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網 自1983年進入當時的國家計劃委員會,從事「地區經濟」工作以來,我參與了許多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工作,親歷了從「六五」到「十三五」我國綜合國力顯著提高的過程;2010年以來,我帶隊赴新疆、西藏、青海開展專題調研,跑遍了300多個貧困縣,見證了我國地區發展從不均衡發展到協調發展的巨大變化。
譜寫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全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超過9000萬人以上,由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9年底的551萬人,年均脫貧133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9年底的0.6%,累計下降9.6個百分點。
我深深感受到,脫貧攻堅取得的決定性勝利顯著改善了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讚譽,也為欠發達國家的脫貧減貧提供了樣板。
脫貧攻堅能夠取得決定性勝利、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能夠順利進行並提前完成,我認為得益於以下四大因素。
一是黨的堅強領導,有扶貧戰略的頂層設計,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得到巨大鼓舞,增強了必勝信心。
二是黨政機關齊心合力,具有極強的執行力,一張藍圖繪到底、幹到底,不打折扣、不翻燒餅。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敢於負責、勇於擔當,極大地凝聚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
三是貧困地區廣大人民的熱情擁護和積極配合,基層幹部參加扶貧工作熱情高漲。
四是扶貧政策個個精準、招招見效,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在實踐過程中又不斷改革、創新、完善,使各項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強化監管巡查
中央部門狠抓政策供給和資金保障,「給槍給炮給子彈」。「子彈」很豐富,關鍵是「仗」能不能打好。強化監管巡查是確保如期高質量完成「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逐步實現致富」目標的有力手段。
2020年12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易地扶貧搬遷這項針對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貧困人口實施的專項扶貧工程,通過「挪窮窩」「換窮業」,實現「拔窮根」,從根本上解決搬遷群眾的脫貧發展問題。
多次帶隊到廣西百色、西藏阿里、四川涼山、湖南湘西、雲南昭通、吉林延邊等地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監管巡查的經歷使我感受到,確保資金用到刀刃上、緊要處,實現陽光搬遷、廉潔搬遷對易地扶貧搬遷十分重要。
2020年我國貧困縣全部摘帽,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將使我國絕對貧困現象成為歷史。
全面銜接鄉村振興
脫貧攻堅勝利之日就是鄉村振興起步之時。如果貧困縣只是脫貧摘帽,而沒有鄉村振興的措施支撐,不但脫貧成果鞏固不了,老百姓的收入不可持續,農村的環境也不能得到根本改善。
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基礎上,銜接好鄉村振興工作,要在鞏固脫貧成果、防止返貧致貧上持續用力,尤其是重點關注「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促進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在精神脫貧方面下功夫,堅持物質脫貧與精神脫貧並舉並重,扶貧與扶志、扶智、扶勤、扶德有機統一,著力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和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發展,關鍵在人。接下來應持續發揮駐村幹部、第一書記的「尖兵」作用,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無縫對接;實施「銀齡」工程,開展「組團式」服務助力黨政機關定點扶貧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原一級巡視員 | 鄒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