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出上聯:「本日飛機飛日本」,中國網友對出下聯,堪稱教科書

2020-12-14 歷史國學智慧

日本人出上聯:"本日飛機飛日本",中國網友對出下聯,堪稱教科書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傳承了幾千年,長久沉澱下來,頗有些可研究之處。對聯文化是中國文化中比較特殊的一個領域,發展到現在,也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中國最早的對聯大概出現在三國時期,後來各個朝代的文人大多都喜歡對對聯,甚至有些當成了日常的打趣交流方式。

中國的第一幅對聯出現在五代十國時期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是五代十國蜀國國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對聯,也是我國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副春聯。實際上對聯的前身就是桃符。

桃符一般貼在門窗之上,上面寫著的話都有著特殊的含義。

對聯最大的特點就是言簡意賅,講究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對於字數和結構有比較嚴格的要求。

雖然說對聯比較考驗人的文化水平,但是不管是讀書之人,還是大字不識的粗鄙之人,多多少少都會對對聯。

古代的文人墨客之間,大多喜歡玩對聯遊戲。著名的場面出現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乾隆和珅紀曉嵐三人湊一堆時,必須要玩上幾回對聯遊戲。

有一回紀曉嵐和和珅受邀一起去吃酒,就發生了對聯的爭鬥。餐桌上有一盤五花肉,和珅頓時有了靈感,出了上聯:"三斤四兩五花肉",紀曉嵐為了讓皇帝開心,同時也能夠挫挫和珅的威風,一下子對出下聯"五兩六錢七把蔥"。皇帝一聽樂開了花。

先前有個日本人聽說中國對聯文化深厚,便來了興趣,出了上聯:"本日飛機飛日本",希望有一個中國人可以對出下聯。

這個上聯看似簡單,但是仔細一讀就可以發現,這個對聯從左往右和從右往左讀,都是一模一樣的!

這個日本人自認為自己出得相當巧妙,在中國是沒有對手了,沒有想到的是,中國的網友個個都是文人墨客,很快就給出了下聯:明月當空當月明下聯不僅僅符合要求,而且意境極好,實在是對的妙!真是堪稱教科書式回答。

除此之外,還有別的答案,比如"海南渡船渡南海",顯然下聯都更有意蘊,看來,對聯作為中國文化,中國網友們從來不在怕的!

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發展了幾千年仍然沒有被其他文化入侵合併,肯定有它的道理。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不僅給中國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還讓中國文人們在外國人面前能夠驕傲地挺胸抬頭!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對聯知識,可以看一下《中華對聯精粹》,在這本書中涵蓋了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的對聯。

對聯不僅僅是文化的體現,還反映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還能窺見到一些做人的智慧和道理,常讀對聯,一定能夠學到不少知識。

《中華傳統經典精粹》一部中國古代經典的通俗化讀本,精選《大學》、《論語》、《中庸》、《老子》、《莊子》、《商君書》、《管子》、《墨子》、《鬼谷子》等18部先秦傳統經典進行精粹

結合了社會現實,加以注釋、譯文和點評,賦予了這些經典以新的時代內涵,為大眾提供了寶貴精神食糧。

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前人總結下來的經驗、智慧,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本才幾十元元錢,也就是一張電影票錢,一頓飯錢,卻能讓你受益終生!無論買來提升自己還是拿來送禮都是個很不錯的選擇。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日本人激怒上聯:今天的飛機飛日本,我國青年下聯,可以稱為千古
    不得不說,隨著快車道的發展,各方面水平都有了顯著提高,很多人已經不再滿足於在中國打球了。每年休息時間假期期間,許多中國人選擇到其他國家旅遊併購買大量東西。眾所周知,日本一直是遊客,聞名世界一直很受歡迎,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國人來日本來欣賞美麗的風景,比如櫻花,富士山。當然,作為一個鄰國,中國對日本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 日本人出一上聯:日本東升,光耀九州四國,中國網友霸氣對出下聯
    公元25年,漢室宗親劉秀在河北鄗城的千秋亭登基為帝,為漢世祖光武皇帝,同年十月定都洛陽,後開創了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光武中興」時代,周圍的國家也紛紛附屬漢王朝,據《三國志·魏書》的《倭人傳》,劉秀還是史上最早接見日本使者的皇帝,日本使者表示願為漢臣藩,又求賜名賜封。
  • 河北人出上聯「河北名將,顏良文丑」,江蘇人對出下聯,堪稱經典
    一、上聯:河北名將,顏良文丑眾 首先,來看一下這個對聯的出處,它是由河北人傾心打造,河北人根據自己地區名人的特點,出了這麼一個上聯,叫做「河北名將,顏良文丑眾」。
  • 才女出上聯「竹本無心,奈何節外生枝」,唐伯虎這個下聯堪稱妙對!
    對聯分為上聯和下聯,上聯叫出句,下聯叫對句,出句顧名思義,就像是考試出題一樣,所以古代選拔人才的時候根據上聯的平仄調和意境,想要對出完美的下聯可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如果肚子裡沒有點「墨水」,還真是讓人十分的捉急。 在我國唐宋時期,是對聯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唐代的李白對對聯文化就很有心得,也流傳出很多有關李白對聯的有趣故事。到了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蘇小妹、佛印幾人也經常以對聯互相調侃,每次品讀之餘都忍俊不禁。而對聯全面興起和繁榮的時期,是明代和清代。
  • 上聯「八戒洗澡,豬下水」,才子給出的下聯堪稱經典!
    第一個故事發生於武周時期,據說當時的民間出了一對天資聰穎、聰明伶俐的雙胞胎姐妹。小小年紀便能通曉文史,於是人們稱這對姐妹為神童。武則天聽說了此事後感到十分好奇,於是便差遣手下的宦官將這兩位聰明的小娃娃請進了宮中。兩位女童應召進宮後,武則天便帶著她們到後花園中遊玩。不知不覺,她們便走到了池塘旁。武則天見池塘中的荷花開得正盛,便來了興致。
  • 上聯「烏啼老樹聲聲慢」,下聯難倒眾人,最後被一網友對出
    佛印是何等的聰明,他腦筋一轉,搶過了蘇東坡的扇子扔在了水中,於是大聲說出了下聯「水流東坡詩」,蘇東坡的扇子上寫著自己的詩句,而「詩」和「屍」也是諧音,一語雙關,蘇軾被人搶了扇子,本要發火,但聽到了佛印的下聯,卻哈哈大笑了起來,這段對聯故事也被載入史冊,成為了對聯中的一段佳話。
  •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才子對出下聯,堪稱經典
    常見的輓聯有「良操美德千秋在,高節亮風萬古存」,「隴上猶留芳跡,堂前共仰遺容」,「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風幾處遊」,多用於表達對逝去的人們的思念之情,和希望活著的人能好好生活的願望。在明朝時期,更是巧妙地與書法相結合,成為了一種別樣的中華傳統藝術特色。不得不說,對聯真的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華文化的優秀載體。
  • 乾隆出上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紀曉嵐的下聯堪稱妙對!
    比如清代的乾隆,就很喜歡中國的對聯文化,經常和臣子在一起出題答對,流傳下來很多經典的對聯故事。有一天,乾隆在江南遊玩,紀曉嵐在一旁陪同。到了中午,乾隆肚子就餓了,於是就走進了一個酒樓。這個酒樓在當地很有名氣,名字叫「天然居」,裡面經常聚集很多文人雅士,在一起行酒令,出詩詞,熱鬧非凡。
  • 上聯「三斤四兩五花肉」,紀曉嵐對出下聯,在場之人紛紛叫好!
    有一日紀曉嵐和文人雅士在一起喝酒吃肉,既然都是文化人聚在一起,自然要吟詩作賦,酒過三巡大家覺得吟詩又不過癮,其中有一位就提議,以對對聯的方式來娛樂,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響應。有位書生自恃才高,就當場出了一副上聯「水部火災,金司空大興土木」。
  • 山東出上聯:孔子聖孟子賢,自古文章出齊魯,陝西給的下聯成絕唱
    山東出上聯:孔子聖、孟子賢自古文章出齊魯,陝西給的下聯稱絕唱筆者今天與大家講一則有關對聯文化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我國是一文化古國,中國有著許多古老的文明、文化,而對聯文化就是其中極具的特色的一種文化,毫不誇張地講,對聯文化從古至今,對人們都是有著極大的影響的
  • 老闆出上聯,「士要翻身就得幹」,員工對的下聯解氣
    聽到老闆的上聯後,大家各抒己見,肥佬搶過發言權,第一個對道:人想活命必須吃。聽到肥佬的下聯後,大家一陣哄堂大笑,然後又都靜了下來,我也隨機陷入了沉思。很顯然,老闆的這個上聯並不簡單,從字形看,「士」翻身了不就是「幹」麼!
  • 棺材店的一副上聯:「人無千歲壽」,大才子對出下聯,很有哲理
    比如在《唐伯虎點秋香》的電影當中,就有唐伯虎對對子的橋段,對穿腸出的上聯是「圖書裡,龍不吟虎不嘯,小小書僮可笑可笑」,這副上聯說的是唐伯虎在圖書館裡,沒有任何大作為。唐伯虎文思泉湧,對的下聯是:「棋盤裡,車無輪馬無韁,叫聲將軍提防提防」。也是暗中諷刺有些人表面看起來風光無限,實際上卻是草包一個。
  • 老翁上聯「半聾半啞半糊塗」,才女聽到後對出下聯,妙不可言
    對聯在古代的作用可不僅僅是文娛活動這麼簡單,有的人用對聯來考驗對方的才華,也有的人以對聯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等等。想要對好一副對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但是如果完全依靠規律,就有一種買櫝還珠的感覺,反而不美。對聯講究的是對仗工整,平仄押韻,上聯和下聯的詞彙要一一對應,不能有缺字或者多字的情況發生。
  • 上聯「莫言路遙遇秋雨」,網友腦洞大開出4套下聯,讀來高端大氣
    對聯文化是我國獨有的文學形式,分為上聯和下聯,上聯叫出句,下聯叫對句。至今為止,每逢在春節期間,人們也都要在門上貼上對聯,取其吉祥之意。因為深受百姓的歡迎,所以也誕生了許多的千古絕對。在寫詩詞這件事上,今人肯定是比不上古人的。
  • 老師出上聯:山石巖前古木枯,小學生的下聯,一般人想不出!
    每個老師精挑細選幾個上聯,讓班裡的學生對下聯,對得好有獎勵,以此來提高神獸們學習的積極性。本以為這種活動,只有喜歡語文的學生們比較感興趣,沒想到信息一公布,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表示非常期待,可見咱們中國的對聯文化,對現代的年輕人甚至小孩子影響之深。閒言少敘,且看眾神獸如何應對。
  • 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堪稱經典!
    一個人出一個上聯,讓另一個人來回答,趣味性非常好。清朝年間,出現了一位大才子,他就是紀曉嵐。紀曉嵐才高八鬥,學富五車,有很深的學問。乾隆皇帝也是一位自詡才華很高的人,因此經常出題考驗紀曉嵐。有一次,乾隆出了一個上聯是這樣的,一日為日,兩日為昌,三日為晶。紀曉嵐立即對出下聯,一月為月,二月為朋,三月為(jing)。這個字不常見,甚至是有些輸入法打不出來。
  • 才女出上聯:三更挑水,擔回兩輪明月!書生對出下聯迎娶美嬌妻
    中國作為名副其實的文明古國,擁有五千餘年歷史,文化底蘊自然非常深厚,尚且不說舉世聞名的唐詩宋詞,平仄協調、包羅萬象的對聯,就足以讓炎黃子孫驕傲。對聯文化最早由桃符演變而來,五代後蜀皇帝孟昶,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帝王,據說第一副對聯出自孟昶之手:「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 宰相出上聯:無可奈何花落去,書生對出下聯後,成初中必背詩詞!
    詩歌文化一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大多數人說古詩詞美,其實美就美在它的凝練,越是精簡凝練的語言,越能夠將詩人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甚至能表達出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的複雜之意。所以常說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確實是有道理的,一個字或者一個詞就可以將情感無限延伸,這是其他語言都無法比擬的。
  •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唯有一位學生答對,下聯是什麼?
    比如拆字聯就有:凍雨灑人東兩點西三點切瓜分客橫七刀豎八刀東兩點即為「凍」字,西兩點即為「灑」字,而下聯也很工整,橫七刀是為「切」,豎八刀是為「分」,上下兩聯對得十分巧妙頗有趣味。但對聯卻從不是自多而難的,在清華大學曾經有有個教授,出了一個三字上聯,讓學生們對出下聯,結果卻難倒了一眾優秀的清華學子。這個教授的名字叫做陳寅恪。陳寅恪號稱「清末四公子」之一,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等等。1890年,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城內一個富裕的家庭,從記事開始就學習四書五經和世界地理等等。
  • 上聯:孔子老子孟子墨子莊子,五子名揚千古,下聯堪稱經典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悠久的歷史更是發展出了很多類型的優秀文化,比如說對聯就是其中之一,甚至直到現在,由對聯發展過來的春聯更是走進了我們家家戶戶,每年春節的時候都會掛上春聯來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相信大家在平日生活裡還是見過很多對聯的,雖然我們如今不經常以對交友,但是對聯在古時候可以說是人們娛樂交友的一種方式。對聯講究的是對仗,因此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進行作對的,在對的時候往往還是要貼合寓意,不能為了對而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