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自改開以來,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個變化同時伴隨著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可以說改革開放自農村啟動,但是目標卻是整個國家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從城鄉相對比較來說,農村的發展還是落後於城市的發展,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城鄉差別的問題,近些年來,在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各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些例子比比皆是,不再展開。
而我想從另一個國際比較的角度談談中國農村的未來。
我個人以為美國、德國、日本的農業在發達國家中具有代表性,中國經濟逐步走向發達,從農村農業農民的角度是否可以借鑑這三個國家的模式?
我將美國農業定義為城鄉分離的大農場模式。其特點是大規模種植優勢作物,人均效率較高,單位成本較低,具有優勢作物的國際定價權。比如美國形成大豆種植帶、小麥種植帶和棉花種植帶等等。這個模式只在中國部分平原地區和西部地域廣闊的地帶值得借鑑。
德國的模式我稱為城鄉融合的機械化農業模式,德國的大城市、超大城市比較少,大部分是以鎮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農民和市民完全融合,產業也完全交融(不只是農業部門本身的三產融合,而是很多大企業就在一個鎮裡,歐洲不少企業也都是如此,比如樂高就是);而農業本身則採用高技術、機械化的模式,大大提高農業效率,真正在地裡幹活的農民是不多的。這種模式是建立在兩個基礎之上的:一是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條件比較好,另外一個則是依賴於德國強大的機械製造工業。
日本我稱之為精細化家庭農業;與之可歸為一類但又有差異的是荷蘭和以色列的農業模式;後者同樣國家小、耕地少,所以採用高科技生產農業高附加值產品,比如荷蘭的鮮花。而日本採用精細化的作業,東西品質高,比如大米,但商品化率比較低,國際價格競爭力也是比較低的,仰賴於政府引導保護政策,日本農民的生活同樣可以比較幸福。
綜上三種模式,我個人理想中的中國農村的未來是:農業大省的東北、山東、河南、關中、新疆等地,美國鄉村的模式應該是農村的未來,奠定中國農業的基本盤;而長三角和珠三角農業的主體應該向德國學習,實現城市群的城鄉融合模式,採用高技術、機械化農業;長三角、珠三角及西南的局部地區鄉村,尤其是地少、風景和文化特色明顯的鄉村,應該將日本精細化及農業本身的三產融合作為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