝)變得更加順暢,更不至於讓我們忘記創作初期的每一個靈感,所以說在開拍一部作品前,分鏡頭還是很有必要的。大量的基礎課上的我頗為無奈,也許當時不太理解老師的苦心,但是現在回頭看看,當時那幾個月無聊的課程,確實為我之後的創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漸漸的我也意識到了分鏡頭的重要性。
  • 被遺忘的本美——淺析《讓子彈飛》的鏡頭語言的魅力所在
    「導演員是用鏡頭寫作的作家」第三代導演謝晉曾說《讓子彈飛》是姜文導演的第四部電影作品,由姜文、周潤發、葛優、劉嘉玲和陳坤等主演。於2010年上映,並於2012第6屆亞洲電影大獎最高票房亞洲電影大獎。無論是前期的宣傳還是中間的票房壟斷之勢,以及後來的改版的跟進,其勢頭都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正如影片中的雄性氣息一樣濃烈。該片一經上映,就引發無數人為之解讀。片中的隱喻、暗線、符號等,都不斷被人進行一波又一波的更新與重複式解讀。但,電影的本體卻是視聽語言。當人們的目光都鎖定於百家爭鳴的主題的同時,是不是應該回歸電影表現的本體?畢竟,一部好的電影僅僅擁有深邃的主題是不夠的。
  • 從敘事手法、視聽語言、主題呈現角度解釋《少年的你》的教育意義
    接下來,我們從事手法、視聽語言、主題呈現,三個角度來分析《少年的你》背後蘊含的教育意義。敘事手法:用倒敘一步步還原事件,鋪墊與情節環環相扣《少年的你》可以拆分成三條主線:一、校園暴力 二、陳念和小北的關係發展 三、陳念的個人救贖。三個故事互相映襯,情節節奏明快,步步遞進。
  • 深入了解鏡頭之內的語言,才能感受到電影深處的情感
    他了解電影鏡頭每一個暗示。就如他所說「電影是欲望的產物」,我們在看電影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的帶入自己的世界,電影的故事自己的欲望的投射。王小魯,電影學博士,現供職於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電影意志》中作者把自己對電影的學院派觀點轉為大眾語音,他希望觀眾可以在看電影的過程中,不止看著好玩,熱鬧,也能通過自己對電影的分析和理解,回味和討論,建立新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