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燒類菜餚,是需要經過焯水處理的,醬燒、幹燒類的菜餚很少經過汆燙處理。中餐裡紅燒類的菜餚比較常見,像紅燒肉、紅燒牛肉、紅燒雞塊等肉類都要進行焯水處理,廚師把這個過程叫作「飛水」。
「飛水」是根據食材特性進行冷水下鍋或者沸水下鍋,加熱到100度進行汆燙處理,目的是去除肉類的血水、雜質、異味,通過蔥姜八角桂皮等香料來增加香味等。同時中餐講究色香味俱全,既要顏色漂亮,又要香氣濃鬱,還要味道鮮美,所以紅燒類的菜餚講究食材軟爛入味,追求鮮味濃鬱,或者造型美觀。
西餐裡面沒有燒類的菜餚,也沒有紅燒醬油之類的調料,也沒有味精之類的調味品。西餐裡很少有直接燉的肉類,西餐大體有兩種類似中餐紅燒做法的,一個叫紅燴,一個叫白煮。
紅燴的菜餚藉助番茄或者番茄醬,紅酒等調味,肉類是先煎後燴,湯汁裡基本上沒有血沫子;白水煮的菜餚多半是取肉使用,湯汁經過過濾之後做成汁水,也不同於中餐的紅燒技法,所以中西餐的烹調方法不一樣,對食材的處理手法不盡相同。
導讀:為什麼中餐紅燒肉類菜餚要沸水處理食材?
總結歸納有以下六個原因:
一、去除血水
肉類食材中通常含有大量的血水,為什麼會含有血水呢?
1.屠宰方式不同;2.不法商販做屠宰前注水處理;
市場上部分肉類攤位,屠宰方式還屬於小家庭作坊式的,並不能像大型屠宰場一樣機械化生產作業,還比較傳統,屠宰的牲畜體內所含的血液並不能完全排除掉。
不法商販在屠宰前做注水處理,水分充斥在血液裡,入到毛細血管裡,致使肉類所含水分超標。肉類食材在製作紅燒類(居多)菜餚時,要做初加工處理,即經過沸水高溫,焯水去除食材本身含有的血水,達到肉類無血汙的效果。否則會出現湯汁渾濁,腥味較重的情況影響出品。
二、飼養周期短,異味較重,需要除異味
「飛水」處理時需要加入料酒、黃酒、白酒等遮住或去除肉類的異味。市場上銷售的比較普遍的豬肉、牛肉、雞肉等原材,大都是速食飼養的動物,出欄快,肉質鮮嫩但是腥羶味較重。
飼養豬的出欄時間大都在5/6個月,體重達100公斤左右;飼養雞的出欄時間為42/48天左右,體重在2公斤左右;飼養肉牛的出欄時間在12/16個月,體重達450公斤左右,達到這個標準即為出欄標準。
同比之下,飼養時間和傳統的散養(周期長)方式完全不同,出欄快,但是肉質的形成只處於最佳體重時即被屠宰,而肉質要想達到我們所說的好吃,飼養周期還遠遠不夠,肉質只是細嫩,鮮度和香度還與散養的動物有本質上的區別,如果飼養的牲畜在出欄時間繼續飼養,瘦肉轉化率較低,更多的轉化為脂肪,養殖成本增加,這就是飼養的和散養的價格和品質的區別。
養殖的時間越短,肉質纖維化的時間越不足,脂肪的形成就不夠緊密,簡單說就是乳臭未乾,必須要經過焯水或過油處理掉它的異味。最簡單的對比就是為什麼我們小時候吃的豬肉從來不焯水,直接炒就非常香,同理。
因此「飛水」處理時需要加入料酒、黃酒、白酒等遮住或去除肉類的異味。
三、去除雜質
肉類的食材在宰殺、儲存、運輸、售賣過程中會有灰塵落入,或者雜質混入的情況,所以焯水加工也是為了更好的處理食材,保證它的品質。
四、增加香味
通過蔥姜、花椒、大料、桂皮等香辛料給肉類做祛異味增香的處理,使食材本身的腥羶味道得以減輕或去除。
五、增加底味
焯水處理過程中會加入鹽等調料,增加食材的底味,尤其塊狀食材在燒制過程中不好入味,需要在燒之前進行增加底味處理。
六、食材定型
部分燒制的肉類如東坡肉、燒肉方等需要焯水定型,在後期燒制過程中不至於縮水嚴重,或使形狀變異。
導讀:為什麼西餐沒有焯水環節直接就是燒?
也總結了六個原因:
一、西餐沒有燒菜,只有燴菜
首先西餐沒有燒制的菜,只有燴菜。沒有中式烹調技法的燒,西餐的燒菜叫燴菜,如紅酒燴牛肉、紅酒燴雞肉、海鮮燴飯等,咖喱類的菜餚屬於東南亞菜,並不屬於西餐。
西餐的熱菜大多都是扒板,扒板通常都是煎炸作業,很少有燒燜之類的菜餚,它們不追求鮮度。所以西餐裡沒有味精或雞精提鮮的調料,他們也沒有紅燒醬油、老抽之類調色的調料。西餐也不勾芡,沒有燒制的菜餚就不需要焯水環節處理食材。
二、西餐燴菜採用直接燉或先煎後燴
所謂的西餐的燉菜,西餐廚師要麼就是採用直接燉的方式烹調,要麼就是把肉類煎了以後再燉煮,煎制肉類的目的是鎖住肉類的汁水,而不是去除血水,這一點和中餐恰恰相反。所以從西餐的特點、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都與中餐處理肉類的技法大相逕庭。所以西餐的技法是煎制肉類,把血水鎖在肉裡邊。焯水是去除血水,煎制是為了鎖住血水。
三、西餐焯水的肉類通常都是取肉,再取湯汁
西餐裡燉的菜餚,品類很少,屬於清燉的那種,通常都是豬肉類,他們也會焯水撇除血沫,但是清燉的菜不是很多。西餐的燉肉,一般是清燉了以後,他們會取肉,然後把燉肉的湯,過濾以後做他們需要的汁。
四、西餐烹調肉類多以煎烤為主
西餐的肉類如牛肉是作為主菜的,多以牛排、牛扒出現,烹調方法就是煎制、烤制,都是直接煎烤的,沒有焯水環節。煎牛排多以牛排的汁水豐盈為美,焯水就會使汁水滲出,再說人家根本就不這麼做。
五、肉類品質不同
西餐用到最多的牛肉多為品質上乘的牛肉,紐西蘭、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他們的牛肉,贏在牧草豐富,贏在糧食便宜,也就是飼養成本低。
我們的內蒙牛,與國外低端牛比,在成本上幹不過,口味上旗鼓相當。與國外高端牛比,口味差的太遠。飼養成本是一個原因,牛的品種也不一樣,國內養殖的牛追求瘦肉出成率高,出欄快,牛肉嫩,脂肪含量少。
西餐廳用到的牛肉多是高等級的牛肉,簡單點說就是肥嫩的牛肉,國產的牛肉在國外高等級牛肉裡潰不成軍,沒有可比優勢。所以從源頭上講,我們的牛肉偏瘦,燒或燉還可以,做牛排還差點意思,最簡單的涮火鍋,純瘦的牛肉涮燙幾秒變色還比較嫩,要是多煮一會就又柴又硬,如果切大厚片做牛排就可想而知。從這個角度也能說明為什麼中餐燒牛肉要「飛水」了。
六、西餐不追求鮮味,講究營養。
西餐不追求鮮味,講究營養。這一點也是與中餐最大的區別。
因此中餐和西餐的做法就是不太一樣,西餐裡沒有焯水這個環節,也就是沒有沸水處理這個烹調方法,西餐更追求它的原汁原味。
紅燒肉「飛水」—》目的—〉去異味、增香、去油脂、定型
需要食材:豬後腿肉適量、蔥姜適量、料酒適量
處理過程:
1、後腿肉切大小均勻的塊,大塊蔥姜備用。
2、炒鍋燒水,把五花肉冷水下鍋。
3、加入大塊蔥姜,加入適量料酒(或黃酒)去腥。
4、加熱過程中,五花肉浸出血水和雜質,撇除血沫。
5、大火燒開繼續煮兩三分鐘,直至血水全部浸出,五花肉焯透撈出。
6、過涼水衝洗五花肉表面的浮沫。
最後總結:
中餐是以「味」為核心,西餐則以營養為核心,至於味道那是無法同中餐相提並論的。所以中西餐做肉類焯水與否取決於烹調方法、肉類品質、飲食習慣等差異,不能同日而語,要區分對待,飲食文化的作用不能小覷。
大家好,感謝閱讀,我是今天菜不鹹,超級喜愛美食的餐飲人,喜歡美食的朋友可以加我,歡迎探討中西餐的做法,想了解更多做菜小技巧和餐飲行業知識可留言交流,有不同的建議或做法也可以評論區留言,互相學習,再次感謝支持!【原創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