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為什麼要進入深度信仰?

2020-12-19 基督教資訊平臺

今天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身邊的智能設備不停地向我們推送信息,當我們搜索一條想要的信息時,可能會跳出來幾萬條相關的信息。因此,雖然今天是一個什麼都唾手可得的時代,我們卻叫苦不迭,因為信息太多讓我們在選擇信息上陷入茫然。正是因為信息太多和信息的唾手可得,才讓我們無法集中注意力,本來打算看一小時書,但是五分鐘之後就想看看手機微信,有沒有人給我留言;雖然每次看的時候,微信都很安靜,但是我們還是禁不住去看。

在這樣的狀態下,雖然每天忙忙碌碌,但卻沒有所得,時間的產出效率極低。我們為了自己進步所花費的成本,與自己的收穫總是相差甚遠,而更重要的是,這種忙忙碌碌並不能給我們帶來生命的充實感,在一天結束的時候,內心依然感覺虛空和一無所獲。

所以,一個人想成功,在今天這個時代,除了刻苦之外還需要集中注意力,克服智能設備和窺探信息欲望的幹擾,能在一個時間段內不去看手機,遇到問題首先自己想辦法解決,而不是花費大量時間去海量相關信息中搜索答案。

現今的時代,我們缺乏的是把自己沉浸在工作或者學習的能力,我們慢慢變得和這個時代一樣雖然滿載信息,卻異常膚淺。美國作家卡爾·紐波特寫過一本暢銷著作《深度工作》,在書中他把深度工作定義為,在無幹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的專業活動。與深度工作相對的是「浮淺工作」,這個是指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一般在受到幹擾的環境中進行。深度工作往往對人的要求很高,工作內容複雜,能創造更多的新價值,而且這種工作也不容易複製,因此從事這種工作的人不用擔心自己被老闆炒掉;而「浮淺工作」不同,它只是一般的事務性工作,重複率高,產出價值較低,容易複製,所以誰都可以做,這種工作的從事者,要經常擔心,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替換。

在今天這個智能化時代,機器越來越多地代替人的工作,那麼「浮淺工作」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少。但是機器卻無法代替「深度工作」的內容,因此從事「浮淺工作」的人,可能有一天被機器替換掉,而「深度工作」者卻不需要這種擔心。

但是,「深度工作」要比「浮淺工作」困難得多,因為前者需要更多的積累和準備,這些積累恰是需要排除幹擾地刻苦學習,在工作中也能排除幹擾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而這樣的狀態,我們都知道對今天的人來說是十分困難的。因此,誰能排除幹擾,集中注意力的深度學習和深度工作,誰就可以站在工作的制高點。

工作和學習如此,我們的信仰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把信仰看成是與上帝同工、與耶穌同工,同工就是一同工作。那麼我們做什麼工作呢?顯然是在世界上榮耀上帝的名,彰顯上帝的恩典,向別人顯出我們的新生命的樣子,這新生命是信仰所給我們帶來的改變。因此,我們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要顯出耶穌教導的彼此相愛,以及對未來的信心與盼望。簡單點說,就是信望愛。

在與上帝的同工中,在我們活出耶穌樣式的「工作」中,也同樣存在「深度工作」與「浮淺工作」。

一個基督徒,因為相信上帝,把自己的未來交給上帝帶領,滿有盼望和自信地生活和工作,在家庭他愛妻子、愛丈夫、愛孩子,他陪伴家人,為家人付出而從中享受幸福,他擔負自己的家庭責任,他給孩子帶來無限的快樂;在工作中,他認真負責,不斷學習新的工作內容,與同事融洽相處;在社會,他樂於助人,總是力所能及幫助身邊的人,力所能及地做些社會公益。雖然他的臉上沒有寫著基督徒字樣,但他給身邊的人帶來的卻是正能量的光輝,讓人看到他身上上帝的榮耀,看到耶穌教導的愛的樣子。

他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深深地相信上帝,相信上帝對他未來的預備,正是對上帝的信任,讓他感到平安,正是這平安讓他有愛。因此,如果他的狀態就是「深度工作」的話,那就是他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彰顯上帝榮耀的工作上去了。而之所以能如此,是因為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上帝的信實之上。正是因為自己對上帝的完全相信,因此才能排除那些自己不被上帝喜悅的擔憂所帶來的幹擾。

一個基督徒,每天早上起來,帶著困意讀經禱告,帶著疲乏到教堂聚會,帶著困頓到團契參加分享,在他看來,這些必須要參加,因為這才是基督徒的標記,如果這些都不參加了,將來不會得救。因此,即使心不在焉地應付,即使去教堂參加敬拜的時候睡上一覺,也比在家裡遠離上帝心裡舒坦的多。

這種應付式的行為就是「浮淺工作」,他總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對上帝的信靠上,在他看來,信仰上帝是一個可以應付的差事,只要我應付了,上帝將來審判的時候,一定會拯救我。正如我們在工作中等待下班一樣,認真與否也無所謂,大家工錢反正都是一樣的。

但是,上帝是洞察人心的上帝。正如在社會中「深度工作」與「浮淺工作」所得的報酬和待遇不同一樣,那麼在信仰中,我們從上帝那裡得到的也不同。「浮淺工作」的基督徒,上帝根本不需要,正如機器可以替代那些簡單事務性工作崗位一樣,上帝也不會在意那些應付式信仰的人。而那些「深度工作」的信徒,在上帝眼裡都是獨特的,無可替代。

所以做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做一個無可替代的基督徒,而不是一個應付式的「浮淺基督徒」,這要求我們反思自己的信仰,反思自己對上帝的信靠,自己是不是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上帝的信實上,還是對上帝抱著一種無所謂的心態。

相關焦點

  • 基督徒信仰感悟與心聲:軟弱並不可恥
    一曾經以為,擁有真正信仰的人,會渾身充滿正能量。就如幾年前在《重生》這篇文章裡所寫:我會開始一段新的信仰路程,我會用更加渴慕的心去尋求真正的真理。我要去弄明白什麼是基督信仰,而不是基督教信仰。
  • 【深度】不做掛名的基督徒
    主耶穌告訴我們:這些看上去天經地義的需求,在我們做了主耶穌的門徒以後,都要為信仰讓路。我們不再是求自己被別人尊重,而是求主耶穌的名在各處得到尊崇;我們不再是求自己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而是求神的國在地上實現。我們不僅要捨棄我們當得的需求,我們還要為此心甘情願地接受一些我們不當得的難處、羞辱和誤解,因為我們是主耶穌的門徒。主耶穌自己就是這樣做的。
  • 當警醒自守——勿做掛名基督徒
    很多信徒與教會同工都反應一個實際的情況就是,自己的兒女從小就接受耶穌,但長大了出外工作從來沒有參加過聚會,也沒有讀經禱告的生活,有時候父母打電話問信仰的情況,孩子只是應付一句敷衍了事。對於這種現象你會怎麼看?每個人都應該思考「何為基督徒?基督徒當有的生活是怎樣的?」
  • 為什麼古羅馬時期的基督徒擁有更高的道德水平?僅僅是因為窮嗎?
    為什麼古羅馬的基督徒擁有更高的道德水平?僅僅是因為窮嗎?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漸漸甩掉了「沒有信仰」的帽子,自稱有某一宗教信仰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了。但是中國的五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道教),發展速度極為不平衡,信徒的階層分布也極為不平衡。
  • 基督徒,當褪去虛偽面對真實的信仰與生活
    我們期待點讚的心情遠勝於那些不留下痕跡的瀏覽,我們不需要多少人看,關鍵是點讚,因此有人說,點讚就是發圈者的信仰。這期待點讚的背後,是希望我們的幸福被認可,也是告訴別人,我一直都是這麼幸福。然而,屏幕上的狀態只是剪輯之後的藝術,並不是生活本身。我們大都看過英雄電影,也基本熟悉英雄電影的劇本套路。
  • 早期基督徒為什麼會成為希臘人和羅馬人眼裡「無神論者」
    以上同一位學者估計,基督徒人數在3世紀上半葉約為100萬,下半葉約為500萬,到公元300年時,已佔到總人口的10%,以致希臘-羅馬的多神信徒再也不能無視基督教的存在。面對如此增長的規模,人們不僅要問為什麼基督教發展得如此之快,而且要問為什麼在那一時期發展如此之快。後一問恐怕很難從告解語中得到解釋。基督教承諾:無論男女老幼,也無論貧富貴賤,只要改信耶穌,人人都能在死後得到救贖。
  • 【信仰問答】葛培理:接受耶穌為什麼要受洗?
    幾個月前,我通過一位基督徒朋友接受了耶穌做我的救主,現在也進到了教會。他們希望我在加入前受洗,但是我不明白我為什麼需要受洗?答:我相信你的牧師很樂意為你解釋受洗的重要性。受洗不僅是成為教會成員的要求,更因為它有屬靈的重要意義。
  • 「崗位」對基督徒的意義
    當然我們以此事件為引線,進行思考基督徒崗位的責任,無論是身在教會還是工廠上班,崗位對於基督徒意味著什麼?1,一份託付我們生活在這樣大環境下,每天都在工作、行路、聚集、思考等。基督徒不僅僅需要坐在教會裡聽道、敬拜,也要了解這個社會的變化,以及周邊環境的氛圍。
  • 為什麼基督徒一定要聚會!
    【羅12:5】一天,有一個信徒非常不解地問牧師:「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聚會呢?難道不聚會就不行嗎?」牧師沒有說話,只是從火爐中撿起了一塊燃燒中的炭火,放在地上,讓這個炭火在一旁獨自燃燒。沒過多久,這個木炭的火焰就慢慢熄滅了。
  • 以馬內利丨基督徒為什麼要在聖靈裡禱告?
    我要用靈禱告,也要用悟性禱告!我要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猶大書1章20-21節,「親愛的弟兄啊,你們卻要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聖靈裡禱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仰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憐憫,直到永生」!
  • 感恩 是基督徒人生的方向
    為什麼信主之後還不如以前快樂了呢,在基督裡的喜樂我怎麼沒有經歷到?其實我自己就是一個這樣的基督徒,也是一個神學生,神學生活褪去了我許多的銳利,我不再像以前那樣狂熱的追求世界,對我而言他給了我二次生命。我以為自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不會再被任何苦難打倒,以為自己站的堅不可摧,以為神一直站在我的這邊做我的盾牌……可是我卻沒有站在神的那一邊,我再次陷入了極大的痛苦深淵中,比之前更甚,更能直接吞噬我,我甚至沒有一點反抗的力量。我一直在問他為什麼!
  • 讀《回到正統》:當基督徒都把自己當神,基督教就不復存在了
    真正的基督徒是以基督為主,就是自己的行為言語是去尋找基督的旨意。但是以自己為神的基督徒則不是這樣,他們用一種看似理性或者看似非理性的表象去進行深度的自我中心。他們不是為了基督的旨意,而是為了自己的功名。當基督教包容一切的時候,就完蛋了。
  • 反思:我是聖誕基督徒嗎?
    更讓我驚訝的是,有些社會上的朋友認識了很久,但有次竟在教堂聖誕慶典時遇到他們,原來他們都是基督徒,可平時卻看不出其信仰,直到平安夜才知道。這些僅是我所接觸的聖誕基督徒的冰山一角,這類信徒在當前教會裡還是為數不少的。當然這類信徒基本都存在一些共性。
  • 為什麼保羅告誡外邦基督徒「不可向舊枝子誇口」?
    但是隨著外邦基督徒的數量慢慢有了超越猶太基督徒數量的趨勢時,保羅卻向外邦基督徒發出了這樣的警告:「不可向舊枝子誇口」。葡萄樹,橄欖樹都是聖經故事裡常出現的事物,「寒枝」指的是卑微的人,所以「舊枝子」自然也是跟樹木有關的一種比喻。
  • 深度丨從面對疫情來談基督徒的三重職分
    (莫爾特曼)聖經記著說:「我已經立我的君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詩2:6);又記著說「禰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詩110:4);「耶和華你的上帝要從你們弟兄中間,給你興起一位先知像我,你們要聽從祂」(申18:15)……宗教改革以降,神學上一個重要貢獻莫過於:基督是君王,是祭司,又是先知,三個職分在他一個位格身上。經加爾文等推崇聖經者提出來,為基督信仰普遍接受。
  • 美國近一半的千禧一代基督徒認為福音主義是錯誤的
    對基督徒來說,這是耶穌在升天之前的囑咐:囑咐他的門徒「宣揚好消息」。然而,在今天,許多因素正在抑制基督徒對信仰分享的熱情,其中包括美國宗教的衰落、正在蔓延的對靈命問題的冷漠,以及對皈依者越來越多的文化懷疑。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巴爾納發布了《復興福音主義》報告,這是一份基於美國阿爾法組織委託研究的新報告。這項研究著眼於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信仰分享經驗和期望。
  • 基督教丨基督徒應該如何保守自己的聖潔
    這些異端邪說夾雜著各種信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主張基督徒要懂得順應環境在宗教和社會上的要求,顯然這是撒但和屬牠的兒女所作的破壞聖別的工作!導致許多信徒放鬆了自己在信仰上和道德上的要求,他們為著生意上的往來、為著生活的緣故、為著個人家庭著想、為著親戚朋友的交往,降低或者打破了自己信仰上的要求!筆者此前在某婚戀交友平臺上驚訝發現許多戀愛中的信徒,他們的表述現出了端倪:註明信奉基督教,卻與聖經不搭邊,讓人痛徹心扉!
  • 基督徒:勿要因過聖誕而相互定罪
    這幾年每到聖誕節前,總會出現抵制聖誕的聲音,這其中也包括一些基督徒。她們與社會上出於「捍衛民族文化」的思想不同,而是根據《聖經》上沒有記載耶穌降生的確切時間,而且12月25日又是羅馬祭拜偶像的節日。因此基督徒絕對不能過聖誕節,因為用拜假神的日子敬拜主,是非常不適合的。
  • 主的晚餐(五)丨基督徒為什麼要擘餅記念主
    主耶穌基督乃是生命的主,生命隱藏在死亡裡面,主的死滿足了律法的要求,並「要借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來2:14- 15]。主耶穌借著神無窮生命的大能釋放了豐盛的生命,神兒子的生命進入到教會裡面,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主基督舍了那個血肉之體,為要得著教會這個奧秘的身體,所以餅要擘開。
  • 基督徒如何處理福音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問題?
    每個基督徒都擔負著傳福音的使命,把福音傳遍地極這幾乎成為基督徒信仰生命中的最大衝動和願望。然而這種傳福音的使命和動力,並非來自於外在強制力量,而是內心認同與信仰使命的結合,自身行動對內心願望的回應,換句話說就是傳福音來自自身對福音的認同。這種認同表現為基督徒本人對福音的好感,他們認為福音是個好東西,然後才會把福音傳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