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是什麼?
什麼是能力?談到能力的時候,我們通常還會提及兩個概念:知識和技能。
知識、技能和能力是不一樣的。知識,是被證實的、真的、被相信的東西。技能,是主體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經過練習形成的對待某種任務的活動形式。而能力,實際上是一個人在完成一項目標和任務的時候,所展現的一種綜合素質。
我是數學老師,就拿一道很簡單的數學題來談一談我對知識、技能和能力的看法。比如「5+X=10」這個方程,知識、技能、能力都包含在教學當中。
在這道題中,「什麼是方程?」「為什麼要用到方程?」「方程究竟如何解?」這些都是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知識點,是教學必須要完成的內容。
那技能是什麼?是要教會孩子運用方法去解方程,這是我們要達到的技能目標。
能力,則是在學習過程中,孩子觀察力、理解力得到培養,以及掌握方程相關知識和技能的水平,甚至通過學習形成方程思維。
這就是知識、技能和能力的差別。同時,它們之間也存在以下關係:
第一,知識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礎,沒有知識和技能,空談能力沒有意義。
第二,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依賴於知識和技能的獲得。
第三,能力的高低又會影響到掌握知識與技能的水平。
因此,我得到第一個結論:能力表現在所從事的活動當中,並且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這是我對能力基本的認識和判斷。
T型能力是什麼?
T型能力是什麼?做調查時,我找到兩篇相關文獻。
第一篇是譚鏡星先生2005年發表在《高等教育研究》上的《論高職T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是關於高等職業教育中T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文章展示了一張高職教育T型能力目標圖。
圖中T型的「橫」,包括繼續學習(核心能力)、合作管理、職業道德與心理素質、身體素質、表達交流等能力,職業教育特別強調那一「橫」。而T型的「豎」,包括首次就業能力、轉崗能力、創新創業能力。
不過,這篇文章並沒有很好地解答我想尋求的T型的概念和意義。於是,我進一步找到第二篇,林崇德先生2001年發表在《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上的《融東西方教育模式,培養「T型」人才》。
文章談到的T型人才模式,「橫」包括知識面寬、創造力、適應性、獨立性和實踐能力,「豎」包括邏輯思維、知識深度、理解水平、統一規範和集體主義。
可以看到,T型中的「橫」更多的可能是西方教育中要追求的教育目標,而「豎」可能更像傳統東方教育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林崇德認為,要強調教育中「橫」與「豎」的融合。
因此,我們可以把T型能力的「橫」「豎」看作知識的廣度和專業的深度。我們這代老師、校長很多都是普通的師範畢業生,在師範教育中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一專多能」,它強調的就是深度和寬度。
我還讀到蒲公英教育智庫總裁李斌先生對知識廣度和深度的闡述。他說「知識的廣度,是有能力跨越行業壁壘,進行宏觀架構與整合式設計;專業的深度,是在所在行業像『工程師』一樣專業生根、操作無礙」。
於是,我有了第二個結論:T型能力是未來人才非常重要的能力標準,或者能力模型。
素養是什麼?
素養是什麼?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法國女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曾說「好奇心、求知慾和理解力一直是我生命裡強大的驅動力」。
好奇心、求知慾和理解力是能力嗎?我認為更應該把它看成是素養。好奇心本身就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求知慾表現為人們堅持不懈探索知識的活動,而理解力包括洞察、想像、類比、直覺、解釋、分析等……它們似乎超出了對能力的定義範疇。
去年新校創辦,我在一次大學招聘線上宣講的時候,談到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老師。我講了4句話:
能力重要,但愛教育更重要。一個大學生畢業後如果想從事教師工作,他/她是不是發自真心地愛教育,是我考察的第一點。學歷重要,但學習力更重要。我們看中的是一個人終身學習的能力。形象重要,但好奇心更重要。一位優秀的老師,永遠對教育,永遠對兒童的成長,永遠對學校裡面發生的任何一切保持好奇心,這一點非常重要。 最後一句,氣質重要,但善合作更重要。以上這些條件,不能簡單將其歸結為能力,它們好像也是素養。
去年7月22號,我女兒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7月21號晚上我寫了一封信給她,信中有兩個建議。
第一,「永遠不放棄向前行,但要坦然悅納自己的平凡」。在信中我真實地告訴女兒,要接受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我們一定要努力往前走,但要接受自己的平凡。
第二,「永遠保持純真善良,但要擁有保護自己的力量」。這是任何一個父親都會對女兒說的話。
我女兒在大學裡參加了學校通訊社,今年5月,她計劃採訪一位勞動模範,因為疫情期間不便外出,她就問能不能採訪我。她讓我寫一寫,在以往的工作經歷中,有哪些經驗可以跟大學生分享。
我當時寫了一封很長的信給她,其中有三個觀點:利他、專注、專業。
在我的人生信條當中,利他擺在第一位。比如我們談幸福,幸福如果是基於得到,永遠不可能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利他的,能夠幫助他人成長。就像老師一樣,老師要迷戀每一個學生的成長,這種利他主義才可能給我們帶來真正教育生活的美好。
第二是專注,唯有專注才能耐住寂寞。
第三就是專業。我告訴女兒,專業主義永遠是要追求的目標,如此我們才能不斷地精進。
永不放棄前行、永遠保持純真,利他、專注、專業,我給女兒的建議和分享的觀點,好像也不是能力。
大家都很熟悉冰山模型。有人會說,素養只是水面下的東西。而我認為,整座冰山其實就是素養,水面之上是能力的表現,但更多的是在水面之下。
所以,我有了第三個結論:素養是超越知識和技能的。
素養究竟是什麼?
我們繼續思考,素養究竟是什麼?我做了文獻查閱,在知網上輸入「素養」,搜出16萬+篇資料。
有人說,素養=知識+能力+態度。OECD的一份報告當中提到過:素養不只是知識與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過利用和調動心理社會資源,以滿足複雜需要的能力。「素養不只是知識和技能」,當中還有另外一層意思,素養可能也包括知識和技能。中國的研究報告認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可以概括為:素養是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愛因斯坦曾演講中提到一位哲人的話,「當你把學校裡學到的東西都忘掉以後,剩下的就是教育」。那可否認為,忘記了在學校所學的一切之後,剩下的東西就是素養。綜上,我認為素養是綜合性、跨領域、多功能,它跟能力、知識、技能是不一樣的概念。我也有了第四個結論:素養是一種更複雜、更高級、更綜合的能力。
嚴格意義上說,素養還是能力,它沒有超越能力概念的範疇。
鼎型素養——未來學校育人素養模型
去年,我到無錫創辦SK學校。學校籌建過程中,有很多挑戰和困惑。這所學校本身是世界500強企業SK海力士舉辦,希望能更好實現企業的價值。
最初,我把學校的使命確定為兩個字:博喻。
「博喻」出自《禮記·學記》,「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即多方啟發、誘導的意思。我把「博喻」引申為「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每所學校都極力追求的目標,也是非常困難的目標。同時,我把學校校訓確定為「共進」。
在「博喻」基礎上「共進」,是整個學校的核心價值。我們的願景,是辦一所品質一流、特色鮮明、國際融合的博喻書院。
那麼問題來了,究竟這所學校要培養什麼人?為誰培養人?
從大的方面說,學校當然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但就我們這所學校而言,育人目標究竟要確定為什麼?育人目標背後,學生的素養究竟是什麼?作為支柱,又有哪些核心素養呢?
經過長期的思考和討論,我們把學校育人目標的核心素養確定為4個方面,分別是「文化理解、審辯思維、自主學習和創新素養」。
文化理解,不僅是對於本國本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還包含對跨文化的理解、尊重、包容。這是未來學生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素養。審辯思維。毋庸置疑,今天我們更需要每個人都帶著審辯思維看待當下的事情。自主學習、創新素養,也是必備素養。 除了學校核心素養,其他素養同樣重要。在國家核心素養要求之下,學校素養其他多種素養(如美國、歐盟、OECD等各自不同框架的素養)一起,最終構成鼎型的素養模型。
學校提出的文化理解、審辯思維、自主學習、創新素養,我們將其看作鼎型素養模型的4個核心支柱,而其他素養在教育過程中自然會培養、習得,成為鼎型的承納。具體表現為:學生有國際視野、學業優良、個性鮮明和全面發展。
這就是「從T型能力到鼎型素養」給我帶來的現實意義,它解釋了我在學校創辦當所確定的育人目標的素養模型。
上面這張圖,可以呈現我的整個思考過程。
我們首先要思考教育的目的,它來自國家的宏觀層面,包括中國學生核心素養。
接著,我們要考慮學校的育人目標,以及學校的學生核心素養。
在學校中觀層面,我們用鼎型素養模型來表現和表達。
接下來是學校課程,相比學科核心素養,我更願意用課程核心素養來表達。(包含學生學業質量標準)
最終,落實到微觀教育教學層面。(包括學期、單元、課時的目標)
這樣的思考讓我更清晰了解到,鼎型素養在教育的宏觀和微觀之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來源 |本文據陳罡校長在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責編 | 凳子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