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隨著中國經濟持續不斷地高速增長,科學技術從全面跟跑到部分領域進入「並跑」甚至「領跑」階段,已到了要與世界經濟、科技強國在山頂相遇的關鍵時刻,怎樣做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便成為擺在中國政府和人民面前的頭等大事。我們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被實踐所證實,「創新驅動發展」也正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因此,必須堅持將創新置於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首先,從國家層面要做好頂層設計、政策扶持。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怎麼走、向何處去,明確的總體規劃必不可少,並在此基礎上制定政策舉措,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高效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國家級保障。為此,我們必須緊緊抓住以信息技術為牽引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這個戰略機遇,育新機、開新局,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使科學技術更好地服務於經濟建設,進一步增強我國的核心競爭力。
其次,從經濟層面要做好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如今,雖然我國在航天科技、深海探索、巨型計算機、人工智慧、生物工程、量子科技等領域都有上佳表現,但卻在諸如半導體技術、航空發動機技術、精密工具機製造等方面還與發達國家存在不小差距,甚至常常被別人「卡脖子」,嚴重製約了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力。因此,加大科技投入、強化人才培養,不僅要在基礎性理論研究方面出成效,更要儘快在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上全力攻關、實現突破。與此同時,還要積極做好技術與產業的轉化工作,因為只有最大限度地實現技術的產業轉化,才能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驅動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從而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
再者,從社會層面要做好輿論引導、氛圍營造。「創新驅動發展」,不僅可以提高國家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同時還創造財富有效提高廣大民眾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所以,創新不只是國家和企業的事,它和全體國民的財富增長、生活品質提升密切相關。困此,必須加大輿論宣傳和引導,讓全體國民都能充分理解創新的重要性,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大力支持創新活動、尊重創新人才。如此一來,便可在全社會形成有利於創新的良好環境和氛圍。
有了國家的科技投入和政策支持,加上良好的社會環境氛圍,無論是科研院所,還是國有、民營企業以及個人,創新的熱情必將得到有效激發,而持續創新的成果也將源源不斷湧現出來,成為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源頭活水,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強勁的動力。(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