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愛孩子是一種天性,但是過度的愛對孩子而言不一定就是好事情。過多的阻止和控制會讓孩子失去自我,孩子也無法發現自己的價值,激發自己身體上的潛能。因材施教很關鍵,畢竟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天使。
為什麼父母會有對孩子有這麼強的控制欲
父母全部希望都在孩子身上
超強的控制欲和幹預是中國父母的通病,也是中國父母關愛孩子的一種方式。對於父母而言孩子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是自己實現目標和人生價值的一種寄託和通道。所以父母就會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集中在孩子的身上,用自己的方式幫助孩子成長。
父母不會斷舍離
現在有一個新的名詞叫「斷舍離」,就是指很多舊的東西或者是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進行丟棄,這種做法就叫「斷舍離」。把這個名詞放在父母的身上就是說父母還給孩子自由,把自己的價值硬灌輸給孩子。孩子已經有自己的生活了,父母和孩子就要進行「斷舍離」,而不是還在想辦法控制孩子。
對孩子的控制欲太強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傷害
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之前網上有一個關於北大學生和父母斷絕關係的事情,這個北大的學生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就是父母的控制欲太強。從小親子關係的缺失,以及父母畸形的愛都會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關心。這種親子關係的缺失是很難彌補的,也是孩子一生的過不去的坎。因為孩子在自己的心裡並不認同自己的父母,甚至可能是有點討厭自己的父母。
孩子不明白人生的意義
父母的控制欲太強或者是對孩子的決定幹擾太多,父母和孩子之間就會一次有一次的發生衝突。但是因為父母總是強勢的一方,而孩子總是弱勢的一方,所以孩子就會被迫一次次的進行妥協,在這些過程當中孩子也會慢慢的失去自己的興趣愛好,失去自己想要實現的價值,慢慢開始不明白人生的意義。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會變得很叛逆,這種就是父母在和孩子進行一次次鬥爭的時候,孩子慢慢變得更加的強勢。可是父母的控制欲越來越強,不會甘心示弱,就變成了了針尖對麥芒的情況。孩子這一輩子的價值觀就是和父母反著來,只要你想讓我做的事情,我都不會做。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父母應該怎麼做
尊重孩子的意見
孩子在3歲左右的時候就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他們漸漸的明白了自己的是獨立的個體。想要在父母的面前或者是其他人面前展示自己,這就是孩子自己的意願。當孩子在做正確的事情的時候,可以鼓勵孩子提升孩子的興趣。當孩子在做錯誤的事情的時候,應該引導孩子改掉壞習慣做正確的事情。
讓孩子學習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應該教會孩子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最簡單的就是讓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能夠正確的告訴老師我想要上廁所。如果孩子沒有學會這些自理能力可以讓孩子很快的融入集體生活中去,也能讓孩子有一個獨立的能力,有自己的生活和個性。
讓孩子明白規則
放手去愛不意味著放任孩子做任何事情,如果孩子在做不正確的事情,不尊重其他人,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及時的出手制止。規則是一個生活在這個社會上必須遵守的,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應該明白規則的重要性,所以讓孩子明白規則也很重要。
孩子在健康的狀態下長大的同時,該如何激發孩子的潛能?
親子關係是基石
想要挖掘孩子的潛能,前提就是孩子必須在有愛的家庭中長大。方法都是在慢慢成長中找到的,但是前提是能讓孩子接受你的方法,不能強迫孩子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親子關係的核心就是親子之間的溝通。多溝通肯定就能找到讓孩子學習的方法。
因材施教是關鍵
很多的父母為了更好的培養孩子都會去買一些育兒書來看,然後把看到的方法都用在自己家孩子的身上。每一個小寶寶都是一個不一樣的小天使,怎麼能在不同孩子的身上用一樣的方法,這樣的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隨機應變,孩子如果已經很抵抗這猴子那個做法了,就應該立即停止這種錯誤的行為。舉一個例子,之前有一個寶媽說自己家的孩子今年5歲了,平時對做家務還比較感興趣,經常會幫助自己擦地或是洗碗。
後來這個寶媽就去看了一些育兒書,發現物質鼓勵這個方法很有用。就答應女兒每次做完家務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質獎勵,但是沒想到女兒反而不喜歡做家務了。物質獎勵只是針對部分孩子有用,不是對每一個孩子都有用,所以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因材施教才是育兒的關鍵,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肯定是最重要的,孩子喜歡美術就帶著孩子去學畫畫。不能出現孩子喜歡美術卻帶著孩子去學習鋼琴的情況,這種肯定是行不通的做法。父母的意識不能強行灌輸給孩子,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就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
不要把孩子當孩子
父母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他還是個孩子,其實孩子已經長大了,只是父母希望孩子不要長大而已。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己的興趣,過多的幹預孩子就會把孩子身上的潛能也打壓下去,不利於激發孩子身上的潛能。
結語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潛能和能量。父母不能過多的打壓或者是幹涉,了解孩子的情況,因材施教。讓孩子在健康長大的同時,能夠找到自己的興趣,激發自己身上的潛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