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一個商業活動,必須要有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這些要素在很多很多年前,可能是土地。今天在改革開放的過去四十年當中,土地仍然是重要的商業活動要素,後來企業家們發現人力是更加重要的要素,然後有些企業家發現組織能夠在土地和人力結合的要素基礎上創造更大的價值,這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管理組織方式。
隨後,科技成為要素最領先的重要內容之一,今天我們發現數據成為商業活動的重要要素。在此過程當中,要素的組合逐漸出現了迭代的變化,但是使用這些要素,仍然圍繞著關於如何發揮這些要素的效能,如何在使用這些要素當中產生效率,以及如何創造最大的效益。
雖然說要素在迭代和組合當中不斷地發生變化,但是最最重要的還是企業家們、企業對價值這一概念認識的變化。今年在全球契約組織大會上,將近1300個CEO聯合籤署企業領袖參與全球合作的宣言當中,都對這一價值進行了重新的定義,追求多重利益相關方的價值,追求社會環境和經濟的價值。
這是我們所處的變革時代的思維起點,對一個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和商業活動來講,我們所面臨的也不再僅僅是產品創造的過程,我們面臨的環境和社會對我們的訴求非常複雜。
企業的思維還必須拓展到以環境、社會、經濟三個維度組成的運營空間當中。企業還要考量自己所在的本土市場以及全球市場。企業還要考量自己的短期利益和長期價值,企業自身的價值創造與企業所處的整個生態圈的營造。
從這次疫情的暴發,我們看到業內形成了一些共識,企業參與社會的程度和深度,正在加強,企業對利益相關方的認知正在加強,企業正在越來越多地回歸到自己本質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堅持長期主義,進而創造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企業的全面風險管理面臨新的升級過程,企業數位化進程在加快,企業關注到了消費者的行為正在發生著改變,所有這些構成了重新考量商業思維這一命題。
商業思維對於企業來講,放在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就是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重新審視企業,從戰略設計到運營、到價值創造、到企業長期發展各個環節的完整體系。
企業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扮演什麼角色?
它扮演了推動社會進步和環境和諧的角色,既然有了這樣的角色,企業需要考量如何讓這一角色發揮作用,它的作用體現在企業能夠深入參與社會治理,能夠參與解決重大和環境問題,並在此過程當中創造出價值。
由此提出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在以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引領下,不斷創造新的技術、新的商業模式,乃至新的生態,進而實現美好商業的目標。
呂建中/文