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襲,武漢交通人忙轉運、戰保供;社區防控,武漢交通人下沉基層,成為居民服務員。
「自2月2日起,武漢市交通運輸局在承擔疫情防控運輸保障的同時,局機關及局屬10家機關事業單位316名黨員幹部,對口下沉和就近下沉到全市131個社區。」武漢市交通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黨員幹部加強了社區嚴控管理,為居民買藥、送菜、就醫提供幫助,一幕幕暖心故事感動著社區居民。
24小時開機 就怕街坊有困難找不到人
2月初,武漢市交通運輸局公路處木蘭治超監測站黨支部書記周棟梁帶領站內工作人員,下沉到西北湖人德裡小區開展防控工作。
這是個始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的老小區,60歲以上常住老人超過70%。小區實行嚴格管控後,獨居孤寡老人一直是這支工作隊重點關注對象。
2月17日,周棟梁腰椎間盤舊疾復發。他貼上膏藥,帶領志願者三天摸排人德裡小區16棟745戶,咬牙爬完12096級臺階,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記滿了獨居、低保、殘疾、重症等特殊家庭情況。
周棟梁還在小區中央花園設立便民服務點,公布小區消毒、代購生活物資和藥品、天然氣圈存、為老人送貨上門等具體服務事項和自己的手機號碼,並承諾24小時開機:「就怕街坊突然有急難事找不到人!」
3月9日上午,周棟梁在便民服務點接待居民時,一位老大爺急匆匆地過來問:「周書記,這裡能理髮嗎?」周棟梁轉過頭連忙答應他:「能,您下午兩點過來。」
周棟梁以前就聽居民說過,小區內有一位叫李麗珍的理髮師,在1998年抗洪搶險時曾為解放軍免費理髮三天三夜。於是,他主動上門找到李麗珍說明來意,兩人一拍即合。
吃過午飯,周棟梁草擬了一份《小區居民愛心理髮通告》,又安排黨員協調解決理髮用電問題。下午2時,便民理髮服務點在小區中央花園準時開工。
當天下午,4小時裡有16位街坊理了發。大家臉上都掛著笑容,連聲說著謝謝。
這種時候 黨員就是應該第一個站出來
接到下沉社區的命令之前,43歲的錢志康一直關注著疫情發展。
「看到當時疫情的嚴重程度,我就在想,黨員應該站出來。」沒隔兩天,武漢市港航局發來了下沉社區的通知。作為港航局江南一所的負責人,錢志康帶領7名黨員準時到江岸區常青街銀河裡社區報到。
來到社區後,錢志康發現這裡七成以上是老舊小區,基本沒有物業,管理全靠黨員和志願者,執行工作難度大。
在對第二網格、第三網格的居民開展「四類人員」排查和體溫監測工作時,錢志康又發現社區基礎檔案薄弱、信息不全,摸排難度很大。於是,他著手進行信息創新管理,組織志願者將兩個網格內人員基礎信息逐戶逐人錄入到電子表格,並進行細化分類。
隨後,他建立微信網格群,將社區年輕居民拉入網格群,網上上報體溫健康情況,再對年長居民逐一進行電話詢問登記並安撫,對於電話聯繫不上的居民就列為「重點」人群上報,統一按程序登門查訪。
最終,錢志康帶領江南一所黨員堅守社區49天,這也讓他們駐守的思聯公館小區成為武漢第一批「無疫情小區」。
我年紀大 但可以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
疫情來臨之初,作為武漢市客管處副處長的周大燕有些急了。
原來,周大燕今年58歲,還有兩年就退休,而且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多年。考慮到他的身體欠佳,組織並沒有讓他到社區一線當志願者。
然而,周大燕卻不這麼想,「下沉的十多個黨員,都很年輕,也是第一次碰到這種事,面對突然到來的疫情,心理難免會有波動,需要一個有經驗的人來穩定軍心。」周大燕說,作為一位老黨員,這時候必須挺身而出。
周大燕主動請纓,和20餘名黨員幹部來到八達裡社區下沉。
有周大燕這個老黨員壓陣,年輕黨員們很快進入了角色——積極上門排查居民體溫和健康狀況,給孤寡老人、殘疾人買菜買藥送上門,勸阻想出門散心、遛狗、購物的居民。黨支部堡壘的作用得到了發揮,社區和居民都對他們讚賞有加。
「其實,每天在外面與人接觸,最擔心的還是怕把病毒帶到家裡。」周大燕說,下沉社區的那40多天,他每天早出晚歸。回家前,都得把自己身上從上到下進行消毒處理。進家門後,他單獨睡一個房間,儘量減少和家中老人的接觸。
那些天,在周大燕的帶動下,女兒也在居住地的小區當起了志願者,給鄰居分發生活物資。
日行一善 化為日常工作中的自覺行動
下沉社區的武漢交通人,為什麼能傾心盡力地為居民服務?
武漢市港航局江南二所黨支部書記、所長李顯鎮說,精神的驅動力,來自於武漢交通系統開展多年的「日行一善」主題實踐活動。在這位武漢市勞模身邊,同事們都已將日行一善化為了日常工作中的自覺行動。
2月21日,李顯鎮提前來到下沉的復興村社區對接工作,發現社區酒精、口罩嚴重缺乏,馬上幫忙送去了50升酒精和200個口罩。
開始下沉後,李顯鎮帶領5名幹部職工封堵小區、搭建水馬、上門排查、卡口測溫,承接養老院卡口管控任務,解決居民的菜、肉、藥、生活物資等難題。
在那段特殊日子裡,武漢交通系統下沉社區的黨員幹部們,悉心服務群眾,不懼傳染風險,踐行了向上向善的理念,豐富了日行一善的內涵。
(楚天都市報記者 詹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