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
文章分類|歷史明文
文章字數|1223字,閱讀約3分鐘
三國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歷史時期。偉大的將領層出不窮。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有著不同的精通武功。唯一相同的是,他們憑藉著自己強大的武功,在這樣一個戰火紛飛的世界裡建立起了自己強大的聲望。提起三國,人們就會想到萬馬軍中的呂布,關羽,張飛等人。
與呂布和關羽相比,相對名聲並沒有那麼大,甚至有人會懷疑魏延也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但是魏延的歷史確實很強,只是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太好了,以至於他有點慘澹,但是其他人即使與姜維等人相比,魏延也毫不遜色。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前,魏延在劉備親兵隊工作。他一直默默無聞,直到當年跟隨劉備入蜀作戰,在鎮守嘉孟關時立下汗馬功勞。從此,他一舉成名。第二年,他幫助劉備破劉璋,平定廣漢郡。於是,他被提拔為亞官軍。此後,他多次參加戰爭,成為世界名將之一。
劉備自稱漢中王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對於本將軍麾下的所有大官都是各入封印,結拜兄弟關羽被任命為前將軍,派他鎮守戰略要地荊州。大家都相信漢中的另一個戰略要地會由張飛把守,他也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張飛自己也為此做好了準備,但最終擔起這一大任的卻是魏延。
魏延赴任前,劉備問他對這個職位的看法,如果曹魏攻打他,會怎麼樣?魏延信心滿滿地答道:「如果曹操傾巢而出,那我就替你阻擊他;如果只有一位將軍帶著十萬大軍而來,那我就替你吞併他……」劉備對魏延的回答非常滿意,群臣也因此認可魏延,但也有人認為魏延是在吹風。
不過,魏延很快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他向世人證明,他沒有吹壞氣氛。到漢中後,魏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從人口和地形出發,創造了一種珍貴的戰術,即「重門戰術」。顧名思義,他在大門口,也就是地勢險要的地方戒備森嚴,使敵人無法進入。
這與漢中的地形密切相關,誰都知道蜀國佔據了防守進攻的正確位置。蜀道相當難走。即使在三國後幾百年的唐朝,李白過蜀道也會情不自禁地高唱「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於是,魏延將兵力分別安排在蜀道險要的要塞,使曹魏大軍難以進攻。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三軍大舉進攻蜀漢。首當其衝的是魏延鎮守的漢中。在魏延的「重門戰術」下,曹魏兩軍寸步不讓。另一支軍隊被殲滅,以保住蜀漢的地盤。同時,魏延本人也被提拔為西將。這也說明了這一招的有效性,可以保蜀世世代代。
只是魏延死後,掌管蜀漢兵權的姜維放棄了「重門戰術」,沒有使用。因為他覺得這種戰術「只能禦敵,不能得利」。雖然可以保護環境,保護人民,但不能消滅對手。為了有效摧毀敵人有生力量,姜維採取了「聚兵聚谷」的策略。他把分散在戰略要地的士兵全部集中起來,把敵人打入腹地,然後一舉包圍殲滅,「得了好處」。
姜維的想法的確很美好,只是在靖堯六年(263年),曹魏大軍進攻蜀漢腹地,但蜀漢大軍來不及圍殲。因為敵軍直接進入成都,皇帝劉禪已經投降,蜀漢滅亡。因此,宋代郭雲丹等史學家都認為姜維滅蜀。你對此怎麼看?
這裡是《萬物皆是遺憾》,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du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