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指數飆升5.7%,是時候布局最強硬科技了

2020-12-14 君臨

上周創業板指回暖,晶片板塊指數周四漲幅高達5.7%,領漲市場。

這波回調過後,核心科技股大多已經有了相當的安全墊,並進入了許多機構投資者的調研視野。

君臨認為,一旦疫情穩定,科技股將再次走出牛市急先鋒的走勢。目前,似乎已到了較好的布局時點。

我們前幾天發過一篇介紹大基金二期開投的研報,今天我們繼續深入挖掘,看看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優質標的。

大基金的全稱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截至目前一共發了兩期,撬動市場資金高達萬億級別,堪稱晶片市場中的核彈。

投資晶片股,一定要跟著國家隊走。

而考察大基金投資結構,發現投資主要是在晶片製造方面,其中晶片製造領域的投資佔比高達67%,設計類的投資佔比17%,接著封裝測試類的投資佔比10%。

大基金之所以在製造領域投資最多,是因為在整個晶片領域中製造佔了大頭,不投他還能投誰?

那晶片製造到底哪家強?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

1

關於晶片製造就不得不說德州儀器,因為這既是晶片製造的起點,同時我國晶片製造與之也有深厚淵源。

1930年,德州儀器成立,目前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模擬電路生產商之一。

2019年,德州儀器收入高達144億美元,淨利潤50億美元,規模已經很龐大。

故事要從1947年說起,這一年傑克·基爾比進入米爾沃基中心實驗室工作,在這裡,基爾比可以接觸到世界最先進的電子產品。

後來基爾比認為電晶體才是電子產品的未來,並且想把各種電子器件做在一塊半導體上,從而壓縮半導體的體積和生產成本,而這其中的關鍵材料就是矽。

可是中心實驗室並不想把錢花在矽上,為了實現理想,基爾比從中心實驗室離職,希望找到願意支持他項目的公司。

從中心實驗室離職後,基爾比面試了IBM、摩託羅拉和德州儀器等公司。

後來在1958年基爾比進了德州儀器,也是在這一年,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誕生。

基爾比給同事演示他的新發明,他對一塊集成電路輸入一個10伏的電壓,然後示波器顯示了一個振幅為0.2伏和1.2兆赫頻率的震蕩波,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

雖然這塊晶片醜是醜了點,但是成功證明了將電子器件集成在晶片上是可行的,這可是一次偉大的革命。

後來基爾比因為這個發明,在2000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集成電路率先在美國發展起來,但在製造方面並非一直保持領先優勢,因為製造除了技術,成本也很重要。

戰後的日本生產技術水平提升很快,生產晶片已經沒問題,同時生產成本明顯比美國低。

於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後來集成電路生產漸漸轉移到日本。

到1986年,日本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生產國。

可是沒過多久,日本經濟在90年代出現危機,於是集成電路的主要生產地又轉移到韓國和我國臺灣。

所以現在的情況是美國來做晶片設計,亞洲來生產。

亞太地區成了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在不包括日本的情況下,2017年亞太地區半導體銷售額2488億美元,全球佔比60%。

而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消費電子生產和消費國。

晶片的生產包括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三大環節。

如今晶片生產大概分為兩種模式,分別是IDM模式和垂直分工模式。

什麼是IDM模式?

IDM模式就是全都自己幹,自己設計,公司有自己的晶圓廠,自己製造,自己進行封裝測試。

通常採取IDM模式的公司,一般都是規模非常大的公司,例如英特爾和三星。

而垂直分工的話,通常某家公司就專門只做其中的一個環節。

例如兆易創新專門做晶片設計,中芯國際專門做晶圓製造,華天科技專門做封裝測試。

亞當斯密說,專業分工效率更高,所以目前主流的是採用垂直分工模式,畢竟整個晶片產業鏈實在太大,專業做好其中的一環就已經很不錯了。

目前,晶片設計龍頭是美國的高通、英偉達和AMD公司。

以2017年的數據為例,美國的晶片設計公司營收佔全球同行的53%。

在國內,晶片設計的龍頭是聯發科、海思和紫光集團等。

在晶圓製造方面,臺積電是行業絕對龍頭,市場佔有率高達56%。而大陸主要的晶圓製造公司是中芯國際和華虹宏力。其中臺積電已經能夠實現7nm製程,中芯國際主要是28nm。

另外,在下遊封裝測試上,長電科技、華天科技和通富微電已經排到全球前10。

所以在晶片製造和封裝測試上,中國還是很有優勢的。

2

我國的晶片製造與美國的德州儀器也頗有淵源,因為關鍵人物就出自這裡。

1955年,24歲的張忠謀進入半導體行業。

1958年,張忠謀加入德州儀器,同時他也是德州儀器中的第一個中國員工。

在張忠謀進入德州儀器的時候,公司年營業額還不到1億美元。

不過很快德州儀器就發展成了一家國際巨頭,2019年收入已經高達144億美元。

在1972年,德州儀器有6萬員工,而此時張忠謀已經坐上了德州儀器副總裁的位置。

張忠謀把年輕時大部分時光給了德州儀器,到1985年,54歲的張忠謀辭職回到臺灣。

很快,在1987年張忠謀創立了臺積電。

臺積電的業務主要是做晶圓代工,打破過去晶片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都全做的模式。

所以張忠謀就是創立代工生產模式的那個人,事實證明,很成功。

那什麼是晶圓代工?

簡單來說就是專門給別人生產晶圓,別人設計晶片,臺積電製造晶片,甚至封裝測試也交給其他公司,臺積電就專門做晶圓這一個環節。

英特爾公司的晶片是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而美國超微半導體公司則是自己設計,然後把製造給到臺積電。

超微半導體設計做得好,臺積電製造成本低,質量做得也好,所以臺積電製造出來的產品比英特爾更好,價格更便宜,臺積電也很快演變成國際晶片製造巨頭。

在2011年,臺積電在28納米製程的市場份額高達80%,可謂一騎絕塵。

2018年,臺積電成功量產7納米晶片。

因此,在晶片製造上,臺積電絕對世界領先。

另外,臺積電使用的設備也是尖端設備。

臺積電的光刻機來至於阿斯麥,刻蝕機來至於應用材料,薄膜沉積設備來自於東京電子,這些都是半導體設備的頂尖企業,代表世界晶片生產設備的最高水平。

還有,為臺積電提供矽片的公司主要是日本住友、環球晶圓、信越半導體和德國創世電子,都很有實力。

製造牛,大客戶也多,目前臺積電最大的客戶是蘋果,公司賣給蘋果的晶圓佔比17%。其次是華為,華為佔比10%,另外高通佔比5%。

也難怪在2019年,臺積電的營收高達1.07萬億新臺幣,大概相當於2449億人民幣,淨利潤3453億新臺幣,相當於790億人民幣。

臺積電的成功使張忠謀成了臺灣的半導體教父。

張忠謀的成功讓我們想起了一句話:有志不在年高。

我們發現國內頂尖的半導體企業,好些都是在國外工作多年,晚年回國創業,並成功逆襲。

張忠謀如是,中芯國際的張汝京,還有中微公司的尹志堯,都是晚年成功逆襲的典型案例。

這告訴我們,年輕人不一定要急著創業,積累經驗也很重要。

3

國內晶圓代工的另外一家重要公司是中芯國際,創建者是張汝京。

與張忠謀一樣,張汝京長期在德州儀器工作,而且一幹就幹了20年,不過在德州儀器工作期間他與張忠謀交集並不多。

張汝京在德州儀器的主要工作是建廠房,後來由於公司業績不好,德州儀器開始裁員,49歲的張汝京失業。

接著,張汝京來到臺灣創業,建立了世大半導體公司。

當張汝京進入臺灣晶片市場一看,發現張忠謀的臺積電已經深耕了十多年,實力已經很雄厚。

這讓我們想起了《讓子彈飛》裡湯師爺的一句話:晚了,前幾任縣長把鵝城的稅收到九十年以後了,也就是西曆2010年,咱們來錯地方了。

初創的世大半導體自然是競爭不過根基深厚的臺積電的,後來臺積電併購了世大。

有陰謀論說張汝京與張忠謀不和,張忠謀陰謀併購了世大半導體,後來張汝京出來澄清說是臺積電給的價格不錯,自願被併購。

至於實情怎樣,我們又怎能知道。

不過從後續兩人之間的恩怨糾葛上,也許能夠看出一些端倪。

2000年,張汝京回到上海,繼續他的晶片夢,他創辦了中芯國際,還是做晶片代工,所以業務和臺積電是一樣的。

張汝京早年在德州儀器工作,自然也積累了很多人脈,於是他從德州儀器買進了一批先進設備。

中芯成立不到1年,就試產0.18微米的晶片,並且在2002年量產。

很快,中芯國際成為全球第三大晶片代工廠。

在2年的時間裡,中芯國際提出近200項專利申請。

臺積電一看:咦?這些專利技術怎麼和我們公司的核心技術那麼類似?

加上中芯國際的快速崛起,張忠謀也不願意看到養虎為患。

於是張忠謀開始起訴張汝京,說張汝京從臺積電挖走的人帶走了臺積電的關鍵技術。

這場皮一扯就扯了6年時間,在2009年終於有了結果。

2009年,美國法院判中芯國際敗訴,賠償臺積電2億美元和10%的股權,同時要求張汝京離職。

沒辦法,敗訴7天後,張汝京辭職,並且3年內不能玩晶片。

不玩就不玩,不做晶片難道就混不下去了?

2010年,張汝京又建立LED廠。

3年滿後,在2018年張汝京成立芯恩半導體公司。

張汝京的履歷告訴我們:人生就是要折騰,不是在建廠,就是在建廠的路上。

這讓我們想到了平頭哥蜜罐:不是在幹架,就是在去幹架的路上。

雖然張汝京離開了中芯國際,但公司還在,實力也還在。

目前,中芯國際是我國大陸最大半導體代工企業,全球排名第五。

2018年,中芯國際營業收入230.6億元,淨利潤9.2億元。從營收來看,規模已經相當大。

到2019年,中芯國際14nm製程晶片量產成功,距離山頂的7nm僅一步之遙。

而就在2019年,中芯國際以1.4億美元向阿斯麥購買了一臺EUV光刻機,可用於7納米的研發。

相信中芯國際不會讓我們失望的。

除了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也頗具規模,也是我國重要的晶圓代工企業。

1996年,上海華虹微電子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由華虹微電子和日本NEC合資成立華虹NEC,總部位於上海,主要業務是做存儲器晶片。

2005年,在香港成立華虹半導體公司,而華虹NEC就成為華虹半導體的全資子公司。

到2011年,華虹半導體和宏力半導體合併。

2018年,華虹與大基金聯合,用25億美元在無錫建設一座300mm晶圓廠。

目前,華虹第一大股東是上海華虹國際有限公司,而第二大股東就是大基金。

如今的華虹在上海有三個8寸晶圓廠,分別是華虹一廠、二廠和三廠,三個廠月產能達到175萬片。

其中,二廠月產能高達60萬片,三廠月產能50萬片。

目前華虹的平均製程是246納米,明顯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華虹的主要產品是ENVM,也即是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儲器,主要用於單片機(MCU)和智慧卡晶片。2018年,公司ENVM業務收入3.61億美元,佔公司收入的39%。

華虹的晶片大概50%在國內銷售,20%賣到美國。

大家都知道,對於晶片生產,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設備,一條晶片生產線,70%的投入都是在設備上。

因此我們會發現對於做晶片代工的企業來說,固定資產很多。

例如中芯國際,2019年固定資產541億元,佔總資產的47%,幾乎一半是固定資產。

還有臺積電,2019年公司的物業、廠房和設備高達1.352萬億臺幣,而公司總資產為2.265萬億元,固定資產就佔比近60%。

對於晶片製造企業來講,設備資產很關鍵,那麼折舊也就成為影響公司業績的一個重要因素。

例如中芯國際,2018年的折舊費用就高達9.95億美元,而這一年公司的利潤僅為0.77億美元。

因此對於晶片製造公司來說,折舊很關鍵。

4

無論是臺積電還是中芯國際,又或者是華虹半導體,他們都是代工。

而在A股一些企業,就有做IDM模式的,例如華潤微、士蘭微、華微電子和揚傑科技。

我們先來看華潤微(688396),這家公司要從華潤上華說起。

無錫華潤上華半導體公司成立於1999年,運營6英寸MOS晶圓代工廠。

2000年,華潤微電子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全面負責華潤集團的微電子業務。

到2008年,華潤上華和華潤微電子重組,設立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

2020年,華潤微科創板上市。

華潤微業務包括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

2018年,華潤微在中國半導體企業中排第十,並且是前十名中唯一一家以IDM模式為主運營的公司。

2018年,華潤微晶圓製造收入26.74億元,佔公司營收的43%,封裝測試收入為7.9億元,佔公司收入的12.6%,因此晶圓製造是關鍵。

而在晶圓製造裡面,主要的公司是無錫華潤上華。

華潤上華2018年的總資產高達45.76億元,淨利潤3.3億。

我們說過,晶片製造是重資本運作,華潤微晶圓製造公司的資產規模往往都比較大。

其次是封測,封測也需要很多設備,所以做封測的華潤安盛總資產在2018年為6.9億元,規模也相對較大。

相比之下,做設計的華潤矽威2018年的總資產僅為0.76億元,華潤矽科總資產僅為0.38億元。

目前,華潤微有3條6英寸生產線,2條8英寸生產線。

華潤微還運營中國第一條4英寸晶圓生產線和第一條6英寸晶圓生產線。

除了華潤微,士蘭微(600460)也是一家規模頗大的IDM模式公司。

1997年,士蘭微成立。

2017年,士蘭微8寸線建設完成,開始量產。並且計劃與廈門半導體共同投資220億在廈門建設兩條12寸65-90nm的晶片生產線和一條4/6寸半導體器件生產線。

截止2018年,士蘭微營收30億,其中功率分立器件營收14.75億,佔比48.74%。

成立於1999年的華微電子(600360)也是一家功率半導體分立器件公司。

當前公司已具備4英寸晶片8萬片/月、5英寸晶片13萬片/月、6 英寸晶片6.5 萬片/月的生產能力。

2018 年,華微電子營業收入17.09億元,淨利潤1.07億元。

2019年,華微電子投資11.32億建設6英寸生產線和8英寸生產線,很明顯公司目前規模還小,生產還處於擴張階段。

成立於2006年的揚傑科技(300373)主營業務同樣是半導體分立器件,同樣也是採用IDM的經營模式。

2018年,揚傑科技收入18.52億元,淨利潤1.88億。

另外,在LED晶片項目上,三安光電(600703)是絕對龍頭,也是世界老大。

2018年,三安光電的LED晶片產量高達9112億顆,公司產能佔到國內總產能的58%,絕對龍頭。

三安光電的創立者是林秀成,林秀成靠倒賣廢鋼鐵起家,後來結識了三明鋼鐵,雙方合資成立三安集團。其中,三安光電成立於2000年。

2002年,三安光電公司第一片外延片研製成功。

到2003年,三安光電研製出我國獨立智慧財產權的LED晶片,打破了過去LED晶片全靠進口的歷史。

2008年,三安光電借殼天頤科技實現上市;

一直以來,三安光電公司高速擴展,2018年公司以333億元投資晶片和封裝。

到2019年,公司更是大動作不斷。

1月,興業信託、泉州金控、安芯基金計劃向三安集團增資不低於54億元。

10月,長江安芯準備以59.6億增資三安集團,長沙建芯向三安電子增資70億。11月,公司擬非公開發行募資70億,格力電器出資20億。

連格力都看好,可見公司還是很優秀的,要知道董小姐可不是一般人。

在以上增資計劃中,其中安芯基金就是大基金與三安光電設立的。

大基金還以90億投資三安光電。

截止目前,大基金持有三安光電4.61億股的股票,持股比例為11.3%,是三安光電的第二大股東。

5

通常,電子系統包括傳感器、處理器、存儲晶片和執行器。

傳感器負責獲取數據,處理器負責處理數據,存儲晶片負責存儲數據,執行器負責執行處理器的結果。

其中存儲晶片大概佔了半導體市場的三分之一,因此我們有必要重點來了解一下。

存儲晶片行業主要由三星、東芝、美光和海力士等國際巨頭壟斷。

存儲晶片分為快閃記憶體和內存兩類,而快閃記憶體又包括NAND FLASH和NOR FLASH,內存主要為DRAM。

那快閃記憶體和內存有什麼區別?

我們來做一個比喻,存儲晶片就是倉庫,而處理器相當於加工車間,數據就是原材料。

倉庫分為大倉庫和小倉庫,大倉庫是快閃記憶體,小倉庫是內存。

小倉庫就像一個臨時倉庫,距離加工車間很近,所以讀取數據的速度快,當然小倉庫的存儲空間也比較小。

大倉庫存儲數據多,儲存空間大,但讀取數據相對較慢。

在內存市場,三星、海力士和美光三家公司的市場份額高達90%,其中三星市場佔有率就高達48%。

所以,國內存儲器需要加快發展,也是大基金重點扶持的對象。

在國內,存儲器的關鍵公司是紫光集團旗下的長江存儲,長江存儲規模做得很大,而且也有自己的晶片生產工廠。

2016年,長江存儲成立,而且公司是國內第一家可以量產3D NAND Flash的廠商,還獲得了大基金的投資。

2016年由紫光集團聯合大基金、湖北省地方基金、湖北省科投共同在武漢東湖高新區投資建設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項目總投資240億美元,主要生產存儲器晶片。

到2019年,長江存儲可以實現64層產品量產。

目前,長江存儲產能已經達到1.5-2萬片/月。

另外,由兆易創新、王寧國與合肥產投籤訂協議成立合肥長鑫存儲,合肥長鑫項目總投資超2200億,非常巨大,主要就是做存儲器晶片。

其中兆易創新負責研發19nm工藝製程的12英寸晶圓移動型DRAM,只不過相比於長江存儲來說,兆易創新主要是做晶片設計,而長江存儲自己就有晶片製作。

我國晶片產業布局全,但是薄弱環節也不少,所以需要大基金來扶持。

而在整個晶片產業鏈中,製造環節可謂是佔比最大,所以也是大基金重點布局的方向。

走,一起踏上晶片產業這輛快車。

投資充滿著風險,我們不能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

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關注「君臨」獲取。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

相關焦點

  • 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再次飆升的3個原因
    11月,道指3萬點備受關注,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基本落後於標準普爾500指數和道指,因投資者大量買入價值股,而科技股指數本月再度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截至12月8日,根據雅虎財經(Yahoo Finance)的溢價數據,納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了近3%,相比之下,標準普爾500指數和道瓊工業平均指數的漲幅更為溫和。周一,納斯達克指數連續三天創下歷史新高——在過去5個交易日中,有4個交易日創下歷史新高。
  • 小米投資晶片供應商 加速晶片領域布局
    小米投資晶片供應商 加速晶片領域布局 字號:TT 2020-02-25 08:33來源:新浪科技 家電網-HEA.CN報導:昂瑞微電子的運營主體——北京昂瑞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法人股東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股比例為6.98%,位列公司第三大股東。
  • 使命召喚手遊:使命戰場中的強硬晶片有哪些妙用?
    在使命召喚手遊的使命戰場模式中,技能晶片對玩家的提升不亞於橙色級武器,如果利用得當,甚至能讓你同時面對多個敵人。本文介紹的強硬晶片,雖然還未對玩家正式開放,但其作用效果已出現在介紹頁中。具體怎麼用呢?一起來看看吧。【技能晶片介紹】強硬晶片有兩個功能:一是能在地面放置一個可以變形和閃光的盾牌。
  • 蘋果股價周五飆升10%!市值超越沙特阿美
    據外媒報導,美國時間周五,美股收復了早些時候的失地,收盤時三大股指實現上漲,原因是美國最大科技公司和市場領導者——亞馬遜,蘋果和Facebook——在公布了出色的季度業績後股價飆升。周五,道瓊指數收於26428.32點,上漲114.67點,漲幅0.44%,盤中一度下跌約300點;標普500指數收於3271.12點,上漲0.77%;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收於10745.27點,上漲1.49%,其中蘋果股價上漲了10%。美股三大股指以強勁上漲幅結束了7月份,並連續第四個月錄得正增長。
  • 格力做晶片、小米開雜貨鋪 盤點那些不務正業的科技公司
    提起科技公司,過去人們首先會想到IBM、Intel、微軟這樣的先驅企業,他們往往更專注於半導體晶片以及電腦軟硬體解決方案等領域。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興起,讓很多科技公司的業務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也促成了很多看似「不務正業」的科技公司。
  • 格力做晶片 小米開雜貨鋪 盤點那些不務正業的科技公司
    提起科技公司,過去人們首先會想到IBM、Intel、微軟這樣的先驅企業,他們往往更專注於半導體晶片以及電腦軟硬體解決方案等領域。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興起,讓很多科技公司的業務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也促成了很多看似「不務正業」的科技公司。
  • 資金逆勢抄底 科技板塊奮起反攻!科技主題基金上車機會來了?
    9月17日,兩市股指盤中震蕩回升,科創50指數大漲逾2%,半導體、軟體、晶片等科技類股集體上揚,機構指出,市場在下跌的過程之中,科技板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從全年維度或者再往後看一年的維度,盈利是逐級修復的,在這個趨勢之中,科技永遠是最閃亮的那顆星。雖然近期科技股遭遇震蕩,但是排除短期的不確定性,長期來看依然向好。
  • 格力做晶片,小米開雜貨鋪,盤點那些不務正業的科技公司
    但是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興起,讓很多科技公司的業務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也促成了很多看似「不務正業」的科技公司。格力在家電領域獲得巨大成功有目共睹,此前董小姐高調宣布進軍晶片也成為熱議的話題。而談到小米,雷布斯似乎不滿足手機的成功,小米生態真的是覆蓋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當然,所謂的「不務正業」其實也只是一種調侃罷了,其實這些公司能夠走出過去的成功勇於開拓全新的業務版圖也是值得敬佩的事情,用句時髦的話說,就是所謂的「生態布局」。
  • 國內外晶片產業發展態勢分析研判 |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
    此外,通過併購來擴展市場規模、佔有先進技術、布局未來關鍵領域是晶片企業強化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內外集成電路企業兼併重組風起雲湧,產業併購呈現聚焦戰略整合和布局新興領域的趨勢。一方面,龍頭企業為實現規模經濟和降低成本,持續開展出於戰略整合目的的國際併購,呈現出規模大、交易金額高、強強聯合的特徵。
  • 半導體晶片ETF集體暴漲 最高達8.81%
    昨日,科技股集體反攻,半導體晶片股掀起漲停潮,相關ETF也迎來大漲。5隻半導體、晶片ETF漲幅均超過7.7%。  基金投資人士認為,需求引領的半導體晶片板塊復甦邏輯依然突出,具備中長期配置價值。不過後市要關注中美關係走勢及相關政策出臺的情況。
  • 戰鬥指數飆升《Lamborghini Aventador LP-750 SV》
    戰鬥指數飆升《Lamborghini Aventador LP-750 SV》換上迷彩勁裝、火力同步升級這套由Novitec Torado所提出的「Camouflage Bull」改裝方案,首先必須先脫掉原廠制服,裝上含有前後保險槓,側裙、後引擎蓋及大型固定式尾翼的碳纖維空力套件後,接著才能披上類似海洋用的迷彩勁裝,一共由黑色
  • 晶片板塊絕對不能倒!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二期未來布局方向!
    全球晶片增長100%由中國貢獻!2025年硬指標,自給率要達到70%!晶片板塊絕對不能倒!集成電路產業基金二期未來布局方向,給股民分析清楚!2、去年我國晶片自給率在30%左右,最新的政策給出硬指標,2025年需要達到自給率70%的水平,所以國家對於晶片扶持不會停止,只會加速!
  • 最牛暴漲38%千億巨頭飆升12%更有龍頭半年狂漲7倍!
    光伏指數漲10%:陽光能源暴漲38%今日港股開盤後,光伏概念股即開始飆升,陽光能源一馬當先,一度暴漲超40%,福萊特玻璃、信義光能漲超10%,保利協鑫能源、協鑫新能源等龍頭全線飆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底的時候,福萊特玻璃的股價一度為3.66港元,今日上午暴漲,盤中一度達到28.5港元,半年來股價漲幅達到679%。汽車股繼續強勢除了光伏,上午港股汽車股也表現強勢,多隻個股大漲。其中長城汽車漲幅達5%。比亞迪漲幅達4.62%。
  • 科技指數來了
    最明顯當然是水泥行業,周期性被行業集中度逐漸磨平,目前又加上災後重建概念,刺激兩大龍頭海螺水泥(0914.HK)和中國建材(3323.HK)股價分別大漲近8%和14%。從多個角度看,海螺水泥基本上都無可挑剔,股價也因為能夠穿越牛熊。
  • 億歐智庫發布2020全球半導體晶片科技創新TOP50
    WIM2020以「科創連動世界」為主題,連接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美洲的全球創新者,分享科技創新成果和認知,共同推進「讓科技更平等」的理念。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信息產業技術的快速發展為半導體晶片產業打開源源不斷的市場需求,同時鞭策著行業發展創新。
  • 被遺忘的中國科技巨頭,能設計5nm晶片,還自研了的電腦系統
    近年來華為的手機業務和5G通訊業務,都在全球有一定的影響力,嚴重威脅到美國的霸主地位,因此遭到美國接二連三的打壓和限制,如今華為最先進的5nm晶片量產都受到了制約。這時候望眼國內的科技公司,其實還有一個被遺忘的科技巨頭,它的實力也和華為一樣不容小覷!
  • 小米:正常節奏布局上遊,絕不會放棄自研晶片路徑
    2017 年 11 月,聯發科原共同營運長(COO)朱尚祖加入小米產業投資部,他在 2010 年建立聯發科技智慧型手機晶片事業部,年營收做到 40 億美元的規模,幫助聯發科技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的智慧型手機晶片供應商;2018 年 3 月,原亦莊國投總經理王曉波也加盟小米產業投資部,亦莊國投是北京市 5 家市級統籌資金的受託投資管理機構之一,母基金已籤約及擬籤約基金超
  • 恆玄科技:專注智能音頻SoC晶片領域 成為AIoT主控平臺晶片主要供應商
    截至2020年9月7日,恆玄科技及其子公司合法擁有59項專利,其中包括37項境內發明專利、6項境內實用新型專利和16項境外專利。  此次上市發行是恆玄科技發展歷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首先,我謹代表保薦機構主承銷商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向各位撥冗前來參加恆玄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科創板上市的網上路演活動,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恆玄科技專注於智能音頻SoC晶片的研發、設計與銷售,作為AIoT晶片領域的先行者,以前瞻性布局抓住行業發展方向,確立了在智能耳機晶片領域的領先地位。
  • 專訪燧原科技趙立東:AI 晶片市場風雲再起,但「中國芯」的逆襲路才...
    5月7日,燧原科技宣布完成7億人民幣B輪融資,領投方為半導體產業基金武嶽峰資本,老股東騰訊繼續跟投。這家公司再次被置身聚光燈下。 擁有一個近乎完美的開局,燧原科技正邁向下一個目標——在最高端的雲端AI訓練領域,成為國內第一家實現業務規模化的公司,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替代。然而,面對激烈的競爭,前有巨頭NVIDIA,後有眾多新玩家,燧原科技要如何殺出重圍,實現目標?
  • 外盤:日經指數1993年來新高,B站市值飆升至近1500億元,黃金白銀...
    美聯儲官員在11月4-5日的政策會議上,討論了就美聯儲購債策略提供更多指引的問題。美聯儲周三在華盛頓發布的會議紀要顯示,「許多與會者判斷,委員會可能很快需要增強有關資產購買計劃的指引意見。」受新一波新型肺炎疫情影響,尤其是封鎖措施對零售及服務業造成沉重打擊,歐元區11月經濟景氣指數7個月以來首次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