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創造一種珍貴戰術,可保蜀國萬世千秋,姜維棄之,蜀漢滅亡

2020-12-14 萬物皆是遺憾

歷史家的任務在於區別真實的和虛假的,確定的和不確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夠接受的。——歌德(德)

文章分類|歷史明文

文章字數|1223字,閱讀約3分鐘

三國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歷史時期。偉大的將領層出不窮。他們來自不同的背景,有著不同的精通武功。唯一相同的是,他們憑藉著自己強大的武功,在這樣一個戰火紛飛的世界裡建立起了自己強大的聲望。提起三國,人們就會想到萬馬軍中的呂布,關羽,張飛等人。

與呂布和關羽相比,相對名聲並沒有那麼大,甚至有人會懷疑魏延也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但是魏延的歷史確實很強,只是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太好了,以至於他有點慘澹,但是其他人即使與姜維等人相比,魏延也毫不遜色。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前,魏延在劉備親兵隊工作。他一直默默無聞,直到當年跟隨劉備入蜀作戰,在鎮守嘉孟關時立下汗馬功勞。從此,他一舉成名。第二年,他幫助劉備破劉璋,平定廣漢郡。於是,他被提拔為亞官軍。此後,他多次參加戰爭,成為世界名將之一。

劉備自稱漢中王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對於本將軍麾下的所有大官都是各入封印,結拜兄弟關羽被任命為前將軍,派他鎮守戰略要地荊州。大家都相信漢中的另一個戰略要地會由張飛把守,他也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張飛自己也為此做好了準備,但最終擔起這一大任的卻是魏延。

魏延赴任前,劉備問他對這個職位的看法,如果曹魏攻打他,會怎麼樣?魏延信心滿滿地答道:「如果曹操傾巢而出,那我就替你阻擊他;如果只有一位將軍帶著十萬大軍而來,那我就替你吞併他……」劉備對魏延的回答非常滿意,群臣也因此認可魏延,但也有人認為魏延是在吹風。

不過,魏延很快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他向世人證明,他沒有吹壞氣氛。到漢中後,魏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從人口和地形出發,創造了一種珍貴的戰術,即「重門戰術」。顧名思義,他在大門口,也就是地勢險要的地方戒備森嚴,使敵人無法進入。

這與漢中的地形密切相關,誰都知道蜀國佔據了防守進攻的正確位置。蜀道相當難走。即使在三國後幾百年的唐朝,李白過蜀道也會情不自禁地高唱「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於是,魏延將兵力分別安排在蜀道險要的要塞,使曹魏大軍難以進攻。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三軍大舉進攻蜀漢。首當其衝的是魏延鎮守的漢中。在魏延的「重門戰術」下,曹魏兩軍寸步不讓。另一支軍隊被殲滅,以保住蜀漢的地盤。同時,魏延本人也被提拔為西將。這也說明了這一招的有效性,可以保蜀世世代代。

只是魏延死後,掌管蜀漢兵權的姜維放棄了「重門戰術」,沒有使用。因為他覺得這種戰術「只能禦敵,不能得利」。雖然可以保護環境,保護人民,但不能消滅對手。為了有效摧毀敵人有生力量,姜維採取了「聚兵聚谷」的策略。他把分散在戰略要地的士兵全部集中起來,把敵人打入腹地,然後一舉包圍殲滅,「得了好處」。

姜維的想法的確很美好,只是在靖堯六年(263年),曹魏大軍進攻蜀漢腹地,但蜀漢大軍來不及圍殲。因為敵軍直接進入成都,皇帝劉禪已經投降,蜀漢滅亡。因此,宋代郭雲丹等史學家都認為姜維滅蜀。你對此怎麼看?

這裡是《萬物皆是遺憾》,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咱們後會有期。

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個現實的部分,是自然生成為人du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的部分。——馬克思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諸葛亮非要殺魏延?如果魏延不死,蜀漢會發展的怎麼樣?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成了蜀漢第一猛將,他對諸葛亮打心裡是有牴觸情緒的,對諸葛亮的軍令並不完全服從,諸葛亮臨死前把楊儀等人找來說:「我死以後,魏延必反,」為防備魏延造反,諸葛亮還安排馬岱跟在魏延身邊
  • 《三國演義》中腦後長反骨的魏延,歷史上卻是一生悲劇的蜀國良將
    因為蜀漢的基本統治區域是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巴蜀之地。漢中郡坐落在曹魏控制的關中和劉備統治的巴蜀之間,屬於兩大區域的交界之地。蜀國為了保障自己主要統治區的安全,有必要以「重將」鎮守漢中。關於漢中的重要性,時人及後人多有論述。楊洪曾對諸葛亮云:「漢中則益中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
  • 蜀漢名將魏延,如何跟隨劉備南徵北戰,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魏延,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將領,憑藉著一身武藝,深得皇帝劉備的器重。在劉備率領軍隊進入四川的時候,魏延更是作為先鋒部隊衝殺在戰爭的第一線,也因為多次利用功勞,因此被任命為牙門將軍。魏延作戰十分勇猛,但性格卻較為孤僻,但不管怎樣,他為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程公許曾經這樣評價他:魏延驍勇,欲以奇兵間道與大軍會,孔明信用其說,安知三秦之不歸於漢?
  • 蜀漢的四鎮將軍,分別鎮守一方,一度撐起蜀國半壁江山!
    鎮東將軍,東漢末曹操曾為之; 鎮南將軍,東漢末劉表曾為之,鎮西將軍,東漢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韓遂曾任之;鎮北將軍,劉靖與許允均曾為之。四鎮將軍,三國魏秩第二品,位次四徵將軍, 領兵與四徵將軍同,資深者為大將軍,蜀漢和東吳也都設立了四鎮將軍。其中,就蜀漢來說,因為整體實力上弱於曹魏和東吳,所以,更需要四鎮將軍來鎮守一方,以此抵抗曹魏和東吳。
  • 蜀漢大將魏延真的「天生反骨」死於造反?魏延真正的死因令人遺憾
    關於蜀國大將魏延的死,熟讀《三國演義》的人應該都知道。諸葛亮臨死前告訴姜維:魏延天生反骨,我死後魏延必反。於是留下遺計,殺死了反叛的魏延。可歷史上,魏延真是死於造反麼?
  • 如果諸葛亮多活30年,蜀漢還會滅亡嗎?
    公元234年,蜀漢一代名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自此蜀國喪失一大纛,魏國少一勁敵。因為失去諸葛亮的蜀國,就像劉歡的《哭諸葛》中所說的一樣「蜀國將交付於何人,生生痛死蜀人心。」司馬懿見諸葛亮已死,自己無後顧之憂,於是率軍返回長安面君請賞了。
  • 七星燈被魏延踢翻,諸葛亮為啥不讓姜維殺魏延?說出來別不信
    在三國後期,蜀國的綜合實力日漸下降。隨著劉備等開國元帥的先後去世,蜀國內的腐朽之風盛行。劉禪此時還年幼,不足以擔當重任,諸葛亮便挑起了大梁。蜀國中的大小事都由諸葛亮打理,哪怕諸葛亮智慧通天,也會感到疲倦。諸葛亮為了除掉司馬懿,哪怕消耗自身精力,也發動了北伐戰爭。
  • 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魏延,死前為何大喊誰敢殺我?
    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魏延,死前為何大喊誰敢殺我?大家都知道,魏延是三國時期蜀國大臣諸葛亮,手下的一名很出色的將領。他曾經隨諸葛亮參與了五次北伐,每次他都是急先鋒。而他的在軍事上的過人之處,就在於其非常的勇敢,非常的激進,但並非冒進啊。
  • 蜀國最可惜的名將,打仗不輸關羽張飛,卻敗給了諸葛亮
    三國歷史中,蜀國綜合國力最弱,後世每每提起蜀國中後期,都會想到「蜀中無大將」這句話。不過這並不能說明蜀國就真的沒有能用之人,魏延就是有勇有謀、領兵打仗不輸四虎將的猛人,他是劉備家將出身,隨劉備入川屢建戰功,先被任命為牙門將軍,攻下漢中後直接破格提拔為漢中太守。
  • 如果說姜維是蜀漢最後的武將,那蜀國最後的文臣是誰?
    蜀漢作為其中最弱小的一方,就顯得更加嚴重,除了大將軍姜維外,幾乎無人可敵魏軍,甚至都出現了「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局面。姜維雖然蜀國將星匱乏,人才不足。但仍有一人為陸遜指明了道路,其才堪稱蜀國後期第一文臣。此人不但忠義無雙,更兼多智謀,姜維都要言聽計從。此人是誰呢,就是蜀漢後期名臣郤正是也。郤正字,熟讀古籍,善寫文章。在蜀漢官至秘書令。
  • 魏延做夢:夢到頭上生角,佔夢師說:這是大兇之兆,果然不久被殺
    之後,天下三分,曹魏、東吳以及蜀漢三國各據一方,實力相當的三方達成了完美的相互牽制,使得動蕩的三國有了一段特殊穩定的時期,歷史上習慣將這一時期稱成為局部統一時期。公元223年,蜀漢君主漢昭烈帝劉備因病逝世於白帝城,享年六十三歲。其後的蜀國在三國割據政權中的地位每況愈下,最終,整個國家的重擔都落在了諸葛孔明的身上。
  • 三國後期,張郃打遍蜀漢沒有對手?魏延和關興很不服
    於是到了蜀國後期,像關羽,呂布這種蓋世無雙的將領幾乎是不存在了。張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早期的時候,他幾乎是誰都打不贏,但是熬到了後期張郃打遍蜀漢沒有對手? 諸葛亮在接受了蜀國之後,就發現了張郃的勇猛。甚至還不斷的感嘆張郃有著萬夫莫敵之中。
  • 蜀國滅亡後,鄧艾在劉禪房發現一個東西,諸葛亮:十個我也救不了
    其實,鄧艾當初在劉禪房內搜出一個東西,便已經證明,蜀漢必亡,十個諸葛亮都無力回天了。蜀漢之亡是一幕悲劇,但這不是突發性的事件,而是一點一點積累造成的。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彌留之際,他拉著諸葛先生的手,殷切希望他死後,諸葛先生能幫他繼續照管劉禪,兒子還小,在這個亂世中當帝王,並不容易。
  • 蜀漢的「四徵將軍」:任職將領共有9位,其中一人歸降了曹魏!
    比如魏滅蜀之戰中,徵西將軍鄧艾就率軍消滅了蜀漢。再比如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曾在曹魏官至徵東大將軍一職。當然,對於蜀漢來說,歷史上也有多位「四徵將軍」。一、徵南將軍首先,在蜀國歷史上,一共有兩位徵南將軍,分別是趙雲和劉巴。其中,就趙雲來說,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永安宮。
  • 三國英雄人物譜(蜀國篇)
    蜀國文官 劉備,字玄德,三國時期開國皇帝。自稱是前漢第六代皇帝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這個值得考究,因為中山靖王的後代有五萬之多),一心恢復漢室江山,師從大學者盧植,與公孫瓚是同門師兄,為人重義氣,手下集結了眾多有志青年。
  • 諸葛亮北伐時期除了魏延之外,蜀漢能抵擋張郃的大將有誰?
    但到了諸葛亮北伐期間,張就成了諸葛亮的心腹之患了,當時魏國一代名將幾乎全部去世,五子良將也僅僅剩下張一人,張郃成了曹魏實力最強的武將之一。而此時的蜀漢,經歷了夷陵之戰慘敗後人才凋零,軍中老將基本上都去世了,壽命較長的趙雲也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之際去世,從此蜀漢超一流武將全部沒了。
  • 諸葛亮因私心害死三人,雖鞠躬盡瘁一生,卻葬送了蜀國未來!
    要評選三國勞模的話,諸葛亮當屬第一,為了蜀國基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世更將其傳得神乎其神,魯迅對其的評價就是:「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由於人們對諸葛太過推崇,這也導致了後世對其看法的不客觀,尤其是在諸葛亮用人方面,直接間接害死了三個人,導致葬送了蜀國未來。
  • 三國一樁離奇的刺殺案,讓蜀漢走向滅亡之路
    比如小霸王孫策本有逐鹿中原的宏圖,可卻遭到了許貢門客的刺殺,最終傷重而死。而蜀漢的歷史,同樣被一位刺客改變了。話說公元253年春節當天,蜀國大將軍費禕舉行歲首大會,正當文武大臣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中時,有位叫郭修(或郭脩、郭循)的人乘著費禕酒醉之際,拿起利刃,將大將軍刺殺。而他很快也被蜀國將士逮捕殺害。
  • 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黃皓和姜維對蜀國的滅亡有何責任?
    諸葛瞻的這句話,把蜀漢滅亡的責任推給了黃皓和姜維,其實蜀漢滅亡的責任,細說起來蜀主劉禪和諸葛瞻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是諸葛瞻是臣子,心裡有怨氣,不敢把矛頭對準皇帝,更不願意自己擔責任。
  • 廖化的一生,就是蜀漢的縮影
    夷陵之戰,看著江河日下,先主離去。與武侯北伐,屢建戰功,期盼收復中原,中興大業。晚年被諸葛瞻等年輕一輩遺忘,還感慨自己70歲了,何必再拜見年輕人。看著姜維窮兵黷武,諸葛瞻黃皓爭權奪利,江河日下,悲憤交加卻又無可奈何。最後挺著70多歲身軀去劍閣守關,大概是想戰死了之。得知諸葛瞻,和一幹張飛關羽後代戰死綿竹,後主投降,蜀國滅亡,鍾會姜維鄧艾作死萬事成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