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韓國人和中國爭究竟誰是大明衣冠的專利擁有者,網上的喧囂的塵埃還未落定,這邊就傳來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了韓國長達兩年的申請,正式將燃燈會確立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音訊。
韓國人一片歡騰,喜不自禁。
連牙牙學語的小朋友現在都知道,韓國人是出了名的喜歡搶祖宗。比如說之前鬧出的孔子是韓國人等一系列笑談。
有人說了,這回人家可是名正言順的拿到了發明權,有史可考的。
終於可以毫無爭議的吹一下宇宙第一了,不容易啊。
且慢。
要我說來這燃燈會的源頭還是在泱泱上邦。
要是這話被韓國人看到了,會不會提著泡菜來找洒家玩命?
那我們就不妨把這歷史捋一捋。
燃燈會最早起源於新羅年間,它實際上是一場佛教盛會,用以慶祝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的釋迦牟尼的誕辰。
有個常識我們都知道,佛教最早起源於印度和尼泊爾之間,兩國至今尚存有爭議。傳播到中國則是西漢末年時期,相傳漢明帝派人求教佛法,由此在洛陽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
佛教逐漸在印度式微,在中國卻發揚光大,一舉奠定了世界佛教中心的位置,並向周邊如韓國,日本等國家輻射傳播。
中國的元宵節,則和來自於異域的佛教文化水乳交融,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
從此,燈會這種形式在佛教的節日當中綻放異彩。
由於在古代,中華文明所擁有的巨大的影響力,比如說漢字服飾,包括節慶,潛移默化之中,被周圍的東亞各國融匯吸收。
比如說在古代的韓國,燃燈會和中國的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同時舉行。只是到了燕山君時期,因推行抑佛政策,導致當時其境內寺廟被迫關閉。僧人們只被允許在四月初八這一天才能出入城門。
這時,禮佛的民眾則跟隨僧人們一起來到城郊外,登山踏青,觀燈共賞。
經過這麼一捋,前因後果就變得很明晰了。韓國傳統文化就如在如來佛手掌中的孫悟空,怎麼也跳不出中華文明的手心。
當然了,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朝鮮族的燃燈會也具有了自己一些獨有的民族特色。
節慶期間人們會用一捆竹竿做成燈架,頂端飾以五色綢緞做成彩旗。每家每戶還根據自己家裡的子女的數量,來選擇掛幾盞燈。
哎呀媽呀,這不是變相的人口普查嗎?
韓國雖小,但志在萬裡。人家想方設法用盡一切辦法,能把粘上邊的文化活動給自己冠名。這點精神咱還真應該學習,畢竟有利於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
當然有個前提,咱不能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