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的狂歡:豆瓣上,20多萬具「屍體」分享自己「社會性死亡」

2020-12-12 AI財經社

文| AI財經社 吳傲寒

編| 王曉玲

本文由《財經天下》周刊旗下帳號AI財經社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人生在世,總要經歷幾次「社會性死亡」。

近日,這個本屬小眾的詞條被一起一再反轉的「女子控訴男友強姦」事件送上了熱搜,引發廣泛關注。當事人羅冠軍(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很大影響,半年搬了三次家,換了三份工作,已經「社會性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中登上熱搜的正是「社會性死亡」一詞。人是社群性動物,當個體的人出於某種原因與其所處社會產生割裂,不為本屬的社會關系所容納,甚至嚴重到「沒有立錐之地」,箇中孤獨與痛苦是無法想像的。當其原有的、或刻意維繫的形象被抹去,也就產生了一種「死亡」般的感受。

不過,在網絡世界中,「社會性死亡」卻變成了一種節點性的狀態,指的是在某一時刻發生的某一件具體糗事,「尷尬」是墓志銘的中心詞。

尷尬「致死」

事實上,「社會性死亡」出自美國作家託馬斯·林奇《殯葬人手記》一書,其中對「死亡」的含義進行了三種劃分:聽診器和腦電波儀測出的,叫「肌體死亡」;以神經末端和分子的活動為基準確定的,叫「代謝死亡」;而親友和鄰居所公知的死亡,叫「社會性死亡」。

然而,當嚴肅的學術詞條被應用於生活時,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誤讀」,甚至最終會失去其「本來面目」。

在豆瓣上,有一個名為「社會性死亡」的小組,它成立於2020年4月,發展迄今已經聚集了近22萬人。組員們自稱「屍體」,他們自願分享經歷過的糗事,並對「社會性死亡」進行重新定義:多為在他人面前出醜的意思,已經丟臉到沒臉見人,只想地上有條縫能鑽進去的程度。與「公開處刑」意思相近。

在這裡,有人上網課時吐槽老師卻忘關麥、有人因手誤在工作群裡「拍了拍」老闆、有人偷拍陌生人卻忘記關閃光燈,還有新手司機「被迫」在眾目睽睽之下倒車入庫……糗事發生的當下,「被圍觀」的當事人尷尬至極,只想「原地消失」。

一名豆瓣網友回憶說,讀初中時課間跑操,途中不知什麼原因自己的褲子掉到了腳踝處,而他卻「一直都沒注意,拖著跑了一路」,直到後面帶隊的體育委員「憋紅了臉」跑來提醒,他才敢忙脫隊到路邊提上褲子。結果,「其他班級跑過我身邊時都側臉衝我笑。」

「如果別人的糗事算社會性死亡的話,」這名網友說,「那我簡直就是被當眾鞭屍了。」

不過,當「被圍觀」的場合從現實世界平移至網絡世界,當事人心理也隨之發發生了變化,「這裡沒人會感到尷尬,只會感覺好笑。」上述網友告訴AI財經社。

在他看來,「死屍」們分享自己的「黑歷史」並不是為了給他人帶來快樂,而是為了自己能夠「正視它、接受它」。他結合自己的心路歷程告訴AI財經社,在加入「社會性死亡」小組之前,每當回憶起糗事時,哪怕一個人獨處也會感覺「非常尷尬」。而現在,甚至還會感覺「自己挺可愛」的。

當然,有將近22萬人參與討論的話題,已經構成了一種社會現象。現象的成因,既有對學術詞條的誤讀,也有在網絡朋克文化環境下,人們對死亡的「戲謔」性曲解,消解了這個命題原本的「嚴肅性」和「悲傷體驗」,從而在虛擬世界掀起了一場狂歡。

不過,真正對近22萬網友形成號召力的,依然是個體心理層面的需求。當「死屍」們在小組中分享糗事時,會發現自己竟有數量如此龐大的「難兄難弟」,他們的經歷甚至比自己更加難堪。

在這樣一個充滿共同經驗話語的空間裡,個體的特殊性也就不復存在了,而這種特殊性正是「尷尬感」的起源。因此,「屍體」們在「社會性死亡」小組中感受到了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甚至在競相捧腹中獲得了一種成就感。

可以這樣說,伴隨著曾經的「黑歷史」逐漸明朗化,在尷尬經歷解毒的同時,一個群體贏得了屬於自己的勝利。

「死因」診斷

在具體時刻下,一個人所擁有的社會關係是固定的,當他的言行打破了原有平衡,「無地自容」的尷尬感勢必會隨之而來。

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長賈西津看來,作為生物體存在的人不僅具有生物性,還具有社會性,而社會性是由個體扮演的社會角色界定的。

人的社會角色複雜多樣,諸如職業、身份,以及天然性別等等都構成一種社會角色,「其他人會對你的社會角色產生某種預期。」

賈西津對AI財經社分析稱,當一個人遇到瞬間糗事的情況時,他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連續性遭到破壞,他人的社會期望隨之出現落差,從而產生個體社會性的倒錯,這便是尷尬感產生的原因。

不過,網絡上狹義的「社會性死亡」卻早已將熟人群體摒除在外了。

「社會性死亡」小組在今年5月更新的組規中,在原來的基礎上對「社會性」進一步定義:在他人面前,在大眾面前,在不熟的人面前,情侶關係,夫妻關係,無話不談的親密關係,都不算。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如此在乎陌生人的「眼光」呢?

人類心理學將一部分人稱為「適應性完美主義者」,這個群體容易過高估計身邊人對自己外貌和言行等方面的關注程度,所以他們時常會以一種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所以,當他們沒有達到這種預設的標準時,就會出於「失敗」而產生一種尷尬的感覺。

而從人的社會性出發,在賈西津看來,一個人社會角色的形成是一種合力的結果,除了熟人,陌生人對個體也有社會預期,也參與了社會角色的建構。「儘管陌生人對生活持續性影響不會很大,但誰也不知道陌生人在將來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陌生人屬於一種未知群體,是一種多可能性群體。」賈西津對AI財經社分析稱,「所以,即使面對陌生人,我們也希望展示出自己好形象。」

除此之外,一個人能夠最終意識到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也少不了陌生人的參與。

「這就是社會學中』鏡中我』的概念,」賈西津說,「我們會對他人產生社會預期,也會意識到他人對自己的社會預期,我們在定義他人過程中最終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角色。」

不過,賈西津同樣認為,如果抱定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以及對他人的社會預期,就會導致社會意識的固化,「好比會有人認為一個人就該怎樣怎樣。生命是多樣的,充滿著無限可能。我們既不能偏執於對他人的社會期望,也不應將自己固化在某一個角色之內。」

所以,戰勝自己黑歷史的辦法,就是敢於正視它。我們不妨學習豆瓣小組中的「屍體」們,去另一個時空扮演另一種角色,從而為自己的生命尋找一個出口。

相關焦點

  • 「社會性死亡」分級表,你有過幾級經歷?只要自己不尷尬,尷尬的就是...
    關於死亡,會有很多種細分,有自然死亡,也有非自然死亡......如今在網絡海洋還多了一個死法——社會性死亡 如何理解社會性死亡?它是一種較為慘烈讓人腳趾抓地的「死法」,處於心理上死亡瀕危狀態。有屍體頭目這麼重申道:「在除去親密關係的人類面前,做出了無比尷尬丟臉的行為,只想入土為安,這便是社會性死亡。」
  • 社會性死亡:一群人的社交貨幣,另一群人的社交自閉
    一種是廣大網友對自己剛剛經歷的社會性死亡事件的分享,一般都是當事人覺得十分尷尬,但旁觀者又覺得十分喜感的事情;還有一種,是不明所以的吃瓜群眾發出的陣陣疑惑:「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你們到底在說什麼?」社會性死亡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它會受到年輕人的爭相模仿和使用?
  • 豆瓣的這群「社會性死亡」,承包了我一整天的笑點
    現在的年輕人肩上擔負的壓力其實挺大的,他們竭盡全力謹小慎微地試圖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演好自己的劇本:父母的好孩子、老師的好學生。。。可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大多數時候,再細心的人也會出岔子,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導致自己 「 社會性死亡 」 。
  • 獵奇丨我在「社會性死亡」小組,被上萬條屍體笑到就地出殯
    如今在網絡海洋還多了一個死法——社會性死亡如何理解社會性死亡?它是一種較為慘烈讓人腳趾抓地的「死法」處於心理上死亡瀕危狀態有屍體頭目這麼重申道:「在除去親密關係的人類面前做出了無比尷尬丟臉的行為只想入土為安,這便是社會性死亡」/靈魂舉例:在爸媽or對象面前放震天響の屁(x)在一眾陌生人包裹送心愛小偶像上飛機時放巨響屁(√)/可見這種「死法」在人群爆發率很高
  • 社會性死亡這場狂歡裡,提供了多少歡樂笑料,就藏了多少陰森惡意
    有的人還活著,卻已經經歷了社會性死亡。在豆瓣,有20多萬人正在圍觀「社會性死亡」豆瓣小組千奇百怪,但只要進社會性死亡小組,就沒有人不笑著出來。可以說,社會性死亡小組既是一個「說出你的故事」基地,也是一個可以讓無數人找到快樂的角落。該小組從今年3月創立至今,短短半年多時間,成員已經突破了20萬大軍,足見其火爆程度。
  • 「清華學姐」事件持續發酵,誰有權讓他人「社會性死亡」?
    如果在微博上搜索它,絕大多數網友會獲得三種信息:一種是9月初羅冠軍與梁穎糾紛案的話題集合,因為前者在回應中的一句「已經社會性死亡」,這個原本比較小眾的詞在熱搜榜上掛了半天;一種是廣大網友對自己剛剛經歷的社會性死亡事件的分享,一般都是當事人覺得十分尷尬,但旁觀者又覺得十分喜感的事情;還有一種
  • 社會性死亡小組:賽博墳場裡被「厚葬」的虛擬自我
    這些令人尷尬到腳趾摳地的「丟人實錄」僅僅是社會性死亡案例的冰山一角,在名為「社會性死亡」豆瓣小組裡,有無數網友時刻共享自己「去世瞬間」。點進「社死組」,也就即刻進入了「花式死亡」的世界。光看這一列標題,極致尷尬的氣息鋪面而來,但最後竟然也能形成「快活的空氣」。
  • 微信拍一拍是成年人社會性死亡的靈魂序曲
    所謂社死,即是 社會性死亡 的簡稱。圖片來源:豆瓣 社會性死亡小組試想一下,在某個春風沉醉的夜晚,你突然想起了少年時期的暗戀對象,於是悄悄地點進了他的頭像,準備打開朋友圈好好欣賞——結果就在此時微信對話框裡出現一句
  • 尷尬社會性死亡現場,我用腳趾挖出兩室一廳
    原創 追風 追風的人The Chaser被人遺忘,才是最終的死亡。在電影《尋夢環遊記》裡,講述了一種平靜而悲傷的社會性死亡: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人記得你,而徹底的遺忘,也會帶來徹底的消失。
  • 社會性死亡、睿智…...這些詞怎麼就被「汙名化」了
    一、詞語汙名化背後的溝通困境社會性死亡一詞原本的含義是人離世後被遺忘,而後又被引申為在公眾面前丟臉,尷尬到生不如死,和「公開處刑」一詞語義相近。在豆瓣、微博等各大社交媒體上,「社會性死亡」都算得上是一個高頻詞彙,豆瓣的社會性死亡小組入組人數已經達到了 23.6 萬人,這還是嚴格限制人員進組的結果。
  • 社會性死亡、睿智……這些詞怎麼就被汙名化了
    從中性詞走向負面的案例,這些年還真的不少,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極速傳播的環境下,像文藝青年、社會性死亡、公知等詞意都在逐漸走向負面。詞語汙名化背後的溝通困境社會性死亡一詞原本的含義是人離世後被遺忘,而後又被引申為在公眾面前丟臉,尷尬到生不如死,和「公開處刑」一詞語義相近。
  • 社會性死亡、睿智………這些詞怎麼就被汙名化了
    從中性詞走向負面的案例,這些年還真的不少,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極速傳播的環境下,像文藝青年、社會性死亡、公知等詞意都在逐漸走向負面。 詞語汙名化背後的溝通困境 社會性死亡一詞原本的含義是人離世後被遺忘,而後又被引申為在公眾面前丟臉,尷尬到生不如死,和「公開處刑」一詞語義相近。
  • 上豆瓣這個神奇小組 圍觀了一次次「社會性死亡」
    豆瓣,有一個叫作「社會性死亡」的神奇小組,組裡有近20萬成員,據說點進這個小組的人沒有一個不笑著出來。什麼是「社會性死亡」?簡答解釋一下,就是在公眾面前出醜丟臉到想死,只想地上有條縫能鑽進去的尷尬程度。
  • 夜思|「清華學姐」事件:「社會性死亡」或許只是一廂情願
    清華學姐誣陷學弟猥褻:「社會性死亡」或許只是一廂情願的想像來源:中國青年報 | 作者:洪崗當我第一次在豆瓣上打開「社會性死亡」小組時,那時的我,一點也沒有想到,有朝一日,這會變成一個嚴肅的話題,在輿論場上受到如此激烈的爭論。
  • 西安人的「社會性死亡」瞬間
    在他看來,人的死亡分為三個階段:聽診器和腦電波儀器測量出的是「肌體死亡」;神經末梢和體內分子活動的停止是「代謝死亡」;而親友和鄰居所共同知曉的死亡則是「社會性死亡」,只有當一個人經歷了「社會性死亡」他才是真正歷經了死亡的全過程。
  • 明星的社會性死亡,有人在笑,有人在哭!
    社會性死亡,可能很多人聽到這個都有點遲疑?這是什麼?先簡單介紹一下,所謂社會性死亡,其實就是尷尬的意思。但是不同的是這個就是當眾的尷尬,就像是傳說中的恨不得找條縫鑽進去的意思。年輕人可能對這個了解的多一點,但社會性死亡往往都是有過一段故事的人的普遍多。其核心就是和過去的對比,在明星之中尤其的明顯,很多明星在出道成名前後其實變化都是很大的。
  • 什麼叫社會性死亡?誤把老公發進班級群後,我懂了…
    什麼叫社會性死亡? 書無店砸這句話 我已經說累了 此刻應當配上安保大爺的表情: 如果說錯過了撤回的機會
  • 「社會性死亡」之一:下一個是誰?
    近日,因「清華學姐」的熱搜佔據了各大社交平臺,所謂「社會性死亡」再度引發輿論熱議。從想讓別人「社會性死亡」到自己面臨「社會性死亡」,反轉就在一夜之間,既讓人感慨輿論生態之複雜,也讓人為此不寒而慄。何謂「社會性死亡」,難以界定。
  • 「大型社會性死亡現場」是什麼梗?
    近兩年,「社會性死亡」這個詞漸漸風靡。它說的是當眾出醜以至於沒臉見人的狀況。清華大學《清新時報》報導稱,豆瓣ID「@嘿嘿嘿嘿嘿嘿嘿」的用戶在小組發帖分享一件自己「社會性死亡」的事件。微博#大型社會性死亡現場#話題下的「畢業後第一次參加公司聚餐」樓主給畢業論文導師發了消息,收到了老師「之後見了再說」的回覆,心中納悶。回頭再一看,才發現自己的信息最後一句話是——「您是否有實力當我的畢業設計老師呢?」
  • 美國疫情達到106萬,紐約街頭60多具屍體腐爛,血液滲到卡車外
    截止至4月30號,美國疫情人數已經飆升到了106萬,死亡人數已經達到6萬人,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意味著每20個確診美國人中就會有一個人因為新冠而死去,而在美國媒體29號的曝光下,我們發現了曾經繁華的紐約街頭已經出現了「屍體腐爛」的悲劇,目擊者稱有60多具屍體在紐約街頭,散發著強烈惡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