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經理人,筆者本人一直對「如何有效決策」這一議題有著濃厚的興趣。
最近有朋友推薦給我一本決策方面的書籍,叫《決策必讀12篇》。看完不僅拍案叫絕,雖然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看完了此書,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卻在我心裡久久難以平復。(PS.很多朋友私信問我這本書從哪裡買,注意只能從官網,請自己百度書名謝謝)
不如就藉此機會,趁熱打鐵分享一些我對「決策的要素」及「如何有效做出決策」發表一些個人愚見吧。廖記於此,如有不周之處,還望各位同仁扶正!
關於決策的要素及如何有效做出決策,個人認為涉及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1、確定決策類型
為了做出正確的決定,我們需要了解我們面臨的問題類型。一般情況下有以下兩種類型的問題:
通用:這些是經常發生的情況。它們本身不是問題,而是更大問題的症狀。獨特:一次性事件、具有異常性。大多數決定都是通用的。即使這是我們第一次面對某些事件,也可能是新的通用問題的早期表現。當我們開始應用規則來解決一般問題時,從而消除了決策的需要,我們需要做出的決策數量減少了。
比如,假設我正在考慮換工作,這不是我每天都要做的決定,但是會不時出現。在這種情況下,我應該制定一套規則或程序,以指導每次出現這種情況時如何處理。
2、定義規範
我做出的最糟糕的決定是那些我沒有想到理想結果的決定。好的決定需要明確的規格說明解決方案。越具體越好。
如果要在不同的工作機會之間進行選擇,則該決定應就所選擇的選項如何與我的長期願景以及當前的需要和需求保持一致提供清晰的解釋。它還應涵蓋我期望發生的事情以及要使其有效所需要實現的目標。
3、設計正確的解決方案
決定了該決定必須滿足的規範後,就可以開始集思廣益,以滿足規範要求的解決方案。專注於正確的事情,而不是你必須做出的妥協或約束。一旦知道正確的做法,你就可以思考如何將其付諸實踐。
在上述考慮換工作的情況下,我的解決方案是:
制定長期願景定義專業需求與現任僱主交談從每個報價中獲取與規範相關的所有信息,並在需要時進行協商分析每個報價,看看它們如何符合規範接受拒絕下次我需要評估工作機會時,只需要執行上述步驟並在需要時更新信息即可。
4、採取行動
確保回答以下問題,並執行每個答案中的操作:
誰必須知道這個決定?必須採取什麼行動?誰來拿?要採取行動的人需要什麼呢?大多數決定將轉化為一種新的工作方式或一系列新的優先事項。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確保操作所涉及的度量、動機和標準與新現實保持一致。
例如:如果你將公司的重點從盈利變成了最佳服務公司,則不應基於獲利能力來衡量某人的績效,而應通過服務指標來衡量該人。同樣,如果你決定專注於客戶體驗而不是財務上的成功,則應該開始衡量客戶體驗的質量,而不是衡量銀行帳戶的增長量。
5、驗證結果並進行調整
你是否曾經問過自己「我做某些事時我在想什麼?」,你是否曾經發現自己犯了同樣的錯誤?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它的發生比它應該發生的要多得多。經驗是最好的老師,但我們很少花時間去注意它所說的話。我意識到我的記憶不應該被信任,你也可能不應該信任你的記憶。
你可以通過回答以下幾點來記錄任何給定決策所依據的思維過程:
情況或背景問題陳述或框架控制情況的變量你所看到的複雜性或複雜性認真考慮的替代方案以及為什麼不選擇它們一段解釋結果範圍一段解釋了你預期會發生什麼,以及重要的是,你分配給每個理由和推理的概率。 (信心程度很重要。)決定一天中的時間以及你的身心感覺(例如,如果你感到疲倦,請寫下來。)這麼做的目的是將我們的期望和假設與實際情況進行比較。如果你錯了,則應該選擇其他措施,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有時結果會是積極的,但不是出於我們最初考慮的原因。
例如,你決定創辦一家公司以擁有更多的個人時間。六個月後,你會感到非常高興,但你卻比以往更忙。不管你有多忙,你都會感到幸福,因為現在你做主了。在這種情況下,你對結果如何感到滿意,但這並不是出於你在做出決定時所想到的原因。這項評估有助於我們了解我們的思想以及世界如何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