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鼓浪隱士
在中國歷史上,專諸、聶政、荊軻、施劍翹等等刺客傳奇故事,令不少後人驚嘆。而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同樣也少不了刺客的身影,有的人甚至改變了三國的歷史走向。比如小霸王孫策本有逐鹿中原的宏圖,可卻遭到了許貢門客的刺殺,最終傷重而死。
而蜀漢的歷史,同樣被一位刺客改變了。話說公元253年春節當天,蜀國大將軍費禕舉行歲首大會,正當文武大臣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時,有位叫郭修(或郭脩、郭循)的人乘著費禕酒醉之際,拿起利刃,將大將軍刺殺。而他很快也被蜀國將士逮捕殺害。但費禕之死,卻讓蜀國的大戰略發生了改變,從原來的休養生息,轉為了激進的北伐。那麼郭修是誰?他的刺殺背後又有哪些隱情呢?
#01.
郭修是涼州西平人,原為曹魏的中郎將。姜維北伐時,被蜀軍俘虜,於是投向了蜀漢,被後主劉禪封為左將軍。據《魏氏春秋》記載:郭修「身在蜀營心在魏」,一直想要為國立功。因此他多次接近劉禪,希望將其刺殺,可惜後主防衛嚴密,他沒有下手的機會。於是他求其次,將目標轉向了大將軍費禕,並一舉成功。
而郭修刺殺的消息傳到曹魏,魏帝曹芳立刻下詔:「故中郎西平郭修,砥節厲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將姜維寇鈔修郡,為所執略。往歲偽大將軍費禕驅率群眾,陰圖窺窬,道經漢壽,請會眾賓,修於廣坐之中手刃擊禕,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夫追加褒寵,所以表揚忠義;祚及後胤,所以獎勸將來。」因此郭修的兒子承襲父爵,加拜奉車都尉,獲賞銀千鉼,絹千匹。
假如從事件前因後果看,郭修顯然是位忠心的良將,他雖然被蜀漢俘虜,但仍懷著忠義之心,為曹魏除去了大患,甚至有人指出郭修的行為是受到了曹魏的暗中指使。不過這種說法卻遭到了不少人的質疑,包括著名史學家裴松之。
他指出魏國與蜀國雖然相互敵對,可沒有發展到「趙襄滅智之仇,燕丹危亡之急」的局勢,郭修也就沒有豫讓、荊軻那樣的刺殺動機。而且劉禪、費禕都不是什麼大才,殺了他們對於形勢影響不大。此外,郭修既然是曹魏忠臣,完全可以以身殉國,沒有必要做出這樣的舉動。
除了第三點表現出儒者的迂腐外,裴松之的其他兩點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可以證明曹魏缺乏刺殺動機,不會指使郭修幹這事。因為費禕掌權後,深感國力與曹魏的差距,因此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並未北伐曹魏。而且當時魏國的戰略主要在平定內亂與對付東吳上,穩定的西線就能避免兩線作戰。而費禕被殺,就有可能導致蜀國戰略的改變,讓自己陷入不利境地,後來的發展證明了這點,因此曹魏絕對沒必要讓郭修刺殺費禕,讓自己陷入被動。
而大肆表彰、吹捧郭修,更多是出於宣傳的需要,一來可以給曹魏的文臣武將樹立忠貞的楷模,讓他們學習郭修的精神,成為忠君愛國的大臣。二來也可挑撥吳、蜀兩國中曹魏降將與所在國統治者的關係,讓孫劉兩家對降將提防,不敢大用他們,從而加劇他們的矛盾。三來也提醒某些魏人不要輕易叛逃,因為吳蜀對降將不信任,很難得到重用。因此郭修的刺殺行動雖然不是出於曹魏的指使,但魏國需要這個典型,以達到其目的。而《魏氏春秋》的記載,就是曹魏宣傳的產物。
#02.
曹魏指使的動機無法成立,於是有人把目光聚焦在了蜀國內部矛盾上,認為是姜維策劃了這次刺殺行動。在諸葛亮死後,蜀國的大權落入了蔣琬、費禕、姜維等人手上。而蔣去世後,費禕與姜維成為蜀漢的雙雄。
姜維的事跡不必多說,而費禕一直是蜀國的重臣,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提到:「此皆(包括費禕)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中國古語云,一山不容二虎,權力鬥爭一向是很激烈的。更何況費禕與姜維在北伐問題上存在嚴重對立。費禕屬於蜀國的鴿派,他認為國力不如曹魏,必須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才能保證國家利益最大化,他甚至公開反對姜維北伐,指出:「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
因此從權力鬥爭、政策分歧角度看,姜維具備了刺殺費禕的動機。而且費禕死後,姜維立刻改變了國防戰略,多次北伐曹魏,直到蜀國的滅亡。更何況郭修是被他帶到蜀漢的,兩人的關係肯定不一般,受指使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從動機和結果看,姜維找人刺殺費禕的嫌疑最大。
不過這種說法也只是後人的推測,缺乏有力證據。比如有不少人指出,姜維與費禕雖然矛盾重重,但似乎沒有發展到你死我活的境地。而且姜維的一生素懷忠義,不會做出這種令人不齒的舉動。
由於史料的匱乏,郭修刺殺費禕的動機已經無法考證。也許事情可能非常簡單,當時大家在酒席上喝醉了,難免在言語上有過失,而郭修卻借著酒勁殺害了費禕。但由於被刺殺者身份特殊,給了人們種種聯想。在出於宣傳、陰謀論等因素的作用下,一起普通的刺殺案,被添加了很多與此無關的信息。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鼓浪隱士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