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動畫短片《Hair love》,中文譯名為《發之戀》,是第一部完全由黑人擔綱主創的動畫短片。該片是以貼片方式與影片《憤怒的小鳥2》一起在北美上映的。今年2月,短片榮獲第92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獎。編劇兼導演馬修·A·切瑞也憑藉此片獲得第11屆非裔美國人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突破導演獎。之後,短片被出版社改編成了兒童讀物,,併入選了《紐約時報》評選的「2019年暢銷兒童讀物」。
《發之戀》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一則非裔美國爸爸幫助女兒梳頭髮的視頻。而該片在此基礎上做了擴展,講述了非裔美國人家庭中一家三口的簡單故事。在爸爸的幫助下,七歲的女兒艱難打理頭髮,迎接生病住院的媽媽回家的故事。
如此簡單的故事情節有什麼特色,是什麼原因打動了奧斯卡評委和觀眾,獲得如此成就呢?
本片和其他參賽的影片不同,採用了最普通的2D動畫製作方法。這種製作方法,看起來比較古老,沒有其他方法的絢麗多彩,卻給人簡單明了的感覺,觀看者不再刻意關注製作技術,而是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故事情節上,深究故事情節的內涵和隱喻。
▲短片中的主角是一家三口。除了黑皮膚這個特徵,還有其他特徵能夠很快了解一家三口的身份、職業、愛好等等:
小女孩爆炸蓬鬆的黑髮、粉色的睡衣和裙子,意味著小女孩有一顆愛美之心,也有關於頭髮的困擾。
爸爸的髒辮、紋身和絡腮鬍子,表明了他非裔的身份和粗狂的性格。說起髒辮,雖然不是由非洲黑人起源的,卻是非洲人喜愛的髮型。因為非洲天氣炎熱,非洲人原先是以光頭為主要髮型的。但人皆有愛美之心,在髒辮傳到非洲後,非洲人立馬愛上了這個髮型,因為它散熱好,有防蟲效果,不需要經常清洗。因此可以看出,爸爸並不善於打理頭髮,是個性格比較粗狂或者說粗枝大葉的人。
媽媽的身份是美發博主,小女孩在ipad中學習的髮型視頻,實際上就是媽媽本人。媽媽經常在博客上發布自己設計髮型的教學視頻。這樣看來,媽媽和小女孩一樣是個愛美的人,尤其喜愛設計髮型。
▲家中的景致其實並沒有特別的設計,牆壁上掛滿畫作的小女孩房間,梳妝檯上滿是化妝物品的父母房間,這一切看起來很是熟悉,這不就是普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場景嘛!
簡單的畫風、明顯身份特徵、普通家庭式的場景設計,很容易將觀眾帶入到故事中,在觀看之初,就在想像這個普通的家庭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小女孩豐富可愛的表情搭配爆炸蓬鬆的黑捲髮,在脫掉睡帽時的抨擊感,讓人哄然發笑。
本片的故事情節看起來簡單,卻包含了兩個故事。一個是爸爸幫助小女孩整理頭髮,另一個是爸爸帶著小女孩到醫院接媽媽出院。兩個故事的氣氛截然不同,凸顯出不同的主題。
▲對於家有女兒的爸爸來說,為女兒打理頭髮是每個爸爸最頭疼的事情。爸爸們在第一次打理時,往往會把女兒由公主變成乞丐女。
片中的爸爸就遇到了相同的問題。因為小女孩的爆炸頭髮比一般女孩的順直發更難打理,影片採用擬人化手法,將它打造成了一個黑色巨怪,將與巨怪鬥爭的場所打造成一個拳擊現場賽。爸爸與巨怪在拳擊場作鬥爭,儘管拼盡全力,仍然慘敗。這場激烈的比賽,不禁讓人捧腹大笑,氣氛異常搞笑。
鏡頭切換到現實,慘敗的爸爸抱著床尾柱子,最終以戴帽子的方式壓制膨脹的頭髮,小女孩哭泣離開。這一轉變,瞬間把觀眾從搞笑中拉回到現實,有一種意猶未盡卻又笑不出來的憋屈感。看起來是搞笑的故事,這一轉變,立馬讓故事有了內涵和深意,也讓觀眾想繼續看看這個爸爸要怎樣解決這個事情。
▲「頭髮」這個事物在影片中的意義並不局限在「難題」這一面,而是貫穿全片凸顯了溫暖的「愛」這個主題。
小女孩將媽媽畫成沒有頭髮的女王,觀看視頻時回憶著母子之間的快樂,為了接媽媽精心打扮,以及爸爸多次看手錶的動作,無一不表現出父女倆對妻子、媽媽的愛。而爸爸為了小女孩,和小女孩一起振作起來,參照視頻學習梳頭髮,同樣體現出了爸爸對小女孩的愛。
因為互相間的付出,讓這個家庭充滿了溫暖,同樣是這種溫暖,讓媽媽接受了自己光頭的現實。這也許就是愛的力量,也是頭髮帶給我們的意義。
「過去一年,根據觀眾的反饋,他們迫切地想要看到具有普遍性和文化真實性的新鮮故事。」
——索尼動畫公司總裁克裡斯汀·貝爾森
這是短片的製作公司索尼動畫的總裁在一次採訪中說到的。這句話中包含了短片的兩個特點「普遍性」和「文化真實性」。這兩個特點,在短片中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和體現。
「種族」這個話題,在歐美國家是個既敏感又不可能磨滅的事實。在白種人統治的國家,黑人的生存和發展存在很多困難。短片沒有將「種族歧視」這個概念籠統化、擴大化,而是採用了一個新奇、具象的視角——頭髮為主題。
事實上,黑人頭髮的問題已經成為黑人家庭的困擾。就在去年,一個六年級的黑人女孩因為辮子髮型違反了學校的妝容規定而被停課,一周後,六歲的黑人男孩也因為同樣的問題被學校處理。由此可見,現今社會,對黑人頭髮的偏見依舊普遍存在。
短片以主人公非裔的裝扮入手,以黑人頭髮為主線,抗議了白人主導的社會一直以來對非裔美國小孩髮型的偏見態度,提出對黑人群體文化自由的質疑,進而抨擊了種族歧視的社會現實。
隨著年齡的長大,我們會漸漸忘記去愛,忘記去表達愛。這部影片用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簡單卻難以付諸行動的道理:愛,就要表達出來。
小女孩為了迎接媽媽精心打扮一番,以最美的自己出現在媽媽面前,又為媽媽畫了一幅沒有頭髮但依舊是女王的,這些都是小女孩對媽媽的愛最真摯的表達。
爸爸為了迎接妻子,換上了整齊的襯衫,還買了一束代表希望的向日葵送給妻子,這是丈夫對妻子最簡單的愛。
在醫院裡,三人緊緊擁抱在一起的畫面,溫暖了我們的心,也是一家人最溫暖的畫面。
生命是短暫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病魔就會找到你。就如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多少生命戛然而止,或勞累、或疾病。前幾天,從湖北戰疫第一線退下來的齊魯醫院護師張靜靜去世,讓原本滿懷見面希望的家人陷入了悲痛,也讓我們惋惜還沒來得及的擁抱。
這個短片告訴我們,愛,就要說出來,千萬不要等到來不及時,後悔悲痛。
如果試圖改變一些東西,首先應該接受許多東西。
——法國哲學家薩特
影片中,小女孩的媽媽是個愛美的人,因為疾病,奪走了她心愛的頭髮。在病房裡,她看著窗戶中映出的影子,雖然頭巾已經嚴嚴實實地包裹住光頭,她仍然對自己光頭的樣子感到傷心。這時,小女孩進入病房,送給她一副畫,畫中是一個光頭的側臉,頭上戴著一頂金黃色的皇冠,而皇冠與光頭之間有一段距離。這是小女孩美好的期望——希望媽媽快快康復,重新長出頭髮。
看了小女孩的畫,媽媽摘下了包裹頭的頭巾。這一動作就說明了媽媽已經接受了沒有頭髮的自己。
這是一部具有現實意義的短片。影片通過簡短的故事、普通的設計,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普通非裔的一家三口的溫暖與愛,既保留了故事的普遍性和真實性,又表達出導演對種族歧視的抨擊,改變了人們對黑人父親不善於陪伴和愛的印象,同時,告訴我們有些時候,想要改變的前提是接受。
在社會大背景下,有些事情不是靠一人之力所能改變的,我們只能盡一點自己的綿薄之力。但是,在個人來說,家庭永遠都是我們愛的港灣,只要我們能夠多愛一點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不管遇到任何困難,我們都不會是孤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