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在去年上映時得到很多觀眾和影評人的肯定,尤其是男主角華金·菲尼克斯的演技更讓人讚不絕口。
《小丑》最終更獲得奧斯卡影帝殊榮。
不過近日《搏擊俱樂部》的導演大衛·芬奇在每日電訊報的訪問中,評論由託德·菲利普斯執導的《小丑》時,卻認為電影是「背叛了精神病患者」。
更表示如果不是因為克里斯多福·諾蘭所拍攝的《蝙蝠俠》3部曲改寫了這個故事的命運,《小丑》這部電影根本不可能會成功。
「沒有人會想到,《小丑》之所以能成功,贏盡口碑和票房,是受到克里斯多福·諾蘭的《蝙蝠俠》3部曲的影響,我認為沒有人考慮到這一點。」
大衛·芬奇又指出, 《小丑》其實只是將馬丁·斯科塞斯的《計程車司機》中的特拉維斯一角,與《喜劇之王》的魯帕二合為一(兩個角色同樣由演員羅伯特·德尼羅飾演),並抨擊《小丑》對於精神病患者的描述,是錯誤的觀念,電影是精神病患者的叛徒。
有《小丑》的支持者聽到大衛·芬奇的批評可能會生氣,但大衛·芬奇的確有資格評論其他關於精神病患者的作品,因為他過去製作了很多懸疑推理作品,如《七宗罪》、《消失的愛人》和《十二宮》,當中有很多都加入描寫精神病患者的題材。
而著名作品《搏擊俱樂部》更是以精神疾病為題的反社會電影,跟《小丑》主題相近,不同的是《小丑》是英雄漫畫的反派人物,而《搏擊俱樂部》所描繪的是貼近真實生活的人。
去年也有兩位精神科醫生安娜貝爾·德裡斯科爾和米娜·海珊在《守護者》上撰文,指出《小丑》對於精神病患者的描述是有危險性的誤導,只不過去年因為電影好評如潮,大家都比較關心電影的製作上,而忽略了這些資訊。
兩位醫生在文中表示,電影《小丑》將患有嚴重精神疾病的人,與極端暴力聯繫起來會誤導觀眾,並加劇社會對患有精神疾病人士的汙名化和恐懼感。
不過,心理學家卡姆蘭·艾哈邁德於雪梨先驅晨報上撰文,表示電影對精神疾病的描述留下深刻印象,認為《小丑》的導演對精神疾病做了充足的資料搜集,能夠將他們的心路歷程描繪得十分仔細,讓觀眾了解更多。
他又認為《小丑》對比於其他較不受歡迎的精神疾病作品的分別,是在於電影會試圖解釋清楚為何主角最終會變成瘋癲,而不是典型「最後被英雄解決」的故事。
對於《小丑》大家有什麼想法呢?歡迎留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